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教學反思 >

幼兒園語言活動《拔蘿蔔》教學反思範文(精選6篇)

幼兒園語言活動《拔蘿蔔》教學反思範文(精選6篇)

作為一名人民教師,課堂教學是我們的任務之一,通過教學反思可以很好地改正講課缺點,那要怎麼寫好教學反思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幼兒園語言活動《拔蘿蔔》教學反思範文(精選6篇),歡迎大家分享。

《拔蘿蔔》教學反思1

《拔蘿蔔》一課是讓學生探索兩位數加兩位數的不進位加法。對於“一共拔了多少個蘿蔔?”根據學生的已有基礎都能列出算式,所以重點放在計算方法的探索上。在計算方法的探索過程中,為了讓學生更好的理解算理,我設計了兩次比較活動,有效地溝通了各種方法之間的聯繫,引發了學生更深層面的思考,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在引導學生把36+23這個兩位數加兩位數的題目分別轉化為已學過的整十數加整十數、一位數加一位數、兩位數加整十數即:30+20=50;6+3=9;50+9=59後,同時藉助小棒和計數器的操作來幫助學生理解算理。為了更好地溝通口算及直觀操作之間的聯繫,引導學生進行了比較:口算方法與直觀操作之間有什麼異同點?讓學生髮現都是幾個一和幾個一相加,幾個十和幾個十相加,接着再結合口算説一説“30+20”、“6+3”、“50+9”分別是操作過程中的哪一步,這樣讓學生在比較中深刻地理解算理。在學生通過直觀操作充分理解幾個一必須和幾個一相加;幾個十必須和幾個十相加,即相同數位上的數才能相加後,與學生一起學習豎式計算。介紹完豎式並進行豎式計算後,再次引導學生進行比較:豎式計算與上面的小棒、計算器操作及口算方法之間又有什麼異同點?你能在圖中找到豎式的每一步計算嗎?這樣,幫助學生在口算、豎式和直觀圖中建立它們之間的聯繫,將抽象的算理具體化、形象化,讓學生在聯繫中理解了36+23的算理。

在這節課中,由於注意溝通知識間的聯繫,因此較好地達成了教學目標,因此心情也比較愉悦。通過這一課的教學,我悟到了一個道理:一年級的孩子具體形象思維佔優勢,因此在教學中一定要注意讓學生在直觀的、數形結合的實踐操作活動中,進一步深刻地感悟數學計算的道理,要注意溝通各種方法之間的聯繫,引發學生更深層次的思考,使學生能夠很好地掌握計算的方法。

《拔蘿蔔》教學反思2

幼兒對於《拔蘿蔔》這個故事一點也不陌生,在活動中幼兒也能稍微講一些相關的故事內容,因此對於本次的音樂活動《拔蘿蔔》小朋友再熟悉不過了。而且在今天的音樂活動之前,我們的語言活動就是講《拔蘿蔔》的故事,通過語言活動的學習小朋友已經對故事情境十分了解,在音樂活動中其中一個目標就是要孩子瞭解人物出場的順序,那麼通過第一個語言活動就已經幫助我們瞭解了,同時幼兒也鞏固了情境。

音樂活動開始之前,我先請孩子們一起來欣賞這首歌曲,但是在孩子們欣賞的過程中我卻發現孩子們都能跟着音樂一起輕輕唱,我想這可能是孩子們在家裏的時候就已經聽過這首歌曲了,對於歌曲的旋律掌握較好,但是對於歌詞孩子們都記不清,大部分孩子就只會唱歌曲中的“哎喲哎喲拔不動”,每當唱到這裏時都十分感興趣,都可以高聲的唱起來。為了讓孩子更好的學習這首歌曲,我在活動中便宜出示了圖片,利用圖片來讓孩子學習,掌握歌曲。當孩子們學唱的時候我卻發現,孩子們學會的《拔蘿蔔》歌曲與我們今天所學的這首有點不一樣。他們就先入為主的就唱起了自己會的,與我的教學內容不符合,而且無論怎麼幫他們改正就是改不過來。針對孩子的這一個情況,我想在活動中我們就可以出示圖譜,利用圖片幫助幼兒瞭解歌曲的節奏,同時出示小圖片來幫助幼兒理解歌詞。

在本次的音樂活動中,在活動中我主要是在讓幼兒學習歌曲的節奏,學唱拔蘿蔔這首歌曲。剛開始的時候,幼兒興趣很濃厚都可以跟着教師唱一唱,做一做動作,但是到最後他們一直唱錯,一直唱就漸漸失去了興趣,就不願意跟唱學習了。我想在這個活動中,我就缺少了讓幼兒根據歌曲來表演這個環節,小班的幼兒最喜歡模仿,而且在上個語言活動中,幼兒十分願意模仿故事中人物的對話,所以我想在音樂活動中加入一個表演的環節這樣幼兒會更加有興趣,而且對於歌曲也會掌握的更好的。

《拔蘿蔔》教學反思3

這是我在新教師半日活動觀摩時組織的語言活動。兩次試教後,整個活動有以下幾個需要改進的地方:

1、第一個環節是看拔蘿蔔的動畫視頻,孩子們看得很認真、投入,加上孩子們對該故事比較熟悉,在後面的.環節中,孩子都清楚地知道接下來是誰出場、會發生什麼、該怎麼表演等等。不禁要問,為什麼還要進行這次語言活動?

2、我提問的語言不夠精煉。胡老師提出建議:提問的時候,問題要清楚肯定地問,不要含糊。對於幼兒的回答,不要簡單地重複,儘量不要出現“是不是”之類的話語,如果發現幼兒的回答不完整,教師要將幼兒話語補充完整。

3、在學習簡單對話環節中,我覺得大部分孩子都掌握了對話,就提前讓幼兒上來模仿。

但此時的幼兒還沒有真正掌握這些對話,還要加上動作,幼兒無法説完整,每次都需要我提醒。

4、在學習對話的過程中,我會不經意説“請小朋友把手舉起來”之類的話,顯得教學痕跡過重。

5、在表演故事環節中,我準備了很多掛飾,讓幼兒自主選擇角色來進行表演。在提出讓幼兒選擇角色後,我把框裏的掛飾散開放在地上,孩子們上來拿。孩子們蹲在地上翻來翻去選,有些繩子還繞在了一起。這個過程很浪費時間。

針對這些問題,我進行了深入的思考,做出了以下改進,並在公開課時取得了比較好的效果。

1、第一個環節由看動畫視頻改成聽故事錄音,孩子們聽得很認真,展開了無限想象。

2、我把整個活動的每個提問都精心設計好,避免囉嗦與複雜。在迴應孩子的回答時,我有意識地讓孩子説完整。這畢竟是一個語言活動,孩子能在教師的引導下把話説完整,這很重要。

3、在學習簡單對話環節中,第一個對話由我自己完成,這樣可以引導幼兒發現老公公和老婆婆之間是怎樣對話的。我很注意這兩句對話的語調語氣變化,表現出角色的特點。

這樣孩子們的印象會更深刻,更助於模仿。

4、在學習對話的過程中,我注意了兩個點,一個是“喊”,一個是“應”。“喊”的時候,我會自然地做出手勢,沒有再説“請小朋友把手舉起來”之類的話。

5、活動進行前,我把掛飾一個個掛在黑板上,每塊牌上是什麼角色都一目瞭然。活動時,我只需把黑板轉過來。這大大加快了幼兒選擇的時間,避免了時間的隱性浪費。

6、這次活動我的教具準備的很充分,每次試教都進行了改進。第一次試教時故事表演中的大蘿蔔是一個紅布包着的桶,不太形象,孩子能輕易地把他拔出來,不夠真實。第二次試教時是教師披着紅布,伸出手給幼兒拔,大蘿蔔是難拔了,但還是不太形象。最後公開課時我做了蘿蔔葉子頭飾,讓教師戴上,再披上紅布,一個生動、可愛的大蘿蔔就形成了。在背景圖、蘿蔔的製作上,我也下了一番功夫。我一直在思考,怎樣讓蘿蔔拔出來這一瞬間顯得更真實、更有趣。經過多次嘗試,在胡老師的建議下,我加了一個機關,用繩子牽着蘿蔔,繩子隱藏在背景圖中。在講到“蘿蔔拔出來”時,我只需扯一下繩子,蘿蔔就從土裏出來了。

《拔蘿蔔》教學反思4

《拔蘿蔔》是一個趣味性與表演性相結合故事,它是將人物和動物串連起來以此來引發幼兒的興趣!在平時的教學中,我就發現小班孩子最喜歡不僅能表演又很具有趣味性的故事。

課的一開始我便先出示一個大蘿蔔,我問小朋友這是什麼呀?他們一看就説是個蘿蔔,我接着又問是這個蘿蔔是什麼樣的啊,小朋友便開始説,紅紅的、大大的……。接着我便帶上老公公的頭飾。裝成老公公的樣子,一邊拔一邊説:“這個蘿蔔這麼大,怎麼也拔不動?誰來幫幫我呀!”許多小朋友説:“我來幫助您吧!”我便開始引出故事的開頭。“其實這個大蘿蔔,是老公公種在自己家菜園子裏的。可是他年紀大了,怎麼也拔不動?我們一起來看看,誰來幫助他的,好嗎?”小朋友都興奮極了!好奇的邊聽故事邊看教師演示教具,一動也不動。

每幅圖片是以故事的形式出現的,那豐富多彩的畫面,生動的人物形象深深的吸引了幼兒的注意。我先出現大蘿蔔和老爺爺,接着便出現了老婆婆、小狗兒、小花貓、小耗子的形象。看完後,我便以問題的形式開始問幼兒,“故事中你看到了哪些人去幫老爺爺的啊?”幼兒能把大部分的人物給説出來,“那誰先去的呢?接着又去了誰?還有誰啊?”通過一系列問題的提出來激發幼兒的回憶,並再次完整的欣賞故事,讓幼兒帶着問題帶着思考來聽故事,以此來抓住幼兒的注意力,在第二遍的傾聽中,幼兒對我提出的問題基本能回答出來了,而且興趣依然很高漲。

《拔蘿蔔》教學反思5

《拔蘿蔔》這首音樂遊戲很特別,它是一個有人物和動物串連起來的故事。這個故事小班幼兒很喜歡聽,老公公種了個大蘿蔔,要拔拔不動,結果大家一個接一個地來一起幫忙,終於拔起了蘿蔔。故事中的語言非常簡明而又口語化,出場的角色又都是幼兒比較熟悉的,所以,很適合小班幼兒玩。為此,我決定上這節活動。同時我把目標設為:

1、通過遊戲,熟悉故事的內容、樂曲旋律。

2、掌握角色名稱並創編角色動作。

3、學習在遊戲中關心同伴,感受與同伴合作的快樂。在教學中幼兒很輕鬆就完成了目標。

通過玩“拔蘿蔔”遊戲,讓孩子們懂得有些事情光一個人努力是不行的,要靠大家配合,才能做成一個人不能做成的事情。一個人是要努力鍛鍊自己的生活本領,像老公公那樣,種的蘿蔔比別人的個兒大,但還要與其他人友好相處,在遇到困難的時候,像“拔蘿蔔”那樣一個幫一個,勁往一處使,克服困難,走向成功。

《拔蘿蔔》教學反思6

《拔蘿蔔》一課是學習加減法以來第一次接觸用豎式計算,大部分學生都知道豎式,而且有的還能正確的列出來,所以學生學起來沒有太大的難度,教學中我一直以兩隻小兔拔蘿蔔的生活情景貫穿整個教學過程,這樣的情境創設就是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通過教學檢驗,我覺得本節課在以下三個方面較為成功:

1 、學生學習興趣高。不論是猜一猜、提問題,還是自己探求算法解決問題,大部分學生都能積極主動地參與到這些數學活動中,感受到成功的樂趣,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

2 、以學生為主體,給學生提供自主探索、體驗的時間和空間。本節課通過學生動手撥一撥計數器、算一算、寫豎式,使學生體驗到“ 36 + 23 ”的知識形成過程,學生通過自己的獨立思考,體驗數學活動充滿着活動與創造,這樣所學的知識記得深、記得牢。

3 、體現算法多樣化,注意算法的優化。算法多樣化是數學課程標準的一個重要思想,鼓勵學生學習算法多樣化主要包括下面三方面:⑴尊重學生獨立思想;⑵學生表達多樣化;⑶解題方法多樣化,但不是讓學生掌握多種解題方法。

本節課中,我尊重學生自己的方法,讓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法解決問題。學生想出了許多方法:如,把 36 和 23 分成 30 和 6 與 20 和 3 , 30 + 20=50 , 6 + 3=9 , 50 + 9=59 ;用 36 + 20=56 , 56 + 3=59 ;用豎式計算……在這節課中,學生們大膽用自己的語言表達想法,達到了良好的效果。 同時,在教學中也有許多地方不盡如意,需要改進。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jiaoxuefansi/2kn7mv.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