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教學反思 >

《蠶姑娘》教學反思

《蠶姑娘》教學反思

作為一位剛到崗的教師,我們要有很強的課堂教學能力,我們可以把教學過程中的感悟記錄在教學反思中,快來參考教學反思是怎麼寫的吧!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蠶姑娘》教學反思,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蠶姑娘》教學反思

《蠶姑娘》教學反思1

這篇課文很有意思,童話中藴涵着十分豐富的科學知識,而蠶寶寶實在是惹人喜愛的昆蟲。

在第一課時完成初讀後,孩子們提了很多的問題,如:蠶為什麼會脱掉衣服,蠶為什麼要睡四次,蠶到後來為什麼身體發亮了,蠶在繭子裏怎麼變成蛾的……説實話,有的問題我也不知道其中的科學道理,在課前找了個關於蠶的網站,給孩子們看了很多關於蠶的知識。

學科整合,這四個字我到現在還是不知道怎麼來清楚地解釋,但是,我怕是把這堂語文課上成了自然課,學了這一課,學生在語言積累方面有收穫嗎?學生學習語文的目的是:掌握漢語言的音、形、意、字、詞、句。這種課文如果純粹上語文課,能拓展學生的知識嗎?我覺得是不行的,但是,好的語文課要上得紮實而又不落入俗套。學生通過一次次的朗讀體會,品讀了短語、再品讀了句子,豐富了語言積累,又增加了不少課外知識。收穫,我認為他們還是有的,因為,教育應該是多維而立體的。

《蠶姑娘》教學反思2

上《蠶姑娘》一課之前,我反覆鑽研教材,上網多方查找資料,瀏覽優秀老師的教案,但還是覺得不太容易把握。因為這一課的教學內容跟學生的生活相距甚遠,科學性較強,蠶的生長過程和形態特點是本文的重難點,怎樣化繁為簡,使學生輕鬆掌握這一變化過程呢?我收集了許多形象直觀的圖片,一開始我通過課件出示長大的“蠶”讓學生觀察,學生因為從來沒見過,興趣一下子就被調動起來,為上好這一節課打下了基礎。

緊接着我趁熱打鐵抓住課文的第二段為切入口,讓學生反覆朗讀、思考:蠶姑娘是如何從又黑又小變成又黃又瘦的,她在這一過程中都做了哪些事,根據孩子們的回答我把描寫蠶的一些動詞歸納在黑板上,吃 睡 脱 醒變。在此基礎上我讓孩子們不看書看着板書複述課文,沒想到竟然大部分孩子都能熟練地背誦這一段。由於這篇課文段式迴環往復,結構基本相同,所以第二段是學習的重點,這一段掌握了,後面各段我主要放手讓學生自學,不懂的地方相機給予指導。並抓住不同點讓生比較異同,這樣一來,本來擔心要花費許多口舌學生又未必明白的蠶的生長過程和變化特點學生輕鬆地就掌握了,而且一課時下來,學生不看書就能根據板書內容描述出課文的內容。我想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只有不肯鑽研的老師。只要肯在“鑽”字上下功夫,每一節課都會是趣味盎然的!

《蠶姑娘》教學反思3

《蠶姑娘》一文用兒童化的語言介紹了蠶變成蛾的過程。雖然介紹的科學知識的難度較高,但是全文讀來趣味較濃,學生通過語言文字的理解還是能掌握蠶一生的變化過程的。在學文前,我通過猜謎的形式導入學習的主題,學生...

《蠶姑娘》一文用兒童化的語言介紹了蠶變成蛾的過程。雖然介紹的科學知識的難度較高,但是全文讀來趣味較濃,學生通過語言文字的理解還是能掌握蠶一生的變化過程的。在學文前,我通過猜謎的形式導入學習的主題,學生帶着這份好奇心在課餘時間預先做好對蠶的瞭解工作。我讓學生在自己瞭解的文字與初讀課文對比,課外知識介紹有何特點,書本知識介紹有何特點。學生自然會發現書本上介紹的語言生動有趣,段式迴環往復,句末注意押韻。課文的第二至五自然段的構段方式基本相同。

在大致瞭解課文的語言及段式後,我採用圖文結合的方式,讓學生先有個總體的認知,蠶寶寶的一生經歷50多天,從蠶卵到蛾的變化過程。一張簡單的圖譜,箭頭提示變化過程。學生一目瞭然。在學習課文的第二至五自然段時,每學完一個自然段,我採用一張蠶的相片來總結歸納,學生從“又黑又小 吃 睡 醒 脱下 變 黃姑娘”等詞串説明了二齡蠶的出現,同樣的方法在學生熟讀的基礎上依次 出現蠶各個齡段的相片,學生能看圖找關鍵詞進行總結歸納。在此基礎上,學生能借助板書進行課文的背誦。在段式的迴環往復中,我注意引導學生學習“又”字的用法,注意區分段與段之間的差別。學生養成會讀書,讀懂書的好習慣。

在語文課堂的實踐中,學生在不斷的嘗試與鍛鍊中逐步掌握學習語文的方法才能學好語文。

《蠶姑娘》教學反思4

基於對課文的理解,我確定的教學流程是,首先讓學生充分接觸文本,在讀通課文的基礎上了解卵、蠶、繭、蛾之間的關係。然後開展對課文的精讀,重點放在蠶生長過程的變化的理解上,讓學生抓住“又黑又小”、“又黃又瘦”、“又白又嫩”、“又白又胖”、“一天天發亮”等關鍵詞語理解蠶生長過程中四次大的身體變化。在教學的過程中還可適當為學生解惑,如“蠶為什麼要睡這麼多次?”、“蠶為什麼身體會發亮?”等知識,拓展學生的知識面。

在這一過程的教學中,需要重點注意的是要把準語文課的主旨,要讓學生通過讀來體會理解,通過讀來表達對蠶的喜愛,通過讀來激發他們對昆蟲的興趣。各種媒體的使用也要儘量少一些,不可用媒體的展示來代替學生的感悟體會。

《蠶姑娘》教學反思5

本篇課文最大的特點就是從第2自然段到第5自然段有着幾乎一樣的結構,連文字都大致雷同。面對這樣的文章,如果還是按照以往的方法,一味的抓重點詞,訓練朗讀,是肯定不行的,也是相當無味的。因此, 我在教學時採取了先教後放的方法,重點教學了第二自然段,後面幾個自然段讓孩子自學,這樣既節省了時間,加大了課堂密度,也讓孩子感受到了“自學”的樂趣。 教學第二自然段時,我也大膽放手,讓孩子自己找找蠶姑娘每一次蜕變,要經歷哪些過程,做哪些事情,原來以為孩子會把“不吃也不動”中的吃,動也作為動詞找出來,於是,我在提問的時候,多説了一句:“注意,蠶姑娘沒有做的事情你可不能畫進去。”這樣簡單的一個提示,給了孩子們很大的啟發,最後,絕大多數孩子都能憑藉自己的力量,成功找出了5個動詞,疏通了文章內容。可見,老師的提問對於孩子來説有着很大的引領作 用,因此,我們在預設問題,分析教材的時候,都應該多從孩子出發,多考慮,爭取提出有效,實際的問題,只有這樣,才能讓課堂教學更加“嚴密,順利”。

《蠶姑娘》教學反思6

上《蠶姑娘》一課時,我從蠶開始導入新課,讓學生説説自己對蠶的瞭解。有學生説:蠶最後可以變成蠶蛾。我説對的。有學生説:蠶吃的是桑葉。我説説得真好。有學生説:蠶會吐絲結繭。我説:你知道得真多。有學生説:蠶是從蠶卵裏生出來的。我説完全正確。

我看看沒有學生舉手發言了,就對同學們説:誰能把剛才四位同學説的四句話連起來變成一段話,具體説説你對蠶的瞭解。下面沉默了片刻,一位學生舉手了,我讓他發言。他説:蠶是吃桑葉長大的,它從蠶卵裏生出來,最後變成蠶蛾,它還會吐絲結繭。我表揚了這位同學的大膽發言,然後説:這位同學把剛才四位同學的意思連起來了,真了不起,但説話的順序有些亂,能否按照蠶的生長過程來有條理地説。此時,有幾位同學躍躍欲試起來。我請了一位,他流利地説:蠶是從蠶卵裏孵化出來的,它靠吃桑葉慢慢生長,長大後,它吐絲結繭,最後變成蠶蛾。

在備課時,我僅僅想通過教師的簡要介紹來讓學生對蠶有個初步的瞭解。但到了課上,我忽然有個念頭,何不讓學生簡單説一説,看看學生到底對蠶有多少了解。對於低年級的學生,在課堂上言語表達往往不夠完整充分,也缺乏條理,此時教師的引導就顯得十分重要。教師首先鼓勵學生暢所欲言,將自己對蠶的認識片言隻語地表達出來,然後啟發學生將這些片言隻語組織起來,從而使學生的思維和語言同時豐富起來。在充分表達的過程中,學生思維和語言缺乏條理性的問題又暴露出來,此時教師靈活地引導點撥,讓學生髮現表述順序上的混亂,並按一定順序重新理順思維並組織語言,最後達到充分而有序地表達的效果。

《蠶姑娘》教學反思7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要尊重學生在閲讀過程中的獨特體驗,鼓勵學生有獨到的見解。”學生因他們特有的生活經驗和精神視角,對文本進行着符合他們年齡特徵和心理特徵的重新解讀,尊重學生個性的感悟、體驗、思考,能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和個性發展,但是在充分張揚學生閲讀個性的同時,對文本的意義要有大致的統一。不能把多元解讀理解為學生怎樣理解就怎樣理解,它還需要有個尺度.

學生對蠶姑娘的情感只停留在對它短暫生命的深深惋惜,是不對的,曲解了“春蠶到死絲方盡”的意思。我趕緊拋出一個問題:蠶姑娘的生命只有兩個多月,太短暫了,蠶姑娘她後悔嗎?一下子把學生的情感扭轉了過來,在交流中,流淌着對蠶姑娘深深的敬意,生命的價值在於奉獻,扎跟在學生的心裏。

所以我覺得當學生的價值趨向有所偏離時,還需要老師作必要正確的引導,讓個性與共性達到和諧統一。

《蠶姑娘》教學反思8

《蠶姑娘》這篇課文生動、形象地介紹了蠶孵化出來後生長、結繭、由蛹變成蛾的過程。由於我們一年級的時候已經養過蠶寶寶了,所以幾乎每一個孩子講起來都很熟悉,都能説出一二三點來。

課文第2--5自然段寫了蠶的四次蠶眠,語句基本上相似。所以我重點教學第2自然段,出示表格,讓孩子通過讀,然後瞭解蠶的頭眠:吃——睡——脱——醒——變以及變化之前和變化之後的模樣。接着我請學生合作學習第三、四、五自然段,進行比較有什麼不同。這裏我重點讓學生體會了“就”和“又”的區別,學生明白了第一次要用“就”,第二次的時候就要用“又”了。並進行比較課文後的句子,瞭解前兩個句子寫的都是“蠶姑娘”,把兩個句合成一個句子時,可以省去第二個句子的“蠶姑娘”承接第一個句子,並要把句號改成逗號。

蠶姑娘從又黑又小到又黃又瘦,到又白又嫩,再到又白又胖,然後吐絲結繭,最後破繭而出。整個過程是多麼神奇!又是多麼漫長!“神奇”和“漫長”都是孩子説出來的,我想大概是他們也回憶起了自己養蠶的過程。相信通過以前的經歷和這堂課的學習,有一些“種子”已經在孩子們的心裏生根發芽。

《蠶姑娘》教學反思9

解的情況下,備課時我是這樣設計的,我首先找出放大的三幅圖片,讓同學們先看圖上畫的是什麼?再指名讀課文第2自然段,讀後再提問,要同學們聯繫課文內容來回答,也可以根據自己家養的蠶,自己看到過的樣子來回答:剛從蠶卵裏鑽出來的`蠶姑娘是什麼樣子?蠶姑娘出來以後怎麼樣?提示注意:蠶吃桑葉的幾天當中,它是在動着的;而從睡到醒當中的時間裏,它是不吃也不動的,這叫做蠶眠。蠶眠共有四次,每次郡要脱去一層皮。第一次蠶眠脱去的是黑皮換上了黃色的皮,所以説“變成了黃姑娘”。

我們要知道蠶在生長中開始階段的情況,再讀第第3、4、5自然段,注意詞語換用的情況“又黃又瘦”換成了“又白又嫩”和“又白又胖”;“變成白姑娘”換成了“從此一天天發胖”和“從此一天天發亮”;“脱下黃衣裳”換成了“脱下舊衣裳,換上新衣裳”,又白又嫩、又白又胖、發亮這反映了蠶姑娘不斷地長大了。再讀第6自然段,為什麼要寫明“睡了四回”?這個自然段裏把繭子比作什麼?(新房)為什麼説“繭子真漂亮”?這段裏為什麼不寫“醒了,醒了”,要寫“成了,成了”?“成了,成了,繭子真漂亮”這句要怎樣讀?讀了這一自然段,我們知道了蠶吐絲結繭前後的情況。繭子裏面的“蠶姑娘”稱做什麼?自答:繭子裏的“蠶”稱做蠶蛹。為什麼寫它“一聲也不響”,不寫“一動也不動”?繭子開了窗”是什麼意思?自答:蠶蛹長出翅膀,成為蠶蛾,蠶蛾咬破繭壁飛出來就是開天窗的意思。前面把繭子比作“新房”,這裏把蛾咬破繭壁比作“開了窗”,比得合適而有趣。

請看第一、二兩幅圖。(學生看圖)“變了,變了,變成蛾姑娘。”這句要怎麼讀?(要讀出驚異好奇的語氣來)請再讀一下。(學生讀)再看看第三幅圖,想一想:兩個蠶蛾在幹什麼?(蠶蛾在產卵)提示:蠶蛾產卵後死去,第二年春天,蠶卵又能

《蠶姑娘》教學反思10

《蠶姑娘》這篇課文生動、形象地介紹了蠶孵化出來後生長、結繭、由蛹變成蛾的過程。課文第2——5自然段寫了蠶的四次蠶眠,語句基本上相似。所以我重點教學第2自然段,出示表格,讓孩子通過讀,然後瞭解蠶的頭眠:吃——睡——脱——醒——變以及變化之前和變化之後的模樣。接着我請學生合作學習第三、四、五自然段,進行比較有什麼不同。這裏我重點讓學生體會了“就”和“又”的區別,學生明白了第一次要用“就”,第二次的時候就要用“又”了。蠶姑娘從又黑又小到又黃又瘦,到又白又嫩,再到又白又胖,然後吐絲結繭,最後破繭而出。

在實際生活中,大部分孩子沒有養過蠶,對蠶的生長過程有些陌生。所以在設計的過程中,我通過多媒體激活孩子的生活經驗來學習這篇課文,拉近學生與文本的距離,但是學生並沒有實際接觸過蠶,所以還是不能太理解蠶的一生。

在本課教學快結束時,我讓學生根據板書完整地複述蠶的生長變化過程,學生掌握較快,因為他們真正掌握了學習方法、記憶方法,在這樣的基本上我引導學生去背誦,學生在掌握方法的基本上背誦,很多學生得心應手地較快完成了背誦任務。

但是,後來發現自己在教學時缺乏對文本的整體把握,沒有在初讀課文兩遍以後,讓學生試着對全文進行一個梳理:卵——蠶——繭(蛹)——蛾,並找出文中的相關句子和詞語,對此進行概括。這也是我做的不太好的地方。

《蠶姑娘》教學反思11

《蠶姑娘》是介紹有關蠶的知識的文章,藉助童話這種兒童喜聞樂見的體裁,生動、形象地介紹了蠶孵化出來後生長、結繭、由蛹變成蛾的過程。雖然孩子們生活在農村,但是對蠶還是比較陌生的,只有少數孩子看見過蠶。在教學一開始,我就讓孩子們觀察書上的插圖,把學生帶入了蠶的世界,看到了各個生長過程的蠶寶寶。 學生們對於蠶姑娘的生長過程是十分感興趣的,但又是比較陌生的。由於課文第二自然段至第五自然段構段方式基本相同。所以,第一次蠶眠,指導學生仔細閲讀、體會,瞭解蠶“吃——睡——脱——醒——變”的成長過程,同時掌握好兩個句子的表達方式,熟讀成誦。學好了這一段,後面就逐步放手讓學生自學了。用圖示、提煉重點詞的方法來把第二自然段至第五自然段的內容聯繫起來學習,在此基礎上指導朗讀,背誦,事半功倍。在輕鬆的氛圍中,學生了解了蠶“從蠶卵到蠶,經過四眠到蛹,最後再變成蛾飛出來”這一生長的過程,對蠶產生了喜愛之情。有的小朋友説:“好可愛的蠶寶寶呀!老師,我也想養幾隻蠶。”我説:“好呀,過一段時間,就讓大家來養。”

《蠶姑娘》教學反思12

本課是一篇知識性的童話,採用擬人的手法,生動、形象地寫出了蠶的整個生長過程,以及生長過程中的幾次變化。課文第2-5自然段寫了蠶4次蠶眠脱皮的現象,用“吃、睡、脱(換)、醒、變”幾個動詞揭示了蠶的生長規律,並從蠶的身體大小、肥瘦、顏色、光亮的變化介紹了蠶眠每個階段的特徵,即第二生長過程“蠶”。第6自然段寫蠶吐絲作繭的經過,即第三生長過程“繭”。第7自然段寫繭裏的蠶變蛹後,又變成了蛾的過程,即第四生長過程“蛾”。

我在創設情境提出問題以後,就立即讓學生分組活動談論交流,課堂上出現一片表面上熱鬧的現象,學生根本沒有獨立思考冷靜分析的空間與時間,這樣做不利於學生個人能力的發展。如果説,有價值的問題或主題是小組合作學習適宜的“土壤”,教師的有效指導是適宜的“温度”,那麼,獨立思考則是不可缺少的“水分”。因此,我們要給學生充分的思考時間。每次教師提出一個問題,都要留給學生充足的時間進行圈點勾畫,讀讀想想,然後組織學生小組合作學習,在組內交流各自的看法,彼此互通獨立見解,展示個性思維方法,並在交流中反思,使自己的見解更加豐富和全面,形成“統一”意見後,最終使學生形成正確的認識。充分發揮小組合作學習的優勢,使學生作為教育的主體,讓學習的主人在教育教學過程中自覺自願地主動學習,自覺地主動發展。

學起于思,思源於疑,在課堂中變“學答”為“學問”。教師要放手讓學生在學習中提問。或許他們很難很快提出有價值的問題,但現代教育論告訴我們,學生存在着主體性的巨大潛能,他們完全有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做自己行為的主人。一開始讓學生提問題,他們可能會摸不着頭腦,或淺薄可笑,或不着邊際、離題萬里。但只要我們合理地創設問題情境,積極實踐讓學生“會問”的新的教學策略,經過反覆訓練,學生是可以達到我們所理想的要求的。

創造性是主體發展的最高表現。對學生而言,它意味着獨立思考、求新求異、想象力豐富、動手能力強等。創造性發展的目標是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創造性思維能力和動手實踐能力等。學生的想象力、創造力是不可抵估的,教師只有充分認識這一點,用主體教育的理論武裝自己,開放教學思想,孩子們的創新精神、創造力才能得到保護和培養。

《蠶姑娘》教學反思13

春天是萬物生長的好時節,蠶也不例外。在暖洋洋的春光裏,它們迫不及待“鑽”了出來。《蠶姑娘》是一篇富含知識性,但又不乏童趣的文章,生動的語言形象地介紹了蠶孵化出來後生長、結繭、由蛹變成蛾的過程,而且課文中生動形象的插圖也十分惹人喜愛。對這課的教學反思如下:

一、重視培養學生的信息收集和積累。

儘管這篇課文中畫了許多插圖,蠶的一生也介紹地十分明瞭,但對於現在的孩子來説,蠶仍是十分陌生的,在我們的生活中鮮少有人親眼看到蠶寶寶了,更別説蠶牀、蠶山、繭子了。因此,我預先佈置了學生回家收集有關蠶的知識,學生有的從《拓展閲讀》中瞭解到蠶其實還喜歡吃生菜等其他食物,有的從網上查到蠶絲的用途,有的從課外書上找到蠶一生的生長圖片,還有的在爺爺奶奶的指點下認識了桑樹、蠶牀和蠶山。當我提出“你對蠶瞭解多少”時,學生的積極性十分高漲,學習課文自然也興趣十足。

二、扶放結合,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

“閲讀教學的最終目的是要使學生自已能讀書,不待老師講。”葉聖陶先生如是説。語文教學不僅要教學生“學會知識”,更重要的是要教學生“會學知識”。學生會學,才能更主動地獲得知識。本篇課文最大的特點就是從第2自然段到第5自然段有着幾乎一樣的結構,連文字都大致雷同。面對這樣的文章,如果還是按照以往的方法,一味的抓重點詞,訓練朗讀,是肯定不行的,也是相當無味的。因此,我在教學時採取了先教後放的方法,重點教學了第二自然段,引導學生理解領悟“又……又……”的用法,找出關鍵動詞“吃、睡、脱、換”。後面幾個自然段讓孩子自學,這樣既節省了時間,加大了課堂密度,也讓孩子感受到了“自學”的樂趣。在瞭解每次蠶眠的過程,讓學生通過多次朗讀,體會“醒了,醒了”的興奮,領悟到生命成長的快樂,感受到生命的音符,對生命充滿不盡的敬意。

《蠶姑娘》教學反思14

《蠶姑娘》這篇課文形象地描寫了蠶由“蠶卵→蠶→蛹”的生長變化過程的相關知識:從蠶卵裏孵化出來,四次蠶眠,蜕皮,上蠶山,吐絲結繭,變成蛾。全文結構方式基本相同,清晰醒目,前後貫通,易於學生閲讀把握。但學生沒見過蠶,不太明白蠶的生長過程,這時語言的講解顯得那麼蒼白無力。我想如果教師在課堂是用專業化的詞語對學生來講解,學生聽得是霧裏雲裏。雖説這一篇童話,惟妙惟肖,從“姑娘”一詞讓學生明白本課把蠶當作人來寫了。教學我並沒有強調這一點。為讓學生一下子能理解蠶的生長過程,我直奔主題,在課堂中儘量用平實的語言敍述,儘量做到簡潔明瞭,只求學生能夠了解蠶的生長知識,就行了。

整課的教學應該説我的目標是達到了,通過讓學生的讀,教師的引講,從第3、4、5這幾個小節的對比讀中讓學生髮現蠶的生長髮展規律,抓住第二小節中一系列的動詞“吃、睡、一動也不動、脱、醒、變”,讓學生從老師詳細的板書中一目瞭然,並能根據板書學會用自己的語言講述蠶第一次睡時的生長規律,同時也發現蠶四次睡的生長規律基本相同,由扶到放,然後讓學生自主地閲讀理解課文的第3、4、5小節,學生這時已能自主地對課文內容真正地理解了。

在本課教學快結束時,我讓學生根據板書完整地複述蠶的生長變化過程,學生掌握較快,因為他們真正掌握了學習方法、記憶方法,在這樣的基本上我引導學生去背誦,學生在掌握方法的基本上背誦,很多學生得心應手地較快完成了背誦任務。(友情提醒:查找本課更多資料,請在站內搜索課文題目)

《蠶姑娘》教學反思15

這節課我差點在學生面前出洋相,學生對這個蠶寶寶可真是太感興趣了。整節課不斷地向我提問:“蠶為什麼要經過4次睡眠才變成蛾啊?”“蠶為什麼會變成蛾啊?”“變成蛾後它又幹什麼啊?”“它為什麼要到蠶山上吐絲啊?”……

一開始我還很高興,表揚他們愛動腦筋,可到了後面我有點招架不住了,有些問題我自己都不知道什麼原因。現想想,覺得真有些不好意思。看來要給學生一杯水,教師真的必須要常流水。

這一次經歷,更促使我要多學習,博覽全書,決不能對不起那一個個腦子隨時充滿疑惑的孩子們。

標籤: 姑娘 教學 反思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jiaoxuefansi/qgxjlp.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