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教學反思 >

吃水不忘挖井人的教學反思(通用5篇)

吃水不忘挖井人的教學反思(通用5篇)

身為一名人民老師,教學是重要的工作之一,教學的心得體會可以總結在教學反思中,那麼教學反思應該怎麼寫才合適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吃水不忘挖井人的教學反思(通用5篇),歡迎閲讀與收藏。

吃水不忘挖井人的教學反思(通用5篇)

吃水不忘挖井人的教學反思1

《吃水不忘挖井人》是一篇具有深刻教育意義的課文,課文寫了毛主席帶領戰士和鄉親們挖井取水,鄉親們為了紀念毛主席於是在井邊立了一塊石碑,上面刻着:“吃水不忘挖井人,時刻想念毛主席。”這樣一個故事。

由於文本內容與學生生活實際相差甚遠,所以在課前我就佈置學生收集有關毛主席的圖片資料及小故事,在課堂上交流、反饋,加深對毛主席的瞭解,也拉近了學生與文本的距離,激發了他們的學習興趣。

在教學時,為了讓學生體會到水的來之不易,我讓學生先了解沙洲壩的地理環境,出示童謠“沙洲壩,沙洲壩,三天不下雨,無水洗手帕”。讓學生大聲朗讀,想象沙洲壩人民沒有水生活是多麼的不方便,再讓學生聯繫自己的生活實際談談缺水帶來的煩惱,使孩子們切實體會到沙洲壩人民生活的不容易。然後抓住“村子裏沒有井,吃水要到很遠的地方去挑。”這句話,讓學生想象情境,練習説話:

每當烈日炎炎的時候,鄉親們……

每當寒風刺骨的時候,鄉親們……

每當大雪紛飛的時候,鄉親們……

每當暴雨傾盆的時候,鄉親們……

這樣,學生深切的體會到水的來之不易後就更能感受到毛主席和戰士們挖井這一舉動給鄉親們帶來的方便,以及鄉親們對主席的敬意。從而深刻地理解最後一句話的含義:吃水不忘挖井人,時刻想念毛主席。然後讓學生説説“石碑立好後,可能會有哪些人去看?看了以後,又會説些什麼”。這樣,學生既體會到了毛主席和八路軍的奉獻精神,也看到了普通農民的淳樸和真誠。

同時,在教學時我始終以讀為主,讓學生從帶着問題讀到讀通、讀順,到抓住重點詞句想象讀,讓學生充分朗讀,靜心品味,感受到字裏行間的真情實感,讓他們感悟毛主席為人民着想,為人民服務的好思想,好品質,感悟鄉親們飲水思源的行為。最後由文本聯繫生活,引導學生體會現在生活的幸福,談談“我們在享受他人方便的時候,又應該不忘哪些人”,如:“穿衣不忘織布人”、“吃飯不忘種田人”、“住房不忘建房人”等等,讓孩子從自己的生活經歷中感受到他人的深深愛意,學會感恩,懂得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吃水不忘挖井人的教學反思2

《吃水不忘挖井人》是篇傳統革命題材的文章,它離學生生活久遠,學生對毛主席是何人都不太瞭解,在教學中,我想方設法讓孩子接近偉人,體會沙洲壩村民對毛主席的恩情世代不忘的情懷。

一、憶苦,瞭解背景

《吃水不忘挖井人》是這篇傳統革命題材的文章,加上抽象的文字符號,很難引起學生是視覺的快感,上課開始我以童謠導入:沙洲壩,沙洲壩,三天不下雨,無水洗手帕。讓學生想象沒有水的苦惱,聯繫自己的生活談談:“沙洲壩人民沒有水。” 學生帶着缺水少雨的苦悶走進文本切切實實的生活場景中。

二、思甜,豐富過程

隨着對課文的理解,我讓學生化身自己為跟隨主席挖井的小戰士,把教室又變成了另外一幅熱火朝天的勞動場景:“小戰士,你拿的是什麼工具?”“咦?小戰士,你的手怎麼這麼髒?”“小戰士,瞧你,滿頭大汗,休息一下吧?”“哎呀,小戰士,你的肩膀上都起水泡了,快停下來吧?”學生邊和老師對話,邊動作表演。我又出示了另一首民謠:紅井水,甜又清,手捧清泉想恩人。與剛才第一首民謠的鮮明對比,多側面的把村民不忘毛主席的恩情折射出來。

三、感恩,想象練説

課文最後在碑文“吃水不忘挖井人,時刻想念毛主席”中昇華。這看似通俗直白的一句話由於立碑傳文而藴含着深廣的意藴。學生在個性化閲讀中,認知經驗的限制,他的理解、體驗往往不能一步到位。於是我問學生沙洲壩人民有了這口井會幹哪些事?藉以提供給學生幾種人物,村婦、農婦、行人,把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引進閲讀中來,從多角度、多層次交流中感受這口井給人們生活帶來的便利,與當初沙洲壩吃水難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從心中湧起感謝毛主席的情懷。“吃水不忘挖井人”真正成為學生”感於內而發於外的現實語言。

語文教學是一個動態的過程,一個感悟、體驗的過程,一個生活的過程,語文教學就是一個將語文還原到一個具體的語文生活情境中,激活學生本原的語感和語用,在感性的實踐過程中發展和形成語文素養。在此方面,對課文的延伸方面還不夠到位,在以後的教學中應該注意這方面的教學。

吃水不忘挖井人的教學反思3

《吃水不忘挖井人》是人教版一年級下冊《識字6》中的第一篇文章。新課程改革後,語文新教材中每一篇課文後都有一個實踐性內容。從實施新課改到現在,我一直只重視課文後面安排的的實踐題,在上了《吃水不忘挖井人》一課後,讓我改變了自己的看法,也真正體會到了實踐操作題在農村中落實是比較困難的。下面是我對《吃水不忘挖井人》的教學反思:

在《吃水不忘挖井人》的教學過程中,我先讓學生自己去讀然後説説從中想到了些什麼,有什麼問題要提?其中有一個學生就提了這麼一個問題:為什麼沙洲壩的人吃水要到很遠的地方去挑呢?這個問題不是這節課的重點,我想如果要花時間解釋這個問題,就不能突出這節課的教學重點了。但如果不告訴學生,又覺得是給學生潑了一盆冷水。我就趁機對學生説,是呀,我們這兒一點也不缺水,可那兒為什麼那麼缺水呢?今天老師就把這個問題作為你們的回家作業,你們可以用你們自己的方法去找答案。

第二天上課,當我走進教室,有的學生已經守候在那。學生們説,他們那兒很少下雨;那兒的氣候跟我們這兒不同。站起來交流的人不多,可見這道回家作業題的質量了。有一個學生説的話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説‘我問了爸爸,可爸爸把話題轉開了,沒有告訴我。’我們要讓學生由“學會知識”轉變為“會學知識”,要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培養學生收集信息、處理信息的能力。可在我們農村中,父母的文化水平有限,不能告訴學生更多,而家中的書籍更是少得可憐,附近又沒有圖書館,上網查找對一年級學生來説更是困難。從《吃水不忘挖井人》一課中使我認識到,教材中的實踐題,需好好利用外,還需要想好一些對策。

吃水不忘挖井人的教學反思4

語文教學是一個動態的過程,一個感悟、體驗的過程,一個生活的過程,語文教學就是一個將語文還原到一個具體的語文生活情境中,激活學生本原的語感和語用,在感性的實踐過程中發展和形成語文素養。《吃水不忘挖井人》是篇傳統革命題材的文章,它離學生生活久遠,學生對毛主席是何人都不太瞭解,在教學中,我想方設法讓孩子接近偉人,體會沙洲壩村民對毛主席的恩情世代不忘的情懷。另外,聯想到有不少家長向我反映孩子在家裏任性霸道的表現,這篇課文會是很好的感恩教育的素材。

(一)讀為本,把握語文課堂的主題活動

我們認為,“讀”是語文學習的根本途徑,它應該成為語文課堂的主題活動。在本課的教學中,我們始終牢牢把握住讓“學生進行各種各樣式的讀”這條主線組織教學,給予學生讀的時間和空間,並藉助一定的方法激發學生閲讀的慾望和興趣。如,揭示課題後,讓學生充分地朗讀課題,從讀得正確到讀出一定的語感;初次接觸課文時,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歡朗讀的方式進行“讀”,從整體上把握課文大意;在多次朗讀後,讓學生選擇自己讀得最好的一段話,開展兩人競賽,讀出自己的理解;學習完課文後,補充一定的閲讀材料等。這些多角度多形式的“讀”使學生和文本之間展開了較有深度和廣度的對話,促進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和發展。

(二)重情賞趣,關注教學過程的情趣體驗

學生學得主動、有情有趣是本堂課的一個顯著特點,40分鐘時間的課堂教學,學生始終處於一種積極主動興致盎然的學習狀態之中。這同老師關注學生在課堂學習過程中的情趣體驗有很大關係。比如,在朗讀課題的時候,學生把“不忘”讀出了重音,老師誇張地稱讚:你二十年都不會忘記了!給學生強烈的成功體驗。在進行課文的初次朗讀時,故意“唬”學生:老師不教你們,有沒有信心把它讀得正確、流利?在指導競賽性朗讀時,老師的“詐錯”等,這些富有戰色彩的教學策略大大豐富了學生的`情趣體驗,使學生的學習顯得輕鬆、主動。

(三)強調人文性,重視人文內涵的普遍意義

人文內涵的處理,一向是此類課文教學設計最為棘手的難點。一個突出的問題是,過去我們偏重所謂的“革命英雄主義教育”,造成 人文思想薰陶的狹隘性,影響了學生對這類文章的欣賞和理解。關於人文內涵的滲透,我們可以從兩個我及其來思考:一是滲透怎樣的人文精神?二是怎樣滲透人文精神?本課的設計擺脱了“過於推崇領袖人物”的色彩,突出了“普通人”的情感體驗和感受,強調當事人雙方的相互理解和關愛。讓學生説説“石碑立好後,可能會有哪些人去看?看了以後,又會説些什麼”,學生既體會到了毛主席和八路軍的奉獻精神,也看到了普通農民的淳樸和真誠。在怎樣滲透人文精神的問題上,我們即尊重了文本又超越了文本,讓學生聯繫生活,談談“我們在享受他人方便的時候,又應該不忘哪些人”,孩子從自己的生活經歷中感受到他人的深深愛意,激發出濃濃的感恩之情。

(四)立體閲讀,補充人物事件的歷史背景

革命題材課文敍述的故事與當今兒童的生活體驗存在比較大的距離,學生閲讀課文的行為實際上是橫向單一的平面性閲讀,它給予學生的閲讀信息比較少。因此,我們必須給學生提供各類足量的相關背景資料,實現學生縱向多緯度的立體性閲讀,提高閲讀革命題材類課文的質量。本課的補充閲讀材料有四類,分別包括:沙洲壩地理環境的簡介;毛主席居住瑞金的歷史;八路軍在瑞金的故事;沙洲壩人民五次保衞“井”。這些簡短的文字延伸了學生課文閲讀的理解和判斷。比如,學生從中知道了“沙洲壩人為什麼要挖井吃水”,領悟到“井被反動派破壞了五次,村裏的人都勇敢地把它修好了,村裏的人也很偉大。

(五)分步識字,落實課程目標的全程理念

隨文分散識字是課程標準低段識字教學的一個重要指導思想。在解決“識”和“寫”的問題上,我校採取了“分散識字、集中書寫”的原則,即教材要求學生會認的字,我們通過多次的呈現分階段識記;要求學生正確書寫的字,我們一般安排一個相對集中的時間讓學生書寫。就本課而言,筆者主要分三個階段完成識字的任務。第一階段在課前預習,學生根據各自的知識水平和識字能力記一定量的生字,如不少學生通過預習記住了想念的“念”、戰士的“士”、井水的“井”等。第二階段在課堂教學,老師結合相應的教學內容,分散、適時地安排一定量的識字教學。如,開課時,指導學生多次朗讀課題,旨在認識生字“忘”“挖”和“井”;進行重點性的朗讀指導時,老師特意挑選生字相對集中的第二自然段;結束教學前,讓學生多次大聲朗讀課文中的碑文等,其目的都在於通過反覆的“讀”達到識記足量的漢字。第三個階段在課後複習和小課,採取認讀包含生字的課外句子來複習鞏固生字的識記;課文要求書寫的6個漢字,安排在一節小課中集中完成。

我認為,背景材料的介入是沒有固定的模式的,可以靈活運用於教學的各個環節中,但介入的原則必須是促進學生有效地學習。學生於介入中瞭解課文背景,豐富文本信息,在思考中走向多元的、立體的、有價值的學習。

吃水不忘挖井人的教學反思5

《吃水不忘挖井人》這篇課文講中國人民的偉大領袖毛主席在江西領導革命時幫助鄉親們挖水井,解決了吃水困難。解放後,鄉親們在井邊立碑,表達對毛主席的感激和崇敬之情。

“吃水不忘挖井人”,本來意思上是我們每天從井裏取水上來飲用,享受勞動成果,但是不能忘記那起先挖井的人。可是課文所描述的年代對於我們來説,都很遠了,何況我們的學生,他們更是生在幸福中,長在幸福裏,他們根本不能明白。我引出了問題:

(1)故事發生在什麼地方?

(2)在哪裏挖井?

(3)為什麼要挖井呢?

(4)是誰吃水不忘挖井人?

於是讓學生去讀課文,多讀幾遍;再讀課文,分出自然段標出序號,初步理解課文內容,以回答上面的問題做好鋪墊。在教師“適時點撥”這個環節中,在回答上面設置的四個問題時,回答的很流利,我隨着學生的回答及時的板書。並簡單的説了説當時的背景。於是引導學生感悟,以體驗到鄉親們 因為 村子裏沒有井,所以他們要到很遠很遠的地方去挑水吃,再引出偉大領袖毛主席為了幫助鄉親們解決吃水的困難,而親自挖了一口井。而鄉親們為了感恩、為了記住毛主席,所以後來立了一塊石碑——(學生讀出)“吃水不忘挖井人,時刻想念毛主席”。而在學習“我會認”的生字時,也是放手讓學生學習,不懂的地方適當點撥。這個環節學生學得很好,主要原因是“小老師”發揮了作用。達到了學生自學、互學,教師點撥的效果。

在“高效課堂”中是一個較好的起步,雖然效果不是很好,可也是跨出了艱難的第一步。因為他們難以想象當時那樣的年代,而我卻設置了一個針對一年級而言難度很大的問題,這也是我考慮不周,不足之處當中的問題,但我不會感到遺憾,因為這給學生在今後的“高效課堂”中奠定了一個很好的起點。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jiaoxuefansi/gomg9n.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