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教學反思 >

《冬夜讀書示子聿》的教學反思

《冬夜讀書示子聿》的教學反思

新課程改革的根本理念的最大特點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教材”是傳統的“教書匠”的做法,“用教材”才是現代教師應有的教學行為。在這堂課的第一教學環節中,我恰當地用老教材,落實了新理念:

《冬夜讀書示子聿》的教學反思

1、賦材料以生命,拉近學生與文本的距離

教學不是教材內容的移植和照搬,它特別需要指教者的創造性加工,賦予材料人文性,使之走向學習者。在教學伊始,先向學生介紹陸游,充滿激情地告訴他們:陸游是一位愛國詩人……學生聽得興趣盎然。此時,《冬夜讀書示子聿》一詩不只是紙上的幾行黑字,而是幻化成了一幅幅活的畫,拉近了學生與文本的距離使他們願意與文本進行對話。

2、還課堂給學生,實現教師、學生與文本的平等對話

在傳統的教學中,教師負責教,學生負責學。教代替了學,學生是被教會,而不是自己學會,更不用説會學了。新課程強調,教學是教與學的交往互動,師生應互交互學,彼此形成一個真正的學習共同體。

基於這一理念,我在教學古詩《冬夜讀書示子聿》時設計了“理解詩題”、“簡介作者”、“理解詩意,體會感情”“熟讀成誦”四個環節。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自由地朗讀詩文,通過讀準字音。用自己喜歡的方式感知詩意,再將個人所得與小組同學交流,並提出不懂的問題,組內研究解決。然後以小組為單位向全班彙報學習情況,同時提出未解決之疑難,其他各組學生自由補充,發表自己的見解。在理解詩句的基礎上,讓學生反覆吟誦,置身於詩的意境。

這種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即關注了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又愛護了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慾,充分激發了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使學生由原來被動地學會變為主動地會學,真正實現了教師、學生、文本的`平等對話。

3、不足之處:在理解詩題這一環節中,課堂生成完全超出了我課前的預設。詩題目中有這樣的詞:子聿。學生為理解這個詞,在拼命地翻字典,可怎麼也解釋不了這個子聿。因而學生在這個環節中花費了很多時間,但卻沒有得到想到結果。課前我預設這樣一個環節,讓學生看文中插圖來理解詩題中的示,自己認為通過觀察插圖,學生應該明白圖上那個小孩子就是子聿,但恰恰學生就是理解不了子聿只是一個人的名字。現在想來,如果把對詩題的理解直接放在揭示詩題時,抓住聿這個生字,就直接告訴學生子聿是作者陸游小兒子的名字。如果這樣處理的話,學生就容易理解了,那麼在課堂上學生就有更多更充分的時間來理解全詩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jiaoxuefansi/mve3j3.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