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教學反思 >

老舍《養花》教學反思(通用5篇)

老舍《養花》教學反思(通用5篇)

作為一名人民老師,我們都希望有一流的課堂教學能力,通過教學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那麼應當如何寫教學反思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老舍《養花》教學反思(通用5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老舍《養花》教學反思(通用5篇)

老舍《養花》教學反思1

《養花》是老舍先生的一篇散文,出自六年級下冊第一單元《樂趣》。這篇文章充分發揮了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寫作特點。其“形散”表現在,從“我愛花,也愛養花”入手,大致寫了老先生選花、養花、賞花的事兒,其中又穿插了養花的目的、養花的傷心事,最後落腳在“有喜有憂,有笑有淚,有花有果,有香有色,繼續勞動,又長見識,這就是養花的樂趣”上。隨心而發,隨性而為,沒有一個特別明朗的脈絡結構,而且第一段的“我愛花,也愛養花”和最後一段的“養花的樂趣”兩句是學生尋找中心句時容易混淆的兩個句子。總之,中心不明確、脈絡不清晰。其“神不散”又表現在圍繞一個“愛”字,寫老先生愛花、愛養花的一系列有關的事,字句平實,卻處處見老先生高雅的養花之樂。

在教學《養花》時,我的第一課時目標設定了四個:

1、檢查生字、課文的預習;

2、理清課文脈絡結構;

3、瞭解文章中心思想;

4、品讀選花的段落。

都順利地完成。這節課被陳主任聽課,課後她提出問題:六年級的學生學語文,除了基本的語文知識與能力,還應當有精神與文化的滋養,不然語文學習就太流於表面。也同時提出了修改建議:在第二課時,抓住最末段的“憂”與“淚”深入理解為什麼“憂”與“淚”也會成為樂趣,從而促進學生對生活的深入思考與理解。

在第二課時,在“從哪些語句可見老舍先生愛花、愛養花”這個大問題下,刻意引導學生思考為什麼搬花搬得筋疲力盡也“有意思”,為什麼菊秧被砸死也能讓我們感受到老舍養花的樂趣。在這兩處的鋪墊下,最後一段出現“有喜有憂,有笑有淚”時,學生很自然就理解了:因為愛,所以喜悦憂愁、歡笑淚水都是難得的快樂。

當學生的感情體悟深入到這一層,他們在生活中享受自己的樂趣時,成功了自然歡喜,遭受挫折了,也能有一定的承受和應對的能力了。學語文,容易在知識的層面簡單,不要忽略在精神與情感的海底去深刻,切記切記。

老舍《養花》教學反思2

《養花》是我國現代著名作家老舍先生1956年12月12日發表在《文匯報》上的一篇散文。文中講述了“我”養花的情形,從中感受到養花既須勞動,又長知識,能給人們帶來樂趣,抒發了“我”愛花、愛養花,熱愛生活的思想感情。

作者開頭強調腿病如何嚴重,接着卻講“我可得感謝它們”,讓人懸念驟起:“為什麼要感謝它們?與腿病有什麼關係?”接下來一氣呵成的敍述,讓人不難看出,“看”“寫一會兒”等詞語的反覆,表面覺得單調與乏味,實際上,這種機械的勞動“讓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得到適當的調節,有益身心,勝於吃藥”。同樣,下文的“腰痠腿疼,熱汗直流”顯然不是作者故意渲染勞動的痛苦,而是突出苦中有樂的樂趣。片段最後點明瞭中心,意味深長。作者本可以説“這就是真理”,卻以反問句來收尾,因而使語意更明確,感情更強烈。教師應相機抓住文中一些重點句子適時引導、點撥,反覆朗讀,使生情感得到昇華,讓淺顯的道理銘刻於學生心中。

在學生的作業中,同音字、形近字混淆使用的情況屢見不鮮,有的甚至十遍八遍地更正仍然不見效。例如《養花》一課中出現的“既須勞動,又長見識”中的“須”,很多學生就與“需要”的“需”混為一談。教學中,我問學生,作者為什麼不用“需”,而用“須”。通過分析比較,學生們不但明確了兩字的異同,而且進一步體會到了老舍用詞的準確。更可喜的是,在後來的作業和考試中,同學們都能準確地使用這兩個字。

老舍《養花》教學反思3

這是老舍的名篇,層次分明,文字雋永。

這一課的學習,我從課文最後一個自然段,也是全文的總結段開始入手。“有喜有憂,有笑有淚,有花有果,有香有色。既須勞動,有長見識,這就是養花的樂趣。”找到總結句後,扣住“樂趣”二字,進入課文:課文中作者具體寫了哪些樂趣?學生從每個自然段中去概括,瞭解到作者寫了增長知識的樂趣、鍛鍊的樂趣、分享的樂趣,但説到第六自然段時,他們都不説了。我一再追問“還有嗎?”於是這時有人在下面小聲説:“傷心的樂趣!”我捕捉到這個小小的聲音,把它放大,並補充了一句:“如果在下一個單元考試時,如果你在寫搭配時,寫下‘傷心的樂趣’我一定給你一個大叉!”孩子們開始笑。這時,邱博輝衝出了一句:“我覺得沒錯吧,課文中説‘有笑有淚’,這個淚不就是傷心嗎?”通過一番碰撞,大家都認同了文中第六自然段中所説的“難過”也是養花的樂趣之一了。“為什麼難過與傷心也是一種樂趣呢?呆會我們學完課文,再來討論這個問題。”我順勢引着他們進入了課文的品讀。

在品讀第六自然段時,孩子們談到了作者通過幾個數字的列舉,寫出了一家人的心疼,也寫出了大家對花的喜歡。課前留下的難點在學生的發言中沒有被突破。在小組交流結束後,我又把這個問題提了出來:“‘有笑有淚’,笑當然是樂趣,但是你是怎樣理解‘淚’也是樂趣的?”學生的回答始終圍繞着因為傷心,所以會更加小心,或是會更加小心,這樣會把花養得更好來體會這種“樂趣”,最後,我打了一個比方:大家喜歡爬山,可是如果每一座山都像一個大長方體一樣,沒有山谷,沒有巔峯,沒有一點兒起伏,你會喜歡看嗎?人的一生也是這樣,只有有喜有憂,有得意,有失意,才會讓我們的生活更生動,也才會讓我們人生的體驗更豐富。”説完後,我看到有些孩子有些迷茫的眼神,我突然明白,學生的生活閲歷限制了他們對這番話的理解,所以對這一點,我沒有作過多的要求,我想隨着他們年齡的增長,當他們以後再有機會讀到這篇文章時,自然而然就能理解了。

老舍《養花》教學反思4

在新課改的理念下,我努力追尋着讓閲讀教學最大功效的服務於學生的寫作的課堂教學模式,併力求使課堂教學別具特色。在《養花》一人一課教學時,我採用了這樣的`教學形式:

1、抓住中心問題,統領全文。

在本課的教學中,我從學生的生活實踐出發,先讓他們談談自己養花的感受,從而引入課文。教學中我重點引導學生抓住文章中的兩次“這多麼有意思呀”展開教學。讓學生仔細讀文,找出兩次“這多麼有意思呀”分別是作者在什麼情況下説的,“有意思”又指的是什麼。帶着這個問題,學生認真的閲讀課文,邊讀邊思考,從中找到答案:第一次是因為作者摸着了養花的門道,花草養活了,而且三年五載老活着、開花,讓作者覺得有意思。第二次是因為養花可以讓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相結合,有益身心,勝於吃藥,所以作者覺得有意思。這也正是給作者帶來的樂趣所在。

2、找方法,突破難點。

文章中有一處是學生不好理解的,就是課文的第6自然段,寫花死了,作者很傷心。既然傷心,怎麼還能説是養花的樂趣呢?在教學這一內容時,我提出疑問,組織學生討論。在討論的過程中,有的學生能夠聯繫上下文,有的學生能夠聯繫以往讀過的老舍先生的作品,有的學生能夠聯繫作者的人生經歷及生活態度,理解到“人生百味”,人的一生要經歷很多,養花就要經歷這些,這是很正常的。但是,作者的樂觀態度是值得我們學習的。聽了學生的回答,我知道他們是真正讀懂了課文。

3、在課堂上,我也用了較多的時間對學生進行人生態度的教育

“文章不是無情物”,本文就是通過寫養花中的喜怒哀樂,來表達作者對生活的熱愛。因此,我一邊講授內容,一邊不失時機地引導學生要正確面對生活中的成功與失敗、快樂與悲傷,使學生們對生活都能充滿信心。

4、為了讓學生體會這種寫作手法,理解作者養花的情趣,我從學生的實際生活入手。

首先,我問他們,在你的生活中,你最喜歡做的事情是什麼?由此學生的思想開始活躍起來,每個學生都能説出自己的愛好。我又問他們,你為什麼喜歡你所做的事情?你從中得到了什麼感受?由此,學生談出各自喜歡做的事的原因。他們通過自己身上的事的認識和感悟,再走進文章,老舍先生為什麼喜歡養花?他從中獲得了哪些樂趣?

通過這種對比和遷移的教學手法,一方面使學生通過自己對生活的認識來了解作者的生活體驗,能使他們更深入地理解課文;一方面也引發了學生思考問題的興趣,真正地參與思考。最重要的是,同學們能把自己的生活樂趣同老舍先生的養花生活進行對比,把自己的故事也寫成文章,並從小時當中感悟到了一個人生的道理。一是達到了理解課文的目的,另一方面讓他們學會了從小事中總結經驗及人生道理的“以小見大”的寫作方法。

老舍《養花》教學反思5

《養花》是我國現代著名作家老舍先生1956年12月12日發表在《文匯報》上的一篇散文。文中講述了“我”養花的情形,從中感受到養花既須勞動,又長知識,能給人們帶來樂趣,抒發了“我”愛花、愛養花,熱愛生活的思想感情。

《養花》是小學課本的傳統篇目之一,作為名家名篇,研究這課的老師自然不少。大多數教學設計總是以“感受養花之樂”作為中心話題,以“找樂趣——談樂趣——讀樂趣”為教學思路,這種教學的不足是:首先,忽視了對老舍先生的愛花之情的感悟。正是因為老舍先生愛花情深,才有了養花之事和養花之樂,脱離了愛花之情來談養花之樂,恰似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其次,就樂趣談樂趣,學生的思考呈開放性,但流於瑣碎、零散,缺乏整體感和層次性。第三,如何理解“憂和淚也是一種樂趣”成為難點。

在反覆閲讀中,我漸漸感受到作者傳遞給讀者的不僅僅是養花之樂,文中處處洋溢着作者的愛花之情,兩種情感交織在一起,交相輝映,相應成趣!另外,老舍先生用自己豐富的情感去感受豐富多彩的生活,這些豐富的情感——“有喜有憂,有笑有淚”成為一種美好的回憶,這也是一種樂趣呀!同時,在字裏行間,還藴含着許多發人深省的哲理:“多得些知識決不是壞事。”“不勞動,連棵花也養不活,這難道不是真理嗎?”等等。

在深刻理解教材的基礎上,我們明確了學習思路:體會愛花之情——理解養花之趣——體驗育花之理。“愛花之情”是“養花之趣”的前提和基礎;“育花之理”是“愛花之情”和“養花之趣”的提高與發展。

一、捕捉時機

如在理解“在我的小院裏,一到夏天滿是花草,小貓只好上房去玩,地上沒有它們的運動場。”一句時,一位學生談到“從‘一到夏天滿是花草’可以感受到老舍的院子裏到處都是花花草草,他家的花草很多,可以感受到他很愛花。”教師及時點撥“你能抓重點詞,感受到老舍家花很多,非常好。老舍先生的另一篇文章《貓》,老舍愛貓,家裏卻沒有它們的運動場,你又感受到什麼了?”由此,學生感悟到“我從‘一到夏天滿是花草,小貓只好上房去玩’這個地方看出老舍愛花。我們學過老舍的《貓》,這篇文章表達了老舍對貓的喜愛之情。可是這些貓在夏天只能上房去玩,這説明老舍愛花勝於愛貓,非常喜歡養花。老舍愛花勝於愛貓。”教師再次點評:“你聯繫了老舍的另一篇文章來談,對比思考,深切地感受到了老舍先生的愛花之情,很好。你能讀好嗎?”

二、順學而導

在教學“結合課文談對‘這多麼有意思呀!’這句話的理解,體會養花給作者帶來的樂趣”這一教學環節時,當學生感悟到勞動有意思時,我用反詰法進行導學,如:“搶救花草,使人腰痠腿疼,熱汗直流,這麼累,怎麼能説有意思呢?我不同意。”

教師的質疑激活了學生的思維,促使學生更加深入地思考問題。通過深入的對話交流,學生不再簡單地、模糊地認為勞動就是樂趣,而是清晰地認識到老舍先生通過自己的勞動,使所養的花草免受風雨之災,並開花結果,這才是養花的樂趣。這一過程是師生共同成長的生命歷程,是學生的生活經驗、知識結構的重新構建的過程。教師的順學而導,解決了這節課的教學難點,使學生在認識上從不正確到正確,由模糊到清晰。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jiaoxuefansi/8vll8w.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