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教學反思 >

《大自然的語言》的教學反思

《大自然的語言》的教學反思

身為一名到崗不久的人民教師,我們要有很強的課堂教學能力,寫教學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們的教學能力,快來參考教學反思是怎麼寫的吧!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大自然的語言》的教學反思,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大自然的語言》的教學反思

《大自然的語言》的教學反思 篇1

《大自然的語言》,這是一篇事理説明文,主要介紹學生不太熟悉、也不太感興趣的物候學知識,在教學過程中,我按照“先學後導、自主合作、問題評價”的教學模式,通過“摘、理、品”的教學操作過程,從不同的角度解決了課文字詞學習、主要信息的篩選、説明順序的梳理、生動語言的品味,課後我對這節課進行了反思:

1、把朗讀時間還給學生。

課上,我毫不吝嗇的在課堂上給了學生15分鐘的自由朗讀時間,並按照我的預設教學程序和學生進行了心靈的對話與交流,雖然這篇文章用了60分鐘,也有這樣或那樣的問題。但我感到欣慰的是我和學生都很輕鬆的在進行對話交流。學生的知識生成都來源於在讀懂課文,讀好課文的基礎上。讀書是根本,沒有讀,就沒有感悟和理解,就沒有語感的生成、情感的薰陶、語言的積累和運用。

2、用激情感動學生。

無論是詩歌、小説

、散文、還是知識性很強的説明文,都是作者情感創作的靈魂,一篇課文,要讓學生感動,教師必先感動,教師要先吃透教材,達到對課文的整合與拆分的境界,尋找課文的美點、焦點與學生交流對話,課堂上,用自己的激情使學生情感受到感染、薰陶和激勵,使他們在高昂的情緒中產生想象和感悟,在思維和情感的強烈震撼中領悟人物獨特的個性和美好情操及作者深邃的思想。

在全面推進課改的今天,我們必須清醒的認識到:語文,要走在語文的道路上,讓學生在朗讀、品詞賞句的基礎上感受語文魅力。

《大自然的語言》的教學反思 篇2

新課標實施後,教師都在不斷的探索,如何在課堂教學中進行教改。我也想和大家一起探討交流。並談談這節課的教學設想與反思:

一、教學模式:

自主、合作、探究式

課改實施後,課堂教學由過去那種學生被動接受式的學習方式轉變為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學習方式。學生在合作中討論、質疑、交流,這樣有利於發揮羣體意識,促進思維活躍。但課堂教學的時間和進度就不好控制。我在備課時,對學生在自主學習過程中可能遇到的一些疑難問題儘可能地考慮得較為細緻全面些,以備學生考慮不到時,加以引導。

二、教師角色的轉變:

由傳授者轉化為促進者,由管理者轉化為引導者;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由被動學習轉化為主動學習

在本節課中,我力求做到教師是學生學習的合作者、引導者和參與者,使教學過程成為師生交往、共同發展的互動過程。在分析説明文條理結構時,我沒有采取老師設計問題的方法,而是讓學生分組討論,自己提出問題。假如你來當老師,你想提出什麼問題?你還有什麼疑問?人們常説:能提出問題有時比解決問題還重要。學生如果想提出有創見的問題,首先必須深入研讀課文,經過思索、概括、提煉才會有疑而問,這培養了學生主動探究的學習精神。為了不讓學生的問題天馬行空,我提出要求,從條理的安排、結構的設置、內容的概括三方面考慮。我在備課時從課文本身和學生的理解出發設計好若干問題,製作了相應的課件,但沒有急於在學生整體感知教材之前就把問題塞給學生,以免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就被剝奪了。在上課時,我沒有用到事先設計好的問題,因為學生設計的問題已經很全面,並且都能解答出來。

三、尊重學生體驗、感悟

尊重學生自己獨特體驗,讓學生髮表自己的不同見解的主要目的,並不是為了肯定和強化學生有時並不那麼正確的“獨特體驗”和看法,而是要讓學生對教材有自己的感知和領悟,養成自己獨立思考並能調動自己的生活積累,提出自己看法和見解的習慣。

新課標就提到要“重視對學生多角度、有創意閲讀的評價。”我們應該相信,隨着學生的學習不斷深入和認識水平的不斷提高,學生的獨特體驗肯定會越來越豐富多彩和日趨合理的。我們還要看到,有時當時看起來並不那麼正確的意見,也有可能會成為一個不同凡響的創見的情況也是有的。

四、教給方法,總結規律

語文教材無非是一個例子,葉老説:“教任何功課,最終都是為了不教”。我們老師的責任就是要讓學生進入這樣一種境界:能夠自己去探索,自己去辨析,自己去歷練。從而達到解決問題、提高能力的目的。在本節課中,我教給學生兩種方法:一是寫作中如何使説明文條理清晰,二是品味語言的兩種方法,直接式和替換式。這也是本節課的教學重點。“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這些方法是終身受用的。

五、讓語文教學走入生活

教改強調要樹立大語文教育觀,就是要克服語文課程孤立、封閉、凝固、僵化等種種弊端,鼓勵教師開發、利用取之不盡的語文教育資源。在課程實施上要使教學走進自然、走向社會,探索形式多樣的、與自然社會現實生活緊密聯繫的教學形式。

《大自然的語言》是介紹物候知識的説明文,為讓課文內容與自然生活緊密聯繫,我讓學生從生活中搜集物候知識,學生通過網絡、向長者請教,蒐集到了有關物候知識的故事、農諺、詩歌等。這一拓展延伸過程使課堂與生活聯繫更緊密了,打破了學校與社會、與現實生活之間的壁壘,逐步做到課堂教學、語文活動、現實生活相結合,讓學生走入生活,激發他們對生活的`熱愛,這也會使課堂教學變得開放、創新,充滿活力。

不足之處:

這一課的教學過程中,還存在許多不如人意的地方。如對“語言的品味”這一環節,如能增加一個品味課外語段的環節,就可以及時反饋學生掌握情況和增強他們的興趣,更好體味語言的魅力。雖然我也設計出了這一環節,但是因時間有限,沒有進行。

《大自然的語言》的教學反思 篇3

新版小語實驗教材中課文教學是加大學生識字量,豐富學生知識,使學生積累更多語言從而培養學生的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有效途徑。教學時,重點應放在多讀多背,多積累,不要求分析課文,在學生讀課文的過程中,教師能適。當地引導學生大致瞭解課文意思就可以了。

《大自然的語言》這一課是多元識字教材第二冊第九單元中的一篇課文。本課教學過程我是按照"定向導入一一教學新課一一鞏固練習"這個思路設計的,教學新課這一環節又分為熟讀文,感受課文,背誦課文,識記生字四步。本節課主要突出了以下幾個特點:。

1,引導預習,求自主。

新課程實施強調學生自主學習,自主發展,這種能力的培養也是社會發展的需要。因而,從一年級開始就要有意識的引導學生逐步掌握一般的學習方法——課前預習。這節課上,在朗讀課文,背誦課文及識記生字時,我都放手讓學生自己選擇方法,發現規律,鼓勵同學間互合作,互相補充,糾正,建立師生間,生生間課堂立體結構,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的主動性,以達到教是為了不教的目的。

2,熟讀成誦,求積累理

讀書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階梯,積累是文學創造的源泉。因而課堂上要注意多讀書。熟讀課文環節就是我讓學生在預習的基礎上進行的。課堂上我讓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找好朋友讀,同桌讀,男生齊讀,女生齊讀,分小節讀〉多次朗讀,以此提高學生讀的技巧。同時我也參與到學生中去,與學生共同讀,共同背誦,共同表演,使課堂氣氛活躍起來,老師教得輕鬆,學生在輕鬆愉快的氛圍中學到了知識,滿足了他們的表現慾望,使他們充分享受到了成功的喜悦。

3,延伸課本,求拓展

課程目標的總目標中提到:要使學生初步具備蒐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

《大自然的語言》的教學反思 篇4

成功之處:有效互動,積極評價,營造民主氛圍

在課堂上,我與學生一直處於“對話”的狀態,只有在師生的有效互動中,真正的民主課堂才能建立,也只有在民主的氛圍中,學生才能無拘無束,暢所欲言。當然教師的鼓勵也相當的重要,課堂上出現了另我很吃驚的現象,該生平時學習的態度不是很端正,而且從來不在課堂舉手發言,可是令我以及全班同學都很吃驚的是他竟然舉手了,因此,我當即給予表揚,沒有想到他回答的還真不錯。可見,在知識的建構中,學習環境要被鼓勵,在這種環境中,學生才有更多的機會向其他人展示,這不僅發展了他們自己的理解能力,而且也使他對這門學科逐漸有了興趣。

敗筆:

1.教材鑽研得不夠深入

在課外延伸環節,問題才真正出現,因為很多學生找的農諺其實並不包含物候知識,可是我因為沒有把關於物候的知識進行鑽研,自己對於這塊知識都是似懂非懂的,也就沒有能及時發現問題並進行更正,導致學生上完這節課後仍然不知道到底什麼才是物候現象,所以這應該是我這節課的一個重大失誤,教研員説的非常對,我的這節課屬於淺入淺出,但是該説明的問題仍然要帶着學生解決,這篇課文的標題是叫大自然的語言,但教師也不能泛泛而上,因為了解了課文的內容後,應知道其實這篇課文主要是圍繞物候的,而物候現象課文中説的很清楚,指的就是動物和植物方面的自然現象。我想我對於教材的鑽研實在是太欠缺了。蘇霍姆林斯基曾舉過一位有30年教齡的歷史老師的案例:他上了一堂很精彩的公開課,課後有人請教他,到底花多少時間來備這節課。這位教師回答説:“對這節課,我準備了一輩子。不過,對這個課題的直接準備只用了大約15分鐘。”這種不斷學習的精神才是我們教師真正應該效法的地方。一位老師説:“一個好老師首先應該成為一個學習者,走出職業的孤獨感,向天地山水的百態學習,其次才是教書。”教師自己要吃透教材,並能自由駕馭教材,聯繫實際,做到深入淺出,才能真正向學生傳授知識。其實對於這次的課,我覺得反映出不少問題,因為更多的時候我還是在照本宣科,缺少一個鑽研思考的過程,所以總會出現漏洞。而別人總能發現很多問題並解決問題,從而真的提高了自己。

2.細節問題的處理不夠嚴謹

給我的第二個重要感觸是細節問題,因為當時我用的是課件上的,有一個環節是通過一組圖片來顯示季節的變換,用的是四個季節中能具代表的花,比如春天是桃花、夏天是荷花、秋天是桂花、冬天是梅花,想通過這幾張圖片告訴學生這些花都是大自然的語言,因為它們能告訴我們季節的變換,可是我用的梅花的圖片本來是想代表冬天的,但選的卻是春梅而不是臘梅。我一直沒有發現這個小細節,但是教研員很快就發現了,説明我的課件做的不夠嚴謹,雖然我在之前已經很多次放映卻都沒有發現。還有一處就是在預習檢查時有一個“衰”字,我把它當成了多音字,而事實上這個字並不是,而是有古今音的區別,人家都説細節處看成敗,所以一節課的好壞真的也能看出是否“台上三分鐘,台下三年功”啊!

以上是本人對《大自然的語言》的教學反思。我把它寫出來,希望把它作為課改進程中的一個靶子,指導我前進:繼承好的方面,改進不足的地方。做一個真正對學生能傳道、授業、解惑的人。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jiaoxuefansi/dozee3.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