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教學反思 >

《拔蘿蔔》教學反思範文(精選5篇)

《拔蘿蔔》教學反思範文(精選5篇)

身為一名優秀的人民教師,我們要有一流的課堂教學能力,對教學中的新發現可以寫在教學反思中,那麼你有了解過教學反思嗎?下面是小編整理的《拔蘿蔔》教學反思範文(精選5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閲讀。

《拔蘿蔔》教學反思範文(精選5篇)

《拔蘿蔔》教學反思1

《拔蘿蔔》一課是讓學生探索兩位數加兩位數的不進位加法。對於“一共拔了多少個蘿蔔?”根據學生的已有基礎都能列出算式,所以重點放在計算方法的探索上。在計算方法的探索過程中,為了讓學生更好的理解算理,我設計了兩次比較活動,有效地溝通了各種方法之間的聯繫,引發了學生更深層面的思考,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在引導學生把36+23這個兩位數加兩位數的題目分別轉化為已學過的整十數加整十數、一位數加一位數、兩位數加整十數即:30+20=50;6+3=9;50+9=59後,同時藉助小棒和計數器的操作來幫助學生理解算理。為了更好地溝通口算及直觀操作之間的聯繫,引導學生進行了比較:口算方法與直觀操作之間有什麼異同點?讓學生髮現都是幾個一和幾個一相加,幾個十和幾個十相加,接着再結合口算説一説“30+20”、“6+3”、“50+9”分別是操作過程中的哪一步,這樣讓學生在比較中深刻地理解算理。在學生通過直觀操作充分理解幾個一必須和幾個一相加;幾個十必須和幾個十相加,即相同數位上的數才能相加後,與學生一起學習豎式計算。介紹完豎式並進行豎式計算後,再次引導學生進行比較:豎式計算與上面的小棒、計算器操作及口算方法之間又有什麼異同點?你能在圖中找到豎式的每一步計算嗎?這樣,幫助學生在口算、豎式和直觀圖中建立它們之間的聯繫,將抽象的算理具體化、形象化,讓學生在聯繫中理解了36+23的算理。

在這節課中,由於注意溝通知識間的聯繫,因此較好地達成了教學目標,因此心情也比較愉悦。通過這一課的教學,我悟到了一個道理:一年級的孩子具體形象思維佔優勢,因此在教學中一定要注意讓學生在直觀的、數形結合的實踐操作活動中,進一步深刻地感悟數學計算的道理,要注意溝通各種方法之間的聯繫,引發學生更深層次的思考,使學生能夠很好地掌握計算的方法。

《拔蘿蔔》教學反思2

一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的寫話教學主要是瞭解故事內容,初步嘗試續編故事。本節説話課結合課本第78頁“和大人一起讀”板塊《拔蘿蔔》故事內容設計了説話教學。這個故事內容有趣,語言很有特點,故事講到“小狗喊小貓來幫忙……”就戛然而止了,通過故事插圖告訴我們小貓還請來了小老鼠幫忙,據此,教學中結合文中學習夥伴的提示:“後來怎麼樣了?”引導學生結合前面故事內容大膽想象故事結局,並仿照故事語言的表達方式編一遍故事的結局。

一年級孩子剛剛入學不久,為提高孩子們的學習興趣,激發他們的表達慾望,教學首先設計了學生喜愛的兒歌來進行導入,學生邊聽音樂邊做動作,在輕鬆的氛圍中導入本課教學,學生結合課本讀故事接着師生結合圖片繪聲繪色地講述故事內容,並試着小組合作一起講一講故事內容,然後四人小組帶頭飾試着接龍表演故事,最後引導學生髮現故事每環節的語言的特點,並引導孩子根據故事內容藉助圖片續編故事。在聽故事、説故事中引導學生髮現故事重複性的特地點,引導學生自主發現故事中的動詞“種、拔、拉、喊”,在反覆練説中藉助動詞掌握故事重複性的特點,並進行續編故事。當然,在整個教學環節中還要注意學生的全體參與情況及課堂的養成教育的培養。

在錄課前,根據組內成員給我的建議,對教案進行了反覆的調整,在試上磨課的過程中依然發現了很多細節的問題。如:四人小組交流時孩子們都喜歡某一角色或都不喜歡某一角色的問題;如在回憶故事內容時孩子們不能很好地理清誰喊誰?誰拉誰的問題等等。於是針對課堂出現的問題又進行了細節的調整。

錄完課後,整體感覺本節課教學目標基本達成,學生參與度較高,但教學過程中依然出現了很多問題。

一、對於學情不夠了解,全體關注度不夠

首先一年級孩子識字量較少,對故事內容的認讀不夠紮實。其次教學中過於依賴課本,孩子的表達應該是自由的,只要説的合理都應該給予肯定。其次教學中對於全體學生的關注度不夠,在四人小組練説故事及同桌合作續編故事中,教師只關注了部分學生的彙報,忽視了全體學生的達成情況。再則是教學初沒有很好掌握一年級學生的性格特點,導致課堂過於活躍,導致課堂紀律稍有混亂。

二、教學環節語言簡練,環節重複

教學中教師的教學語言過於囉嗦,環節的過度不夠自然,在教學回顧課文內容這一環節中,引導學生理清故事思路,誰喊誰?誰拉誰?並固定“嗨喲,嗨喲,拔呀拔,拔不動”這句話。教師在學生彙報後反覆強調,環節有些重複和囉嗦。在學生接龍説故事環節教師也多次重複學生的語言,導致課堂過於臃腫,不夠簡練。

三、表揚激勵不夠及時,評價過於單一

教學中孩子們對於孩子們的表達沒有及時的評價,與學生的交流評價過於單一,教師一味地將學生帶向自己設定好的軌道而忽視了孩子自己的見解。續編故事中孩子説道:小老鼠拔呀拔、拔不動。教師給予了否定,其實我們更多的是要尊重孩子的想法。

總之,在教學的道路上需要不斷地摸索着前進,只有繼續腳踏實地才能一步一個腳印的前進,語文統編作文序列化研究我們一直在路上……

《拔蘿蔔》教學反思3

這是我在新教師半日活動觀摩時組織的語言活動。兩次試教後,整個活動有以下幾個需要改進的地方:

1、第一個環節是看拔蘿蔔的動畫視頻,孩子們看得很認真、投入,加上孩子們對該故事比較熟悉,在後面的環節中,孩子都清楚地知道接下來是誰出場、會發生什麼、該怎麼表演等等。不禁要問,為什麼還要進行這次語言活動?

2、我提問的語言不夠精煉。胡老師提出建議:提問的時候,問題要清楚肯定地問,不要含糊。對於幼兒的回答,不要簡單地重複,儘量不要出現“是不是”之類的話語,如果發現幼兒的回答不完整,教師要將幼兒話語補充完整。

3、在學習簡單對話環節中,我覺得大部分孩子都掌握了對話,就提前讓幼兒上來模仿。

但此時的幼兒還沒有真正掌握這些對話,還要加上動作,幼兒無法説完整,每次都需要我提醒。

4、在學習對話的過程中,我會不經意説“請小朋友把手舉起來”之類的話,顯得教學痕跡過重。

5、在表演故事環節中,我準備了很多掛飾,讓幼兒自主選擇角色來進行表演。在提出讓幼兒選擇角色後,我把框裏的掛飾散開放在地上,孩子們上來拿。孩子們蹲在地上翻來翻去選,有些繩子還繞在了一起。這個過程很浪費時間。

針對這些問題,我進行了深入的思考,做出了以下改進,並在公開課時取得了比較好的效果。

1、第一個環節由看動畫視頻改成聽故事錄音,孩子們聽得很認真,展開了無限想象。

2、我把整個活動的每個提問都精心設計好,避免囉嗦與複雜。在迴應孩子的回答時,我有意識地讓孩子説完整。這畢竟是一個語言活動,孩子能在教師的引導下把話説完整,這很重要。

3、在學習簡單對話環節中,第一個對話由我自己完成,這樣可以引導幼兒發現老公公和老婆婆之間是怎樣對話的。我很注意這兩句對話的語調語氣變化,表現出角色的特點。

這樣孩子們的印象會更深刻,更助於模仿。

4、在學習對話的過程中,我注意了兩個點,一個是“喊”,一個是“應”。“喊”的時候,我會自然地做出手勢,沒有再説“請小朋友把手舉起來”之類的話。

5、活動進行前,我把掛飾一個個掛在黑板上,每塊牌上是什麼角色都一目瞭然。活動時,我只需把黑板轉過來。這大大加快了幼兒選擇的時間,避免了時間的隱性浪費。

6、這次活動我的教具準備的很充分,每次試教都進行了改進。第一次試教時故事表演中的大蘿蔔是一個紅布包着的桶,不太形象,孩子能輕易地把他拔出來,不夠真實。第二次試教時是教師披着紅布,伸出手給幼兒拔,大蘿蔔是難拔了,但還是不太形象。最後公開課時我做了蘿蔔葉子頭飾,讓教師戴上,再披上紅布,一個生動、可愛的大蘿蔔就形成了。在背景圖、蘿蔔的製作上,我也下了一番功夫。我一直在思考,怎樣讓蘿蔔拔出來這一瞬間顯得更真實、更有趣。經過多次嘗試,在胡老師的建議下,我加了一個機關,用繩子牽着蘿蔔,繩子隱藏在背景圖中。在講到“蘿蔔拔出來”時,我只需扯一下繩子,蘿蔔就從土裏出來了。

《拔蘿蔔》教學反思4

《拔蘿蔔》是一個趣味性與表演性相結合故事,它是將人物和動物串連起來以此來引發幼兒的興趣!在平時的教學中,我就發現小班孩子最喜歡不僅能表演又很具有趣味性的故事。

課的一開始我便先出示一個大蘿蔔,我問小朋友這是什麼呀?他們一看就説是個蘿蔔,我接着又問是這個蘿蔔是什麼樣的'啊,小朋友便開始説,紅紅的、大大的……。接着我便帶上老公公的頭飾。裝成老公公的樣子,一邊拔一邊説:“這個蘿蔔這麼大,怎麼也拔不動?誰來幫幫我呀!”許多小朋友説:“我來幫助您吧!”我便開始引出故事的開頭。“其實這個大蘿蔔,是老公公種在自己家菜園子裏的。可是他年紀大了,怎麼也拔不動?我們一起來看看,誰來幫助他的,好嗎?”小朋友都興奮極了!好奇的邊聽故事邊看教師演示教具,一動也不動。

每幅圖片是以故事的形式出現的,那豐富多彩的畫面,生動的人物形象深深的吸引了幼兒的注意。我先出現大蘿蔔和老爺爺,接着便出現了老婆婆、小狗兒、小花貓、小耗子的形象。看完後,我便以問題的形式開始問幼兒,“故事中你看到了哪些人去幫老爺爺的啊?”幼兒能把大部分的人物給説出來,“那誰先去的呢?接着又去了誰?還有誰啊?”通過一系列問題的提出來激發幼兒的回憶,並再次完整的欣賞故事,讓幼兒帶着問題帶着思考來聽故事,以此來抓住幼兒的注意力,在第二遍的傾聽中,幼兒對我提出的問題基本能回答出來了,而且興趣依然很高漲。

《拔蘿蔔》教學反思5

《拔蘿蔔》一課是學習加減法以來第一次接觸用豎式計算,大部分學生都知道豎式,而且有的還能正確的列出來,所以學生學起來沒有太大的難度,教學中我一直以兩隻小兔拔蘿蔔的生活情景貫穿整個教學過程,這樣的情境創設就是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通過教學檢驗,我覺得本節課在以下三個方面較為成功:

1 、學生學習興趣高。不論是猜一猜、提問題,還是自己探求算法解決問題,大部分學生都能積極主動地參與到這些數學活動中,感受到成功的樂趣,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

2 、以學生為主體,給學生提供自主探索、體驗的時間和空間。本節課通過學生動手撥一撥計數器、算一算、寫豎式,使學生體驗到“ 36 + 23 ”的知識形成過程,學生通過自己的獨立思考,體驗數學活動充滿着活動與創造,這樣所學的知識記得深、記得牢。

3 、體現算法多樣化,注意算法的優化。算法多樣化是數學課程標準的一個重要思想,鼓勵學生學習算法多樣化主要包括下面三方面:

(1)尊重學生獨立思想;

(2)學生表達多樣化;

(3)解題方法多樣化,但不是讓學生掌握多種解題方法。

本節課中,我尊重學生自己的方法,讓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法解決問題。學生想出了許多方法:如,把 36 和 23 分成 30 和 6 與 20 和 3 , 30 + 20=50 , 6 + 3=9 , 50 + 9=59 ;用 36 + 20=56 , 56 + 3=59 ;用豎式計算……在這節課中,學生們大膽用自己的語言表達想法,達到了良好的效果。 同時,在教學中也有許多地方不盡如意,需要改進。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jiaoxuefansi/jl894p.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