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教學反思 >

《比例的基本性質》優秀教學反思(精選5篇)

《比例的基本性質》優秀教學反思(精選5篇)

作為一名優秀的人民教師,我們的任務之一就是課堂教學,通過教學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課堂經驗,那麼應當如何寫教學反思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比例的基本性質》優秀教學反思(精選5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比例的基本性質》優秀教學反思(精選5篇)

《比例的基本性質》優秀教學反思 篇1

本節課我能從學生已有知識入手,精心尋找新舊知識的聯接點,過渡自然。學生在進行自主探索、討論交流的過程中發現比例的基本性質,體驗了成功的快樂。在教學中不僅重視學生邏輯思維的培養,還能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解決同一問題,從而加強發散思維的訓練,提高學生的數學素養 。 在教學比例的基本性質時,首先用投緣=影展是教材所提供的兩組數據,獨立寫成比例,再聯繫比的前項和後項的知識激趣:“我們學的比例中的四個數也有自己的名字,請自學第43頁的內容。”學生自學認識比例的各部分名稱、認識內項和外項,完成後進行反饋,並充分應用學生書寫的8組比例來強化內外項的知識。然後再進行激趣:比例中的內項和外項還有一個有趣的規律,請大家分別算出它們的內項積與它們的外項積,看看你能發現了什麼?再隨便找幾個比例,看看這些比例中有沒有這個有趣的現象?引導學生計算出在比例中兩個外項積和兩個內項積,從而發現其中的規律,總結出比例的基本性質。接着通過把比例寫成分數形式,讓學生形象地看到兩個外項積和兩個內項積就是將比例中等號兩端的分子和分母分別交叉相乘,積相等,最後得出比例的性質。讓學生應用比例的性質驗證自己寫的比例成立不成立,使學生明白,驗證比例式是否成立,除了求比值的方法,也可以用求兩個外項積和兩個內項積是否相等的方法。

整個教學過程主要由“設疑”、“探究”、“應用”這樣三個教學環節組成。在“設疑”這個環節中,我能從學生已有知識入手,精心尋找新舊知識的聯接點,過渡自然流暢。採用問題解決式展開探究,讓學生自己去發現新問題,探索新知識。“探究”是本課最重要的一個環節,在這個環節中主要引導學生怎樣自己的努力去發現比例的祕密,歸納出規律性的結論。整個環節力求體現學生自主探索、獨立思考、合作交流的學習過程,從中提高學生的數學學習的能力。教學設計中還特別注意發展學生的個性,如要求學生用自己的語言歸納比例的基本性質等。在“應用”這個環節中,強調及時應用及時反饋,重視在練習中發揮教師的指導作用,使練習的針對性更強,鞏固練習在層次上由易難,在形式上由封閉走向

《比例的基本性質》優秀教學反思 篇2

今天教學了比例的基本性質。從教材的編排體系來説,本節課的教學環節清晰,先由舊知入手,用求比值或化簡比的方法來判斷兩個比是否能組成比例,接着出示兩個按一定比例縮小前後的兩個三角形,並分別標有底和高的長度,讓學生根據數據寫出比例來,並引導學生觀察這幾個比例的共同特徵,從而初步發現比例的基本性質,再接着舉例驗證規律的成立,總結比例的基本性質,最後應用性質。在教學中不僅重視學生邏輯思維的培養,還能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解決同一問題,從而加強發散思維的訓練,提高學生的數學素養。但未曾想學生的想法與老師預設的就是不一樣,在本課練習時遭遇了他們的“有力阻擊”,他們另闢蹊徑去思考,而且在那種題型的背景下初聽起來似乎有些許道理,實屬我所未料。題目是這樣的:

哪一組中的四個數可以組成比例?把組成的比例寫出來。

(1)6、4、18和12 (2)4、5、6和8

第一位學生(金雁蓉)的回答是這樣的:因為這四個數都是偶數,所以它們能組成比例。

第二位學生(毛逸寧)的回答是這樣的:因為四個數中有一個是奇數,所以它們不能組成比例。

我的點評:四個數必須都是偶數才能組成比例嗎?四個數中如果有一個是奇數就不能組成比例嗎?同學們思考一下,你們同意他倆的觀點嗎?(暫時的沉默)

兩位學生都是本班的聰明學生,卻都侷限在數的外在形式上,看它們是否為2的倍數,從奇數、偶數來思考這個問題,而沒有從比例的基本性質來判斷。看來學生的第一直覺與老師的預想(用比例的基本性質判斷)不一致。而且經他們兩個一説,還把部分學生的思維給牽向他們的思路去了。

此刻,是選擇老師直接點撥(請大家先把最大的數乘以最小的數,再把中間兩數相乘,看積是否相等,然後再作出判斷。)還是繼續等待學生有正確的發現?我選擇了等待。果然,一會兒有學生提出了不同的想法“根據剛才學習的內容,我想到了把四個數中最大的數和最小的數相乘,中間兩個數相乘,如果乘積相等,就能組成比例。我是用比例的基本性質來思考判斷的。第(1)題6、4、18和12,把18×4=72,12×6=72,所以18×4=12×6,寫出比例是18:6=12:4;第(2)題4、5、6和8,把4×8=32,5×6=30,所以4×8≠5×6,不能組成比例。”看來她理解很透徹,已經能學以致用了。

“很聰明,思路清晰,方法正確,講的非常好,能把前後知識聯繫起來,依據充分!”

“我剛才也是這樣想的!”部分學生附和。

“我認為我説的還是對的!”毛逸寧堅持己見。

“在這個題目中,你的判斷剛巧符合正確結論,但推及其它題目呢?似乎行不通吧?”我提請他自我反思。

他依然有一臉不服氣,在思考怎麼有力反駁我。我當時為了教學進度沒有停留作繼續解釋。

課後想想,我的做法有些不妥,一來其他學生也許會以為毛逸寧的方法也行得通呢,二來也會影響毛逸寧同學後面的聽課效果,他卡殼在那裏就聽不下去了呀!這是一次失敗的應對!如果當時我能給其一個明確的反例,不就可以消除他的錯誤觀點了嗎?比如我可以這樣説:如果把6換成32/5或6.4,它們四個數不就可以組成比例了嗎?(也許他還會反駁現在有了小數或分數了,而不是原來的整數了!)我還可以這樣説:如果把5換成另一個奇數3,總符合你的三個偶數和一個奇數了吧,它們不照樣可以組成比例?如果當時我能這樣處理,課堂教學會更精彩,學生理解會更深刻,只是當時的處理不細膩、也不智慧!留下了遺憾。

我們常説應對生成要靈動,可關鍵時刻還是拿捏不住,在應對時有些措手不及,免不了做些無效勞動,日後有必要更為深入地瞭解學情,真正沉下去,做好充分的預設再進入課堂才是教學之上策。反思本節課,以後還需對學生的狀況做好充分的預設及準備,使自身能及時應對課堂中出現的各種狀況,生成更多精彩的課堂。

《比例的基本性質》優秀教學反思 篇3

在上《比例的意義》和《比例的基本性質》一課,自認為此課比較簡單,於是把本應分為兩課時的內容在一節課內完成了。最直接的後果就是是沒有充分地進行比例的基本性質的運用練習。一方面,由於課堂是時間比較緊迫,另一方面,我選擇了教材練習6中的一些習題讓學生做,大部分學生都能比較順利地完成。因此我也沒有發覺有多大的問題。

但是,等到週五上完解比例,課堂作業本交上來的時候,我卻發現了很多問題。比如習題12是“根據比例的基本性質,把下列各比例改寫成比例。”有不少學生把“3×40=8×15改直接改寫成“3:40 =8:15”,顯然不是根據題目要求運用比例的基本性質:外項之積等於內項之積。其餘幾小題也如法炮製。這樣做的學生還不在少數,沒有看清題目要求是原因之一,更為主要的是對比例的基本性質不熟悉。最後責任還是在教師我自己身上,課堂上沒有足夠的時間供學生通過練習來理解、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質。由於比例的基本性質這一課沒有過關,自然也影響到了後面的'解比例。本來學生對解含有分數的方程就比較容易混淆,什麼時候該乘,什麼時候該除,一部分學生也沒有十足的把握。現在再加上很多學生將比例與從比例轉化得到的乘法算式混淆,以及內項、外項如何相乘的問題也容易混淆,所以更加增加了解比例的難度。為了加深對比例的基本性質的理解,我增加一題:“再添一個數,使它與0.16,0.32, 一起組成一個比例”,更是讓一些基礎不太紮實的學生大傷腦筋,其中也不乏有一些“高手”重了招。 soft/ 小學數學課件

看來要解決問題,還得抓住根本。後來又專門用一節課進行補救,我先是對比例的一些基本概念結合具體數據作了複習,再出示比例20:5=16:4,讓學生根據比例的基本性質將它轉化成乘法算式。對於比例的基本性質的基本運用,學生還是沒有問題的。當然很容易就把它改寫成了20×4=5×16。反過來又問:既然比例根據其性質可以改寫成乘法算式,那麼同樣,兩個乘積相等的等式同樣也可以改寫成比例。於是我又請學生將這個乘法算式改寫成比例,當時同學們受到思維的侷限性,只説出了説説剛才的20:5=16:4於是老師啟發,除此之外,還可以怎麼改?有什麼規律?開始有學生因為受到概念“外項之積等於內項之積”的影響,有些學生心裏開始有不同的想法,卻也不敢表達。我於是鼓勵學生將20×4=5×16改成5×16=20×4,看等式是否仍成立,又是否能形成新的比例。經我這麼一提醒,大多數學生都説出了還可以寫成5:4=20:16,5:20=4:16,16:20=4:5等。並且發現只要乘法中的同一邊的因數在轉化成比例後必須同時是內項或者同時是外項,至於誰在左,誰在右,不影響比例的成立。因此,這也就使等式能轉化成8組比例了。在此基礎上,我增加了一點難度,問:怎樣寫才能不重複不遺漏又十分有序呢?通過觀察和摸索,發現,可以將比例的其中一項固定,根據比例的意義或者比例的基本性質寫出另外幾項。如4:( )=( ):( ),學生根據剛才的發現,認為還有一個外項可以先確定,而乘法算式中和4相乘的是20,那麼4已經作為外項,20也只能做外項了,剩下兩個數16和5作為內項,放在等號的左邊還是右邊,比例都成立。這樣,四個數中,每一個數做第一個外項時都可以組成2個不同的比例,這樣就可以寫成8個不同的比例了。最後又讓學生用比例的性質驗算以便。

這樣,學生對比例的基本性質就有了進一步的理解和掌握,同時也發現解決問題的方法不止一種,在已知比例的一項或幾項,要求寫出剩餘的幾項,可用到的方法除了運用比例的基本性質之外,也可以用比例的意義,甚至還可以把比例轉化成分數的寫法,根據分數的基本性質來解決問題。

《比例的基本性質》優秀教學反思 篇4

比例的基本性質片段1:

師:前面同學們學得真不錯,敢不敢和老師來個比賽?請同學們説一個比,老師也説一個比,看看誰最先判斷出能不能組成比例?(師生互動)其實咱們同學表現的很優秀,只不過老師用了另一種方法,才能判斷的又對又快,想知道是什麼方法嗎?其實祕密就藏在比例的兩個外項和內項之中。請同學們小組參考“導學案知識點二”,自學課本67頁第二個紅點。

比例的基本性質片段2:

師:同學們,比例中的兩個外項與兩個內項之間存在着一種關係,你能發現嗎?自學後,請將你的發現告訴你的同伴。不過,你最好能舉些例子驗證一下。

學生們認真地思考着老師的問題,許多學生在“導學案”上寫着比例進行着驗證。

師:現在,請前後四人為組,將你發現的規律與同伴交流一下,看看大家是否同意?

學生在小組內進行着熱烈的交流和討論,並積極代表小組進行彙報。

全班交流時,教師將學生所舉比例故意寫成分數形式3/8=6/16,追問:哪兩個是內項,哪兩個是外項,讓學生算出積並結合回答板書:

師:老師也寫了一個比例(板書:3∶2=5∶4),怎麼兩個外項的積不等於兩個內項的積!你們發現的規律可能是有問題的。

教師的這一問,剛開始學生還有疑惑,不過,大家很快發現老師把比例寫錯了。

生:老師,3∶2和5∶4這兩個比是不能組成比例的。只有在比例中,兩個外項的積等於兩個內項的積。

師:很有道理!同學們很會觀察,很會猜想,很會驗證,自己發現了比例的基本性質。

反思:片段1中,學生根據“導學案”自學,學生感覺有點枯燥,教師設計這個互動環節,激發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使學生興趣盎然的學習下面的知識。

通過上面的教學,對於比例的基本性質,教師沒有直接讓學生去計算兩個內項的積和兩個外項的積,很快讓學生歸納出比例的基本性質。而是設計問題情境,在學生運用已有知識判斷出兩個比能否組成比例後,教師告訴學生自己是用比例的基本性質也很快作出了判斷。什麼是比例的基本性質?學生探究知識的慾望被激發了。接着,就讓學生自己去觀察、尋找比例中內項與外項的關係,提出自己的猜想,舉例(包括反例)進行檢驗,與同伴合作交流,自己揭示出比例的基本性質,學生通過親身經歷的觀察比例、歸納猜想、舉例驗證、交流表達的活動過程,不僅獲得了比例的基本性質,更重要的是在學習科學探究的方法,培養學生主動獲取知識的能力。

《比例的基本性質》優秀教學反思 篇5

本節課是在學生學過比的意義和性質的基礎上教學的,它包括比例的意義和組成比例的各部分名稱,比例的基本性質及應用比例的基本性質解比例問題。

通過複習求比值,找出比值相等的比,為教學比例的意義做好鋪墊工作,然後再通過例題,得出兩個比的比值相等,從而概括出比例的意義,再利用比例意義判斷兩個比能否組成比例,我們安排了讓學生寫出比值相等的比,再組成比例,目的在於加深對比例意義的認識和理解。同時也讓學生聯繫以前的內容對應找出比和比例的區別,使學生不僅能明確比和比例的不同之處,更能對比例的意義產生更進一步的理解。而正因為比例和比不同,所以具有着不同的各部分名稱。讓學生自學進行了解各部分名稱,用一組前面用過的練習題讓學生找出比例的內項和外項,同時用啟發性的問題“你能找出比例中乘積相等的數嗎”引導學生自己去觀察思考發現外項積等於內項積,從而得到並歸納出比例的基本性質。由此可得到判斷兩個比能否組成比例的方法。最後進行小結。

上完課後,我們首先的感覺是雖然有學生自主的探究,但還沒能完全放的開,思路還不夠開闊。

我的複習提問是問一句學生回答一句的,問了三個問題“什麼是比”“什麼是比值”“怎樣求比值”。在教學例1的時候本來感覺挺簡單的,學生回答的甚至比我們想象中的還要好,因為我們課前一再強調要回答完整,其實這節課我們學生回答問題我們自己挺滿意的,因為什麼所以什麼都説的很完整。課後我們反思,可以在這裏滲透正比例的意義,因為兩個比的比值相等,而它們的比值是什麼呢?就是工作效率。如果耕地的時間增多,相應的耕地的公頃數也就是工作總量也會隨之增多。這是我們當時沒想到的,我們沒能想到這個深度。要反省。

在比較比和比例的區別的時候,學生説的挺多,什麼比例有四個數比有兩個數,比是一個比比例是兩個比,比沒有等號比例有等號。我覺得他們説的都挺對,當時還挺高興的。後來想想,這都是表面上的區別,而意義上的區別其實才更重要。比是兩個數相除,而比例是表示兩個比相等的式子,從意義上來説就完全不一樣,這對突出本節課的重點比例的意義就很有幫助。在上課時我們有些操之過急,沒有讓學生充分的去説,有些包辦代替,應當多找些學生説一説,讓學生更多的瞭解比和比例的不同。

在這節課中,我感到成功的地方在於教學重點突出,練習有層次,能夠在不斷的變化形式上加強練習,學生基本上掌握了所學的知識。但是忽視了學生的情感目標,在課堂上教師應當起指導作用,學生起主體作用。學生探究數學的味道還不濃,我們給學生探究的時間不多,我們在學生探究活動中的指導稍弱一些,還應當大膽的讓學生進行探究。

為了更好的完成教學任務,我重視從下列幾方面做好工作:

一、充分做好新知識教學前的準備工作。

為了學好新知識,我在課的一開始就出示了一組“比”,由這組比,引導學生回憶有關比的知識,如:什麼叫做比,比各部分的名稱,什麼叫做比值,求比值的方法是什麼?為後邊學習比例意義做好了知識上的準備。

二、創設情境,激發求知慾,形成勇於創新的意識。

為了使學生學會運用數學的思維方式去觀察、分析現實社會,去解決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學科學習中的問題:形成勇於探索、勇於創新的科學精神。我在新授前將設計這樣一段情境:同學們,你們知道嗎?在我們的身上也有很多有趣的比,如人的胸圍的長度與身高之比是1:2,將拳頭滾動一週的長度和腳的長度的比是1:1,人腳的長度與身高的比是1:7。當人們瞭解了這些,又掌握了這種神奇的本領後,去買襪子只需要把它繞圈一週就知道合適不合適了,而偵察員就能根據罪犯腳印的長度推測出身高。你想擁有這種本領嗎?這種神奇的本領就是我們這節課所研究的內容,比例的意義和性質。

三、通過學生動手操作和小組討論,得出新的知識。

有意義的數學學習必須建立在學生的主觀願望和知識經驗的基礎之上,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

(一)在學習比例的意義 時,我先讓學生根據要求親自動手寫人以兩個數的比,並求出比值。然後,分析這些比的比值,看發現了什麼?在學生充分感知的基礎上,揭示比例的意義。在此同時還要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理解比值相等時組成比例的核心,在判斷兩個比能不能組成比例時,關鍵看這兩個比的比值是否相等。為強化理解在這時我安排了兩種形式的練習:1、判斷。2、組比例。最後通過小組討論:比與比例的聯繫與區別,並揭示數學知識不是孤立的,而它們之間都存在着密切的聯繫。

(二)在比例的基本性質教學過程中我是分三步進行的:

第一步,先由老師説明比例各部分的名稱,同時提示比例還可以寫成分數的形式,並由學生自己標出所寫的內項、外項。

第二步,通過學生自己計算內項的積和外項的積,發現比例的基本性質並加以概括。

第三步,為了進一步加深對比例的基本性質的理解,我精心設計了由易到難得三種類型練習。

(三)為了充分體現數學知識與現實社會的聯繫,在課的最後我安排了一個在今後工作中會遇到、學生又很感興趣的問題:某罪犯作案後逃離現場,只留下一隻長25釐米的腳印。已知腳的長度與人體身高之比是1:7,你能推測罪犯身高大約是多少嗎?這樣滲透了學數學用數學的教學思想,同時也潛移默化的幫助學生樹立了學好文化知識有利於社會發展的意識。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jiaoxuefansi/ekow2e.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