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教學反思 >

《認識三角形》數學教學反思範文

《認識三角形》數學教學反思範文

本週,我和徐老師共同上了“認識三角形”一課,這樣的磨課,評課活動的確讓我收穫了很多。

《認識三角形》數學教學反思範文

本節課是在學生一年級下學期已經初步認識了三角形的基礎上進行的。我把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定為:1、使學生聯繫實際和利用生活經驗,通過觀察、操作、測量等學習活動,認識三角形的基本特徵,初步形成三角形的概念,瞭解三角形的兩邊之和大於第三邊。2、使學生在認識三角形的有關特徵活動中,體會多邊形特徵的基本方法,發展觀察能力和比較、抽象、概括等思維能力。3、使學生體會三角形是日常生活中常見的圖形,並在學習活動中進一步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和積極性。本課的教學重點是:三角形的基本特徵以及三角形的兩邊之和大於第三邊的特性。教學難點是在操作活動中探究三角形的兩邊之和大於第三邊。

教材中安排了一個長江大橋(斜拉橋)上有很多的三角形來引入本課。考慮到四年級的學生,特別是鄉鎮上的學生不一定見過,並不熟悉。所以呢,我是設計了一個從學生熟悉的籃球架的圖片入手,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接着讓學生尋找生活中的三角形、欣賞一些含有三角形的物體的圖片(長江大橋、自行車、高壓電線杆、相機架……)。使學生從整體上感知了三角形,喚起了學生主動探究的慾望,也是學生初步感受到數學與生活密切相關。

在探索新知部分,我設計了兩個教學活動,活動一是:讓學生感知三角形的特徵。先是讓學生利用手中的材料動手做一個三角形,不同的學生由於生活經驗的不同,呈現出來的三角形的形狀、大小位置也不同,使學生由不同發現了相同,讓學生在“做三角形、畫三角形、比較三角形”等活動中由具體到抽象,最後總結得出三角形是由三條線段圍成的圖形。以及三角形的各部分名稱。活動二是:探究三角形的三邊之間的關係。這部分也是本課的'難點。我先設計一個“設疑”的環節,讓學生上來把一根吸管剪成三段,看看是否能圍成一個三角形。兩位學生剪的都圍成了三角形,於是呢,我自己演示了一個圍不成的情況,讓學生説説看:老師剪的為什麼會圍不成呢,到底怎麼樣的三條線段才能圍成三角形呢?這個時候學生的思維被激發了,有的學生認為兩條短的線段要和第三邊一樣長時才能圍成,也有的學生認為,兩條短的線段要比第三邊長才可以圍成。這些都是學生初步的猜想,我讓學生小組合作動手操作來完成驗證。在驗證的過程中,和我預想的差不多,學生對於4釐米、6釐米、10釐米到底能不能圍成三角形有爭論。在聽了徐老師的課後,我看到她是用彩紙捲了幾根小棒,課上也出現了這種情況,當時我想可能是小棒比較粗,誤差比較大。於是呢,我想是不是可以用牙籤來代替,可惜的是牙籤沒有10釐米那麼長的。後來也想到了用竹籤、鉛絲……最後我想到用我們小時候玩的“彩色遊戲棒”來代替。一個是考慮到遊戲棒比較細,比較輕巧,學生操作起來比較方便。但是由於兩頭是不固定的,學生操作時容易滑動,很難明顯的看到這三根小棒是圍不成的,只能從理論上來説明。針對,這個環節,交流時各位老師也提了不少好的建議:用繩子繞着大頭釘來圍一圍,顧教導建議可以用動畫的課件來演示,這樣就更加直觀,更有説服力。我認為,這都是不錯的建議,是我在以後的教學中可以用到的。最後鞏固練習部分,我和徐老師一樣都設計了基礎練習和拓展練習,感覺效果都還可以。最後讓學生欣賞:搖晃的柵欄加上一根木棍,就變得穩固了,埃菲爾鐵塔高一千多米,這麼多年依然雄偉壯觀,這都是和三角形的另一個重要的特徵有關的,讓學生課後自己去收集資料,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進一步體會數學與生活的聯繫。

參與聽課的老師給了我們這節課也提出了很多好的建議,比如要更好的關注全體學生,更需要注意課堂上的評價語言。我想這都是我在以後的教學重要更加註意的。同樣徐老師的課堂也有很多值得我學習和借鑑的地方,我想通過這樣的活動,能讓我們取長補短,加快成長的步伐。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jiaoxuefansi/ero9zl.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