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教學反思 >

音樂課黃河頌教學反思

音樂課黃河頌教學反思

作為一名優秀的教師,教學是我們的任務之一,藉助教學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們的教學能力,教學反思應該怎麼寫才好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音樂課黃河頌教學反思,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音樂課黃河頌教學反思

音樂課黃河頌教學反思1

本文是一首抒情性很強的詩歌。我在本課教學中希望調動學生的情感體驗,激發學生熱愛黃河、保衞黃河的情感。我渴望用飽含自我感情的誦讀感染學生,渴望藉助自由誦讀來讓學生能在潛移默化中受到崇高民族感情的薰陶。我希望每節課教學都能關注學生情感的影響,長此以往,對於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積極的人生態度將有着重要的作用。

老師、學生與文本之間的這些對話告訴我們,抓住關鍵詞,結合語境來體悟情感很重要。課程標準指出:“教師要為學生創設良好環境,提供便利條件,充分關注學生閲讀態度的主動性、閲讀需求的多樣性、閲讀心理的獨特性,尊重學生個人的見解,應鼓勵學生批判質疑,發表不同意見。”學生對“搖籃”“屏障”“臂膀”等關鍵詞的理解與分析以及對民族精神的個人理解是師生之間的思想碰撞,這種交流,有利於師生間語文知識的積累及語感的遷移並形成一種共有的語言文化心理,有利於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

引導學生進行自主、合作、探究學習。學生是閲讀的主體,主體地位的確定是學生有效學習的保證。教學的成功之處.很重要的一點是教師對學生主體地位的關注以及由這一教學思想而採取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但我的某些教學環節教師主導性強,學生的自主學習、合作學習體現並不十分充分,未能釋放出更大的空間,讓學生與老師一起,推進課堂教學。

評課中,我認真聽了諸位老師的點評,反思之後,確實令我茅塞頓開,受益匪淺!如:對於課文的重點詞語解析點撥的深度不夠,激勵性語言運用偏少,多媒體與課堂教學的結合點等許多方面皆有不足之處。

最後,衷心感謝區教研室給了我們這次學習與展示的機會!衷心感謝在此次研討課中給予我很多指導的各位領導和老師!衷心感謝各位專家、前輩和朋友們的意見和建議。

音樂課黃河頌教學反思2

還記得某一次校內教研活動時,我對我的初中語文老師成老師説:“成老師,我好想重温初中的感覺,你給我們上節課聽聽吧。”成老師豪爽地拍着胸脯大聲説:“行,你們想聽什麼課?”我們組內一致大叫--《黃河頌》。笑言已過。十多年來,校內公開課聽過無數,只是《黃河頌》始終無人問津。我想,這就是有一類課文,語文老師始終歡喜不得,永遠不會選擇來上公開課的。

今天,我上了《黃河頌》,此刻自信如黃河之水一瀉千里,思緒卻掀起萬丈狂瀾。

我認真備課了。教學視頻看了兩個,教學實錄打印若干。充分取長補短後,又實際研究了第二單元教學目標,可以概括為三:1.反覆朗讀,感知思想內容2.學習語言運用技巧3.培養愛國主義情操。我知道這樣的一篇詩歌,可以簡單上。朗讀作為一條主線,貫穿課堂。可是,只有朗讀,怕語言品析落空,缺少語文課堂最實效的內容;怕缺少愛國情感的渲染,又失去課堂的深度。我糾結了很久,決定一個不放手。

三大板塊,遂在我腦海中成形。

先朗讀(蓄勢)--品語言(實質)--扣現實(昇華)

但,這樣割裂的板塊,卻讓我忽視了語文中最重要的“品讀”實為一家。在進行朗讀指導時,學生知道要抓關鍵詞,學生説“奔向東南”的“奔”和“劈成南北兩面”的“劈”要重讀,可以表現黃河水的氣勢,“望黃河滾滾”的“望”要讀得拖長一些……我頻頻點頭,我想順勢深入,“奔”寫出水流的速度,展現黃河一瀉千里的氣勢;再啟發“望”換成“看”在效果上有什麼不同?可是,忽然腦海中又清晰出現我早已設計好的課堂思路,現在品析了語言,下個環節怎麼辦?我還設計了名師洪鎮濤上詩歌課的形式呢,學着他先從語言的角度提出示範問題,讓學生用換詞、比較的角度再自己提出問題,整個課堂既形式活潑,學生主體又有效體現,教學效果也特別好。如果我現在自然而然解決語言賞析,那下一步我上什麼呢?

剎那的猶豫矛盾之後,還是決定按預設的走,至少在我的掌控範圍內。可越往下,越覺得兇險茫然。這個詞語賞析已經在朗讀指導時淺嘗輒止了,關鍵是學生再怎麼找詞語替換其實質都差不多。“奔”、“掀”、“劈”、“滾滾”、“狂瀾”等等都展現黃河的氣勢力量之美。這一賞析環節實質上進入了無聊重複階段。馬老師的點評一針見血,我方才悟得缺乏實質品析的朗讀指導如空中樓閣,“品”與“讀”本就是可以自然融合的。因為我的人為割裂,浪費很多課堂時間,而這些本可以用來聯繫現實,拓展深度。我已經設計了在結尾階段引入正在網絡上掀起軒然大波的“名古屋市長關於否定南京大屠殺”事件,我想學生的愛國熱情一定會在詩人的點燃下,在現實的衝突中熊熊燃燒,那麼這節課的.思想魅力也不言而喻了。只是,還是我這個教者缺乏應變的智慧,文本解讀的深度吧。

一節遺憾的課!但,誰又能説教學不是一門遺憾的藝術呢?只是希望自己可以在這一節課中,更清醒地反思教學,認識自我,完善自我。

音樂課黃河頌教學反思3

詩歌貴形象思維,且講究含蓄。當詩人描繪事物時,他的目的往往不在於説這事物怎樣,而在於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寫景則是借景抒情,詠物則是借物言志。而這些形象也好,情感也好,無不依賴於詩歌語言的表述。因此,在進行詩歌教學時切不可從“抽象”再次走向“抽象”。

《黃河頌》是《黃河大合唱》的第二部分。在上課一開始我向學生介紹了作品的有關背景,從九、一八事變到《黃河大合唱》的幾個部分,如《黃水謠》《保衞黃河》這幾個大家都非常熟悉的作品。由介紹歷史背景到聆聽這段歷史的痛苦呻吟,由對《黃河大合唱》的整體感知到對音樂作品的領會、感受,學生對這樣宏大的作品的主題有了一個基本的瞭解。在上課時,分析課文的主題,學生基本都能領會作者的思想感情。他們都説在朗誦這首歌詞時要體現出一種在壓迫下的呻吟,要展現出人民在家破人亡、妻離子散的悲憤,要表現出全民團結抗戰的激情。學生能談到這些,我們可以知道他們對於作品的主題思想基本可以掌握。

在教《黃河頌》時,我還根據自己的見解和簡單的音樂瞭解給學生唱了《黃水謠》、《黃河大合唱》、《滿江紅》等幾首歌,讓學生在宏觀的角度先感知作品,把抽象的事物變得生動具體,為下面的分析課文奠定的基礎,雖然在介紹背景和作品時用去了大量的時間,但在教學效果上卻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jiaoxuefansi/jlg30d.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