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教學反思 >

誰咬了我的大餅幼兒教師教學反思範文(精選5篇)

誰咬了我的大餅幼兒教師教學反思範文(精選5篇)

身為一位到崗不久的教師,我們需要很強的課堂教學能力,藉助教學反思我們可以拓展自己的教學方式,優秀的教學反思都具備一些什麼特點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誰咬了我的大餅幼兒教師教學反思範文(精選5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誰咬了我的大餅幼兒教師教學反思範文(精選5篇)

誰咬了我的大餅幼兒教師教學反思1

最近我們班進行了一個繪本活動,活動的名字叫《誰咬了我的大餅》。這個故事情節簡單、有趣,適合幼兒的年齡特點。從小豬發現自己做的大餅被誰咬了一口開始設置懸念,通過詢問不同的朋友,發現每個朋友都有自己獨特的牙印,謎底豁然解開。

活動的開始部分我直接出示PPT導入,拋出問題:是誰咬了我的大餅?小朋友們都帶着這樣的疑問開始尋找“到底是誰咬了我的大餅”。幼兒通過大餅牙印的對比,知道不同動物的牙印是不一樣的,並能根據牙印來推斷是哪種動物咬的。

整個活動下來,我覺得現在的孩子們的確很聰明,能很快掌握故事內容,並能大膽想象與猜測,在角色表演中掌握句型“**,是你咬了我的大餅嗎?”

這是一個輕鬆詼諧的繪本故事,故事情節充滿懸念,看到最後,結局令人感到意外,讓幼兒體驗到了繪本故事帶來的快樂。因此這個故事是符合小班幼兒的年齡特點的,是幼兒感興趣的。

活動中的三個目標是以幼兒的生活經驗為基礎的,包含了認知、能力和情感目標,活動過程我緊緊圍繞這三個目標設計。我在導入環節中以談話為主,談話的內容與幼兒切身經驗有關,因此幼兒都能大膽地交流,也能馬上投入到活動當中。接下來讓幼兒帶着問題進入故事,進入活動的第二環節——“誰咬了我的大餅”,也是活動的重點環節,課件中生動的畫面一下就吸引了孩子們的眼球,讓幼兒對不同動物在大餅上的牙印有了直觀的對比感受,激發了他們大膽猜想故事情節的願望。在引導幼兒嘗試完整表述“是你咬了我的大餅嗎?”活動最後,在“咬一咬”的輕鬆氛圍中結束,在這一環節中,幼兒既能親口嚐到大餅又能把自己的牙印和動物的牙印做對比,幼兒的興趣很高。

這是一節語言活動,孩子們在聽一聽、學一學、説一説的過程中練習角色對話,在看一看、比一比、想一想的過程中知道不同動物的牙齒印是不同的。孩子們在説的過程中大膽講述,在想一想的環節中説出了小動物咬的牙印的樣子,像什麼,大膽猜想、講述。但是活動中還有些不盡如人意的地方,如在最後複述故事的環節中,可能是因為幼兒已經知道了故事結果,所以沒有興趣再去聽這個故事了。這一環節影響了活動中孩子的狀態,接下來,孩子們的情緒我也調動的不夠,活動中師幼互動還不夠輕鬆、活躍。在以後的教學中還要多思考,讓自己的教學課堂充滿魅力。

誰咬了我的大餅幼兒教師教學反思2

《誰咬了我的大餅》比較適合孩子,富有童趣,重點圍繞“是誰咬了我的大餅呢?”展開活動,過程中幼兒充滿好奇心,有了好奇心才能抓住孩子的。注意力。故事中為了弄清楚“是誰咬了大餅”,相繼出現了五個小動物,通過ppt的展示,小豬帶着大家去驗證,五位小動物都通過咬大餅去證明那一口和自己沒關係,這個懸念一直留到故事最後,才明白這一口是小豬自己咬的,同時我鼓勵孩子們學習講述小動物之間的對話。這富有戲劇性的故事讓孩子們意猶未盡。

剛開始我設置懸念用猜測想象,激發興趣,導入故事,出示第一張圖片時幼兒一下子看出了是一塊大餅;接下來,我繼續引導幼兒邊看圖片邊説一説,跟着老師欣賞故事。我覺得在這個部分要讓孩子感受繪本有趣的情節還是比較難的,簡單的故事,重複的內容要想上的生動,老師的語言是非常重要的,不足的是我的語言有些偏向成人化,沒有好好琢磨出童趣的語言,沒有以小班實際年齡特點出發,給這節課打了折扣。另外,在觀察動物齒印的時候,我會鼓勵幼兒學會比較,從而進行判斷,得出結果。藉助餅乾圖片,我帶領幼兒開展“找一找”的遊戲,根據自己手裏餅乾上的牙印去判斷是哪位小動物的咬的,儘管有部分幼兒一時間還判斷不出,貼錯了,但是經過對比以後,都有了進步。

當然,這次活動不足之處存在着許多:這份教案我還是理解的不夠深入與透徹,最大的敗筆就是不夠生動,語言上沒有多加推敲,對於理解角色的內心把握的.很不到位,所以在引導幼兒學習的時候也沒有能夠比較正確的引導幼兒,因此與幼兒的互動不是很好,整節活動沒有突出點、沒有高潮,幼兒情緒很被動。另外在出示第一個動物朋友小鳥時,教師還可以讓幼兒充分發揮想象,讓孩子説説還有什麼動物的嘴巴是三角形的,同理,在出示其它動物圖片時也可以這樣開展,這樣整個活動會更生動。

誰咬了我的大餅幼兒教師教學反思3

在本活動中,幼兒能掌握故事內容,並能大膽想象與猜測,在角色表演中掌握句型“**,是你咬了我的大餅嗎?”幼兒能通過對比猜測動物的牙印。在第一次試上的時侯,使用PPT,效果不理想,由於是第一次給他們上課見到陌生的男老師幼兒剛開始有點不適應有點害怕,所以活動中幼兒不是很主動,而且興趣也不濃。發現不足之後進行修改,然後再次試上,這次幼兒已經對我有點了解先播放PPT大餅圖片進行講述,幼兒對動物的牙印很感興趣,很樂意去觀察並説一説自己的發現。然後在播放PPT完整欣賞故事。在故事的開始時,有個別幼兒已經猜到是誰咬了大餅,但不確定。還有個別幼兒説是小猴咬的,當時我很着急,因為小猴不是故事中的小動物,在通過多次的對比、驗證、猜測之後,最終找到的答案,而且還從中瞭解了動物的牙印與牙齒的關係。

但是在最後欣賞PPT時,我們在前面已經揭曉了故事的結局,解開了懸念,所以幼兒講述的積極性不高。在第三次試上時我們將懸念留到了欣賞PPT的時候,幼兒講述的積極性就提高了,最後在驗證自己的猜測,這樣來之不易的結果讓幼兒很開心,體驗到成功的喜悦。在欣賞PPT時插入了音樂,這樣聲圖並茂,提高了幼兒講述的積極性和增加了故事的趣味性。

誰咬了我的大餅幼兒教師教學反思4

《誰咬了我的大餅》是一個輕鬆詼諧的繪本故事,故事情節充滿懸念,看到最後,結局令人感到意外,讓幼兒體驗到了繪本故事帶來的快樂。因此這個故事是符合小班幼兒的年齡特點的,是幼兒感興趣的。

活動中的三個目標是以幼兒的生活經驗為基礎的,包含了認知、能力和情感目標,活動過程緊緊圍繞這三個目標設計,我在導入環節中以談話為主,談話的內容與幼兒切身經驗有關,因此幼兒都能大膽地交流,也能馬上投入到活動當中。接下來讓幼兒帶着問題進入故事,進入活動的第二環節——“誰咬了我的大餅”,也是活動的重點環節,課件中生動的畫面一下就吸引了孩子的眼球,讓幼兒對不同動物在大餅上的牙印有了直觀的對比感受,激發了他們大膽猜想故事情節的慾望。在引導幼兒嘗試完整表述:“是你咬了我的大餅嗎?”這一環節,目標是層層遞進的。

1、讓幼兒聽小豬説。

2、教師引導幼兒一起説。

3、請個別能力較強的幼兒單獨説。

4、鼓勵全班幼兒一齊説。最後活動在“咬一咬”的輕鬆氛圍中結束,在這一環了中,幼兒既能親口嚐到大餅又能把自己的牙印和動物的牙印做對比,幼兒的興趣很高。

誰咬了我的大餅幼兒教師教學反思5

在進行本次教學活動時,幼兒很快就記住了內容,而且興趣也非常濃,參與率挺高,連平時不太講話的幼兒也搶着要説,整個活動都很精彩,幼兒的學習興趣很高昂,課堂氣氛很活躍。當然,這節課還存在不少需要改進和思考的地方,我會在教學實踐中進一步完善,更好地調動幼兒的學習積極性,更好地促進幼兒的綜合發展能力。

通過本次活動,是我領悟到繪本教學的精華,於是,給我一些啟示。

1、分析教材、找準教學活動的切入點。

《誰咬了我的大餅》這本繪本故事內容,更多的是猜測,想象。讓幼兒體會故事內容的幽默和有趣。從選材上來説,這個繪本內容豐富多彩,能牢牢地吸引幼兒參與度,在幼兒對內容感興趣的基礎上,教師怎樣解讀教材,找準教學切入點,挖掘每次教學活動的核心價值,那是非常重要的。對於《誰咬了我的大餅》這樣的內容,故事情節生動有趣,教師在分析教材時要有取捨,關鍵是選擇的角度和切入點,選取內容,因此,在開展教學活動之前,教師必須認真的研讀教材、反覆思考,有目的的選取,開展教學,然後圍繞這個中心目標進行進行環節的設想。

2、師幼互動,理清繪本教學的過程。

師幼互動在活動中佔着很重要的部分,這也是取得活動成功的關鍵。在師幼互動過程中,我先讓幼兒猜測內容,留給幼兒想象的空間,總之,要以幼兒為主導,而不是老師牽着幼兒走。

3、情感教學,提升繪本教學的本意。

幼兒對於社會情感的認知是模糊地、也是匱乏的,但在繪本里,我們看不到一點人為的故事,看不到一點教條的灌輸,有的只是娓娓道來的關於情感認知。有的只是對語言和社會領域內容的有機整合。《誰咬了我的大餅》,告訴孩子們一個道理,不管遇到什麼事情,我們都要自己動腦筋、想辦法,而不是一味地去問別人,做一個獨立的自己才是最棒的,做一個善於動腦的才是快樂的,做一個能解決問題的自己才是找到了自我的價值。因此,情感認真環節是不容忽視的。

4、通過故事內容,穿插數字遊戲。

在本活動中,我設計穿插了一個送達餅的活動,每一塊大餅上都有不同動物的牙印,幼兒根據牙印的形狀來辨別自己的大餅應該送給誰,提高幼兒的辨別能力,然後一起總結誰多誰少、誰和誰一樣多。讓幼兒思考對比,發展幼兒的思維能力,通過本次活動,增強幼兒對數字大小的深刻記憶。

5、通過表演,增強幼兒對故事內容的理解。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jiaoxuefansi/mpl24g.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