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教學反思 >

高中美術鑑賞教學反思範文(精選5篇)

高中美術鑑賞教學反思範文(精選5篇)

身為一名優秀的人民教師,我們要有很強的課堂教學能力,對學到的教學技巧,我們可以記錄在教學反思中,那麼教學反思應該怎麼寫才合適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高中美術鑑賞教學反思範文(精選5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高中美術鑑賞教學反思範文(精選5篇)

高中美術鑑賞教學反思1

一、“點、線、面”策略模式提出的教學背景

隨着新課程改革正在我省如火如荼的展開,高中新課程美術鑑賞模塊對課程目標新的調整,教學內容新的整合以及教學理念新的界定,這些變化終將通過課堂教學這一途徑得以體現,由此引發教學策略的變化。這就要求我們在教學實踐中不斷改變舊觀念,對傳統教學策略不斷傳承與創新,探究適應新課程理念的教學策略。

同時,我們農村高中的美術鑑賞教學,正遭遇着一種非常無奈的尷尬的現狀。教師在教學設計中缺少對教學策略的研究,致使美術教學課堂容量龐大,作品挖掘膚淺,課堂結構散亂,教學目標自然難於達成。學生對美術的學習反映冷漠,在作品描述中,很多時候大部分學生只能是以“很美”或者“漂亮”等字眼來回答或評價美術作品。這種教師對美術鑑賞教學策略研究的不足,致使課堂師生互動的缺失和學生對作品分析的膚淺,使得美術的審美教育流於形式。以筆者的調查,這種現象在農村中學裏是普遍存在的。

二、“點、線、面”策略模式的思考和建構

高中美術鑑賞教學的三維目標的達成,要求學生的學習是一個有一定的深度理解和深刻情感體驗的過程。基於此,我們構思以“點、線、面”策略展開教學活動,探討如何立足於美術的學科本體,開展有效課堂教學,探索挖掘作品深層內涵,以提升教學層次,真正而有效的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

“點、線、面”教學策略是新課程理念下的對傳統教學策略的傳承和發展,要求在美術鑑賞課堂教學的設計和實施過程中,教師要選擇並抓準一個“點”,使它貫穿教學始終,從而建構一條教學主“線”,並由此鋪開一個全體學生積極參與學習,並主動生成符合學生個體智能優勢的知識“面”,有效改變高中美術傳統教學中教師唱“獨角戲”、“照本宣科”的尷尬現狀。

1、“點”和“點”的選擇

新課程美術鑑賞模塊內容打破了傳統美術欣賞課程以美術類別或美術史為線索的編排方式,每一課都按照一個主題來進行概括,整合了更多的美術現象,更加貼近了生活,擴大了視野。作品類型涵蓋了中國畫、油畫、版畫以及建築、雕塑、工藝、民間美術、電腦美術等。教材內容的這種變化,使美術教學的課堂容量變的更加龐大,我們不可能在每一節課中都對教材的內容以及相關的知識一一羅列,要求我們有所選擇。正如德國教育家根舍因的範例教學論所描述:在現代知識量無限膨脹的背景下,要提倡“角落教學”,應該注意學生的心智特點,選擇一種具有共性,而且能激發學生興趣,能起到“以點帶面”作用的一種個案作為範例,使學生從典型範例中發現所屬知識的規律,獲得獨立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尹少淳教授也認為初中美術是“走馬觀花”,而高中美術教學則是有選擇的“下馬賞花”,是一個由博返約的過程,是學生興趣相對集中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只有有所選擇並較深入的進入個別典型範例知識的學習,才會對這一類型的美術作品或美術現象有更深的審美認識和情感體驗,才會關注與之相關的作品、風格以及藝術家,因而也才能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有利於學科本體的深入和教育功能的拓展。

那麼,選擇多少?選擇什麼?我們認為:只要選擇一個最具典型意義的問題,作為課堂教學的切入點,並對此展開深入的挖掘和理解。這個具有典型意義的問題就是我們所界定的“點”。這個“點”可以是一件美術作品,也可以是一位畫家,可以是一句美術評論,可以是一種美術現象等等。當然,我們要讓學生掌握的不僅是該“點”本身,更重要的是挖掘該“點”的背後隱藏着的規律與本質。而這個規律與本質恰是我們教學要達成的目標,要突破的教學重點與難點。所以,我們選擇的“點”不僅是切入點,也要是教學的重難點的外在形式,對這個“點”的挖掘能直指教學目標並是突出重點和解決難點的關鍵。

2、“線”和“線”的建構

建構主義心理學家皮亞傑認為:知識既不是客觀的,也不是主觀的,而是個體在與環境相互作用的過程中逐漸建構的結果。相應的,認識既不起源於主體,也不起源於客體,而是起源於主客體之間的相互作用。因此,學習是在同化與順應之間的平衡過程中,調節個體與環境之間的相互作用,從而引起認知結構的一種新建構的過程。著名教育學家布魯納認為:“認知是一個過程,而不是結果”。他強調:“教一個人某門學科,不是要使他把一些結果記下來,而是要教他參與把知識建立起來的過程。”因此,在高中美術鑑賞課程的教學實施過程中,我們應當關注這種知識的建構過程,在同化與順應之間的平衡過程中,增強學生的情感體驗和鑑賞藝術美的能力,使得美術鑑賞活動成為是一個有深度的藝術行為。

在課堂教學中,從“點”切入,到展開,到深入,再提升,環環緊扣,層層挖掘,步步深入,從而達到對“點”問題本身的認識和對包藏在“點”其中的規律與本質的掌握的知識建構的過程與方法,這就是我們所界定的“線”。既是課堂教學活動鋪開的“教學鏈”,又是達成教學目標和解決教學重難點的一般思維,是體現教師的主導性與學生的主體性的一個互動的過程,是從“點”到“面”的一個具體行為。由於涉及到教師素質、學生基礎以及授課內容的不同,構建“線”的方式也隨教學的具體情境產生變化。所以,構建“線”是新課程美術鑑賞教學實施過程最為關鍵之所在,是最具不確定因素和創造性的過程。

3、“面”和“面”的生成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和教育家霍華德·加德納(Howard Gardner)於1983在《智能的結構》一書中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論認為,智能至少包括:語言智能、音樂智能、邏輯數學智能、空間智能、身體運動智能、人際智能、自我認識智能等七種智能,它們同時並存,相互補充,統合運作。每一個正常人都具有上述的七種智能,但由於遺傳與環境因素的差異,每個人在各種智能領域的發展程度上有所不同,大部分的人都只能在一、二種智能上表現出優越的能力,而且也會以不同的方法來統合其它智能。教育應該充分尊重每一位學生的智能特點,從不同的層面去看待每一位學生,促進學生優勢智能的充分展示,促進學生優勢智能向其他智能領域的遷移。

多元智能理論是新課程改革借鑑的主要理論依據之一。美術鑑賞在教學實施的過程中,同樣需要關注學生的這種差異性。這就要求我們積極的創設一種情境,要使學生能基於自己的智能優勢特點,從自身體驗出發,有選擇的開展對不同美術現象或作品的比較、分析、評論,生成符合自己智能優勢的美術知識系統,促進個性發展。所以,“面”的生成應當包含兩個層面的含義:其一是教師基於對學生學情的分析,實施教學而進行的預設,即針對教學目標的達成的知識“面”。學生是信息加工的主體,是知識意義的主動建構者,由於學生的個體智能優勢的差異,對知識構建的方式不禁相同,即生成符合個體智能優勢的知識“面”。這是我們界定的“面”的另一層含義。所以,“面”不僅是對關注全體性與基礎性的教學目標的達成,更是關注符合學生個體智能優勢的差異性的知識體系的生成。“面”的生成是最終目的,是達到對學生創新精神、實踐能力和終身學習能力的培養。

三、“點、線、面”策略模式的教學實踐探索

1、課堂教學實錄《妙在似與不似之間》

本課屬人教版《中國古代花鳥畫》的教學內容,教材通過對不同時代的花鳥畫的分析,闡述傳統花鳥畫以寫生為基礎,以借物抒情,託物言志為目的的獨特傳統,進而理解中國古代的繪畫審美觀。

“點”的選擇:以齊白石的名句“妙在似與不似之間”作為教學的“點”。

“線”的建構:以作品的對比探究:要不要“似”?什麼是“似與不似之間”?為什麼説“妙在似與不似之間”?三個環環相扣、層層深入的問題,理解中國傳統花鳥畫緣物寄情的特徵和追求天人合一、物我合一的審美理念。

“面”的生成:對中國傳統花鳥繪畫有一個比較深刻的認識,並使天人合一、物我合一的審美觀能繞射到對其他作品的認識。

本課於2006年10月9日獲温州市美術學科新課程優秀課堂教學實錄評比一等獎。

2、公開課《追尋美術家的視線——美術家表現世界的獨特方式》

教材通過四組作品的比較,要求:理解美術家獨特的審美眼光和表達方式;認識文化背景、藝術個性等因素在美術創作中的作用以及對美術家創作的影響;在此基礎上,鼓勵學生從自己的審美角度出發看待世界和事物,並運用適當的手段,把自己對某些特定事物的看法和感受表達出來。

“點”的選擇:以校園裏樹的照片與具象(希施金《松樹林》)、意象(倪瓚《六君子圖》)、抽象(蒙德里安《開花的蘋果樹》)組圖進行對比。

“線”的建構:以自然的樹與藝術作品的樹比較描述:美術作品是美術家尋求適合“我”的方式來表現“物”的結果,欣賞的關鍵是追尋包藏在美術作品中的“我”;可以通過探究畫家表現的不同方式來追尋包藏在其中的“我”。

“面”的生成:不同文化背景、藝術個性等因素使美術家具有了獨特的審美眼光和不同表達方式。我們也應從自己的審美角度出發,用自己的方式欣賞作品。

本課於2006年12月8日在泰順開展的温州市第三屆高中美術學科青年骨幹教師研修班學員送教下鄉活動中執教。

3、公開課《地域的永恆魅力——地域風貌與藝術流派的關係》

教材通過對不同的地域會產生不同的藝術流派和風格;氣候、地形、民族文化、風俗習慣等對建築的影響等幾方面內容的分析,要求:理解不同地域的文化、地理環境等因素對繪畫流派和建築風格產生的重要影響;瞭解在繪畫、建築等領域由於地域因素而產生的一些流派和較有代表性的作品。

“點”的選擇:與江南水鄉的建築接觸的機會多,相對比較熟悉,而且比較有感情,因此選擇江南水鄉民居建築為教學的“點”。

“線”的建構:以建築佈局、建築造型、建築材料、建築環境、建築色彩等不同側重點的問題,由學生討論並思考,教師由地域環境對建築的影響這一角度對學生髮散性思維的進行集中並引領挖掘。

“面”的生成:對江南水鄉民居建築能有比較深刻的情感體驗,認識和理解地域文化、地理環境對建築風格的影響,並能從相應的角度,思考地域環境對徽州建築(地理環境)、天壇建築等(民族和地域文化)的影響,及其在作品中的表現,培養對不同地域文化的尊重和增強對不同地域文化的保護意識。

本課於20xx年12月23日在瑞安市六中開展的瑞安市送教下鄉活動中執教。

4、課例説課《構建 “點、線、面”模式的美術鑑賞教學策略》

以《託物寄情》一課為例,簡單描述為什麼進行“點、線、面”模式進行美術鑑賞教學和如何進行“點”的選擇、“線”的建構和“面”的生成的策略。本課例於20xx年3月7日在温州市美術學科新課程高一(下)課前培訓活動中做公開交流。

四、“點、線、面”策略模式的反思

1、這種“點、線、面”模式的教學策略,對於理清教師的教學思路,構建課堂結構,以及在一定程度上對解決現行美術教學中教師教學設計的提升,教師教學能力的鍛鍊,以及教學實施過程中解決師生互動的缺失和對作品分析的膚淺等尷尬局面,挖掘作品深層次涵義,起到了一定的積極作用。

2、需要知識與經驗的積累。如課例對朱耷與《荷花水禽圖》的探究過程,對荷葉出淤泥而不染聯想到畫家不與統治階級的合作態度,從荷葉的倒掛聯想到畫家的垂頭喪氣;學生通過肢體語言模仿兩隻水鳥的動態來揣摩畫家的情緒等都是在以往教學過程中受學生的啟發而帶來的靈感,恐怕在任何資料中,都沒有描述象學生這樣富有情感和創造力的審美表達方式。這些都是我們在教學過程中積累的寶貴知識經驗。如《地域的永恆魅力》一課,學生從地理、歷史、哲學、語文等相關學科知識進行作品分析時,我們怎樣進行引領,也要求我們教師要有更多的知識儲備。

3、只是一種策略和一種嘗試,並不適合所有課題和所有教師。如何更大程度的優化高中美術鑑賞課堂教學,仍然需要我們進行不斷的思考與實踐。

高中美術鑑賞教學反思2

在現實美術鑑賞教學中,我們發現許多現象,這其中一部分學生對老師所講內容非常瞭解,甚至有比老師還熟悉的感覺;也有一些學生就不行了,老師講得非常辛苦,可學生卻似乎沒什麼反應,這其中重要原因是因為我們老師對自己授課的學生還不夠了解。我們的教學對象是一個非常複雜的組合體,他們在美術方面的知識的差距是非常大的。

教學對象的複雜性決定了分類教學的必要性,教學對象的複雜性體現在各不同學校的情況不同上,而美術鑑賞課教學只有適應不同層級不同類別的教學對象,才能獲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不同地域的人,不同中小學校畢業的學生,其美術的基礎往往表現出驚人的差異,所以,不同地區,面對着不同學校的畢業生,採用分類教學,將極大地增進授課的針對性。

我們老師首先要從教學目標的制定上下功夫,教學目標是預期的`學生學習結果,老師要利用目標指導教學過程中各種技術的選擇與應用,指導教學結果的測量與評價,指引學生學習。分類分層次教學應結合高中美術鑑賞教學大綱的要求與學生差異,不同的地區設定不同的目標。

老師是課堂教學的主導,分類教學能否使因材施教成為可能,能否切實提高美術教學課堂教學質量,關鍵在於是否有一支數量充足、業務精通、經驗豐富的教師隊伍。為解決這一問題,一方面要抓好師資培訓工作,穩定和擴大美術專業教師隊伍,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現有學生資源,如請優秀的學生帶動較差的學生;另外,集體備課的普及,也將大大緩解師資緊張這一矛盾。新的教學模式的實施,對教師的素質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雖然教師面對同一班級教學對象的壓力大大緩解了,但不同區域層次、不同班級的學生出現也要求老師改變過去那種同教學目的、同一重點難點、同一評判標準的教學模式,教師應在因材施教上狠下功夫,導學要做到精講、對路、有啟發、儘量把“教”的活動變為學生“學”的活動。

教科書是學生獲取知識的主要來源,高中美術教材是根據不同線索編寫的,它不可能體現地方特色,它只是具有較強的指導性卻不具有較好的適用性,只有經過我們教師的結合自己所處學校學生的具體情況再加工,才能保證教學的針對性和實效性。不能做到這些,因材施教就是一句空話。因此,美術教師要不官提升自己的研究能力,要投入更多的時間和精力,作大量具體而細緻的調查研究工作,要調查當地學生美術課是否正常授課等現狀,建立各中小學的美術教學實際情況調查檔案,編寫出符合地方特色的美術鑑賞校本教材,這才是美術鑑賞課教學改革的當務之急。

總之,分教學,分層達標的美術鑑賞教學新模式,從教學組織形式的改革上,從教學目標層次定位上,全面貫徹了因材施教的原則。使美術鑑賞教學實現了教與學、個性祕共性、階段性與發展性的統一,真正體現了“以學生髮展為本”的教學思想,體現了“教是為學服務的”教學宗旨。

高中美術鑑賞教學反思3

普通高中開設美術欣賞課,是加強學校素質教育的一項重要措施。高中美術欣賞教學為發展學生整體素質服務:以學生髮展為本,注重學生的個性發展和全面發展,最終使學生學會學習,學會做人,終身受益。隨着高中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創新教育隨之步入課堂。這就要求我們教師必須轉變傳統思想觀念,充分利用各種教學手段以及教學資源來適應新的課程改革標準。新的課程標準和以往的教學有了非常大的變化,這不僅表現在課本內容的編排上,更多的體現在教學的形式將打破舊的傳統模式,創新教學將粉墨登場。

高中美術鑑賞課是讓學生在面對古今中外優秀的美術作品時,在教師的引導和學生的參與下,通過對美術作品的分析和評價,理解藝術家的創作初衷和體悟美術作品中內在的精神涵義。因為優秀的美術作品是時代精神的文化結晶,對美術作品的鑑賞關係到人們生活品質的提高。所以擴大學生的知識面,提高學生的藝術修養,樹立正確的審美觀,真正起到陶冶學生情操,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美術鑑賞意義深遠。美術鑑賞是用運感知、經驗和知識對美術作品進行感受、體驗、聯想、分析和判斷,獲得審美享受,並理解美術作品與美術現象的活動。美術鑑賞模塊教學要求學生掌握一定的美術語言和鑑賞方法,瞭解美術學科各科的各個門類,通過鑑賞中外優秀美術作品,逐步提高審美能力,形成熱愛本民族文化、尊重世界多元文化的情感和態度。作為面向全體學生,以素質教育為宗旨的普通高中美術課程,審美能力的培養和人文修養的提高是其問題所在,因此,美術鑑賞的模塊教學是高中美術整套教材的基礎和重心。

那麼,在教學中,怎樣才能使學生充分發揮想象力和創造力,提高學生對美術鑑賞課的興趣呢?我認為:高中美術鑑賞教學必須解決好以下幾個問題,才能適應新課程改革潮流,使創新教育在美術課中得以充分體現。

一、創設課堂氛圍,改變教學方式,以學生的發展為根本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俗話説:教學有法,但無定法,貴在得法。作為教師,如果失去了讓學生對這門課的興趣,那在新課程已步入課堂的今天是不合格的。

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習的積極性和課堂質量也往往是在輕鬆、愉悦的課堂氛圍中產生。教授美術鑑賞我有這樣的體會:創設輕鬆、愉悦的課堂氛圍會使學生產生良好的心情,有了好的心情就會使課堂變得活躍,必然就會讓學生積極的思考,師生之間的配合與互動油然而生。那麼怎樣才能做到如上教學效果呢?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這句話大家都不陌生,為了太陽底下最光輝的職業,教師首先要動腦筋使得每一節課都會讓學生感到有新意。只要能做到畫面上有一個閃光點就是一幅好的繪畫作品。所以,努力使每一節課都讓學生感到老師的良苦用心,學生自然會為之所動。舉一個簡單的例子:在上每一堂課的時候,在學生走進教室時聽到的都是高雅、優美的鋼琴曲,當然在上中國民間美術時換上了那純樸、高亢的陝北民歌。此舉雖然簡單,但效果明顯。創設輕鬆、愉悦的課堂氛圍是挖掘學生的潛力、開發學生智力和創造能力的最佳途徑之一。再加上藝術課的自身魅力,定會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

在整個課堂教學的過程中,要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性。學生是學習的主人,要始終尊重學生的自主地位。因為他們有自己的理想和個性,他們有着獨到的思想與見解。只要在輕鬆愉悦的教學環境中,在尊重學生自主地位的基礎上,學生才能夠敢於質疑,敢於發言,敢於冒險,學生的潛力才能夠得到充分發揮。教師的一個微笑,學生的一份信心,課堂上教師要發揮主導作用。要做到與學生親切、和諧、主動拉近與學生之間的距離,營造一個和諧的、美的環境。在對教學內容進行認真分析中,研究並理解教材的主要目標,教學的重點、難點,將教師自身的知識和情感融入到教材的講授中,才能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和創新能力。美術鑑賞是用運感知、聯想、比較、分析和判斷獲得審美享受,並理解美術作品內涵的美術活動。因此,我們在教學中以講解、討論、比較等方式展開教學活動。同時,鼓勵學生文字形式描述、表演來完成對美術作品的理解,鼓勵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上網收集課程相關資料,加深對美術作品的理解。還可以組織學生到美術館、博物館和相關自然資源進行參觀、調查等多種學習形式。

以往,在我們的美術鑑賞教學中,許多學生喜歡被動的地聽老師講解、分析。在評價藝術作品時,也儘量尋求一種傳統的標準和説法,所以使得一些學生人云亦云,思想毫無創意。在美術鑑賞活動中,鼓勵學生交流,其實就是在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以及與人交往的能力,這也正是新課程標準所大力提倡的。因此,我們教師在美術鑑賞活動中應改變過去傳統的被動接受式的教學方法,尋找一些教學策略,讓學生主動學習,主動地參與。新課程標準提倡自主學習、合作學習以及研究性學習,這就是培養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的幾種很好的學習方式。總之,我們教師要秉承新課程標準的精神,以學生的發展為根本,遵循高中學生的認知規律,從學生的經驗出發,選取貼近學生生活的學習內容,以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合作精神以及探索未知世界的勇氣。儘可能為每一位學生提供終身學習和進一步發展的平台。

二、不斷提升教師審美素養

俄國革命民主主義文藝批評家別林斯基認為:對於“我們來説,沒有知識就沒有欣賞。如果有人説,某一件作品使他感到歡欣鼓舞,但卻認識不清楚這種情感到底是什麼,追求不出這種快感之所由來,那麼,這種人就是自欺欺人。為一部不能理解的藝術作品而引起的喜悦,是一種令人痛苦的喜悦”。可見,在美術鑑賞活動中,掌握一些基本的鑑賞方法是非常必要的。

新教材和過去的教材相比較最大的區別是對鑑賞基礎知識的強調,這樣,會使學生在掌握了一定的基礎理論的基礎上學習美術鑑賞。學習美術鑑賞,首先要了解美術語言,它包括美術元素和組織原理。美術元素是美術中最基本的組成元素,憑藉這些元素,如:點、線條、形體、明暗、色彩、肌理、空間等,藝術家可以創作出各式各樣的美術作品。組織原理包括:對稱與均衡、節奏與韻律、多樣與統一、比例與尺度、動感與靜感等,藝術家在進行藝術創作時,要藉助這些組織原理來進行構圖和安排。

高中美術鑑賞第一課就是.美術作品的特徵。那麼,作為老師就應首先廣泛的涉獵專業知識提高專業水平豐富自我。俗話説: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師者:傳道、授業、解惑。如果我們教師自身在專業領域碌碌無為,那麼,怎樣為學生答疑。新課程標準不僅對老師專業素質的要求越來越高,而且與其相關的知識面也越來越寬,只有不間斷的學習才能適應並勝任高中美術教學,這是創新美術教學的一個大前提,也是終身教育的根本所在。馬克思主義認為,審美教育是人認識世界、改造世界和自身的一個重要手段。因此,審美教育對人的發展具有很重要的現實意義。社會的發展賦予我們教師新的時代氣息,看着那一個個渴求新知的眼神我們責無旁貸。

三、多元的評價方式

傳統的教學評價已經遠遠不適應現代的教育發展。新課程標準對評價的建議是:“具有開放性的、能促進學生髮展和改進教師教學的以及推進美術課程不斷髮展的評價體系”。教師的發展關係到教育的發展,這已經達成了共識。所以,教育要發展首先要對老師已經形成的傳統教學模式逐一改變,教師要以新的教學理念武裝自己。正如評價建議中所説:“建立以美術教師自評為主,校長、教師、學生、家長等共同參與的評價制度,使美術教師從多渠道獲得反饋信息,不斷改進教學,促進自己不斷成長。”通過多元的評價,我們的教學才能夠發展,我們的工作才更有意義。比如,新課程開設以來,在新的評價體系下我校開展了一系列的教學競賽活動,參與聽課的面很廣有本學科專家、學校領導、本學科教師、其他學科教師,這樣一來多方面的反饋意見接踵而來。當然,在問題之初是覺得有些茫然,不知所措,可當認真的梳理過後可謂是撥雲見日,新課程的教學理念在這裏徹底的體現出來。學生的主體意識增強了,老師在課堂上也比以往輕鬆了。

傳統的教學評價只有對美術作業的評價,是全部由我們教師實施的評價,而且整個過程都是由老師憑藉個人的教學經驗評判。對學生的成長而言處於一個即盲目又被動的地位,這顯然以遠遠不能適應新的課程評價標準體系,新的課程評價要以學生的發展為標準,學生健康全面發展是我們教學的核心。同樣,我們學科有其特殊性,和其它學科有着很大的不同。雖然也有量化評價,但基本上處於主觀、隨意和無序的狀態,所以提倡多元的、多主體的評價才能夠從根本上解決問題。我認為,在多主體的評價方式中尤其要重視學生的自我評價。自我評價的能力是學生學會學習、形成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標誌。所以,必須重視學生自我評價能力的培養。

四、利用多媒體電教設備提高教學質量

在步入數字時代的今天,運用多種電教聲訊設備進行教學,以加強視聽直觀效果的現代化教學手段,成為一種新的綜合性教學形式。多媒體教學手段主要有幻燈,錄像,投影儀,實物投影等。多媒體教學把以往人們常用的直觀教具如掛圖等準確、逼真地通過屏幕反映出來。具有如下的特點:

1、形象直觀,聲畫合一。

2、簡捷靈活,動態感強。

3、信息量大,傳遞迅速。

4、形式活潑,表現力強。

由於上述特點,和傳統教學手段相比,多媒體教學手段有如下優勢:

(1)節省課堂教學時間。

(2)對一些理論知識通過畫面可得到非常直觀的詮釋。

(3)為調動學生的思維創造條件。

(4)聲畫並用,充分刺激學生感官,有利於提高學生的求知興趣。

教學追求最佳教學效果,正確利用多媒體設備提高教學質量。運用多媒體教學手段也存在一個最佳使用效果的問題。在教學中,影響多媒體輔助教學的因素很多,根據知識特點合理運用多媒體。高中美術鑑賞教材中大部分內容都要仰仗多媒體教學手段的輔助才能輸送給學生,但各個知識點在內容和形式上就有各自的特點,這就決定了如何使用的問題。如繪畫鑑賞需靜態的圖像,而建築鑑賞則更多的運用動態圖像等。即使上述因素都考慮的很好,也不一定取得最佳教學效果,這裏還有一個使用的藝術問題。即何時用,怎樣用,尤其是用什麼樣的語言把直觀教具和正常教學連在一起,使其渾然一體。打破舊的教學模式需要在實踐中創新,時代賦予我們教師更高的要求和使命。

總之,高中美術教學要求教師要確立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以激發和維持學生的興趣為主,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為核心,讓學生在快樂中學習“美術”,讓學生因為有“美術”而快樂。

高中美術鑑賞教學反思4

美術高考已好幾十多年了,送走了很多屆高考美術考生,個人感覺在美術高考的輔導中,素描起着基礎而重要的作用,在素描教學中,作為教師考慮了很多,而學生對於“學”則觸及得相當的少,缺乏階段的總結,在素描學習中就會長期停留於簡單的描摹上,同時一些思想上的認識也不能及時得以疏清,很長一段時間都沒有明顯的進步。所以在素描教學中,關於素描的“教”、“學”及相關的經驗想法,教師與學生都完全有必要進行探究性的思考。

一、明確概念、把握特點

素描是運用單色的線條、體面來塑造物像的形體結構、明暗及空間關係的一種繪畫形式。每一個剛剛步入造型藝術大門的學子,總是先從素描學習入手。因為單色的素描繪畫,是研究造型的方法與規律的最直接有效的形式。從這個意義上可以説,素描是一切造型藝術的基礎。同時,素描也是一門獨立的藝術學科,優秀的素描作品並不遜色於任何一種繪畫藝術品,古今中外大師們的素描藝術成就就充分證明了這一點。

學生對於概念的理解往往停留在表面上,這在寫生素描靜物中,很多學生機械的照抄光影這一錯誤的認識,表現得非常的明顯。從這一點來説,學生根本沒有理解概念其本質性的東西。

二、轉變觀念、調整心態、正確認識

輔導美術高考學生也有這麼長的時間了,每一屆來的學生都有很多思想上的誤區,比如認為學習美術是考大學的捷徑,認為不用太努力就能考上理想的學校,而且很多中學班主任也這樣認為,把文化成績不好的學生都動員來學習美術,客觀的説很多中學都有這樣的觀念誤區。而目前美術高考其實並不容樂觀,很多好的專業對專業文化線都要求較高,正是這種觀念,讓學生一開始學習基礎素描的時候,態度就不能得到良好的形成。有很多學生還停留在平時對一兩幅卡通畫臨摹的成就感中,不能正確認識美術高考,不能正確認識繪畫這些觀念都較大程度的阻礙了學生在開始進行基礎素描練習中的一種良好心態的建立。因此很多學生不能及時調整心態,認識美術中的首要基礎課程素描的學習,在學習中產生了挫折感,畏難心理,不自信心理,這種前期理想化與後期現實之間的矛盾顯得尤為突出,於是,學生往往就在美術的前期學習就中斷。

在美術學習中,基礎素描的學習顯得尤為重要,它對以後色彩、石膏、真人寫生都是一個良好的鋪墊,但這個階段的重點主要放到了對形體、結構、明暗、空間的刻畫上去了,這些課題都是非常理性的東西,學起來難免有一定的枯燥感,在這樣一個前提下,我們在這階段的教學中就應當首先做好學生對美術的全面認識瞭解,不要讓學生在懵懵懂懂中進入第一步的素描訓練,進一步通過優秀的素描繪畫中的賞析,讓學生理解素描的概念,特別是對素描本質上的東西的瞭解,同時在素描靜物的寫生中,我們要時時處處注意學生興趣的培養,比如一組多物體靜物,一般都要涉及到對比,比如長與短、高與矮、寬與窄、粗與細、剛於柔……。在寫生之前,這些特點我們可以想象成人的外貌形體特點,把無生命的靜物當成有血有肉的人來表現,區分出他們的各自特點,這樣我們在建立興趣的時候就找到了一個建立點。總之在基礎素描的學習中,學生應該有耐心、自信的心理,刻苦不畏困難的精神,同時對素描還要進行理論上的全面認識。這樣才能打好學習美術的第一步。

高中美術鑑賞教學反思5

《高中美術新課程標準》中指出,美術是一種視覺藝術,在發展學生的視知覺,獲得以視覺為主的審美體驗,陶冶審美情操,提高生活品質等方面,具有其他學科難以替代的作用。 著名藝術社會學家豪澤爾説過“人生來就是藝術家,但要成為鑑賞家卻必須經過教育”。高中美術鑑賞課的開設,正是要讓學生在面對古今中外優秀的美術作品時,在教師的引導下,通過對美術作品的分析和評價,去理解藝術家的創作初衷和體悟美術作品中內在的精神涵義,從而提高藝術修養,樹立正確的審美觀和啟迪智慧,擴大視野,陶冶情操,促進身心健康發展。

然而在長期的教育環境或基於傳統教育模式下,高中美術鑑賞課的教學現狀並不樂觀。

一、高中美術鑑賞課的現狀與反思

(一)、教師創新意識不強,課堂教學模式單一。

大多高中美術教師從高等院校接受的專業技能訓練多,美術史論、教學理論、藝術概論等知識方面則顯得比較薄弱,對其它相關學科知識的瞭解更顯潰乏。因此,在教學過程中只能照本宣科,就教材論教材,畫下一個園,就跑那一個圈;此外,由於高中美術鑑賞課開設時間不長,對於教學模式、教學方法的研究尚處於探索階段,可以借鑑的成功經驗比較少。因此,教學中出現的問題自然就較多,普遍的現象就是大家熟知的“一言堂”,只注重教師的教法,忽視學生的學法;只注重書本知識的講授,忽視課堂教學技能、教學方法的研究和探索,尤其忽視了教學內容與學生髮展的關係。

(二)、學生對美術課的重要性缺乏應有的認識。

從當前的教育大環境來看,高中的應試教育還是大方向,其根基無法動搖,社會對學校升學率的關注和評價,家長對教學效果、學科成績的關注和評價,學生對教師能力、教學效果的關注和評價,無一例外的與高考搭上線。結果是,非高考內容的的高中美術學科,自然得不到社會、家長和學生的重視。反映在高中美術鑑賞課的課堂上,就是好學生總想利用該時間做其他學科的作業,學困生真的就成了“學困生”,上課就犯困。

縱觀上述現狀,我覺得,高中美術教師應該面對現實,不斷反思自己的教學行為,從提高教師自身素養入手,轉變教學觀念,挖掘學科潛能,努力培養學生對美術課的興趣,積極探索行之有效的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想方設法改變不利於教學的現狀。

二、高中美術鑑賞課的教學對策

(一)提升教學理念,師生共同發展

新課程強調,教師是學生學習的合作者、引導者和參與者,教學過程是師生交往、共同發展的互動過程。這就要求教師要樹立終身學習的意識,保持開放的心態,把學校視為自己學習的場所,把課堂看做提高能力的領地,在實踐中學習,在探索中發展,不斷對自己的課堂教學進行研究、反思,從而,不拘一格的去豐富課堂教學,把每一節課看做是通向典範的起點。以下是我在教學中總結的一點經驗,拿出來曬曬,願得到同仁的賜教。

我在上《外國近現代雕塑》這一課時,嘗試性的作了以下教學設計:

1、讓學生在本課中選擇自己比較感興趣的作品,然後把興趣點一致的同學分到一組,這樣可以分成相應的若干組。

2、由教師提出問題引導各組鑑賞和討論。

3、請學生表達個人的感受和見解,發表對作品的評價。

4、教師作鼓勵性評價,對學生髮表的不足之處加以補充或改正。

5、鼓勵學生提出問題,並在全班進行探討。

6、指導學生在課外蒐集資料進行更廣泛的鑑賞實踐。 在以上教學過程中,教師首先要建立一個支持性的、寬容的課堂氛圍,要鼓勵每一位學生大膽的表達。對於高中生來説,他們雖然已具有一定的知識積累又有一定的生活經驗,而且善於思考,但由於他們的生活經驗不同,思考的角度不同,對於同一作品很可能產生各種不同的評價。又由於學生經驗和能力所限,看法也許是幼稚或不全面,但只要他們是認真的,真實的感受,教師就應給予尊重和認可。

其次,教師要把自己作為學習的組織者和參與者。既要組織學生與學生的交流,又要主動而坦誠的與學生交流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同時也要能夠承認自己的過失和錯誤。此外,還應該看到,隨着信息技術的不斷普及,學生學習的渠道越來越廣泛,他們可以從網絡上查找到很多相關的學習資料,因此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在課外去搜集資料,即可鍛鍊學生的學習能力,又可以擴大學生的視野。

(二)展示學科魅力,挖掘作品意藴

美術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美術作品不僅存在於藝術殿堂和博物館中,也存在於人們的生活中,其中不僅有繪畫、雕塑等以觀賞性為主的美術,更有如建築、工藝設計等滲透到人類生活各個方面的實用性美術。因此,教師在教學之初,應讓學生對美術的範疇和功能有一個比較全面的瞭解,使學生充分的認識到美術與生活的密切關係,以及美術對自身素養、能力、心理乃至整個人生的重要影響,從而激發學生學習美術鑑賞課的積極性。 另外,在鑑賞課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讓學生認識到,不論是繪畫還是工藝,不論是具象還是抽象,都是美術家精心的構思並結合自己的思想感情和審美感受,按照自己的和時代的審美理想創造出來的。同時,美術家創作一件美術作品,除了通過完美的外在形式提示某一特定的主題之外,往往還有其更深層的內涵和更深厚的意藴,是一種文化、精神層面的要求與體現,是美術作品的最高價值所在,也是時代、社會、民族精神的寫照。如青銅器和秦俑所體現的中華民族精神、古希臘藝術所體現的崇尚理想與科學的精神、文藝復興時期藝術品中的人文主義思想、中國山水畫中的意境和抒懷山河之美的情懷等,使學生對作品產生深刻的理解,達到審美情感的昇華。

(三)提高教學藝術,增強學科魅力

教育家第斯多惠在教師規則中明確指出:“我以為教學的藝術,不在於傳授的本領,而在於激勵、喚醒。沒有興奮的情緒怎麼激勵人?沒有主動怎麼能喚醒沉睡的人?”日本教育家齋滕喜博稱提問為“教學的生命”。因此,有效的教學提問可以指明學生的思考方向,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和興趣,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創新能力。

如在鑑賞元代王冕的《墨梅圖》時,教師先設問:“畫中梅花與生活中的梅花有何不同?”然後用多媒體展示,讓學生通過比較,初步認識到畫中梅花的藝術特色,——在畫幅中間橫斜出枝的一枝梅花,墨色點花,書法題詩。接着教師再用“畫家為什麼不用生活中所見的梅花的顏色,如紅色、粉色來畫呢?”、“畫中的題詩與畫中梅花有什麼關係?”等問題引發學生思考,從而逐步領悟畫家的創作意圖,感受作者的胸懷和理想。繼而再以“畫家為什麼會產生這樣的情感和理想呢?”引導學生聯想元代的歷史背景,最終使學生領悟作品所體現的借物抒情、託物言志的藝術特色。

此外,好的藝術作品往往留有藝術遐想的空間,應當讓學生展開合理想象的翅膀,自己去感受藝術的魅力。如在鑑賞外國現代繪畫夏加爾的《我和我的故鄉》時,就可以讓學生隨着作品中景象展開豐富的聯想,跟隨自己的想象,去感受那帶有童話色彩的寧靜而又祥和的夢幻氣息,去體驗那魂牽夢繞的思鄉之情。教師只需把作者的生平和經歷稍加提示即可。 利用多媒體信息技術,也是現代教育教學中能提高教學效率、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有效教學藝術手段。如在鑑賞《二十世紀外國繪畫》時,讓學生對二十世紀的時代背景有較全面的瞭解是很有必要的。為了能更快更全面的讓學生了解,採用多媒體技術是目前行之有效的教學手段。如把世界大戰影片片段、工業革命的成果等進行播放和展示,既可以大大提高教學效率,又可以創設課堂情境,為接下來開展學生的自主鑑賞奠定了基礎,無形中也加強了美術與歷史、政治等學科之間的聯繫。此外,人們常説藝術是相通的。在美術鑑賞教學中,運用多媒體恰當的引入音樂,也可以起到調動情緒、豐富感受、創設氛圍的作用。如在鑑賞繪畫作品《百老匯的爵士音樂》時,讓學生鑑賞一段爵士樂;在鑑賞中國古代山水畫時,可以播放着古樂《高山流水》,使學生的視覺、聽覺乃至整個身心都得到美的感受和體驗,繼而能幫助鑑賞者對作品作出更準確的鑑賞和評價。

總之,要改變當前高中美術鑑賞課中尚存的不良現象,就應該在新課程標準的指引下,正確要樹立“以生為本”的教學理念,勇於和善於挖掘學科中有益於學生健康發展的因素,探索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和手段,激發和強化學生對美術學科學習的興趣,使學生能積極地與教師一起遨遊於璀璨的藝術海洋裏,共同感受、探討和鑑賞,使美術鑑賞課成為學生與教師共同感受美、領悟美的一段又一段美妙的時光。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jiaoxuefansi/mmmkno.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