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教學反思 >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教學反思(通用5篇)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教學反思(通用5篇)

身為一名人民教師,教學是重要的任務之一,通過教學反思可以快速積累我們的教學經驗,教學反思應該怎麼寫才好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教學反思(通用5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教學反思(通用5篇)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教學反思1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是小學語文S版六年級下冊課文,為唐代大詩人李白所寫。這首詩表達了詩人送別好友時無限依戀的感情,也寫出了祖國河山的壯麗美好。詩的前兩行敍事,後兩行寫景。詩人巧妙地將對好友的一片深情寄託在對自然景物的動態描寫之中,將情與景自然地交融在一起,含吐不露而餘味無窮。學習這篇課文旨在使學生通過誦讀感受朋友之間深厚的友誼,同時繼續積累詩句、培養學生對詩歌的熱愛之情。

教學這首詩,我依然採用學習古詩的“四部曲”進行。所謂“四部曲”指的是“解詩題、知作者、明詩意、悟詩情”。圍繞這幾個環節對本節課進行了以下的設計。

先是導入新課。在這個環節,我採用的是談話導入,通過課前交流,師生成為平等的對話者,而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拉近了學生與文本的距離,以最佳的狀態進入到課堂學習中,自然導入本節課的學習。

第二個環節是“解詩題,知作者”。引導理解“之”、“廣陵”和題目的意思,並瞭解詩題中出現的“三名”——名樓黃鶴樓、名人孟浩然,名地廣陵。通過出示課件讓學生完成填空,交流查找到的李白及這首詩的背景資料,以便更好地理解這首詩。考慮到學生手上的資料匱乏,難以找到更多更好的資料,我還準備了李白與孟浩然的故事,巧妙地用導入古詩的方式講給學生聽,即能激發學生的興趣,又能讓學生更好地瞭解李白與孟浩然的友誼。

接下來是初讀古詩。讓學生畫出詩的節奏,並用多種方式的朗讀,讀出詩的節奏與韻味。

第四個環節是“學古詩,明詩意”。主要引導學生運用之前學到的學習古詩的方法(如查找註釋、查閲資料等)理解古詩。並通過小組討論交流對詩句的理解,進而全班交流,達到理解詩意的目標。新課標在對古詩文閲讀的.評價建議中指出:“考察他們能否憑助註釋和工具書理解詩文大意。詞法句法等方面的概念不作為考試內容。”放手讓學生憑藉課文的註釋,聯繫上下文進行學習,讓學生在説説詞語、詩句的大概意思的實踐中提高閲讀古詩的能力。

第五個環節是“齊探究,悟詩情”。首先引導學生感悟“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師導入:浩浩蕩蕩的長江水自西向東,順流而下,到達廣陵,黃鶴樓在西,揚州在東,所以詩人説“故人西辭黃鶴樓”;孟浩然從黃鶴樓去揚州是順流而下,而且詩人辭別的時間在春意正濃的三月,所以詩人説“煙花三月下揚州”。詩句信手捏來,豪不雕琢。然後通過引導學生根據情境模仿句子寫詩。如:“故人辭別廣州城,煙花三月上(到)連南”“故人辭別小山城,煙花三月回廣州”等。既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又能培養學生對詩歌的興趣及寫作能力,讓學生覺得寫詩並不是很困難的事,拉近了學生與詩歌的距離。接着讓學生通過“寒冬臘月”“炎炎六月”“陽春三月”與“煙花三月”作比較,體會“煙花三月”的意境美和語言美。最後出示課件創設情境,展示一組美麗的春天圖片,讓學生欣賞,增加感性認識,再讓學生用優美的詞來表現三月的美麗,再過渡到描寫春天的詩句,不但拓展了學生想象的空間,還訓練了語言,促使學生調動自己的語言積累並使之得以活化,豐厚了語文的積澱,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理解後兩行詩時,抓住“孤帆”設疑:“長江是大唐盛世主要的交通渠道,江上每天都有很多帆船來來往往,可為什麼李白卻只看見孟浩然的“孤帆”?引發學生思考,感受,理解,領悟。

有人説,詩歌是無聲的音樂。因此在課堂中要讓學生享受古詩的韻律美,畫面美以及整體美,以達到情感薰陶的目的。在“悟詩情”教學環節時我用音樂渲染,感情朗讀,創設一定的教學情境使學生披文入境,湧動的是真實的情感,碰撞的是思維的火花。

除了在課堂上創設情境調動學生情感,我還收集了李白一年後再次為這次送別寫的一首詩《江下行》,通過拓展延伸,讓學生進一步感悟李白與孟浩然的深情厚誼,依依惜別之情也進一步得到昇華。另外,這樣不僅增加誦讀積累的數量,拓展學生的閲讀面,培養學生積累的意識,也是一種初步的對比學習,激發並培養學生對古詩詞的興趣和熱愛。

本節課,按照本人的設想,已經達到既定的教學目標,教學時間的安排也合理。能夠讓學生通過嘗試寫詩,並給詩歌換一個詞,讓學生去感悟詩歌的意境美和語言美,激發學生熱愛詩歌的情感,本人的教學風格得到體現。但是,這節課的不足之處也是很明顯的。

首先,在課堂上,我本着充分相信學生,努力給他們營造一個寬鬆、和諧的環境,給他們自讀自悟的機會,爭取使學生都“動”起來,主動地參與到學習活動中去,達到“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目的。但是學生互動似乎不夠大膽,課堂有點沉悶,小組合作學習也不是很積極的交流,自己完成了就不理別人,幫助學習有困難的同學的習慣沒有落實到位。

其次,本人的語言表達能力還有待提高。北京清華大學附屬小學校長,全國著名特級教師竇桂梅指出:語言,是教師安身立命的根本。任何學科的教學,教師和學生之間溝通的紐帶都是有言語編織的。語文學科的教師更要規範、熟練、巧妙地駕馭語言。我們很多教師在平常的教學中,由於不注意口頭語言的規範性和藝術性,養成了重複羅嗦的語言習慣。

語文教師要用語文的方式去表達,使自己的語言“語文化”。其實,跟我們要求學生寫作文要有文采,用上一些好詞佳句使文章變得生動具體等的道理是相通的。反思我的語言缺點,我是屬於寧可“寫”而不喜歡“説”的人,説話往往是前面一句還沒説,後一句已經蹦出來,説出來後才發現前一句還沒説,然後再去補充,因此讓人覺條理性不強,也不夠規範。此外,重複羅嗦、説話藝術性不強的毛病也是存在的。這是我以後需要加強訓練的。

此外,學法的指導、教學技巧也有待進一步提高。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教學反思2

四年級上冊《古詩兩首》中的第一首《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是一首千古傳誦的名篇。教學的重點是引導學生感悟詩歌的內容,品味古詩的意境,體會朋友間的情誼。詩的起句“故人西辭黃鶴樓”緊扣題旨,點明送行的地點及自己與被送者的關係。第二句“煙花三月下揚州”,緊承首句,寫送行的時令與被送者要去的.地方,這清麗明快的詩句,正表達了詩人內心的愉快與嚮往。但李白又是富於感情的詩人,當友人揚帆遠去的時候,惜別之情油然而生。詩的第三、四句正是寫李白送別詩友時的惜別深情。

在本課的教學中,我也嘗試運用“板塊教學”理論,在教學過程設置上設計了五大板塊:初讀詩文,整體感知——自主感悟,理解詩意——品讀詩句,體會詩境——賞讀全詩,背誦全詩——延伸拓展,積累詩歌。在教學時力求做到以下幾點:

1、層次分明,循序漸進。

2、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如在自主感悟,理解詩意這一環節,我讓學生通過自學與小組學習相結合,讓學生充分地發表自己的見解,訓練學生自學和口語表達能力。

3、注意引導學生展開豐富的想象。如感悟煙花三月的美麗,體會作者對友人在這麼美麗的三月到揚州去的喜悦和羨慕之情。再如創設情景,讓學生先朗讀古詩再觀察圖畫最後音樂渲染,想象詩人與友人分別時的情景:如果你就是李白,你會對即將離開的孟浩然説些什麼?孟浩然又會説些什麼呢?

4、加強了課內外的聯繫,開闊學生的閲讀視野,增加閲讀的積累,感受古詩的悠遠流長。在“延伸拓展,積累詩歌”這一板塊時,我補充了《別董大》、《芙蓉樓送辛漸》、《送元二使安西》等幾首送別詩,擴大閲讀面。

存在問題:

1、在初讀環節,還應再多找幾個學生讀讀,擴大學生的朗讀面。

2、節奏顯得前鬆後緊,整體把握不夠好,造成學生賞讀全詩的時間不夠,背誦古詩的積極性不高。

3、雖然注意讓學生通過想象當時分別的情景,但還不夠深入,應進一步走進詩句,更深刻地體會詩人與友人分別時的依依惜別之情。

4、教學語言不夠精煉,有時喜歡重複學生的話。

反思是為了提高。在這裏寫下自己的反思,希望大家提出批評指正意見,使我在今後能做得更好。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教學反思3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是李白所寫的一首七言絕句,短短的28個字表達了一種對友人的依依之情,同時又有一種開闊大氣的意境。

這節課的目的,讓四年級學生在原有學習古詩知識的基礎上,既想教給學生一種學習古詩的方法,又希望學生能通過充分的自學預習,通過生生之間的交流,合作學習初步理解古詩內容,通過朗讀和交流理解詩人的.思想感情。在教學設置上先讓學生逐步理解字、詞、句,再整體把握這首詩的內容,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進行感情朗讀。

在操作過程中,對各個環節的時間安排不夠好,在解釋字、詞、句上佔用的時間過多,有點拖沓,導致在朗讀方面的用的時間較少。在表揚學生方面做得比較好,能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鼓勵學生積極交流。同時注意了對個別學生方言的糾正。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教學反思4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是四年級上冊第六單元的一首千古傳頌、膾炙人口的送別古詩,詩中描寫了送別好友時的依依惜別之情。這次之所以選擇這首古詩作為教學內容,是因為我不知道古詩要怎麼教。説實話,特別感謝年級組的姐妹們,一次次聽我試講,一次次幫我出謀劃策,讓我在這次活動中學到了太多太多。

課堂中,我首先出示李白畫像,請學生介紹李白,並背誦學過的李白詩句,在複習回顧中引進新內容;出示詩題後,請學生談談知道了什麼,還想知道什麼,理解詩題中涉及到的人名、地名及其他字詞;接着引導學生把詩讀正確、讀流暢,在讀會的基礎上放手讓學生借用註釋、插圖、字典等資料理解詩意,在此過程中我講的很少,只在學生理解不到的地方稍作點撥,引用地圖、相關詩文等予以拓展、引導;理解詩意後,用劃朗讀節奏、重音的'方法把詩讀出韻味來。為了更好地品味詩情,借用視頻資源,直觀感受離別情景,從而引發想象,感情朗讀古詩;最後由這首離別詩拓展開去,回憶學過的其他送別詩,鼓勵學生蒐集更多送別詩,進一步感受友人之間真摯的情誼。

這份設計側重從蒐集整理資料、潛心品析吟誦、發揮想象拓展等方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讓學生在讀詩的過程中,自由地、充分地與文本進行對話,在師生互動的閲讀實踐中披文入境,“讀”佔鰲頭;讓學生讀出自己的理解,讀出自己的體驗,讀中悟美,讀中悟情。

遺憾得很,由於執教者的原因,許多細節處理不當,尤其在指導朗讀、品味詩情的環節,非常草率地走了下過場,沒能達到預期的效果。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教學反思5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是李白所寫的一首七言絕句,短短的28個字表達了一種對友人的依依惜別之情,同時又有一種闊大深遠的意境。這是唐代時期非常盛行的送別詩中的佳作,讀來很有韻味。

上這首詩歌前,我的本意既想教給學生一種學習古詩的方法,又希望學生能發散思維,大膽想象詩人與朋友分別時的畫面。於是,在在教學設計上,我從題目入手,抓住一個“送”字,讓學生提出自己的問題。學生覺得就一個字來提問非常新奇,紛紛舉手想要發言,在熱鬧的發言中,我步步啟發,引導他們提出了“誰送誰”、“在哪送”、“送到哪”、“何時送”、“怎麼送”、“為什麼送”六個問題,讓學生圍繞這六個問題去反覆讀詩,一一解決。在解決問題的過程當中,引導學生理解整首詩發生的背景、體會煙花三月的美景、感受詩人李白的難過和對友情的珍重並進行感情朗讀,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非常的高。

有人説:詩歌是無聲的音樂。因此在課堂中要讓學生享受古詩的韻律美,畫面美以及整體美,以達到情感薰陶的目的。“綴文者情動而辭發,觀文者披文以入情”《文心雕龍》。要使學生披文以入情,教師就必須創設一定的教學情境使學生披文入境,進而入情。在 “悟詩情”教學環節時我讓學生先朗讀古詩再觀察圖畫最後音樂渲染,通過移情,換位思考:“如果你就是李白,李白就是你。你會對即將離開的孟浩然説些什麼?”學生的情感體驗被調動起來,紛紛發表自己的觀點,課堂上流淌的是詩意的語言,湧動的是真實的`情感,碰撞的是思維的火花。

在此基礎上,我讓學生們積累背誦。同時指出:我們的現實生活中,也有許多的聚散離別,請你用幾句話,寫一寫與親人或好友離別時的場景或心情,並恰當運用學過的詩句來表達。這樣的教學,不僅增加誦讀積累的數量,也是一種初步的對比學習,激發並培養學生對古詩詞的興趣和熱愛。最後的練筆意在讀寫結合,古為今用。

當然,這節課上也有不足之處。例如,課前學生收集的東西較少,一節課下來總覺得學生了解有關這首詩方面的信息還是太少,沒有拓寬學生視野。這也許需要我們在今後的教學中更應該注意這些,這樣一來既便於老師把握課堂教學,又利於學生的進步,拓寬學生視野。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教學反思6

語文新課標指出:小學生要閲讀一定數量的古詩文。因此,教材中適當編排了一些古詩詞。怎樣進行古詩詞教學最有效呢?下面我以自己執教的《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為例,説説如何把“讀”作為詩詞教學的主旋律。以便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是人教版四年級語文上冊《古詩兩首》中的第一首。這是一首千古傳誦的名篇,重點是引導學生感悟詩歌的內容,品味古詩中描繪的情景,體會朋友間的情誼。這節課下來,我的總的一個感受就是:“怎一個情字了得!”大家都知道,短短的二十八個字,卻寄情於景,為我們用語言文字描繪了一幅江畔送別圖,備課的時候,我無數次的誦讀,都被詩中的情景與飄逸深深感動了,怎樣把這種情感傳遞給學生呢?劉勰曾經在《文心雕龍》裏説過這樣的一句話:“綴文者情動而辭發,觀文者披文以入情。”所以在預設教學設計的時候,我是這樣想的:在感悟準備階段,創設情境,讀懂詩題,整體把握情,在讀悟階段,想象意境,賞析詞句,體驗情,最後在感悟的形成階段,反覆誦讀體會情。從課堂效果看,基本達到了預期目標,學生通過誦讀理解感悟到了詩歌的內容,通過品悟交流體會到了朋友之間的深情厚誼,瞭解了李白的詩風,有效達成了三維目標。我以為比較突出的.有:

一、注重多種形式的讀

語言學家呂叔湘先生還曾説過:“學習語文主要是讀,聽別人讀,自己讀,七讀八讀,課文讀熟了,內容也就理解了。”所以,我設計了多種形式的讀,自由朗讀、分組讀、男女生讀、齊讀、默讀、引讀。做到讀有層次,讀有要求,讀有指導,讀有評價。以讀悟情,以讀入境。尤其是引導學生讀後兩句的時候,我創設情境發自內心的引讀,使學生不禁進入詩中意境,

為情所動,隨情而讀!

二、注重入情、入境地感悟

本節課的教學我沒有停留在傳統教學中字、詞、句的解析,而是在理解文意的基礎上讓學生帶着獨特的個性色彩在生動感人的離別場景中讀悟結合,品味別意,感悟真情,感受祖國語言文字的無窮魅力,感受李白詩歌的豪邁飄逸。要讓學生從短短四句詩中去體會詩人的情感,感悟詩歌的意境,無疑是有困難的。因此,在教學中我引導學生深入文本,超越文本,發揮想象,化身李白設身處地的感悟。

1、想象“盡”、“唯”的情誼,進入詩境,感悟詩情。

(配有“送別”的音樂,化身李白、設身處地的感悟)

“盡”的是什麼?不“盡”的又是什麼?

是啊,朋友隻身一人離開了,望着滾滾長江水,李白我目送着孤獨的小船漸漸消失在水天相接的盡頭,我的心?我的思念?

我佇立江邊,久久地凝望,此時此刻,朋友啊,你的離去,就是我唯一的?以後?

想象中品讀“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讓學生在讀中知道,“孤帆”不是説浩瀚的長江上只有一隻帆船,而是詩人的全部注意力和感情只集中在友人乘坐的那隻帆船上。另一方面:詩人在黃鶴樓邊送行,看着友人乘坐的船颳起風帆,漸去漸遠,越去越小,越去越模糊了,只剩下一點影子了,最後終於消失在水天相接之處。而詩人仍然久久屹立。此時,只看見那滾滾的江水向東流去?誦讀這兩句詩時既要有節奏又要音斷氣連,尤其是“流”字拖長音,有孤帆遠去之感。通過想象和誦讀,感受詩人對好朋友的深情厚誼,體會詩人駐目神馳的情態和悵然若失的心情,此刻李白的心也早已隨友人一起去了。再次讓學生感情朗讀“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教學到這裏時學生的感悟已水到渠成:流就是留,是不捨,是牽掛,是羨慕,是詩人對好友綿綿不絕的情誼。

2、融想象中誦讀“煙花三月下揚州”,配樂想象“煙花三月”的揚州什麼景象?。

以古詩“江南春”為憑藉,瞭解揚州——美麗的江南城市,是當時最繁華的都會,尤其春天的揚州到處柳絮如煙,繁華似錦。孟浩然此去揚州要做什麼?心情怎樣?設想他的心情自然輕鬆、愉悦。想象你是孟浩然,帶着你即將下揚州的心情讀詩題呢?在這富有詩意的陽春三月,李白送別好友去那個令人神往的揚州,心情會怎樣?那肯定是即有惜別之情,又有羨慕之情。這個時候,假如你是李白,帶着送別好朋友的惜別之情、羨慕之情讀詩題。讓學生再讀: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朗讀是對作品的再創造,在誦讀時要先把握作品基調。“人生自古傷離別”,許多人認為離別是傷感的,而本首詩中的孟浩然並非如元二出使荒僻的安西那般無奈。揚州是當時最繁華的都會,眾多才子佳人聚集於此,作為“風流天下聞”的大詩人孟浩然,此行的愉悦心情可想而知。而喜愛遊山玩水的李白自然為好友高興,在情深意重的惜別之中,也流露出了一絲羨慕與嚮往。因此,瞭解背景,為“入情入境的誦讀”打下了基礎。正是:未成曲調先有情,學生自然學的有情趣。

三、注重古詩的積累

課堂教學中始終以古詩誦讀貫穿其中,創設了濃濃的古典詩詞氛圍。解題時推薦學生閲讀崔顥的“黃鶴樓”;品讀感悟時又出示了“江南春”、“江夏行”, 以古詩解讀詩意,體悟詩情;總結作業設計時再次重温了“贈汪倫”,推薦誦讀王勃的“杜少府之任蜀州”。在此基礎上,我讓學生們積累背誦古詩,課餘蒐集整理送別詩或者李白的詩歌,語文課讀的任務落實紮實有效,同時也開啟了學生主動積累古詩的興趣之門。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教學反思7

人教版小學語文教材第七冊第六組課文的主題是“人間真情” ,精讀課文《古詩兩首》安排了兩首千古傳誦、膾炙人口的送別詩,《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是其中的一首。

本詩是李白出蜀壯遊期間的作品。開元盛世,陽春三月,文人知己,江南名樓,繁華都會——這樣的創作背景使盛唐詩人筆下的這次離別在感傷之外,更充滿了少年人青春昂揚的氣息,充滿蓬勃的生命活力,色彩明麗,體現了盛唐獨有的精神風貌。因此,在“送別詩”中獨放異彩,是歷來傳頌的名篇。

引導學生誦讀是經典詩詞教學之根本,誦讀是不可替代的融通語言和精神的言語感知活動,“讀”是主線,要貫穿於整個教學過程。讀準、讀通、讀出節奏、讀出詩韻、讀出詩情,層層遞進,顯象得意。隨着對古詩語言逐步深入的'品味,隨着放飛想象產生的多彩體驗,學生的古詩誦讀能力漸漸趨於個性化,成熟化。

重視在教學過程中幫助學生歸納、積累學習的方法,以培養學生今後獨立閲讀古詩的能力。各個步驟結束時及時總結並寫在黑板上,成為板書的一部分。

注重氛圍的創設,注重引導每一位學生主動參與。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教學反思8

今天我借班上課,上了《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這首古詩。感覺有很多的不足。

本來在備課的時候,我瞭解這首古詩和以往的送別詩不同,它沒有送別的傷感和悽苦,詩歌的意境是輕鬆愉快的,這樣的詩境也應該和李白的性格和他當時的處境有關。當然對於人物的分析對四年級的學生來説,是太高了,也是沒有必要的。所以我把品讀的重點放在感受詩歌意境,瞭解詩歌的情感上。為了讓學生明白他們是在輕鬆愉快中分別,我創設情境,引導他們感受揚州之美,知道孟浩然要去揚州,心情必然是愉快的,帶着這愉快的心情來讀詩句,感受人物心情;再讓學生換位思考,這樣美的揚州大家都想去,那詩人也一定很想去,體會詩人對揚州的嚮往,對朋友的祝福和羨慕之情。教學是這樣的構想,但實際上卻沒有收到這樣的教學效果。這部分的教學處理也都按我的計劃完成,但學生似乎遊離詩歌以外,沒有把這些和詩的內容聯繫起來,使這些學習沒有很好的為教學服務。因此,教學沒能達到預期的效果。在回顧教學過程的同時,我也在反思自己的'教學設計,覺得最主要的一個問題是由於好幾年沒有帶中年級的課,對學生的水平把握不住,所以在設計問題的時候有些拔高,使學生學習起來也感覺有難度。但學生的問題是思考不夠,總認為送別就是傷感的,沒有用心去品味文字,這是讀書不動腦的結果。

本課在人教課標版教材中是四年級上冊的內容,《古詩二首》選編了兩首古詩,第二首就是《送元二使安西》,這首詩在北師大版的教材中是六年級下冊的內容,同是一首詩跨越了兩個年級,四年級和六年級的認知水平肯定有很多的差別,所以對於中年級的古詩教學應該怎樣上,我也要認真的思考和把握,以後不能再出現類似的問題。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教學反思9

“文包詩”把學生學習古詩的難度降下來,也能讓學生樂於學習古詩,因為是在敍述一定的故事,而就因這孩子喜歡的故事,就可以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學生有心去學,那就變得簡單了。課文用優美的語句,真摯的情感,精彩的對話向我們展示了李白送孟浩然的情景,文中文很美,圖也很有意境,真是圖文並茂,抓住這個特點,讓學生感受中國傳統文化的魅力,這是很好的教材。

那如何處理這“文”和“詩”,孰重孰輕?這需要教師的引領。在上課伊始,導入非常重要,因為“良好的開頭是成功的一半。”如何讓學生很快走進課堂,走進文本,並能對文本產生興趣,這在課堂的導入上要下一番功夫。用比賽激趣,我國有很多詩人,你知道誰?學生可能會談到李白,那你會背有關他的古詩嗎?看誰背得多?那今天我們又要來學一首李白的詩,自己來讀讀課題,你知道什麼意思嗎?文中就有答案,就請學生翻開書大聲的讀讀課文,看自己弄否弄明白這題目?學生很高興的讀課文,這樣的激趣應該是有效的。

明白課題之後,看看這課的生字,本人認為在小學階段,紮紮實實學習識字寫字是非常有必要的,為學生以後的語文學習打下基礎。當然,在高年級的課堂教學中可以換種教學方式,但識字寫字教學是一定要有的。可以讓在課前預習,在課堂中抓住重點字詞,讓學生來理解新字新詞,比如你在什麼時候就會這些字的説説看,對了,“生活處處都有語文”,只要細心觀察,就一定會有收穫的。

看看這些生詞,你發現了什麼?能連起來説段話嗎?課文生字學完了,我們來讀課文,誰願意齊讀課文的,那就站起來一起來讀,不願意也沒關係,如果你想讀了,需要等大家讀完這段之後,你才能來讀。如果你讀累了,就可以坐下來休息,等想讀課文了在繼續。那下面的文本,我想當齊泯王了,一個一個來讀,誰願意的。“書讀百遍其義自見”,書就要多讀幾遍。這麼美的文章更要多讀。説説你都讀到了什麼?説説看,那你知道本文主要寫了什麼?你能根據課題來概括課文的主要內容嗎?學生描紅練字。

在精讀課文時,讓學生默寫生字,這是很有必要的,紮紮實實的'學語文。通過上節課的學習,你有什麼收穫嗎?這是讓學生對上節課內容的回顧,也為下面教學打下基礎。在體會古詩的含義時。我先從古詩入手,讓學生讀讀古詩。把詩句中不懂的地方標出來邊讀邊想,在帶到全文中去思考,靜心默讀,這樣一定有收穫。讓學生交流一下,自己是如何讓把原來不懂的內容讀懂的。(結合課文內容,利用工具書、、、)這些都是理解課文很好的方法。詩句的前兩句是寫餞行話別的情景,它與課文的哪幾節相對應?後兩句呢?小組交流,可以任意選擇一至三節或四五節為學習內容,並在小組中頭論討論1.你對文中內容印象最深刻?2.你還想提出什麼問題供大家思考?全班交流,重點引導學生讀好李白與孟浩然的對話,體會他們的依依惜別之情。人是有請,景也有情,課文中描寫了哪些景色?從中你感受到什麼?這叫“觸景生情”借景抒情。因為心情不一樣,景色也在自己的心中就有不一樣的,你在以前有這樣的感受嗎?試着寫一寫。李白這是因情而動,因為離別的不捨和傷感,按耐不住內心的情感,於是寫下來這千古名詩。情動而辭發。很多文中都是內心所感所想,那就讓我們再一次來讀讀這課文,這古詩,感受那真摯的情感。

最後齊讀古詩,能背下來嗎?我們來朗誦比賽,看看誰朗誦的有感情。課堂伊始從比賽中來,這又在比賽中去,這去來的中間,是學生情感的放飛,思維的古今的碰撞和交流、、、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教學反思10

在這節課上,我並沒有單純地逐字逐句地講解,而是更多地利用創設的情境,抓住對重點字詞的理解去理解整首詩的大意,新課標也明確地指出了對於閲讀詩歌,大體把握詩意即可。而且,四年級的學生已經有了學習古詩的一定基礎,完全可以通過突破重點字詞的理解去解讀詩的大意,所以我把重點落在想象詩歌描繪的情境、體會詩人的情感上。

根據上述對教材和學生的分析,所以我制定了第一個教學目標,就是突破重點字詞,理解古詩的大意。第二個目標,就是領會古詩意境,能有感情地朗讀古詩,這也是本首古詩的教學重點。古詩的學習,更應注重對詩人內心情感的體驗。大家都知道,文章是作者有感而發的心靈獨白,那麼詩更是如此,尤其在短短的幾個句子裏,所包含的情與感,更是顯得沉甸甸的。所以,引導學生去理解和體會詩人那時那刻的內心世界,是學生真正讀懂古詩的關鍵。第三個目標,是注重古詩的朗讀和積累。古詩是很具有一種韻律之美的,多讀古詩在一定程度上能提高學生的語感和朗讀水平。小學是基礎教育,多積累古詩是為他們未來的學習打基礎的,小學生是記憶的最好時期,就更應該讓他們多積累古詩,讓他們通過反覆的誦讀,轉化為內在的修養。

為了達成以上的教學目標,我在課前就預先製作了一個多媒體課件,讓學生課前蒐集了李白與孟浩然、黃鶴樓、廣陵等的相關資料,整個教學流程就按照“情景導入,瞭解背景,課題質疑、自學釋疑,感悟詩境、誦讀詩文”來進行。

一、情景導入,瞭解背景

在上課前,講李白和孟浩然的故事,順勢就進入本節課的學習。

[反思]在這一板塊中,迅速帶領學生進入本節課的學習。交流資料,達到資源共享,從而使學生對古詩的寫作背景有了一定的瞭解,讓他們真正地走近詩人,體驗其人、其境,併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為後面的學習奠定基礎。

二、課題質疑、自學釋疑

在這一個板塊中,第一步就是讓學生首先緊扣一個“送”字引導學生提問題(誰送誰?在哪送?送到哪?何時送?怎麼送?)第二步就讓學生運用邊讀邊想的方法,藉助註釋和收集的資料,在小組中自行解決以上問題。

[反思]在這一環節中,我充分信任學生,讓學生真正成為了學習的主人。通過自學與小組學習相結合,讓學生充分地發表自己的見解,訓練學生自學和口語表達能力,為進一步的學習打下基礎。

第三步就是讓學生彙報自學情況。在學生彙報的過程中,根據學生在自學中遇到的困難,我就重點引導學生理解“何時送”和“怎麼送”這兩個問題。

在處理“何時送”這個問題時,我注意引導學生展開豐富的.想象,感悟煙花三月的美麗,體會作者對友人在這麼美麗的三月到揚州去的喜悦和羨慕之情。同時也注重引導了學生入情入境地讀。

[反思]讀書要展開想象,這是讀書的好方法。本詩中“煙花”一詞是學生感悟的難點之一,在教學中就通過讓學生用優美的詞句來表現三月的美麗,不但拓展了學生想象的空間,還訓練了語言,促使學生調動自己的語言積累並之得以活化。同時又輔以課件展示煙花三月的美麗,讓學生感到三月的美麗,美得並不空洞,為學生入情入境地讀奠定了基礎。

三、感悟詩境、誦讀詩文

在本環節中,學生通過第二板塊的學習對詩的意思已經大致瞭解了,所以通過學生再讀詩句,就肯定會在詩中看似矛盾的地方質疑。果然不出我所料,學生很快就在看似矛盾處提出了問題。比如:“這時長江裏只有孟浩然的一條船嗎?李白為什麼只見‘孤帆’呢?”“為什麼帆船會走到天空裏去了呢?”等問題。

在解決深層次的疑難後,我再引導學生個性化的朗讀最後兩句詩句,用自己的情感去誦讀古詩,用自己的聲音抒發自己的情感,就使孩子們與作者的情感水到渠成地產生了強烈的共鳴,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反思]我這樣處理,主要是促使學生多角度、全方位思考問題,充分發表自己的看法。抓住關鍵詞語‘孤帆’‘碧空盡’深入理解,進而領悟全詩情感,看似意料之外,卻又在情理之中,以便孩子們更深入理解孟浩然和李白之間的深情厚誼。

總之,在課堂上,我本着充分相信學生,努力給他們營造一個寬鬆、和諧的環境,給他們自讀自悟的機會,爭取使學生都“動”起來,主動地參與到學習活動中去,達到“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目的。但是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卻出現了很多不如人意的的地方,比如:1、語言不夠精煉,沒有經過精雕細作。2、節奏顯得前鬆後緊,整體把握不夠好。3、對於難點的突破,由於時間的關係,現得比較匆忙等。但我相信,隨着經驗的積累和不斷地學習,以及個性化教學風格的形成,以上這些不足會逐步得到克服。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教學反思11

詩,永遠是美妙的代名詞,《古詩》,更是以其深邃古樸的意境感染着我們。華夏悠悠五千年的歷史長河裏,誕生的那無數膾炙人口的優秀詩篇,更是朗朗上口,韻味無窮。其中送別詩更以其獨特的魅力感染眾人,或直抒胸臆,或借景抒情,或寓情于山水,或沉醉於江湖。詩中離別依依之情躍然紙上,怎不叫人為之驚歎,為之折服。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正是這樣一首傳唱千古的名篇,詩人李白寓情於景,傾訴着離別。原本送別之中必然會有互訴衷腸,互致珍重的話語,但詩人卻惜墨如金,只寄情於江水,以水傳情,更顯示出開闊深遠、超凡脱俗的送別意境,表達出含蓄深沉的送友之情。如何讓學生自己去領略其中的意境,達到與詩人“同情共感”的藝術境界呢?我想:只有通過創設情境,激發學生大膽想象,把送別場面拉到孩子們眼前,讓他們模仿課文,自編古詩,來開拓和深化意境的創造,這樣才有可能提高學生的文學鑑賞水平與語言表達能力。

一、從初讀裏瞭解古詩

情境教學的基礎必定是建立在熟悉課文的基礎上的,沒有良好的底藴又如何可以體會美好的情感?詩是有韻味的文學,沒有熟讀成誦,又怎麼能體會其中的精髓呢?於是,在介紹完詩人之後,我設計了一個讀的環節。讀,卻不是搖頭晃腦,漫無目的、有形無實的吟誦,讓孩子帶着問題去讀,去思考,才是這個環節設計的目的。在初讀的過程中,讓他們談談了解、在詩面上做做文章。我要求孩子們動起筆來畫一畫,把自己的瞭解批註下來,把口頭語言轉化為書面語言,還是那句話“不懂筆墨不讀書啊!”。就是在這樣的初讀中,讓他們從生澀的朗讀裏學會思考,而後又在思考中感受詩中的“景”。

二、在細品中理解詩意

完成初讀後,再次細細品味詩詞,古人説“書讀百遍其意自現。”果然不錯啊!在反覆誦讀的學習活動中,原本生澀的詩句已然漸漸清晰明瞭,如同撥開濃霧一般,一一展現在學生們的眼前。此時,我適時地讓學生展開質疑,“你們真行,初讀古詩就可以瞭解這麼多。那請你們再放聲的朗讀一遍,這次把不理解的用你常用的符號畫出來。”緊接着進行集體討論,結合課文註釋解決發現的問題。(我在一旁適時地點撥了一些,發現他們的思維特別活躍,合作學習的教學方法在這裏得到了體現。)最後,利用小組彙報的機會,讓孩子來説説詩句的意思。雖然孩子們的語言並不準確,也還不能感悟到詩中的美,但聽了他們頗具文學性的譯文,我知道他們在細細品味的過程中,已經揭開了詩中之“意”。

三、在想象內領悟情感

情感,往往是厚積薄發的,特別是在這一篇詩作裏,詩人李白並沒有把情感直接地表達出來,他把這份情感巧妙地融進了黃鶴樓周圍的美境裏。 一江春水,一葉孤帆,無不處處藴含着這位大詩人對孟浩然無比嚮往之情。遺憾的是,學生稚嫩的'心靈有怎麼能理解呢?這時教師的“導”便應該不失時宜的出現。在教學設計裏,我將李白與孟浩然的友情大致敍述了一番,讓學生稍微瞭解了這兩個人之間的關係。如此的鋪墊如同一塊小小的碎石,必然會泛起層層漣漪。我適時地拋磚引玉,一層層剝開詩作中藴含的真情: 從“這樣的朋友遠行,李白的心情將如何?”——“若是朋友要去的地方美麗無比,李白會傷心嗎?”“如此説來,李白會把孟浩然留住嗎?”連續的幾個問題,並不是盲目的,它們引領着孩子們的思維,一步步走向詩人情感的最高峯——“嚮往”。是的,正是這嚮往之情,當李白意欲同行而又不能時,才會面對滾滾江水,寫下這感人的詩篇。讓孩子們從對古人的崇拜中,走進意境,走進詩句,感悟到詩人對朋友那種真摯之“情”。

四、遊情境中感悟延伸

詩的教學本該結束了,但文本的結束並不能滿足孩子們的慾望,他們仍然激動着,渴望着。他們需要一種方式來宣泄心中的情感,朗讀就是其中之一。於是我更近一步的創設情景,用舒緩的語氣引導孩子入情入境展開想象:“李白此時想對孟浩然説些什麼?”“祝你一路順風!”“我多想和你一起去揚州啊!”……孩子們用他們自己的語言描述着這份不捨,不僅在情感上得到昇華,更在語言上得到了訓練。接着便是我的引導:李白是一個浪漫的詩人,是一個喜歡山水的人,他多希望也能到揚州去玩玩。更主要的是,他多希望和自己敬佩的朋友——孟浩然一起去遊山玩水。可是現在他只能看着孤單的小船遠去,煙花三月,長江上本該是千帆過盡的,可是他的眼裏卻只有孟浩然的那艘小船,心裏還在為朋友的遠行依依不捨。於是他輕輕地吟誦下這首詩。是啊,那小船最後也漸漸離開了李白的視線,只能看到奔騰不盡的長江滾滾東流而去。他無不感慨地再次吟誦了這首詩。

有人説這只是一首寫景的詩,你看:黃鶴樓,煙花三月,孤帆遠影,長江東流,這明明是寫景啊,可是,它真的只是單純寫景的詩嗎?(不是)那它寫了什麼?(寫情)寫了什麼情? (依依惜別之情,寫下了詩人對自己敬佩之人一種嚮往之情。)那就讓我們帶着這樣的感情再來朗誦一次這首詩。

學生的情感在朗讀裏得到了抒發,或舒緩,或若有所思的長吟,無不體現着孩子對詩文的理解。 在這時,我適時地要求孩子們進行背誦,這樣的情感,這樣的詩句,如果不通過背誦來積累,將會在下課鈴拉響之後煙消雲散,背誦能使這樣的情感逐漸融入、內化。當然對學生們來説,背誦是多麼枯燥而又無味的事情啊,只有展開翅膀飛將開去,才是他們所期盼的,那就讓他們也作作詩吧!我把自己寫的詩展示了一下,學生的思維開闊了起來,每個孩子都參與進來,帶着濃厚的興趣,紛紛動筆寫下了自己的“大作”,而其中更不乏突出的作品。(見附)孩子們的心情在飛揚,思緒在膨脹。我很高興可以看到這樣其樂融融的場面。我相信此時此刻,孩子們的心終於走進了古詩深邃的意境中。依然身臨其“境”了。

《古詩》——小學語文教學的難點,在我和孩子們的互動中活化了教學過程,通過讀詩文——解詩意——感詩情——入詩境這樣的教學過程,重新煥發了古詩詞的生命活力和人文精神,較好地體現了古詩教學的特點,把孩子從生澀難懂的詩文中解脱出來。可提倡的是:形成了一次有趣的語文活動,加深了孩子對古詩的印象,提高了孩子們學習古詩的興趣,讓孩子從毫無實際意義的誦讀中走出來,收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只有這樣,中華文化的寶庫才有可能被他們挖掘,被他們稚嫩的思維所接受。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教學反思12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簡析

這是蘇教版教材五年級上冊第七主題單元——“走進名著”中的一篇課文。它是一篇“文包詩”體裁的課文,以一個生動的故事再現《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這首詩的創作情境。故事是古詩的擴展和闡釋,古詩是故事的濃縮和提煉,詩文對照,情景同現,是培養學生聯繫語言環境理解詩意和體會詩人情感的好文本。

(二)重難點分析

文章所描繪的場景,詩人所處的時代離學生的時空距離較遠,理解詩人之間的感情是教學的難點;走進故事,走進古詩,走進名著,理解意思是本課教學的重點。

(三)設計理念

1.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由易到難,螺旋上升,通過“讀詞”——“ 讀句”——“ 讀段”的教學,為理解詩意,體會情感這一“內核”這一教學目標服務。

2.以讀為主,以詩為主,詩文對照,適當拓展。

3.按照“找——劃——讀——想——説”的線條指導學生學習。

二、教學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2.通過文詩對照閲讀,理解課文內容及詩句的意思,體會詩人與朋友的依依惜別之情。

三、教學準備

(一)學生準備:

1.學生通過查閲字典,認識理解文中的生字生詞。

2.自由讀文章2——3遍,能讀準字音,讀通句子。

(二)教師準備:教師應對詩歌的寫作背景,李白和孟浩然的詩歌成就,學生對李、孟詩的認知程度有所瞭解。

(三)教具學具準備

1.多媒體課件

四、教學過程

(一)簡介背景,引出課文題目。

1.全班同學一起背誦兩首古詩《靜夜思》、《春曉》。

《靜夜思》:牀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春 曉》: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

2.師評:這是一千多年前的唐詩,至今還是膾炙人口、婦孺皆知。瞭解它們的作者嗎?

3.板書李白,孟浩然,瞭解李白和孟浩然的相關知識。

(1)李白,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被稱為“詩仙”。其詩豪放飄逸,想象豐富,語言流轉自然,音律和諧多變,是屈原以來浪漫主義詩歌的新高峯,與杜甫並稱“李杜”,是華夏史上最偉大的詩人。

(2)孟浩然, 唐代詩人,湖北襄陽人,他和王維友誼深厚,史稱“王孟”。他潔身自好,他剛直不阿的性格和清白高尚的情操,為同時和後世所傾慕。李白稱讚他"紅顏棄軒冕,白首卧鬆雲",是晉代陶淵明後的山水田園詩的.最高峯。

(3)李白年輕時瀟灑倜儻,挎一把寶劍,帶上他最心愛的酒壺,離家出走,雲遊天下,在路過湖北襄陽時,認識了當時譽滿天下的大詩人孟浩然。孟浩然比李白大12歲,但這絲毫沒有影響二人的交往,兩人一見如故,相見恨晚,一起遊山玩水,飲酒作詩,成為了親密的朋友。

4、出示古詩:《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故人西辭黃鶴樓,

煙花三月下揚州。

孤帆遠影碧空盡,

唯見長江天際流。

這節課,我們一起感受他們離別時的動人情景。

5.導入課題,板書課題《黃鶴樓送別》。

(二)初讀課文,概括課文內容

1、學生自學課文。

帶着你的問題細細的朗讀課文,精讀深思。

用筆把與這些問題有關的課文內容圈畫出來,寫寫你的感受。

2、完成下面的填空:

李白 孟浩然 ,並 。

指名口頭概括課文主要內容,教師板書。

(三)講讀課文

讀了課文你知道了什麼。

出示句子:

1、暮春三月,長江邊煙霧迷濛,繁花似錦,年輕的李白正在黃鶴樓上為大詩人孟浩然餞行。

A、指名讀

B、提問:

誰能用學過的詞句來描繪一下春天的美景?

你除了知道時間在暮春三月,還知道什麼?

2、李白和孟浩然一會兒仰望,一會兒遠眺,都有意不去觸動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別之情。

A、提問:

從這段話中你體會到什麼?

是啊,這依依惜別之情深深地藏在了他們的心底,讓我們一起朗讀,體會一下這藏在心底的離別之情吧!

B、感情朗讀

兩人都把這依依惜別之情深深地藏在了心底,時間慢慢地過去,終於,這藏在心底的深情再也抑制不住了,千言萬語湧上了心頭,李白舉起了酒杯説……(生接讀)

3、“孟夫子,您的人品令人敬仰,您的詩篇譽滿天下。自從我結識了您,就一直把您當做我的兄長和老師。今天您就要順江東下,前往揚州,不知我們何日才能再見面,就請您滿飲此杯吧!”

孟浩然接過酒杯,一飲而盡,説……(生接讀)

A、思考:從這段話中,你體會到了什麼?

B、提問:從哪些詞句中體會到李白對孟浩然的敬仰之情、難捨之情?

C、理解“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D、道不完的離別情,敍不完的朋友誼,讓我們舉起酒杯,再現這感人的話別場面,讓它深深地印在心底吧!在班級中找你的好朋友,一個演李白,一個演孟浩然,可以用上文中的語言,也可以發揮想象用上自己的語言,可以站起來。

E、學生上台表演

4、知己離別是惆悵的、是憂傷的,但不忍別、終要別。孟浩然乘舟離去了,當時的情景是怎樣的?李白的表現又是怎樣的?

岸邊楊柳依依,江上沙鷗點點。友人登上了船。白帆隨着江風漸漸遠去,消失在藍天的盡頭。李白依然佇立在江邊,凝視着遠方,只見一江春水浩浩蕩蕩地流向天邊……

岸邊楊柳依依,江上沙鷗點點。朋友已經遠行,從此人海茫茫,天各一方,這一別,不知何時才能見面啊!此情此景,李白再也按捺不住激動的心情了,隨即吟出了膾炙人口的名詩——《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讓我們也一起隨着李白佇立在江邊,凝視着遠方,送一送孟浩然吧!——《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5、如果李白生活在現代,他一定會用現代的語言來表達此時激動的心情,假如你是李白,佇立在江邊,目送着友人漸漸遠去,你能把這首千古傳誦的名詩用自己的語言表達出來嗎?

請同學們結合課文內容想想這首詩的意思,你可以自己思考,也可以和同桌討論。學生反覆誦讀、同桌討論。

(1)暮春三月,長江邊煙霧迷濛,繁花似錦,年輕的李白正在黃鶴樓上為大詩人孟浩然餞行。

對應詩句: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

(2)友人登上了船。白帆隨着江風漸漸遠去,消失在藍天的盡頭。李白依然佇立在江邊,凝視着遠方,只見一江春水浩浩蕩蕩地流向天邊……

對應詩句: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五、佈置作業

A:積累送別詩,瞭解作者寫詩的背景,選擇其中的一首,模仿課文,將它改寫成一篇短文,寫下來。

B:課文語言優美,處處融情,選擇自己喜歡的背誦。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教學反思13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是李白所寫的一首七言絕句,短短的28個字表達了一種對友人的依依之情,同時又有一種開闊大氣的意境。

這節課的目的,既想教給學生一種學習古詩的方法,又希望學生能發散思維,大膽想象。在教學設置上先讓學生逐步理解字、詞、句,再整體把握這首詩的內容,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進行感情朗讀。最後把靜態的畫面更具體化,讓李白對友人説話,活躍課堂,開闊想象。 在操作過程中,對各個環節的時間安排不夠好,在解釋字、詞、句上佔用的時間過多,有點拖沓,導致在朗讀方面的用的時間較少,想象力這一環節因時間關係而不能盡情發揮,有點草草收場的感覺。在表揚學生方面做得比較好,能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但讚揚學生的'用詞比較格式化,感覺與學生還是有點距離。

在準備的過程中我學到很多新的教學技巧,但同時有產生一種困惑:傳統的教學重基礎缺創造,新課程重創造而底藴不足,精於思維而表達卻跟不上。究竟這兩種教學方式是否只取一瓢,還是在原有的基礎上進行改良?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教學反思14

古詩是中華文化的精粹,可以説詩中情濃,課中亦情濃。我整堂課的設計都力求圍繞一個情字。

首先是理解詩題整體把握情。開頭音樂的渲染,地理位置的版畫,李、孟關係的瞭解都使學生對時代背景、寫作背景有個比較全面的瞭解,為後面深悟詩情奠定基礎。其次是賞析詞句深入體驗情。這一環節以李白、孟浩然關係為鋪墊,將體驗情感的`過程推向高潮。再次是反覆的誦讀,最終悟詩情。這一環節“讀”佔鰲頭。激情的引讀、個性化的練讀、充滿激勵的範讀、情緒高昂的賽讀等都使師生情感得到進一步昇華。

回顧上過的一節課,似乎總有遺憾,課上還有一些地方對學生估計不足,對教材吃得不透。有時表面看似“開放”,但學生的思維沒有真正放開;有時放得太開,收不回來;有時甚至還是老師領着學生的思維走。

曾老師曾對我説過這樣的一句話:“備課有多深,上課就能走多遠。”當時不太明白話中藴含的道理,自上了這堂課後對這句話有了新的認識。上古詩前要做大量的準備,查閲相關資料,蒐集圖片,製作課件,有時候一張圖片都要做再三的斟酌。教師教學能力的積澱會促進學生學習習慣的積澱,做一名新教師,應在生活中多積累,多觀察,多思考,用全部的精力、經驗、心血、時間來備好每一節課,使每一節課都成為精品。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教學反思15

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的5個生字,背誦並默寫《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2、體會朋友之間的友情和依依惜別的感情。

3、結合課文註釋或、詞典,體會詩句的含義,體會詩的意境。

4、培養學生蒐集信息的能力、自主學習的能力、想象的能力。

課前準備

學生:預習古詩,蒐集有關描寫春天的詞語、句子或詩句。

教師:製作多媒體課件。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新課。

同學們,在二年級的時候,我們學過李白寫的《贈汪倫》你們還記得嗎?我們一起來背一背。很好,孩子們,把後兩句有感情的再讀一遍。是啊,汪倫送別李白的情誼真的是比那桃花潭水還要深啊。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走進《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去感受李白送別友人的真情吧。

二、解題:

1、學習題目中的三個生字,齊讀課題。

2、用自己的話説説題目的意思嗎?

三、初讀古詩。

李白如何描述他和孟浩然分別的情景呢?請大家自由讀讀這首詩,注意讀準字音。

1、學習詩中兩個生字。

2、指名讀古詩。指導朗讀

課件範讀。

出示劃分好節奏的課件,根據劃分好的節奏,自己先學着讀一讀。

指名讀、教師範讀、齊讀

四、理解詩意

自由的讀一讀第一、二句,想想你讀懂了什麼?還有什麼問題?

1、故人:指老朋友。

2、西辭?

在西邊辭行,往東走。課件出示黃鶴樓和揚州的的位置圖。

3、煙花?形容花開得很繁茂,像浮動的煙霧。煙花三月到底有多美,我們一起來欣賞欣賞。(課件出示春天的美景),美嗎?

師:在這柳如煙,花似錦的三月李白和孟浩然這對好朋友會做什麼?

剛才我們瞭解了這兩句詩中一些詞的含義,誰能用自己的話説説這兩句詩的意思?

在這柳暗花明的三月,在這鶯歌燕舞的三月,本是和好朋友欣賞美景,吟詩作畫的好時候,可是老朋友就要離開自己到千里之外的.揚州去了,假如你就是李白,此時此刻你的心情是怎樣的呢?

引讀

4、儘管依依不捨,但送君千里,終須一別。孟浩然的船走了,李白回去了嗎?你從哪裏知道?你能説説這兩句詩的意思嗎?

詩中哪個詞告訴我們小船不見了?

孤帆什麼意思?

這麼大長江上難道真的只有孟浩然的這條小船嗎?為什麼詩人卻説孤帆呢?

5、小船在水天相接的地方消失了,李白還久久地佇立江邊,望着那滾滾東去的長江水,此時此刻他在想什麼呢?

指名讀、引讀、齊講習

五、感悟詩情

帶着這種感受,這種感情把整首詩讀一讀。

指名讀、分男女讀、全班齊讀。

六、課外拓展

讀得真好,讀出了濃濃的惜別之情,老師為你們成為李白的知音而高興。一年後,李白回憶起當時與孟浩然分別的情景又寫下了《江下行》這首詩,我們一起來欣賞:去年下揚州,江送黃鶴樓。眼看帆去遠,心逐江水流。真是人分千里外,情在一送中,古代詩詞裏,還有很多關於離別的佳作,請同學們回去後蒐集一些描寫送別的古詩,用我們今天的學習方法仔細品讀。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教學反思16

這是一首七言絕句,短短28個字表達了朋友間依依惜別的深情。通過組內交流課執教這一課,我的收穫還是不少的,有喜有憂:

在教學中注重體會:煙花三月下揚州——三月的揚州煙霧迷濛、繁花似錦。在這春光明媚的陽春三月,是大家相聚的大好時光,可好友即將遠行,分別時的戀戀不捨使人感到憂傷。陽春三月的美景與故人離別時的憂傷形成了強烈的對比,為後面學生的想象做好鋪墊。在交流過程中,我有意識地引導學生抓住“煙花三月”的傳神,來引發學生對春天美景的遐想,聯想長江兩岸的.一片春意,“形真”而“意遠”。藉着一喜一憂讓學生説説、演演臨行前,李白的心情如何?又會對孟浩然説些什麼?讓學生通過感受、理解,再用言語、行動表達內心情感,融理解、感受、運用於一體。

據史料記載,李白與孟浩然的關係非同尋常,相似的經歷和遭遇,致使兩人成為生死之交。他們一生中雖然相聚次數不多,但每次相聚後的離別是那麼的依依不捨,《送孟浩然之廣陵》也不例外。春光明媚的三月,老朋友在黃鶴樓與“我”告別,坐船順長江水東流而下,越去越遠。長江上果真只有“孤帆”嗎?其實,陽春三月,長江上千帆競發,不會只有一條船。可作者為什麼把孟浩然的船稱為“孤帆”?這是因為在作者看來,故人是隻身而去,我不能陪伴,他是多麼的孤單。這個“孤”不是客觀情景,而是作者的主觀感受,正是這個“孤”顯出兩人情誼之深。所以,“為什麼把孟浩然的船稱為孤帆?”是教學的研讀點之一,是引導學生挖掘、體驗詩句豐富的人文內涵,促成學生思維向縱深發展的一個關節點。可當時我沒有發現、把握這一教學契機,引發學生深入感悟。致使教學索然無味,人文薰陶和感染不能潛移默化。

語文教育首先是人文教育,人文思想滲透在字裏行間,對學生進行人文薰陶,他們的自悟是根本,但教師引導是關鍵。教師巧妙的啟發、引導,融情感於詩句之中、讀者心中。所以教師須研讀教材,挖掘教材中的人文因素,使自已擁有足夠的人文意識和人文積澱,在語文知識教學、能力訓練中有意識地貫徹人文精神,潛移默化,春風化雨,人文之光自可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教學反思17

新課標明確指出:小學生要閲讀一定數量的古詩文。因此,教材中適當編排了一些古詩詞。怎樣進行古詩詞教學最有效呢?下面以我教《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為例,説説如何把“讀”作為詩詞教學的主旋律。以便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整體朗讀中,瞭解詩詞大意。教學伊始,我説同學們,誰能説出帶有“讀書”兩個字的名言或詩句呢?學生們紛紛説出:“三更燈火五更雞,正是男兒讀書時”“黑髮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舊書不厭百回讀,熟讀深思子自知”……我問:你怎樣理解這些名言和故事中的“讀書”兩個字。同學們各抒己見,紛紛説出自己的想法。這時,我順勢點撥,今天我們就以“讀”為主來學習古詩《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請同學們打開書,先讀通順,再借助文中的插圖、註釋,想一想這首詩大概講的什麼意思。學生初讀,自學。學習積極性空前高漲。因此,在開課伊始,我不是按慣例不讀課文就解釋詩題,而是讓學生先借助註釋和插圖自讀,瞭解大意,整體把握。這樣不僅做到解題不離文,同時又培養了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讀中瞭解詩題,瞭解背景,把握基調。

(1)、交流詩題意思,指導讀出節奏。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這樣讀題目,即讀出了節奏,又讀出了內容。學生清楚的知道誰送誰、送的地點、送的目的地。

(2)、瞭解背景,指導讀出味道。出示黃鶴樓的圖片,插入傳説。黃鶴樓是天下名勝,是文人墨客流連聚會之所,又是傳説中仙人乘鶴昇天之處。兩位瀟灑飄逸的詩人選擇在此辭別,雖是惜別,但更富有詩意,因此在讀“黃鶴樓”時聲調可以稍上揚。

(3)揚州是個什麼地方呢?揚州——美麗的江南城市,是當時最繁華的都會,尤其春天的揚州到處歌舞昇平,到處柳絮如煙,繁華似錦。“腰纏十萬貫,騎鶴下揚州”,“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無賴是揚州”

(4)孟浩然此去揚州要做什麼?心情怎樣?他要去遊玩、散心。心情自然輕鬆、愉悦。

(5)想象你是孟浩然,帶着你即將下揚州的心情讀詩題呢?在這富有詩意的陽春三月,李白送別好友去那個令人神往的揚州,心情會怎樣?那肯定是即有惜別之情,又有羨慕之情。這個時候,假如你是李白,帶着送別好朋友的惜別之情、羨慕之情讀詩題。讓學生再讀: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朗讀是對作品的再創造,在誦讀時要先把握作品基調。“人生自古傷離別”,許多人認為離別是傷感的,而本首詩中的`孟浩然並非如元二出使荒僻的安西那般無奈。揚州是當時最繁華的都會,眾多才子佳人聚集於此,作為“風流天下聞”的大詩人孟浩然,此行的愉悦心情可想而知。而喜愛遊山玩水的李白自然為好友高興,在情深意重的惜別之中,也流露出了一絲羨慕與嚮往。因此,瞭解背景,為“入情入境的誦讀”打下了基礎。正是:未成曲調先有情。學生自然學的有情趣。

讀中感悟詩情,進入詩境。

(1)品讀“故人西辭黃鶴樓”説説李白為什麼要送別孟浩然?他們是什麼關係?你瞭解他們之間的交情嗎?

(2)品讀“煙花三月下揚州”配樂想象“煙花三月”的揚州。融想象與誦讀中。

(3)品讀“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讓學生再讀中知道,“孤帆”不是説浩瀚的長江上只有一隻帆船,而是詩人的全部注意力和感情只集中在友人乘坐的那隻帆船上。另一方面:詩人在黃鶴樓邊送行,看着友人乘坐的船颳起風帆,漸去漸遠,越去越小,越去越模糊了,只剩下一點影子了,最後終於消失在水天相接之處。而詩人仍然久久屹立。此時,只看見那滾滾的江水向東流去……誦讀這兩句詩時既要有節奏又要音斷氣連,尤其是“流”字拖長音,有孤帆遠去之感。通過讀,感受詩人對好朋友的深情厚誼,體會詩人目駐神馳的情態和悵然若失的心情,此刻李白的心也早已隨友人一起去了。再次讓學生感情朗讀“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教學到這裏時我指出:流就是留,是不捨,是牽掛,是羨慕,是詩人對好友綿綿不絕的情誼。這時,再讓學生帶着自己的理解和感受自由練讀“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我覺得小學生沒有豐富的文學積澱,因此,教學不能枯燥的分析、機械的背誦,也不可“深挖”式地鑑賞。應當藉助多媒體創設情景,放飛想象,品讀語言,做到有感情誦讀,在讀中悟情,在讀中生情,在讀中入境。並在讀中讓學生掌握朗讀技巧,從而使朗讀指導“虛”“實”並用。

拓展研讀,積累應用。同學們,古典詩詞中的送別之情感人至深,有悲傷,有樂觀,有勸慰,有歡快……下面同學們回憶一下,你們都讀過那些送別的佳句,我們來共同感受古人那濃郁得離別之情。同學們紛紛的説出了下面詩句:

蠟燭有淚還惜別,替人垂淚到天明。(《贈別》唐·杜牧)

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送元二使安西》唐·王維)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贈汪倫》唐·李白)

海內存知己,天涯熱比鄰。(《送杜少府之任蜀川》唐·王勃)

丈夫非無淚,不灑離別間。(《別離》唐·陸龜蒙)

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別董大》唐·高適)

在此基礎上,我讓學生們積累背誦。同時指出:我們的現實生活中,也有許多的聚散離別,請你用幾句話,寫一寫與親人或好友離別時的場景或心情,並恰當運用學過的詩句來表達。這樣的教學,不僅增加誦讀積累的數量,也是一種初步的對比學習,激發並培養學生對古詩詞的興趣和熱愛。最後的練筆意在讀寫結合,古為今用。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教學反思18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是李白為孟浩然所作的一首送別詩,但它卻不同於“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這樣一種深情體貼的送別。從李白、孟浩然兩人關係來看,雖帶有一絲依戀,幾許惆悵,更多的是李白表達自己的敬仰與嚮往,是一種富有詩意的送別。也正是基於這一點,文章充滿了詩情畫意。

在教學中注重體會一:煙花三月下揚州——三月的揚州煙霧迷濛、繁花似錦。在這春光明媚的陽春三月,是大家相聚的大好時光,可好友即將遠行,分別時的戀戀不捨使人感到憂傷。陽春三月的美景與故人離別時的憂傷形成了強烈的對比,為後面學生的想象做好鋪墊。在交流過程中,我有意識地引導學生抓住“煙花三月”的傳神,來引發學生對春天美景的遐想,聯想長江兩岸的一片春意,“形真”而“意遠”。藉着一喜一憂讓學生説説、演演臨行前,李白的.心情如何?又會對孟浩然説些什麼?讓學生通過感受、理解,再用言語、行動表達內心情感,融理解、感受、運用於一體。

教學中注重體會二:“帶着朋友的句句叮嚀,孟浩然毅然乘船東去,只留下李白一人獨自站在江邊遠望,遠望……他望到些什麼?”以一個問題為發散點,給學生們營造自主學習的氛圍,學生可以根據對詩文的理解,從各個方面去思考,感悟,從而激活學生的思維,提高了學生的閲讀興趣和能力。當學生提到“孤帆”一詞時,我馬上設疑:“這時長江裏是不是隻有孟浩然的一隻船?為什麼只見“孤帆”?

站在岸邊看好友孟浩然的船隻由近而遠心裏會想些什麼?”這樣用三個帶有層次性的問題,引發學生思考,目的是開啟學生思維,實現學生與文本對話,與詩人對話。學生用自己的心去感受,去理解,去領悟,用自己的語言去溝通,去表達。最後讓學生通過朗讀把李白的戀戀不捨傳遞給遠方的孟浩然,讓他們的友情天長地久,引領學生達到聲如耳聞,形如目睹,景如親臨,情同身受的意境,與文章達到共鳴。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教學反思19

六年級學生已經初步具備蒐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學生能借助課文詞語註釋、工具書……初步理解詞意和詩句的意思,也積累了不少的古詩和掌握了一些學習古詩的方法,但他們對詩句所表達的意境和詩人所表達的感情還需要教師引領他們去體會和感悟。所以在《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這節課上,我去除繁瑣的講解詞意、詩意;以“關鍵詞”入文,為體會詩境、感悟詩情的切入口;通過創設情境讓學生在看畫面、想畫面、角色體驗中,感悟詩情、想象詩歌所描繪的情景,進一步理解詩意和體會詩人表達的思想感情,體會朋友之間的深厚情誼。教師通過讓學生藉助課文詞語註釋、工具書……,讓學生同桌交流預習的成果初步理解詞意和詩句的意思.?詩中“煙花三月”的美,李白送別時間的長是學生學習此詩中的重、難點,通過讓學生聯繫生活中的送別情境,想象李白在送別孟浩然的情景,讓學生體會到李白送別時間的長,朋友間無限依戀的情懷。整個教學流程就按照“一、故事導入、解讀課題,二、初讀詩文、感知詩韻,三、學生同桌交流預習情況嘗試讀懂詩意,四、創設情境、進入詩境,角色體驗、體會詩情,五、反覆誦讀、體驗詩情,六、課外拓展”來進行。現將每個教學環節反思如下:

一)、故事導入、解讀課題

本課教學課始以“故事激情”為切入點,讓學生從故事中瞭解到李白與孟浩然的關係和這首詩的背景,對學習古詩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為後面的學習奠定基礎,為學生理解課文體會詩情做好了鋪墊。

二)、初讀詩文、感知詩韻

本環節讓學生在一遍遍的自由誦讀、齊讀和在教師範讀中,將詩讀正確、讀通順和初步讀出詩的節奏與韻味。

三)、學生同桌交流預習情況嘗試讀懂詩意

本環節讓學生藉助工具書、讀註釋、看插圖等已經掌握的學習古詩的方法,揣摩句意、理解文本,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了學生,培養學生合作學習和自學古詩的能力。在這一環節中,我充分信任學生,讓學生真正成為了學習的主人。通過自學,讓學生與同桌充分地發表自己的見解,訓練學生自學和口語表達能力,學生在自學中遇到的困難,可先跟同桌進行探討,為進一步的學習打下基礎。

四)、創設情境、進入詩境,角色體驗、體會詩情

在賞析:“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這兩句詩句時,理解“煙花三月”是這首詩的一個難點,創設情境讓學生感受“煙花三月”,並讓學生用積累的詞語形容春天的美景來引發學生對春天美景的遐想,使學生對其內涵有了廣度和深度的認識。在教學中就通過讓學生用優美的詞句來表現三月的美麗,不但拓展了學生想象的空間,還訓練了語言,促使學生調動自己的語言積累並之得以活化。同時又輔以課件展示煙花三月的'美麗,讓學生感到三月的美麗,美得並不空洞,為學生入情入境地讀奠定了基礎。並創設情境對話:當與好友告別時,假如你是李白會跟“孟兄”説什麼呢?讓學生通過對詩句的理解結合插圖,由學生生活體驗入手,展開想象李白與孟浩然分別的情景,讓學生在角色體驗中感悟到詩情。讓學生通過感受、理解,再用言語、行動表達內心情感,融理解、感受、運用於一體。通過這一問題引發學生思考,目的是開啟學生思維,實現學生與文本對話,與詩人對話。學生用自己的心去感受,去理解,去領悟,用自己的語言去溝通,去表達。最後讓學生通過朗讀把李白的戀戀不捨傳遞給遠方的孟浩然,讓他們的友情天長地久,引領學生達到聲如耳聞,形如目睹,景如親臨,情同身受的意境,與文章達到共鳴。

在賞析:“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這兩句詩句時。老朋友走遠了,此時此刻李白在想什麼,他的感受又是怎樣的呢?我通過引導學生觀察圖片感受送別的現場,通過“老朋友的船走遠了,看不見了,李白也該回去了吧”

“李白一直看着老朋友坐的船漸漸走遠了,消失在藍天的盡頭從這你體會到了什麼?”“假如你就是李白,站在黃鶴樓邊,心中會想什麼?”這三個問題,讓學生較深入地感受到李白和孟浩然之間的深情厚誼。通過創設情境讓學生欣賞歌曲《煙花三月》,感受詩人與好友分別時的心情、感受,拉近學生與文本的距離,引導學生對文本深入的理解,讓學生和詩人引起情感的共鳴,走進詩人的內心世界體會詩情。在解決深層次的疑難後,我再引導學生個性化的朗讀最後兩句詩句,用自己的情感去誦讀古詩,用自己的聲音抒發自己的情感,就使孩子們與作者的情感水到渠成地產生了強烈的共鳴,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五)反覆誦讀、體驗詩情

語近情遙、含吐不露。是這首詩的特點,李白巧妙地將依依惜別的深情寄託在對景物的動態描寫之中,一切景語皆情語。古詩教學應以讀為本,讓學生在讀中感知,在讀中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體會詩中的意境,在讀中受到情感的薰陶,促進學生對古詩優美語言的感受、積累、內化。讓學生再三品讀,在朗誦中讓學生用心靈去擁抱語言,和詩人的心靈直接交流,更進一步整體的、深刻的體會詩情。使學生用自己的情感去誦讀古詩,用自己的聲音抒發自己的情感,感悟到詩中所藴含的濃濃的惜別之情,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六)、課外拓展

課中,我安排了李白在一年後所作的《江下行》“去年下揚州,江送黃鶴樓。眼看帆去遠,心逐江水流”做為拓展學習擴大閲讀面,加強了課內外的聯繫,這樣課內外有機結合,加深學生對詩人的瞭解,更進一步體會詩人與好友孟浩然的深情厚誼和對朋友的離別依依不捨的感情,並延伸了教材內容,使學生的心靈也得到洗禮和啟發。既幫助學生感悟課文內容,又使詩歌中的所表現的情景、所抒發的情感在學生心中變得“充實”“厚實”起來,對調動激發學生情感起到了很好的推波助瀾的作用。)

總之,文本中的人物和描寫的情景時空跨度大,加之學生對人物以及古詩的背景瞭解又淺,學生就很難與文中人物心同此情,意同此理。如何讓學生正確理解,讓詩歌中的景象在學生心中豐盈起來,讓學生在情感上與李白產生共鳴。我通過把課外資料引入課堂和創設情境,盡力拉近文中人物與學生的心靈距離。在課堂上,我本着充分相信學生,努力給他們營造一個寬鬆、和諧的環境,給他們自讀自悟的機會,爭取使學生都“動”起來,主動地參與到學習活動中去,達到“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目的。課堂上也收到了較好的效果。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教學反思20

a 這篇課文我自身沒有教學,是楊金枝老師開公開課時幫我上的。讀了課文,感覺到課文真的是寫得很美。一是搭石美。課文中寫到:搭石成了家鄉的一道風景,人們會早早地將搭石擺放好。一排排搭石,任人走,任人踏,它們聯結着故鄉的小路。二是走搭石的美。一行人走搭石的時候,動作是那麼協調有序!前面的抬起腳來,後面的緊跟上去踏踏的聲音,像輕快的音樂;清波漾漾人影綽綽,給人畫一般的美感。三是故鄉的人美。假如看到此處沒有搭石,或者發現哪塊搭石不平穩,一定會有人來搭好。假如兩人面對面同時走到溪邊,總會在第一塊搭石前止步,讓對方先走。假如遇上老人來走,年輕人總要伏下身子揹着老人過去。在教學時,應當緊緊抓住這些美的地方,讓同學通過朗讀、想象來體會這種美。

b 我最近的講課在“讀”和“聽”的方面有了一些新的嘗試。

《搭石》這片課文的語言樸素而秀美,內容非常貼近實際生活,所以在上課時兩個班的課堂氣氛都比較活躍。但兩個班的特點不一樣,一班的'同學管不住自身,熱愛表示,朗讀方面要加強練習;二班的同學沉不住氣,不夠自覺,無論在讀和聽方面都的加強練習。

讀的方式有多種的,先是默讀找出生字詞,解決生字詞的讀音後,自讀課文,為督促會偷懶得同學一定得親自巡視。然後自讀讀通順,再齊讀,分小組賽讀,抓錯字的字音。選擇喜歡的句子反覆讀一讀,每次的要求都不同。而我在一旁調動氣氛,一節課下來,大家都頗有興致的。

而且,我最大的收穫是學會捕獲即使生成的教學機遇,抓住生成的教育資源,點燃同學的表示熱情,使課堂真正成為我和同學一起創作的舞台。在課堂上,我即興讓同學把幾個走搭石的場景都演了一遍,加深了印象,感受也深刻多了,有時想想:備課太詳細了,反而侷限了自身,有時拋開教學設計的束縛,自由的發揮還會有一想不到的收穫。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jiaoxuefansi/gqmz32.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