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教學反思 >

《盼盼遲到了》的教學反思

《盼盼遲到了》的教學反思

品德培養要回歸生活,但又要高於生活,併為兒童將來的生活奠定基礎。《盼盼遲到了》遵循了兒童生活的邏輯,以兒童的現實生活為課程內容的主要源泉,以密切聯繫兒童生活的主題活動為載體,以正確的價值觀引導兒童在生活中發展,在發展中生活,教材説的是兒童在生活中的事。在設計教學活動時我儘量讓教學活動源於兒童生活又高於兒童生活,下面我就談談對本課教學活動的體會和思考。

《盼盼遲到了》的教學反思

一、創設情境,喚起兒童對已往生活的回憶

孔子説過:“知之者莫如好之者,好之者莫如樂之者”。課的引入源於兒童身邊或周圍的事情,容易令他們產生愉悦的情緒和興趣,而興趣是兒童思維的內驅力,它使兒童的主體地位真正確立成為可能,使體驗、感悟這種心智活動成為可能。因此在課的引入上我就源於兒童的生活。一首歡快的《上學歌》很自然地將兒童帶回早晨上學的路上,教師幾句簡單的話語就讓兒童將注意力集中到主要人物“盼盼”的身上,為後面的幫盼盼打下基礎。

二、教學活動貼近孩子的生活

兒童是在真實的生活世界中感受、體驗、領悟並得到各方面的發展的。教師要善於從兒童的生活中敏感地捕捉有教育價值的課題,開展兒童喜歡的活動,使他們在主動參與中生活得到充實,情感得到薰陶,品德得到發展,價值判斷得到初步的培養。

1、話題的設計來自孩子的生活

低年級兒童年齡小,學習的情緒化、興趣化非常嚴重。使學生產生“我要學”的內在需要,是教學的關鍵和魅力所在。孩子們生活中感興趣的話題能促使他們自主地觀察、體驗和感受。例如在導入新課時我問:“你遲到過嗎?當時心裏是怎麼想的?”因為一年級的小朋友剛入學不久,這樣的經歷還是有的,這樣一問,打開了學生記憶的閘門,孩子們暢所欲言,有的説我很着急;有的説我怕老師批評我;有的説我怕小朋友笑我;有的説我對自己説下次一定不再遲到了……在分析盼盼為什麼遲到的時候,孩子們的話就更多了:有的説我覺得是因為盼盼愛睡懶覺,才會遲到的;有的説我認為他可能是晚上看動畫片看的太晚了,有一次我也是看動畫片看到很晚,第二天就遲到了;有的説他可能是吃早飯時動作太慢了,我吃早飯時媽媽就會提醒我:吃快點,呆會遲到了;有的説盼盼可能在路上玩……孩子們在用自己的生活經驗解釋着這一切,使得盼盼成為孩子們中的一員,盼盼的經歷就是孩子們的經歷。在這種真實的體驗中孩子們更積極地融入到課堂當中來。

2、活動的設計符合孩子們的需要

蘇霍姆林斯基指出: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究者,而在兒童的世界中,這種需要特別強烈。教師在設計教學活動時,如果保護、滿足了兒童的精神需要,把他們置身於智者、勇者之中,容易使他們產生愉悦的心情,能增強其自信心,引發兒童探索的慾望,讓他們生動、活潑、主動地學習,身心健康地成長。孩子都是天真的',喜歡互幫互助是他們共同的特性。因此在教學中我開展了“出主意、想對策,幫盼盼”活動,引導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實際,討論“盼盼怎樣才能不遲到?”孩子們立刻熱情高漲,馬上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展開了豐富的想象,從生活中每一件小事上尋找辦法,教師適時地進行價值引導,孩子們深深地體會到小學生應自覺養成按時作息、良好的飲食和衞生習慣;應自己的事自己做,產生了積極的生活態度。好勝是孩子們的天性,在課堂上開展“穿衣服”、“整理書包”的比賽,既給兒童提供了展現自我的機會,又讓兒童在比賽中體驗到了勞動的樂趣,為今後主動參加力所能及的勞動增添了可能。

三、讓生活促進孩子們成長

兒童的品德和行為習慣的養成,知識和能力、經驗的積累,是一個連續的過程,不可能在一朝一夕中養成。在第二課時中我就設計了

“爭做生活小主人”活動,鼓勵孩子們養成按時作息的習慣;做力所能及的事。使課堂向生活延伸,向社會延伸,讓子們在生活中不斷體驗,在體驗中不斷鍛鍊,在鍛鍊中茁壯成長。

但想法與現實總有一定的差距,教學中還存在很多不盡人意的地方。如在分組討論時,由於一年級小朋友還沒有養成合作學習的習慣,討論有點流於形式,到彙報時他們還是你説你的,我説我的,重複意見很多。又如在模擬生活,分組表演時,特別是分組競賽,整理書包時,孩子們太興奮了,場面有點失控,原定“掌握整理書包技能”的目標沒有得到很好地落實。

總之,教師在品德教育中應服務於學生,引導學生用心地認識、感悟、體驗生活,讓積極的道德認識、體驗從生活中提煉出來,美化學生的心靈。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jiaoxuefansi/newwoy.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