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教學反思 >

關於《長城》的教學反思範文(精選7篇)

關於《長城》的教學反思範文(精選7篇)

作為一位剛到崗的教師,我們都希望有一流的課堂教學能力,教學的心得體會可以總結在教學反思中,教學反思應該怎麼寫才好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關於《長城》的教學反思範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關於《長城》的教學反思範文(精選7篇)

《長城》的教學反思1

今天給四年級的孩子上了“長城”的第二課時,感觸較深。

近來上課,我以沒有備課的習慣,喜歡拿着教材就走上講台。當然,這個內容是我在前面教學中已經上過兩遍的內容。不過是沒有明顯記憶的,現在上就是憑感覺來的。

上這節課,我首先讓孩子通讀全篇課文,然後後讓孩子找出,“那一段寫明瞭作者對長城的讚歎和讚美的?”很明顯,最後一個自然段寫的這個內容。

當學生回答這個問題後,我就抓住“偉大的奇蹟”這個關鍵詞解讀全篇課文,讓學生到前面去找,有那些地方能體現“長城”的“偉大和奇蹟”。這個答案在前面寫“長城”的“長、構造、建造”三個方面體現。

問題提出後,第一個學生找的是“單看這數不清的條石……多少勞動人民的血汗才凝結成這前不見頭後後不見尾的萬里長城。”找到後再以多種方式去讀,在讀中感悟情感。順帶着把説明方法(列數字和做比較)也提一提。這一句正也是全文的中心句,後面的教學我就抓住這一突破口,解讀全文。

“這前不見頭後不見尾到底有多長啊?”下一環節就順利的引到了長城的長。

“偉大的奇蹟還提現在哪兒呢?”聰明的孩子很快就能找到“城牆的寬、高大堅固等。

最後還讓學生瀏覽整篇課文,看作者是由怎樣的順序來觀察的,找關鍵詞就發現是由遠及近的順序。這樣一歸納整理,整堂課就結束了。

《長城》的教學反思2

下課後,對這節課中出現的問題,我做了冷靜的思考。我想:教材是已知的,而學生的答案卻是未知的。也正因如此,教學中會不可避免地出現許多“問題”,若教師不能很好地把握,不能抓住其中的“亮點”,而只顧自己教學的順利進行,那麼必然會掩蓋學生的獨特思考,也浪費了難得的生成資源。

當孩子讀了資料,説出見解時,我為了教學的正常進行,而給予了全盤的否定。其實,孩子畢竟還小,他們説出的感受就是在自己所能理解的基礎上真實的體會。而我,因為教案的預設太過於單一,當出現了種種意想不到的情況時,而覺得始料未及,因此無心關注生成。

葉瀾説,課堂應是向未知方向挺進的旅程,隨時都有可能發現以外的通道和美麗的風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須遵循固定線路而沒有激情的行程。我想,我若能不拘泥於預設的教案,而是善於發現、善於捕捉,並及時納入教學流程中,生成新的問題“生長點”,那課堂將為更為精彩。當學生説出“秦始皇真殘忍,沒必要修長城”時,他們就感受到了當時條件的艱苦,感受到了勞動人民揮了汗、流了血。我若能引導:“孩子們,勞動人民為修建長城付出了許多,有些甚至是寶貴的生命,可是若沒有這道重要的防線,死傷的百姓也許更多,那將會血流成河。萬里長城也就是勞動人民用智慧與血汗建築而成的,我們一定要保護好萬里長城。”這樣,將不僅尊重了孩子的思考,也讓他們更為深切地感受到作者對古代勞動人民的讚歎之情。

“真實”是課堂的生命本色,任何事物,只有保留了自己生命的本色才最有價值。精心預設,關注生成,才會使課堂在不斷的“生成”中綻放美麗。

《長城》的教學反思3

本文展現的是中國文化的魅力,大多數學生對長城不是很熟悉。課前我讓學生查找了大量資料,豐富學生的知識面,四年級的學生已經具備一定的閲讀理解能力和審美情趣,他們對我國的世界遺產之類的話題比較感興趣,其中很多地方他們親身體驗過,一定有很多話要説。因而要通過反覆品味文章的語言來表達出他們對於祖國文化的讚美。

本節課,我依據教學內容,設計了具有實效性的教學活動,積極引導學生在品讀中感悟,尊重學生的獨特體驗,真正讓學生在自主的閲讀實踐中理解內容,品味語言文字。本課的設計重在如何引導學生如何把握文章的關鍵段落以及藉助其中的關鍵詞,展開聯想,深刻理解作者所表達的情感,達到教學目標。本單元的訓練重點是想象課文描寫的情景。想象的方法很多,本節課就通過語言文字的運用讓學生深刻理解課文內容,體會作品所藴含的思想感情,展開合理想象,激發學生的想象力。

1、詞語的教學環節,增加了語言訓練點。能抓住本課中在音、形、意等方面有特點的詞進行指導,讓詞語教學更加紮實。

2、本課重點體現的是抓關鍵詞語理解課文。在第一自然段中運用這種方法體會長城的長,畫出體現長的詞語,讓學生體會。讓學生明確抓住關鍵詞語能幫助理解課文。接下來讓學生在二、三自然運用這個方法,畫出關鍵詞,理解內容。學會方法,運用方法,理解課文。

3、在教學第二自然段時,填“長城結構圖標”環節,幫助學生加深對課文的理解。課前預習時讓學生充分查找有關長城的資料,在上課開始彙報交流,達到了幫助理解課文,昇華感情的作用。

4、課文的第三自然段,是落實單元訓練重點的重點語段。在講第三自然段時,我抓住了重點詞語,“站”“踏”“扶”情不自禁的想起勞動人民建造長城的艱難,“沒有……沒有……”我用語言進行了渲染,感染了學生,產生了聯想,進一步讓學生想象,理解建築長城的不易,艱辛萬苦,從而明白了長城是個奇蹟,理解他的氣魄雄偉。這段文字中間有一定語言關係,從我預設的這些關鍵詞語中,學生可以體會到古代勞動人民修築長城的不容易,在讀課文中有調動情緒的手段。“多少……才……”句子用變換句式對比的方法體悟情感。“勞動人民的智慧和血汗,凝結成這前不見頭、後不見尾的萬里長城。”與“多少勞動人民的智慧和血汗,才凝結成這前不見頭、後不見尾的萬里長城。”的對比,再引導學生帶着敬佩之情讀好“多少勞動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結成這前不見頭、後不見尾的萬里長城。”再引導學生運用聯繫上下文的方法,談談對這個句子的理解,體會“多少”、“才”這兩個關鍵詞中包含的深情。在此基礎上,學生的朗讀也較有情感了。

不足之處:

在第二段的教學當中,讓學生通過朗讀來體會長城的雄偉氣魄還是有點少了。整段下來有點感覺只是讓學生了解了長城的結構以及它們的作用,學生沒有讀出那種感覺。在體會“為什麼説這在世界歷史上是一個偉大的奇蹟?”之後,教師相機設計一段語言進行渲染:“是呀,長城工程浩大,施工艱難,據計算,如果用修築長城的磚頭和條石築成一道寬1米,高5米的牆,這道牆可以圍繞地球一週多,這樣的長城修築需要多少代人的生命的付出。

在完全沒有科學技術支持的古代,能夠修築如此雄偉的長城,能不説萬里長城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結晶,能不説是我們中華民族的驕傲嗎?”這樣的話語是充滿智慧的,富有激情的,學生再次發出讚歎時,學生的`朗讀應該會更好一些。學生的朗讀能力並不是一次課堂就能夠提升起來的,這些既要包括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同時也包括平時的朗讀積累,我們要重視學生平時的朗讀訓練,更加關注學生的讀書情況。另外,要儘可能的關注每一個學生,在這節課上有些同學回答了好幾個問題,但是也有一部分同學沒有參與回答問題,課堂上要儘可能多的調動每個孩子的積極性,給孩子充分的思考、交流、展示的時間。

《長城》的教學反思4

《長城》是人教學版第五單元的第一篇課文。這篇課文作為引領學生開始中國的“世界遺產”之旅的第一扇窗口,不但表現了長城的氣魄雄偉,還讚美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勤勞、智慧和力量,抒發了民族自豪感和對祖國的熱愛之情。根據文本的特點和四年級學生的認知水平,我確定了本課時的教學目標是: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通過朗讀表達出長城的雄偉氣勢。

2、瞭解長城氣魄雄偉的特點,激發作者對祖國的熱愛之情及對古代勞動人民的讚歎之情。

本課的教學重點是在閲讀中感受長城的氣魄雄偉。難點是體會到古代勞動人民的勤勞智慧和我們作為中國人的驕傲。

那麼現在,我就結合着自己預先設定的這些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和課堂實際的效果,學生的所得進行如下反思:

1、整個教學的設計思路清晰,起到了較好的提綱挈領作用。課堂中我採用了迴文教學的設計,引導學生髮現評價長城的那句話。那麼,這句話就成了我課堂教學中不斷重複出現的中心句。接下來,引導學生從遠看長城、近看長城、建造長城的偉大人民三個方面一次次地理解感悟這個句子。在下午的教學中,學生對中心句子的理解是層層遞進,朗讀也是一次比一次更有激情。

2、從遠看長城引導學生體會長城的氣魄雄偉,我是從長城的長度和長城蜿蜒的姿態兩個部分入手,運用了地圖和圖片,同時也理解了“崇山峻嶺”、“蜿蜒盤旋”的含義。這個環節的教學真正讓學生體會到了長城就像一條氣魄雄偉的長龍,取得了不錯的效果。

3、到了近看長城一部分,我設計從長城條石的大,路的寬,垛子、瞭望口、射口、城台的雄偉壯觀去感受長城氣魄雄偉,但在實際操作過程中卻有些不理想,自己的講解太多,學生比較被動。我想,如果能讓學生上課前自己查閲有關於長城的資料,情況可能不一樣了。

4、第三段的教學我主要想讓學生通過體會修建長城浩大、艱鉅的過程感受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和勤勞以及作為中國人為有這樣的長城而驕傲。教學的時候請學生從課文中找到一句最受感動的話,找出來後談談為什麼被感動,我原先設計從石頭的重(每塊有兩三千斤),從工具的落後(只能靠肩膀和手),從山勢的陡峭中體會修建長城的艱難,但是在引導學生的過程中我並沒有很好抓住學生語言中的機會,加以強調。好在後來出現一段擴展的資料倒是起到了比較好的效果,學生能夠從教師的語言中感受到長城是古代勞動人民的血汗和結晶。

5、課文的開頭以國家元首對長城的題詞切入,結尾以學生的題詞收尾,前後呼應。我從可以讚歎長城氣魄雄偉,讚歎創造長城的偉大人民,抒發作為中國人的自豪這三方面引導學生。學生的題詞都不錯,如果時間再長一些,學生交流後的效果就會更好。

《長城》的教學反思5

《長城》這篇課文,是本冊教材的第二篇課文。在上課之前,我讓學生做到了充分的朗讀課文,自主完成預習作業。整節課下來,覺得學生的積極性以及對於課文的激情得到了比較充分的調動。課堂上的一些訓練從課文內容出發,再加上老師的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的指導訓練,使師生產生共鳴,從而使學生激情充沛。

從先教學一、二自然段,再教學三、四自然段這個路子來看,如果能再放手,讓學生就全文談有感受的語句,相信學生可講之處會更多,所談感受體會也會更充實、深切。

在學生髮言時,有極個別學生急於發表自己的看法和見解,而忽略了其他同學的發言,忽略老師的講解。這樣的課堂雖然顯得學生躍躍欲試,自主活躍,但無法讓學生在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和思想的體會上有更深一層次的提高及昇華。這也是今後教學中我應該注重訓練和正確培養的地方。

這是一篇看圖學文的文章,所以在這篇文章的教學過程中也不能忽略這方面的訓練。我讓學生看圖對照課文的描寫説出自己的感受,而這節課欠缺的環節就是有感情地讀課文的同時,想象文中所描繪的情景、畫面。而把指導有感情朗讀和訓練學生讀寫結合的設計“你還能聯想到當時勞動人民修築長城的哪些情景?”相脱節。應該引導學生讀文章想畫面,讓學生能把抽象的文本在腦中形成具體的表象。老師備課要對大綱、課標、教材有較深的理解和鑽研,把握教材的基礎上,對學生的狀況也要做到心中有數,針對不同學生不同層次,能説到什麼水平,而應該回答到的是什麼水平,老師只有心中有數,才能有針對性的引導、並規範凝練自己教學語言,更好的駕馭課堂,提高課堂教學的質量和速率。

總之,看圖學文不能忽略讀文章想畫面,也是訓練學生在觀察中展開聯想;從文本中發現與學生有聯繫的共鳴點,激發學生的情趣;讀寫結合,理解文章內容、體會思想感情的同時,也要結合寫法的學習訓練;結合學生的具體情況,進行有針對性的教學及訓練。最為重要的是老師要精心備課,理論依據、教材文本、學生情況並重。

《長城》的教學反思6

《北京的長城》是小學語文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材第七冊第17課的內容,這篇課文的後兩篇課文分別是《頤和園》、《秦兵馬傭》,這三篇課文共同反映一個主題:中國的“世界遺產”。選編這篇課文,目的在於讓學生了解長城,感受其宏偉氣魄與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激發民族自豪感,培養探究中國的“世界遺產”的興趣。根據《語文課程標準》中的“閲讀是學生個性化的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閲讀實踐。”這一要求,結合教材特點及學生的實際情況,我採用自讀自悟教學法,以學生的“讀”為主線貫穿全文教學,通過多種形式的讀,讓學生在讀中去想、去議、去説,從而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思考和感悟。

課文共有4個自然段。第1自然段是遠看長城,概括地介紹長城,突出長城的“長”;第2自然段,具體地介紹長城,突出長城的“高大堅固”,這是近看長城;第3自然段,由長城展開聯想,歌頌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和創造;第4自然段,總結全文,指出長城在世界歷史上的地位,讚美長城是“偉大的奇蹟”。根據文意,教材配有兩幅圖片,一幅是氣勢磅礴的長城鳥瞰圖,一幅是長城城牆的近景。在傳統課文中,屬於一篇看圖學文,如何依據新課標的思想,又汲取傳統教學的所長,成為確立本文重難點時我思考的一個問題。第一課時的教學我着重於通過圖畫內容,幫助學生理清課文表達順序及方法,指導學生理解課文的觀察順序和寫作思路,培養學生細緻的觀察圖畫的能力,學習借鑑作者的表達方法。第二課時的教學側重通過看圖學文,理解重點詞句,感受長城的氣勢雄偉和高大堅固,在反覆誦讀、感悟想象中認識長城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結晶,是世界歷史上的偉大奇蹟,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進行這堂課的設計時,我採取了以圖為主線,結合課外蒐集的有關介紹長城的相關信息,組織學生閲讀,品味課文語言而達到理解感悟課文的設計思路。

看圖解詞,感受“長”:第一段教學緊抓“長”的特點,首先由看圖入手,藉助媒體呈現畫面,直觀感受遠觀長城蜿蜒曲折、雄偉壯觀的特點。再抓“遠看長城,它像一條長龍,在崇山峻嶺之間蜿蜒盤旋。”這句形象的比喻,還是由圖入手,藉助形象直觀的畫面,通過理解關鍵詞“崇山峻嶺、蜿蜒盤旋”的具體形象、含義,達到學生理解的效果。接着用具體的數字説明感悟長城的“長”,瞭解課文表達的特點。使長城長的形象在學生心中直觀化、具體化。

圖文結合,感悟“堅、巧”。第二段教學着眼於感悟文本,解決疑問,圖文有機結合,理解長城高大堅固、設計巧妙的構造特點。在學生充分自讀感悟的基礎上,激勵學生大膽上台當“小導遊”,向“遊客”(全班同學)介紹長城構造特點。隨機出示有關長城的結構示意圖圖片、課件。在讀、議長城特點的過程中,引導學生觀察課文中的圖片,瞭解“垛子”“瞭望口”“射口”“城台”的位置、樣子及其作用,加深理解長城高大堅固、設計巧妙的構造特點。

看圖想象,品味“智、奇”。第三段教學先透過畫面內容,結合課外資料拓展內容,啟發學生展開想象,延伸畫面,具體感受古代勞動人民在修築長城付出了怎樣艱辛的努力,是用“血汗和智慧凝結而成的”。再通過反覆品味文中重點詞句,在反覆誦讀中進一步感受、理解到當年修築長城時,在極其落後的條件下,勞動人民能用自己的雙手完成這樣浩大的工程,真是一個偉大的奇蹟,以此激發學生情感。

以情激情,披情入文。教學初始,在學生初步感知課文內容後,簡單交流各自感悟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在文中找一找相關語句,緊扣第3自然段的最後一句話和第4自然段,體會作者為什麼會發出這樣的感慨。在教學的每一個環節,都可以充分地運用語言激情、文本感悟激情、學生朗讀激情、相關資料滲透激情等多種策略,把激發學生的情感融入到文本的感悟和有感情的朗讀之中。學生每談到一處,都可以回到課文最後這兩句話,反覆吟誦,力爭每讀一次,都有新的感受和體會,不斷加深情感體驗,使學生口裏讀出感受,眼前讀出畫面,心中讀出情感,真正做到披情入文。

《長城》的教學反思7

人教版第七冊第五單元是一組世界遺產專題的課文。這一單元的文章展示了中華文化的魅力,是引領學生了解中國的“世界遺產”的一扇窗口。其中《長城》是這組課文的第一篇,目的在於讓學生了解長城,感受其宏偉氣魄與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激發民族自豪感。課文共四段,按人的觀察和思維發展方式進行的:遠看長城——近看長城——聯想古代勞動人民——讚美長城和古代勞動人民。

備課時,我將這課的重點定為:在閲讀中理解長城的高大堅固,感受長城的雄偉氣勢;理解長城在世界歷史上是一個偉大的奇蹟,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在這裏,我就結合預先設定的這些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和課堂實際的效果,學生的所得進行反思:

整節課我預設是採用了迴文教學的設計,引導學生理解“這樣氣魄雄偉的工程,在世界歷史上是一個偉大的奇蹟。”這句話。“氣魄雄偉”“奇蹟”是什麼意思呢?作者為什麼這樣説呢?由此展開課文學習,引導學生從遠看長城、近看長城、建造長城的偉大人民三個方面一次次地理解感悟,在實際教學中,學生對中心句子的理解基本是層層遞進,朗讀也是一次比一次更有激情。

遠看長城時,引導學生體會長城的氣魄雄偉。我是從長城的長度和長城蜿蜒的姿態兩個方面入手,引導學生自主讀文,談收穫,適當時機教師給予補充。如:長城的“長”,有了學生髮現的數字“一萬三千多裏”的説明,我詢問了“山海關”和“嘉峪關”分別在哪個省,給學生充分的想象空間:跨越了這麼多省,那會有多長?這個環節的教學真正讓學生體會到了長城就像一條氣魄雄偉的長龍,取得了不錯的效果。

近看長城時,重在理解長城的高大堅固,我通過板畫先讓學生了解了長城的結構,“垛子、嘹望口、射口、城台”分別在什麼地方?幹什麼用?這為學生理解後面“勞動人民的智慧”埋下了伏筆。抓住“條石、城磚”補充澆築的東西來感悟長城的高大堅固。

在瞭解了它的特點之後,再來感受它雄偉壯觀的氣勢。品味語言,由“站”“踏”“扶”這幾個動詞告訴我們,作者親眼見到了長城,親身接觸到了長城,由這承上啟下的句子,產生的聯想是“很自然的”。聯想教學是在理解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再次叩問文本,與文本展開充分的對話。比如:“數不清”、“兩三千斤重”(工程浩大);“沒有??沒有??”(設備的簡陋);“無數??無數??”、“一步一步地”(條件艱苦)。多種形式反覆讀,引導學生體會無數古代勞動人民在修築長城時付出的血汗,在品讀語句之後,給了學生無限的想象空間,透過這厚厚的城磚,你彷彿看到了什麼?聽到了什麼?從而產生情感共鳴,體會長城建築的不容易。

但是,本課教學中還存在一個缺失,就是在學生髮言時,我和學生的對話缺少配合,讓學生個別讀的機會少了。應更多地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引導學生自己多讀,多説,多思,多寫。學生讀書後,我應創設各種機會,放手讓學生完整地講出自己的感悟,在學生理解了思考了感悟了後我再適時指導,不能害怕學生講不出而浪費時間。如果不多給學生機會,久而久之就會限制了學生的思維,不樂於不善於思考問題而只會坐等教師講現成答案。這個問題在我今後的教學中要格外地重視。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jiaoxuefansi/rdpjvq.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