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教學反思 >

小猴子下山教學反思

小猴子下山教學反思

《小猴子下山》是一年級下冊自讀課文中的一篇文章。這是一篇童話故事,主要講了一隻猴子下山,先掰了一個玉米,看見桃子就扔掉玉米,看見西瓜就扔掉桃子,看見兔子就扔掉西瓜,最後一無所獲。對於這樣一篇課文,面對一年級上學期的孩子,我覺得目標應該稍低一些。我最擔心的就是孩子的識字,這樣一篇課文,孩子們能在短短的時間裏讀下來嗎?如果我這節課只完成識字、讀通課文這個目標行嗎?左思右想,又加上初步感受小猴子見新扔舊是不好的,做什麼事都要專一的道理。

小猴子下山教學反思

對於生字的認讀,主要有分散識字和集中識字兩種方式,採取什麼樣的方式比較合適?思忖良久,我決定還是用集中識字的方式,在學生自讀課文以後,以檢查的形式來認讀。其中的“掰、扛、扔、摘、抱”都是動詞,可以用做動作的方式來幫助學生認讀。從課堂上來看,學生非常感興趣,有的孩子都走到過道上表演了。不過,這又牽扯到一個課堂紀律的問題,孩子們一動起來,紀律就顯得有點亂了。

以講故事的形式導入課文以後,我直接出示了小猴子空手回家的圖片,以問題引入對課文的學習:“小猴子為什麼空着手回家呢?”在小猴子扔玉米摘桃子這一段,我讓孩子們把自己想象成小猴子,然後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小猴子,你為什麼要把玉米扔掉呢?”有的孩子就説:“小猴子本來就喜歡吃桃子,不愛吃玉米,”我順勢又問:“既然小猴子愛吃桃子,那麼小猴子最後把桃子帶回家了嗎?”其實,小猴子扔掉手中的東西,不是因為愛吃不愛吃,而是因為見一樣喜歡一樣。可惜的.是,自己歷練不夠,沒能引領孩子深入到文本中去。小猴子懊惱地空着手回家,猴媽媽會對他説什麼呢?從課堂孩子們的表現來看,我設計的這個問題有問題。如果把這個問題改成我的陳述,“小猴子空着手回到家,把事情的經過向媽媽説了,猴媽媽對小猴説:‘孩子,你見一樣扔一樣,怎麼能把東西帶回來呢?做什麼事都要專一,只有這樣你才不會空手回家。’小猴子聽了媽媽的話,説明天自己再一次下山。小猴子第二次下山會是怎樣的呢?”孩子們口頭續編故事,也許會更好一些。

在反思中提高,在反思中積累,經歷就是財富,經歷就是收穫。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jiaoxuefansi/gorrq2.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