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教學反思 >

大自然的語言教學反思範文(通用6篇)

大自然的語言教學反思範文(通用6篇)

身為一名到崗不久的人民教師,我們的任務之一就是教學,藉助教學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們的教學能力,來參考自己需要的教學反思吧!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大自然的語言教學反思範文(通用6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大自然的語言教學反思範文(通用6篇)

大自然的語言教學反思1

課結束了,可學生們還為剛才在影片中所觀看到的美麗的大自然給我們帶來的語言而讚歎不已,他們由衷地感到大自然的語言真是妙不可言。他們議論紛紛,小臉蛋上不時洋溢着興奮的笑臉。看得出學生們完全沉浸在剛才的影片中。

這堂課我藉助電影媒體,為低年級學生創設了輕鬆、愉悦的課堂教學氛圍,為學生學習活動的充分展開創造了鮮活的空間,將學生自然地帶入了學習情境。質疑這一環節的設置,讓學生從自由質疑中得到了信息的反饋,便於適時調整已定的教學流程,體現了教為學服務的宗旨。自主化的讀書方式,照顧了不同閲讀發展水平的學生的學習要求。主要在於能使學生將生字讀得準確,將課文讀得通順,而重點放在師生共同評讀上,以培養和發展學生的語感。

本課中,我抓住教學的重點、難點、關鍵,以“白雲飄得高高,明天準是晴天”;“螞蟻往高處搬家,出門要帶雨傘”;“樹樁上有一道道圈圈,一圈就是一年”的自然現象中,使學生懂得大自然到處有語言,進一步培養學生仔細觀察的興趣,激發學生愛學習,愛自然的情趣。

課文中例舉了三種大自然的現象,通過小組學習,學生一下子就找到了大自然的現象以及所要告訴人們什麼。小組的反饋、交流,而課件的運用適當又幫助學生感性地理解了大自然的語言。此舉在朗讀方面尤為體現,從一開始語調的比較平淡到最後的激情朗讀,從一開始的面無表情到最後的搖頭晃腦,每次讀都有每次的不同,“讀”有了一個質的變化,從讀中讓人感到大自然的語言真是一言難盡。最後,我趁熱打鐵,讓學生給課文配音,這一舉措,使所有的學生都熱情高漲,爭先恐後地説:“我來!我來!”影片的回放,使學生再一次回顧了課文內容,同時,感受到了大自然的語言真是妙不可言。因此,營造開放的教學環境,提供足夠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去看、去想、去説,把教學的過程變革為學生主動參與、相互合作、共同發展的互動過程,實現教學重心由重知識傳授向重學生髮展轉移,由重教師“教”向重學生“學”轉移。

最後我又設計了再看電影,學生仿照課文2、3、4小節的樣子説説大自然的語言這一環節。在讓學生學習教材同時,又不拘泥於教材,融化教材,又能超越教材,給師生營造開放的課堂環境,提供激發靈感、即興創造、超越預設目標的空間。通過仿説,放飛學生的思想,任他們在自由創造的廣闊天地裏振翅翱翔,盡顯風采,從而真正培養學生仔細觀察的興趣,進一步激發學生愛學習,愛自然的情趣。

大自然的語言教學反思2

大自然中充滿神奇,身處鄉村生活中的孩子,自然比城市的孩子多一些感悟,這樣的生長環境使得本課的學習輕鬆了許多。在導入新課的過程中,我採用的是圖片猜謎設計,孩子們都能快速説出答案,課堂氣氛比其他新課的學習好很多,學生也在最短的時間裏融入了課堂。

這篇課文看似很長,但內容條理,學生只需弄懂以下幾個問題:

1、什麼是物候?什麼是物候學?

2、決定物候學現象來臨的因素有哪些?

3、研究物候學的意義?小組合作學習,並通過討論都能找到正確答案,在充分預習的前提下,課堂重點完成較好。

因本文説明文的文體形式,在説明方法的分析中,孩子們也都能找到説明方法在文中的一些運用,但對説明方法的好處卻又把握不到位,心中有話口難開,為解決這一難題,我建議學生分步回答:首先,表態,使用了何種説明方法?其次,強調重點字詞,比如:列數字的準確,打比方的生動,作比較的突出,舉例子的具體等等。最後,再練習具體句子分析,套進內容予以闡述。有了這樣的步驟,學生的回答內容清晰了許多。

八五班和八六班語文基礎的薄弱,絕非一朝一夕可以提高,在倍感壓力之時,也時刻提醒自己,前進,堅持!

大自然的語言教學反思3

新課標實施後,教師都在不斷的探索,如何在課堂教學中進行教改。我也想和大家一起探討交流。並談談這節課的教學設想與反思:

一、教學模式:自主、合作、探究式

課改實施後,課堂教學由過去那種學生被動接受式的學習方式轉變為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學習方式。學生在合作中討論、質疑、交流,這樣有利於發揮羣體意識,促進思維活躍。但課堂教學的時間和進度就不好控制。我在備課時,對學生在自主學習過程中可能遇到的一些疑難問題儘可能地考慮得較為細緻全面些,以備學生考慮不到時,加以引導。

二、教師角色的轉變:由傳授者轉化為促進者,由管理者轉化為引導者;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由被動學習轉化為主動學習

在本節課中,我力求做到教師是學生學習的合作者、引導者和參與者,使教學過程成為師生交往、共同發展的互動過程。在分析説明文條理結構時,我沒有采取老師設計問題的方法,而是讓學生分組討論,自己提出問題。假如你來當老師,你想提出什麼問題?你還有什麼疑問?人們常説:能提出問題有時比解決問題還重要。學生如果想提出有創見的問題,首先必須深入研讀課文,經過思索、概括、提煉才會有疑而問,這培養了學生主動探究的學習精神。為了不讓學生的問題天馬行空,我提出要求,從條理的安排、結構的設置、內容的概括三方面考慮。我在備課時從課文本身和學生的理解出發設計好若干問題,製作了相應的課件,但沒有急於在學生整體感知教材之前就把問題塞給學生,以免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就被剝奪了。在上課時,我沒有用到事先設計好的問題,因為學生設計的問題已經很全面,並且都能解答出來。

三、尊重學生體驗、感悟

尊重學生自己獨特體驗,讓學生髮表自己的不同見解的主要目的,並不是為了肯定和強化學生有時並不那麼正確的“獨特體驗”和看法,而是要讓學生對教材有自己的感知和領悟,養成自己獨立思考並能調動自己的生活積累,提出自己看法和見解的習慣。

新課標就提到要“重視對學生多角度、有創意閲讀的評價。”我們應該相信,隨着學生的學習不斷深入和認識水平的不斷提高,學生的獨特體驗肯定會越來越豐富多彩和日趨合理的。我們還要看到,有時當時看起來並不那麼正確的意見,也有可能會成為一個不同凡響的創見的情況也是有的。

四、教給方法,總結規律

語文教材無非是一個例子,葉老説:“教任何功課,最終都是為了不教”。我們老師的責任就是要讓學生進入這樣一種境界:能夠自己去探索,自己去辨析,自己去歷練。從而達到解決問題、提高能力的目的。在本節課中,我教給學生兩種方法:一是寫作中如何使説明文條理清晰,二是品味語言的兩種方法,直接式和替換式。這也是本節課的教學重點。“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這些方法是終身受用的。

五、讓語文教學走入生活

教改強調要樹立大語文教育觀,就是要克服語文課程孤立、封閉、凝固、僵化等種種弊端,鼓勵教師開發、利用取之不盡的語文教育資源。在課程實施上要使教學走進自然、走向社會,探索形式多樣的、與自然社會現實生活緊密聯繫的教學形式。

《大自然的語言》是介紹物候知識的説明文,為讓課文內容與自然生活緊密聯繫,我讓學生從生活中搜集物候知識,學生通過網絡、向長者請教,蒐集到了有關物候知識的故事、農諺、詩歌等。這一拓展延伸過程使課堂與生活聯繫更緊密了,打破了學校與社會、與現實生活之間的壁壘,逐步做到課堂教學、語文活動、現實生活相結合,讓學生走入生活,激發他們對生活的熱愛,這也會使課堂教學變得開放、創新,充滿活力。

不足之處:

這一課的教學過程中,還存在許多不如人意的地方。如對“語言的品味”這一環節,如能增加一個品味課外語段的環節,就可以及時反饋學生掌握情況和增強他們的興趣,更好體味語言的魅力。雖然我也設計出了這一環節,但是因時間有限,沒有進行。

大自然的語言教學反思4

歲月無聲,自然無語,然而此處無聲勝有聲,街畔搖曳的柳枝,一抹新綠,一絲鵝黃,無不是大自然向我們傳達的睿言智語。《大自然的語言》是一首詩歌,共有五節,第二、三、四節以蝌蚪在水中游動、大魚魚鱗上的圈圈、喜馬拉雅山巔的三葉蟲化石為例,説明這些都是大自然的語言。我所執教的是第一課時,重點讓學生學會兩個生字,認識新詞,理解三種大自然的語言,知道“大自然的語言”是指大自然中各種各樣的現象,它好像用無聲的語言告訴人們新奇的知識。

一、本節課中值得借鑑的地方。

(一)閲讀教學應該是教師、學生、文本之間的一種精神上的相遇,心靈上的碰撞。在課堂上我充分尊重和相信學生,低下身子以一個參與者、研究者的身份出現在學生之中,用商量、研討的口吻與學生對話、鼓勵學生、喚醒學生的潛能,營造了一種民主、平等的對話氛圍,把課堂留給學生。

(二)這堂課我藉助電教手段,為低年級學生創設了輕鬆、愉悦的課堂教學氛圍,為學生學習活動的充分展開創造了鮮活的空間,將學生自然地帶入了學習情境。

尤其是學生看到三葉蟲化石的圖片時,激起學生們濃烈的興趣。

(三)整節課的環節清晰,有低年級的年級特色。

本節課的主要環節有:激趣導入揭示課題;認識生字新詞、把課文讀正確、讀流利;理解課文內容;學習生字;小練筆。整節課設計過程中,我注意到低年級教材的特點,正確把握了教學要求,使得這節課體現出低年級以識字為主的年級特色。

(四)在這節課中,我充分讓學生朗讀,有自瀆、同桌互讀、指名朗讀,也有邊讀邊思考,學生的朗讀比較有味道,説明平時對學生朗讀的指導和訓練還是比較到位的。朗讀的形式不一,目的確是明確的,就是培養學生們自瀆、自悟的能力。

二、不足之處。

在講解第四小節時,有質疑這一環節的設置,設計了一個問題“為什麼喜馬拉雅山的山巔發現三葉蟲化石就説哪裏曾是汪洋一片呢?”這個問題的設計的難度大了,超過了學生的認知水平,老師怎麼引導都得不到預想的答案。解決方法就是降低難度,讓學生知道在這小節大自然用鑲嵌在喜馬拉雅山巔的三葉蟲化石告訴我們哪個地方是一片大海就可以了。低年級課文的學習主要任務應在初步瞭解課文內容上,不能像中高年級要求的細、深、透,應體現出低年級的年級特色。

幾天前,我讀了一篇文章《理想的語文課堂》,是中學高級教師,北京崇文區教育研修學院語文教研員吳琳撰寫的。讀完她的`文章後當時真是心潮澎湃,她對語文教學的認識可謂入木三分,解讀的絲絲入扣,真是學海無涯呀。我以吳琳老師的一段話作為結束語與老師們共勉:理想的語文課堂就像一盞燈,總在不遠的前方召喚着我們,讓我們懷着語文教學的理想去追求理想的語文課堂吧,在追求的路上,我們痛並快樂着。

大自然的語言教學反思5

《大自然的語言》,這是一篇事理説明文,主要介紹學生不太熟悉、也不太感興趣的物候學知識,在教學過程中,我按照“先學後導、自主合作、問題評價”的教學模式,通過“摘、理、品”的教學操作過程,從不同的角度解決了課文字詞學習、主要信息的篩選、説明順序的梳理、生動語言的品味。課後我對這節課進行了反思:

1、把朗讀時間還給學生。

課上,我毫不吝嗇的在課堂上給了學生15分鐘的自由朗讀時間,並按照我的預設教學程序和學生進行了心靈的對話與交流,雖然這篇文章用了60分鐘,也有這樣或那樣的問題。但我感到欣慰的是我和學生都很輕鬆的在進行對話交流。學生的知識生成都來源於在讀懂課文,讀好課文的基礎上。讀書是根本,沒有讀,就沒有感悟和理解,就沒有語感的生成、情感的薰陶、語言的積累。

2、用激情感動學生。

無論是詩歌、小説、散文、還是知識性很強的説明文,都是作者情感創作的靈魂,一篇課文,要讓學生感動,教師必先感動,教師要先吃透教材,達到對課文的整合與拆分的境界,尋找課文的美點、焦點與學生交流對話,課堂上,用自己的激情使學生情感受到感染、薰陶和激勵,使他們在高昂的情緒中產生想象和感悟,在思維和情感的強烈震撼中領悟人物獨特的個性和美好情操及作者深邃的思想。

在全面推進課改的今天,我們必須清醒的認識到:語文,要走在語文的道路上,讓學生在朗讀、品詞賞句的基礎上感受語文魅力。

大自然的語言教學反思6

新版小語實驗教材中課文教學是加大學生識字量,豐富學生知識,使學生積累更多語言從而培養學生的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有效途徑。教學時,重點應放在多讀多背,多積累,不要求分析課文,在學生讀課文的過程中,教師能適。當地引導學生大致瞭解課文意思就可以了。

《大自然的語言》這一課是多元識字教材第二冊第九單元中的一篇課文。本課教學過程我是按照"定向導入一一教學新課一一鞏固練習"這個思路設計的,教學新課這一環節又分為熟讀文,感受課文,背誦課文,識記生字四步。本節課主要突出了以下幾個特點:

1,引導預習,求自主。

新課程實施強調學生自主學習,自主發展,這種能力的培養也是社會發展的需要。因而,從一年級開始就要有意識的引導學生逐步掌握一般的學習方法——課前預習。這節課上,在朗讀課文,背誦課文及識記生字時,我都放手讓學生自己選擇方法,發現規律,鼓勵同學間互合作,互相補充,糾正,建立師生間,生生間課堂立體結構,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的主動性,以達到教是為了不教的目的。

2,熟讀成誦,求積累理

讀書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階梯,積累是文學創造的源泉。因而課堂上要注意多讀書。熟讀課文環節就是我讓學生在預習的基礎上進行的。課堂上我讓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找好朋友讀,同桌讀,男生齊讀,女生齊讀,分小節讀〉多次朗讀,以此提高學生讀的技巧。同時我也參與到學生中去,與學生共同讀,共同背誦,共同表演,使課堂氣氛活躍起來,老師教得輕鬆,學生在輕鬆愉快的氛圍中學到了知識,滿足了他們的表現慾望,使他們充分享受到了成功的喜悦。

3,延伸課本,求拓展

課程目標的總目標中提到:要使學生初步具備蒐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jiaoxuefansi/dojl7g.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