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教學反思 >

生物激素調節的教學反思範文

生物激素調節的教學反思範文

作為一名到崗不久的人民教師,課堂教學是我們的工作之一,教學的心得體會可以總結在教學反思中,那麼應當如何寫教學反思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生物激素調節的教學反思範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生物激素調節的教學反思範文

生物激素調節的教學反思1

本節課學習人的生命活動的另一調節方式:激素調節。圍繞常見的激素病開展學生自主學習,分組討論,探究式學習,讓學生做“醫生”,分析激素失衡引起的各種疾病。這是我們本章、本節最大的亮點,該次討論非常順暢、透徹和熱烈,通過探討這些病例引起同學們極大的學習興趣。

本節的內容對於學生來説,感覺到比較陌生。當你突然遇到危險情況時,比如突然發現眼前有條蛇,你會有什麼反應?(同時通過大屏幕展示一條蛇的圖片)創造情景,引入新課。然後,在複習舊知識,內分泌腺進而引伸到內分泌腺,內分泌腺分泌腺激素。最後設問題:內分泌腺構成人體的哪個系統?

本節課的亮點一:導學稿的設計是我們本節課的最大亮點,較好的突破了重難點,在導學稿的指引下展開本節課的探究學習。

亮點二:教師對教材的巧妙處理顯得尤其重要。(本節內容比較多,但只安排了一個課時)。

在教學中,我們通過巨人症,侏儒症,大脖子病,糖尿病等常見疾病,引入話題,以分析疾病為貫穿課堂的線索,學習了人體的`內分泌與外分泌腺的主要區別,三種激素(生長激素、甲狀腺激素、胰島素)的調節作用。

亮點三: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讓學生扮演“醫生”的角色對幾種激素調節失常引起的疾病進行診斷、分析、治療。我們在課堂上讓學生鑑別巨人症、侏儒症、大脖子病、糖尿病並分析其發病原因,相關激素的產生部位,指出其治療辦法。這些問題都是要求學生自己在課前通過查找資料來獲得解答的。這個過程是一個探究式的學習過程,很好地培養了學生的自學能力。另外,這種新穎的方式一方面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學生能夠輕鬆、牢固地掌握激素調節的知識點,另一方面讓學生學習到了一些醫學的知識,包括疾病的機理和治療方法、感受了做“醫生”的樂趣,使學生認識到醫學與生物聯繫緊密,生物是一門非常有意義的基礎學科。我們發現這種聯繫實際生活場景的教學方式很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記憶深刻。學生很樂意聽到老師講一些生活中的故事,我想在以後的講學中應注意多給學生講一些生活實例,教育學生在生活中注意觀察,從生活中學習生物知識,並應用到生活中去。同時也讓同學們在學習過程中體驗到成功的喜悦。

我們在本節課也注重了對學生的情感教育。通過該堂課的學習,我們對疾病的產生根源有了更加深刻的認識,瞭解到病人的痛苦和無助,體會到他們的不幸,可以激發學生們的愛心,激勵他們努力學習科學文化知識,探索治療疾病的辦法,以解除病人的痛苦,使人們的生活更加美好。同時,這堂課也使得學生們認識到健康的重要性,提高他們保護身體,鍛鍊身體的意識。

在最初上課時,內容處理得不夠好,老是感覺到時間不夠,知識點未能完成,經過我們科組老師的共同努力,最終在導學稿上取得了突破。課堂時間安排得到了很好的改善,取得較好的教學效果。

生物激素調節的教學反思2

《通過激素的調節》是生物課本人教版必修3中第二章第二節的內容。這一節的教學目標是這樣的:

1、描述動物和人體的激素調節 。

2、運用建構模型的方法,建立血糖調節的模型。

3、討論在促胰液素的發現過程中,科學態度和科學精神所起的重要作用 。

4、探討動物激素在生產中的作用。教學重點為促胰液素的發現過程,血糖平衡的調節。 教學難點為激素調節的實例分析。資料分析“促胰液素的發現”,不僅藴含了科學發現的思想與方法,而且通過分析可以啟發學生的思維,訓練學生的科學思維能力。模型建構活動,不僅有助於促進學生對血糖平衡調節的理解,而且有助於認識模型建構方法在科學研究中的作用。

5、我們學校學生基礎差,學文科的學生多,對於文科班來説,現在生物不用參加高考了,考試的壓力相對小,課堂上分析更多的不是知識點,而是方法的引導和能力的培養。對於文科班,我從來沒有想過放棄讓他們學習生物,畢竟生物跟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老師的狀態會深刻影響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思維,只要老師的狀態好,學生也能積極配合。

《通過激素的調節》是這樣設計的:設計時,我先刪掉了模型建構活動,我覺得這個活動很浪費時間,也不能鍛鍊學生的思維能力。我首先介紹促胰液素的發現過程,介紹時注意闡述科學家的思維過程,然後通過馬拉松比賽設計了四個問題引入血糖平衡的調節,接着設置人處於寒冷環境的情境,引入甲狀腺激素的分級調節。我講述完後,還分別請同學用自己的話陳述這個過程,最後通過四個資料分析總結激素調節的特點。結果證實我的更換是有道理的,同學們能快速進入學習狀態,吸引了他們的注意力。

現在我校在教學上注重培養學生的自主探究、小組合作學習,提高學生的自學、參與、合作。因此我在設計《激素調節》時,注重營造積極互動的課堂氣氛,利用多媒體課件,把有關實例及圖片展現給學生,讓學生積極主動地獲取知識,使平時沒有見到一些症狀也就迎刃而解了。上課時,教師學會傾聽,把注意主要放在學生身上,學會及時作出合適的應答(包括評價、追問、啟發、判斷、組織等),通過多向交互作用,推進教學過程。學生動起來了,絕對不意味着教師無事可做了,而是意味着教師要在收集處理這些信息的水平上,只有也應該由教師來完成的更高水平的“動”,通過教師這一層面的“動”,形成新的、又具有連續性的興奮點和教學步驟,使教學過程真正呈現出動態生成的創生性質。

總之,備課是常備常新的,我們要能靜下心來,多聽聽自己內心的聲音,也就是多反思,就會有很多新發現。所以我認識到教育的確是一門學問,需要研究,教學是一門藝術,需要不斷學習。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jiaoxuefansi/mv2l3o.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