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教學反思 >

部編版五年級《慈母情深》教學反思(精選5篇)

部編版五年級《慈母情深》教學反思(精選5篇)

在快速變化和不斷變革的新時代,我們的工作之一就是教學,反思過去,是為了以後。那麼你有了解過反思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部編版五年級《慈母情深》教學反思(精選5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部編版五年級《慈母情深》教學反思(精選5篇)

部編版五年級《慈母情深》教學反思1

《慈母情深》是一篇略讀課文。課文講述的是作者樑曉聲在少年時代渴望得到一本心愛的長篇小説,想得整天失魂落魄;貧窮辛勞的母親不顧同事的勸阻,用龜裂的手指掏出了一大把毛票,毫不猶豫地給錢讓“我”去買《青年近衞軍》。作者深為不安,他用這一塊五毛錢給母親買回了一瓶水果罐頭,結果遭到一頓數落。爾後母親又湊齊了一元五角,作者擁有了平生第一本小説。從這件日常生活小事中表現出深沉的母愛。文章描寫細膩,情感真摯,語言淺顯易懂。

課文中買一本書、一聽罐頭花了一塊五毛錢,在現在看來一塊五毛錢是非常少的,連一杯奶茶都買不了。現在的孩子肯定體會不到樑曉聲那個連年自然災害時代的生活困境,為了讓學生對那時的生活狀況有所瞭解,我事先要求學生向爺爺奶奶瞭解過去的生活,並在課堂上將那時的生活做了對比:那時的工人一個月只掙十幾塊錢,一支鉛筆2分錢,這一本書一塊五,應該是多麼大的一筆錢啊!母親要辛苦工作多少天才能掙一塊五呢!讓孩子體會母親工作和支撐家庭的苦楚,引導學生體會朗讀寫母親工作的部分。

在感悟文本的時候更注重的是走入作者的內心世界。教學中,我將家庭境況,母親的艱辛與母親對孩子的愛和希望放在一個矛盾卻又和諧的教學背景下教學,我引導學生對比感悟,對比讀,讓學生反覆地,用各種形式去讀,達到了很好的效果。這樣一種無痕的指導,不露聲色地使學生走進文本,與文本的對話,與作者對話,與文中人物對話。一層層的深入,使學生內心感情的湧動在老師的鼓舞下變成了讀和説,使整堂課充滿了生氣與激情。慈母的形象也就表現得淋漓盡致,在每個學生的心目中打上烙印,最後自然而然就悟出了母愛究竟是什麼。

部編版五年級《慈母情深》教學反思2

首先從語文課來説,本次教學對於學生的朗讀指導是完全不夠的。上完這節課後,自己的第一感受就是學生一直在找句子找詞語、思考、説理由。課堂中多了一份思考,少了一份“熱鬧”。這個熱鬧指的是對文章中的重點段落中的重點語句朗讀很少,沒有出示這些句子,更別説指導朗讀了。這都是由於自己太關注德育的滲透,忽略了語文課這一基礎。現在仔細想想,既然是滲透課,那就應該在上好語文課的基礎上去滲透德育。語文課是手段,也是目的。是通過一節語文課來表現其中的德育教育。第二個感受就是自己對板書的.重視不夠。沒有精心設計,一節就寫了一個課題。有人説過,一個好的板書能看出你這節課上了些什麼,上得怎麼樣。我覺得是非常有道理的。一個題目的板書顯得太單調了,也失去了板書的作用。

其次從公開課來説,這節課的觀賞性不強。如果作為平時的常規課還過得去,但對於公開課來説,這節課太過平常。課件製作不精美,教學設計不巧妙,準備的教學用具也不齊備。比如“擴音器”。由於本身一直在農村任教,學生數也比較少,在本校上公開課的多媒體教室不是很大,而在外校上課學生數幾乎翻了一番。這麼多的人數,肯定要求教師的聲音夠響亮,否則會影響課堂教學的質量,也會影響聽課老師的評課。這是一次校外公開課,因此課前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是十分重要的。人對於陌生的東西總需要一個適應過程,所以課前交流就尤顯關鍵。特別是對於年輕老師來説。成功的.課前交流可以使你提高上課效率,學生也能能專注你的教學,而不會去關注你帶來的陌生感。

最後從德育滲透課來説,本課想滲透的主題是母愛。雖然學生説了自己的母親,説了發生在自己身上的母愛故事,也寫了自己想對母親説的話,但總覺得這不是學生由衷表達出來的。通過這一德育滲透課,讓我體會到德育是一個持之以恆的事業,僅靠一次兩次的教育教學是達不到目的的。只有時時刻刻,不斷地、處處地教育、滲透,用眼睛看,用嘴巴説,更重要的是真實地去體驗,學生的感受才會是深刻的、真實的。否則我們看到的是浮在表面的東西。

部編版五年級《慈母情深》教學反思3

著名小學語文教育家錢正權説:語文課要有兩種趣味——情趣與理趣,有了兩種趣味才是完整的語文課。有情趣,就有真情的感動;有理趣,就有深切的感悟。有感動,又有感悟,學生的語文素養才會全面提升。兩腦並用,則學生的形象思維和邏輯思維能力得到協調發展。課改以來的語文課,人們多關注於情趣,至於理趣,即理性思維似乎遭到了冷落,筆者覺得有失偏頗。它有悖學習語文的規律,不利於學生精神領域的全面發展。因此,本次教學《慈母情深》的目的也就是想借此驗證。本次教學中,我力求做到的以下幾點:

一、在課文的情景中與作者進行心靈對話。

在本次教學中,我沒有片面的、急功近利地驚醒語文技能訓練,沒有讓學生從書本上去生吞活剝地記誦詞語,或要求學生死記硬背一些語文知識,而從根本上忽視了到語言的源泉那兒發展語言。在課堂上,我的教學方法多采用串讀串講串問的模式,在學生的閲讀過程中的頓悟,語句的美感與靈性。

二、重在建設學生的精神家園。

從閲讀教學的角度説,學生學習課文不同於一般性的文藝欣賞,只需體驗情感,發展情感。學生閲讀課文,進去了還得跳出來,沉浸其中跳不出來也並非是件好事。即在課文裏經歷了一番情感體驗以後,跳出來,能冷靜地對課文作一番思考,能作一番評價,能發表自己的見解。思考得越縝密、越深刻、越有見地,越能表明理性思維的水平。語文教學的目的,不僅要讓學生構建一個豐富的情感世界,還要有一個深沉的理性世界。可是在本次教學中,也因此,我教學有讓學生遊離於文本之外了,回答過於理性化了,造成第一點的失誤。

三、立足文本,讀中悟理。

優化教學氛圍,讓學生在課堂上有自由的心理空間。“説出來”已經不是“學習”本身了,而是學習結果的交流。

因此,我在教學中注意將“讀”劃分為多種方式進行訓練。“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薰陶。”以讀為本,讀的教學就是“品味”的過程,讓學生通過閲讀,進入角色,走進課文作者的情感世界。通過讀,學生同文本真真切切地暢談,獲得感悟。對於小學生來説,感悟往往比理性的邏輯分析更加重要,更加管用。學生在讀中情有所感,理有所悟,才能達到文學欣賞“體驗玩味”的境界。

四、讀中得法,拓展寫作。

學生在理解了內容以後,反思作者是怎樣觀察生活、提煉生活的,怎樣思考、怎樣選擇適當的語言形式表達的。“課文無非是個例子”,大體上是指這些方面的。所以,我舉課文例子的目的自然不在例子本身,在於舉一隅而三隅反。學習了課文的寫作方式,教會學生用細節描寫人物,教學引導學生,從課文的這一句、這一段、這一篇的語言現象中抽象(領悟)出一種語言模式,一種明晰的表達方法,以便學生在新的語言表達情景中模仿,把讀與寫結合起來,或作為語言表達上可供借鑑的他山之石。

五、教師對學生的評價語用的不足。

因為學生的個性是有差異的,文學欣賞也具有多元特徵,學生是儘可能地以自己的理解去體味文學作品中藴含着的美,絕不可能有標準的答案,教師也不可能有權威性意見,教師一切教的活動是為學生的學習活動服務的。教師相信每個學生都有文學欣賞的潛力,教師只是在挖掘這種潛力。這樣,每個孩子都有自信心,感到自己也能體會到文章作者所表達的情感意境。師生之間打破了原來的拘謹,營造出和諧的氛圍,調動了學生的參與意識。但是我在教學中,這方面做得不夠,今後還需要努力。

部編版五年級《慈母情深》教學反思4

我喜歡樑曉生的文章。《慈母情深》是樑曉聲的小説《母親》裏的片段。記敍了母親在極其艱難的生活條件下,省吃儉用,支持和鼓勵“我”讀課外書的往事,表現了慈母對子女的深情,以及孩子對母親的敬愛之情。

本單元的教學重點是:學會品味作品的語言,體會作品的感情,在閲讀中“披文以入情”。通過本課的教學,我有以下感受:

1、抓住重點句子,讓學生通過對錶現慈母情深的重點句進行討論、交流,體會母親掙錢的艱難,感悟慈母情深。這樣以句帶篇,以點帶面的方法,既培養了學生的語言組織能力、歸納能力,又有效地突破了教學中的難點。而且,課堂上的討論與交流,營造了自主、合作、平等的良好學習氛圍,使學生自主參與學習,學生在研討中碰撞出思維的火花,在切磋中激發出創新的靈感,在交流中感受語言文字的魅力。學生成了課堂的主人,學習的主人。

2、注重以人為本,以讀為本,尊重“閲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

大膽放手,讓學生在自主學習,自主感悟,合作交流中獲得獨特的感受和體驗,昇華情感,提高閲讀能力。通過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描寫母親的外貌、語言、動作和神態的句子,來體會平凡母親的偉大,感受偉大的母愛,激發熱愛母親的思想感情。

3、課文記敍的是六十年代的故事,對於現在的孩子難以理解當時的社會背景,這對理解課文帶來了障礙。為了能讓現在這些孩子體會到課文中的困苦生活,我補充了樑曉聲的原著《母親》中的幾段文字,幫助學生了解當時的時代背景和生活環境,理解課文,更加深了對母親的崇敬。

4、儘管補充了原著《母親》中的幾段文字,旨在幫助學生理解當時的時代背景和生活環境,從而感受慈母情深。但由於學生的生活背景與當時反差較大,老師必須在課前給學生交代歷史背景,講一些那種年代的故事或生活事情,有助於學生對課文的消化理解。

部編版五年級《慈母情深》教學反思5

在上《慈母情深》這節課時,我積極引導起學生去挖掘、品味文中的語言, 指導其抓住文中母親的外貌、語言、動作、神態描寫體會慈母情深,感受到“我”對母親的感激、熱愛與崇敬之情。在我的啟發引導下,學生的理解達到一定的高度和深度,從課後學生的“心靈絮語”中我看到了學生的內心深處與作者產生的共鳴,對母親的感激之情油然而生。雖然課堂上我認為自己的引導啟發做得比較到位,但是總覺得也存在一定的不足:

一、對於作者的寫作背景沒有讓學生充分去搜集資料,沒有讓學生了解當時的中國普通百姓家庭生活狀況,沒有讓學生去了解中國三年自然災害時期人們的生活水平和狀況,去認識那個時候一分錢都很有用處,知道一元錢可以做很多事情,讓學生的心靈去走近那個時代,感受到那個時代人們生活的艱難。如果這樣學生會更能好地瞭解“母親”掙錢的不易,毅然給錢,足見慈母情深。

二、在處理“我鼻子一酸,攥着錢跑了出去”這個問題時,學生找到了相關的語句,但我沒有組織學生進行深入討論 ,談出他們自己獨特的理解,沒有適時引導,做到台下台上互動,凸顯“生本教育”這一理念。

通過這節課的學習,我們深深地感受到母愛的慈祥,母愛是深沉的,母愛也是偉大的、無私的。這種愛,作為子女永遠也報答不了,正如唐代詩人孟郊所寫的“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在教學過程中,我所提的問題學生們都能夠回答出來,而且都很準確。學生的回答很有個性,見解獨特。學生感情投入,與作者產生了共鳴。很多精彩答案很出乎我的意料。我和孩子們一起經歷了母愛的洗禮。表面上看,課是比較順利地上完了,其實,我心裏很清楚,還有很多的細節處理得太粗糙,還有許多的地方沒有深入研討下去,還有一些情感沒能被激發出來,還有很多的機會沒有留給學生,在以後的教學中要彌補。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jiaoxuefansi/7r0lke.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