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教學反思 >

《老人與海》教學反思

《老人與海》教學反思

作為一名人民教師,我們要有很強的課堂教學能力,藉助教學反思我們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教學反思我們應該怎麼寫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老人與海》教學反思,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老人與海》教學反思

《老人與海》教學反思1

這節課是為到校外講課設計的。起初有兩個問題纏繞着我:一是如何在教學中體現小説的文體特徵,二是如何體現自讀課文的教學特色。按常規的思路,小説的教學要從三要素入手,分析人物、情節、環境,品味語言,揣摩手法,探究主題。可這畢竟太老套了,與新課改的理念相去甚遠。淡化文體、圍繞學生興趣教學才符合新課改理念。

作為諾貝爾文學獎獲獎作品,小説《老人與海》的精髓是敍事與寫人技巧,以及從老人身上體現出來的永不服輸的硬漢精神。因此我把探究主人公性格閃光點、結合實際暢談感悟作為本課的教學重點。事實證明,這也正是學生感興趣的話題。

我個人感覺較成功的地方,是找準了學生的興奮點。如描摹老人外貌的活動,既是對人物形象的另一種形式的解讀,也是文學欣賞中的再創造過程。通過想象和描繪,人物形象漸趨豐滿,乃至立在眼前。在暢談感悟這一環節中,學生亦有非常精彩的展示。“勇氣,是夢想的帆;奮鬥,是夢想的槳。帶上勇氣與奮鬥,人生的大海,我不怕”,多麼青春、多麼豪壯的話語啊。不僅是學生,連身為人師、人近中年的我也深受感染。語文教學的最高境界,不正是讓學生受到情感與美的薰陶嗎?

當然,做得不夠好的地方也很明顯,主要是作為自讀課沒能很好的體現學生的自主性。課堂預設過多,生成不夠。儘管學生活動較充分、較活躍,但基本上還是按教師設計的思路在走。

如何處理好預設和生成的關係,如何引導學生有效的開展自主、合作、探究性學習,將是我今後備課和教學中重點思考的問題。

《老人與海》教學反思2

上星期聽了新民小學龍老師上此課,她也是抓住“讀中感悟”這點來展開的,我基本上也按這“招”來。學生還是興趣不少。學得相當投入,但我發現對於文章練習題中的重點句,學生分開一小句一小句地來,理解得很好,但提問整個大句來説説,竟沒人舉手!怎麼回事呢?我沒生氣,今天心情比較好,哈哈!我試着

出現實生活中的例子去引導,真靈啊!勇鋒舉手了,學龍也舉手了,連文傑也舉手了。孩子們終於慢慢地投入了課中,我從他們傷心的眼神中感覺到,從他們沒有笑容的表情中也感覺到。

反思自己的不足,課前對教材的苦功還很不夠。學生回答不到位時,我沒有很好地進行點撥,而是一昧地期待孩子的精彩,浪費了很多時間,致使教學任務沒有在規定時間裏完成。

“被動就會捱打”在我身上有了真實地體現。因此,駕馭課堂的能力有待提高!

《老人與海》教學反思3

《老人與海鷗》是人教版六年級上冊第七組首篇課文。它是根據人類學家鄧啟耀先生的《寂寞鷗靈》改寫,描寫的是發生在昆明翠湖邊的一個真實的故事。一位名叫吳慶恆的老人在湖畔與海鷗結下了不解之緣,每逢冬季來臨,海鷗便成羣結隊地來到翠湖之畔,老人也風雨無阻地到翠湖邊來喂海鷗。久而久之,海鷗與老人結下了深厚的情誼。然而有一天,老人去世了。海鷗在老人的遺像前盤旋、鳴叫、肅立,場面十分感人。每一次讀都被深深地感動着。

課文結構清楚,可分為兩大部分,前半部分通過老人喂海鷗、呼喚海鷗的名字、與海鷗親切地説話等事例表現了老人對海鷗無私的愛;後一部分則通過老人死後,海鷗在老人遺像前翻飛、盤旋、肅立、鳴叫等悲壯畫面,展示了海鷗與老人的那份令人震撼的情。

在本課教學中,我以“情”為線索,摒棄了繁瑣的課文分析,順學而導;以“讀”為主,使學生在自主探究與對話昇華中抓重點詞句,品重點語段,充分感受老人對海鷗、海鷗對老人親人般的深情,感悟和諧之美。

一、中心句貫穿全文,反覆出現

在學生閲讀全文後,我立刻請學生找出文中描寫老人與海鷗之間關係的一句話,也就是文章的第13節:“十多年了,一到冬天,老人每天必來,和海鷗就像新人一樣”。然後,從1-13節中找出體現老人與海鷗這種親人般關係的語句。這樣,整篇文章的線索就很清晰了。另外,在小結處以及提到老人部分的時候也適時出現該中心名,隨着閲讀感受的不斷增加,對該句的朗讀處理自然也一次好於一次。

二、落實到具體的語言文字去感受這親人般的深情

課文的1-13節,字裏行間洋溢着老人對海鷗那份濃濃的愛,深深的牽掛。我把這些內容分成四大塊,也就是課件上出現的四段話,這四段的教學基本以學生感悟、朗讀為主。個人覺得處理得較有特色的第3小節的教學,引導學生找出描寫老人與海鷗動作的字詞。並採用師生對讀,另女生對讀的方式感受到老人與海鷗之間的默契、和諧。如此一來,老人對海鷗的愛護自然不言而喻了。

三、拓展資料的補充以及抓住“褪色”一詞更體現出老人對海鷗的深情圖片、音樂、感性的介紹,抓“褪色”這個關鍵詞,都能把學生引入情境中,似乎親眼目睹那位可敬的老人。又適時出現説話練習,請學生想象十我年來,無論發生什麼樣的情況,老人每天都怎麼樣,這麼一來,老人的形象就非常鮮明瞭。

四、悟情,朗讀內化情感。

語文教學要“讀佔熬頭”,特別是閲讀教學中,如果離開了聲情並茂的朗讀,只是老師串講,那這樣的閲讀教學是殘缺的。要以讀代講,以讀悟情。在理解喂海鷗的環節時,我利用音樂、語言等各種手段創設情景進行閲讀教學,引導學生進行充分地閲讀。如學第二段“他背已經駝了,穿一身褪色的過時布衣,背一個褪色的藍布包,連裝鳥食的大塑料袋也用得褪了色。”這句話時,我聲情並茂的配樂朗讀了老人節衣縮食餵養海鷗的資料,同學們一下子就被深深地打動了,再讀時,異常深情,別樣感動流露在閲讀中。又如在讀第三段“老人順着欄杆邊走邊放,海鷗以他的節奏起起落落,排成一片翻飛的白色,飛成一篇有聲有色的樂譜。”時,我採用了引讀方法。

教學中也存在不足如對“親暱”一詞引導不夠,以致導致成學生對“抑揚頓挫”理解不夠到位,整節課速度太快,給學生感悟的時間較少。

《老人與海》教學反思4

悠悠碧水畔,一位老人與海鷗結下了不解之緣,他們相依相隨,這是一幅多麼和諧的圖畫。在老人與世長辭之後,海鷗們在老人的遺像前翻飛、盤旋、肅立、鳴叫,這是何等悲壯的場面,更是何等震人心魄的人鷗深情!前不久,有幸在河南省小學語文青年教師教學能手評比活動現場作課,和學生們一同感受了老人和海鷗之間的這份真摯的情感,深深的為其情所打動。

縱觀本課教學過程,體現了哪些預設理念,達到了怎樣的教學效果和教學目的,留下了多少經驗教訓,課下我細細品味反思。我認為,主要還是緊緊抓住了“情”這一點,充分挖掘了文本的情感。

一、蓄情,奠定情感氛圍

這組課文的主題是“人和動物和諧相處”,《老人與海鷗》講述的是一個普通的老人與海鷗之間建立起來的深厚感情,於是我想到了一首令人感動的歌曲《一個真實的故事》,那首歌不也正是訴説着人和動物的深情嗎?課前我將歌曲深情的導入,一下子就奠定了進入文本的情感基調。

二、入情,體會和諧之美

這篇課文為學生展現了豐富的情感世界,可以説是以“言”表“情”的。課文前半部分通過老人喂海鷗、呼喚海鷗的名字、與海鷗親暱地説話等事例表現了老人對海鷗無私的愛。教學時,只有讓學生進入課文所描繪的情境,去體會作者的情感歷程,與作者產生情感共鳴,才能使他們真正受到薰陶感染,形成內在的精神力量。教學這部分,我讓學生自由朗讀課文,邊讀邊想象老人與海鷗的和諧畫面,然後讓學生來描述畫面,並暢談自己的感受。情感不是作品的附屬,而是深深地滲透在作品的每一個詞語、每一個標點和每一個句子之中的。於是我抓住了老人喂海鷗的重點段落,通過教師範讀,學生有聲有色地齊讀,幫助學生展開想象,使他們真切的感受到老人與海鷗的那份和諧快樂,感受到老人對海鷗的無私的愛。

三、激情,產生情感共鳴

備課時,我查閲了有關海鷗老人吳慶恆的報道和資料,被老人那份痴迷的愛,深深地打動了。於是我把蒐集的資料整理成一篇短文,讓學生拓展閲讀,並用音樂烘托,激起學生內心的感情波瀾,引發學生的情感,使之與作者產生情感共鳴,進而發展了學生的情感空間。

四、悟情,感受震撼場面

情感教學中,教師的主要任務是引領學生正確感悟文本情感,體現教師的主導作用。課文的後部分,老人去世後,海鷗在老人遺像前翻飛、盤旋、肅立、鳴叫等感人畫面,我充分引導學生感悟、體驗和交流,讓學生抓住重點詞句去感悟、體驗、產生同感,讓學生儘可能的進入海鷗的情感世界,去領略、品味海鷗對老人的那份情感,和文本最大限度地互相融合。

五、抒情,讚美海鷗老人

教學過程中,當學生在教師的引領下較準確地領會文章中的情感,被人物精神所感染,會產生急於抒發的`動機,教師要把握好學生抒發情感的需要,為學生創設表達的途徑。所以分析完課文後,當學生們深深地進入文本的情感世界時,我設計了一個讀詩的環節,展示人與動物和諧相處的幅幅場景,加深對課文思想內涵的感悟。課件出示配樂小詩《海鷗老人》,昇華主題,力求貫穿“教材無非是個例子”的超文本閲讀。

這堂課也有不足的地方,小組合作學習這一環節顯得有些倉促,未能體現合作學習的有效性,其次,教學時間把握不準,前鬆後緊,導致拓展延伸沒有到位。

雖然有這樣或者那樣的遺憾,但是我會不斷學習、思考、進步。

向我理想中的課堂教學繼續邁進!為追求語文教學的真諦而努力前行!

《老人與海》教學反思5

《老人與海鷗》一文選自人教版六年級上冊第七組的第一篇課文,老人與海鷗教學反思。講述了昆明一位叫吳慶恆的老人十幾年如一日,如親人般照顧餵養翠湖邊的海鷗。當老人去世後,海鷗自發為老人守靈,不忍離開自己的親人。

根據文章的特點與六年級學生的認知水平,我從以下幾方面設計引導:

一、直奔“意想不到的事情”,體會海鷗對老人的無限眷戀。

本文段落清楚,層次分明。教學中我首先拋出了這樣的問題“當老人去世後,我們把老人的遺像擺在翠湖的沙灘上時,發生了什麼樣意想不到的事情?”孩子們通過預習,很快就找到了文章後半部分的內容,然後引導學生讀議相結合,用心品讀海鷗對老人的依依不捨和無限眷戀之情,起學生心靈的震撼。

二.品詞析句,深入理解老人對海鷗的親切關懷。

理解完海鷗對老人的奇特表現之後,我又話鋒一轉過渡到:“老人到底有什麼特殊的舉動能讓海鷗如此異常呢?”學生自然就能聯繫到前文,體會老人對海鷗的深深牽掛和無微不至的照顧。在這裏,我又引導學生通過老人“喂海鷗、喚海鷗和談海鷗”幾個場景,抓住老人動作、神態、語言等細節描寫,深入體會老人對海鷗那無微不至的關懷,教學反思《老人與海鷗教學反思》。另外,在文章的空白處引導學生展開想象予以補充,使孩子們真正與文本交流,培養了語言表達的能力,情感也自然生成。

三、抓住重點詞句、拓展資料補充,抓“褪色”這個關鍵詞,都能把學生引入情境中,似乎親眼目睹那位可敬的老人。

教師又適時出現説話練習,請學生想象十幾年來,無論發生什麼樣的情況,老人每天都怎麼樣,這麼一來,老人的形象就非常鮮明瞭。

四、練筆激發想象,培養學生的自然環保意識。

學生在課文學完後進行創編獻給海鷗老人的碑文。這是根據學生的認知水平、智力發展情況設計的課文練習。特別拓展延伸閲讀,貫穿了“教材無非是個例子”的超文本閲讀,這也是遵循學生的心理特點以及分層教學的需要而精心設計的。

反思整節課的教學,線索清晰、結構完整,學生也走入了情境,基本達成教學目標,但在具體操作上總還有這樣那樣的問題,如教學時間把握不準,前鬆後緊,導致拓展延伸不到位;教師為完成教學任務,有些急於求成,有以教師思考代替學生思考的現象,過於強求教學的完整性而忽略了學生才是學習的主人,應該以學定教!教師也缺乏教育機智應對。

《老人與海》教學反思6

這是一篇句句含情,字字含淚的文章。學習文本時,先導疑:讓學生把遇到的問題提出來,教師採用運用品味重點句段,反覆誦讀,抓重點字詞體會,想象等方法有針對性的解決這些疑難。再導情:教師用動情的語言去激勵學生,鼓舞學生,努力喚醒他們的學習激情,來感受老人與海鷗之間的深厚感情。實現作者、教師、學生三情能夠共振,學生情感的閘門就會自動打開,對老人的崇敬、懷念之情就溢於言表,在為老人撰寫碑文時,有一名學生當場就吟出了“翠湖鑄就人鷗情,永世不忘吳慶恆”的詩句,使學生們的感情得到昇華,思想受到教育。這一過程就是學生知識、能力內化的過程。

在教學中,從三維目標依次提出正確認讀生字,培養學生抓住關鍵詞句,體會詞句含義的能力,進而理解課文的思想內容,感受老人對於海鷗的深厚感情的教學目標。在這個基礎上,有感情的朗讀課文,指導學生寫作。因為課文有“老人對海鷗的關愛”“海鷗對老人的依戀”兩條主線,在引導學生理清文章的脈絡,進行文章內容概括練習的同時,着重學習“老人對海鷗的關愛”這個部分,降低了學生理解的難度。對教材進行了深入的鑽研和解讀,從教學的實際表現上看,是相當有效的。

此外,簡化了教學中繁瑣的提問,在認識老人的基礎上,圍繞一個總領的問題“哪些地方看出老人和海鷗像親人?”一方面有充分的預設;另一方面,又抓住學生找到的如“老人把餅乾很小心放在湖邊的圍攔上,退開一步,撮起嘴向鷗羣呼喚。立刻便有一羣海鷗應聲而來,幾下掃得乾乾淨淨。老人順着欄杆邊走邊放,海鷗依他的節奏起起落落,排成一片翻飛的白色,飛成一篇有聲有色的樂譜。”展開充分的生成,讓學生感受人與動那種“濃濃的父子情”。通過學生的寫作,我們發現學習的增量明顯。

飛的白色,飛成一篇有聲有色的樂譜。”展開充分的生成,讓學生感受人與動物和諧相處的動人情景,感受那種老人與海鷗那種“濃濃的父子情”。這是一篇句句含情,字字含淚的文章。學習文本時,先導疑:讓學生把遇到的問題提出來,教師採用運用品味重點句段,反覆誦讀,抓重點字詞體會,想象等方法有針對性的解決這些疑難。再導情:教師用動情的語言去激勵學生,鼓舞學生,努力喚醒他們的學習激情,來感受老人與海鷗之間的深厚感情。實現作者、教師、學生三情能夠共振,學生情感的閘門就會自動打開,對老人的崇敬、懷念之情就溢於言表,在為老人撰寫碑文時,有一名學生當場就吟出了“翠湖鑄就人鷗情,永世不忘吳慶恆”的詩句,使學生們的感情得到昇華,思想受到教育。這一過程就是學生知識、能力內化的過程。

《老人與海》教學反思7

很開心有這麼一個機會和姚老師一起合作完整課──第十一冊人教版教材《老人和海鷗》。這篇文字相對比較平淡的課文裏卻是藴涵着一個人類永恆的話題──人和動物如何和諧相處。反思自己的教學行為,覺得頗有收穫:

一、預設過程中的問題思考

1、對教學內容處理的思考:

感謝有些老師質疑的一個問題:在後半堂課中似乎拓展太多,有相關內容的拓展,還有主題教學的拓展,有點思品課的痕跡。在備課中,我也想到了這個問題,之所以這麼處理是因為:一、我第二課時教學內容比較單薄,覺得拓展性可以強一點,二、覺得很有必要讓學生了解有關吳慶恆護鷗愛鷗對昆明市人民的影響力,從而對老人有更深刻的瞭解和認識;同時主題拓展的目的在於讓學生們在感受到愛的力量同時,也能引導學生直面現代社會中一些人和動物不能和諧相處的行為,進行鮮明的對比,從而引發後續深思,真正懂得珍愛動物,珍愛生命的重要性。但我覺得老師的話還是比較有道理的。第一課時中姚老師的容量太大,其實可以把她最後的一個練筆環節的交流工作讓我來完成,既減輕了她的負擔,同時兩課時的銜接會更緊密,又豐富我的課堂內容,應該説是兩全其美的一個策略。我想如何讓兩堂課的教學內容平衡和諧,這也是上這次完整課的一個收穫。

2、對拓展練筆的思考:

如今的語文教學呈開放型,文本中有很多值得老師們挖掘和拓展的空白點,讓學生的神思得到釋放。同樣,本文也是如此,在上第二部分海鷗愛老人的語段中,可以抓住“肅立不動”這個詞引導學生通過與前文對比,動靜對比,從而想象海鷗此刻的所思所想,表達對老人深深的思念;也可以抓住“炸了營的撲”這個詞讓學生身臨其境,説説海鷗此刻的痛苦而焦急的內心感受;也可以抓住文本中的“……”來拓展海鷗心中的那份真情和熱愛。最終我選擇了第三個方案。原因就是因為覺得上面的幾處“點”的教學可以迴歸到最終的標點表達,作者之所以使用省略號的原由我想也是因為“此時無聲勝有聲”的最高表達境界吧。課堂操作下來,我覺得還是比較成功的。學生用他們的文字記錄下了海鷗之所以這麼大聲鳴叫、肅立不動的一顆感恩之心。下面就是一位學生當場記錄下的文字:

“獨腳”深情地凝望着遺像中的老人説:啊,父親!您怎麼會捨得與我們永別?您知道嗎?是您迎着晨曦為我們送餐,給我們帶來那甜美的餅乾,讓我們美餐一頓;是您讓我們享受到了人間温情,體會到了快樂的滋味,幸福的感覺。你對我們無窮的愛,讓我們如何報答您!如今,你將棄我們而去,我會把我們之間的美好回憶和這份刻骨銘心的愛珍藏在心……”

當然。我覺得美中不足的是,在交流好拓展練筆材料後,再回歸課文,讓學生思考作者為什麼不直接表達海鷗的內心世界而用省略號來表達的用意,那麼又教會了學生如何巧用標點符號來抒情的標點運用手法,那教學效果我想會出色。

二、生成教學過程中的思考

課前,我臨時決定作五分鐘的師生交流。源於我發現姚老師在上第一課時,由於學生沒有很多的公開課經驗和鍛鍊的機會,學生呈現都比較緊張,沒有真正放開來,進入文本與文本對話。於是,我尋找了一位在第一課時中表達比較出色的一位聞芝冬的學生,作為我鼓勵學生士氣的一項教學“資源”,對她的回答進行大力表揚後,選擇了一個與課文主題相接近的一個很簡單的問題“你喜歡什麼動物?”來打開學生的話匣子,鼓勵他們大膽開口説,並在教學過程中花了比較多的氣力和學生進行個性化的交流,於是,在課堂中,孩子們的手越舉越多,孩子們的神情越來越專注,學得也越來越投入……讓我情不自禁地在課堂上説了這麼一句話:“同學們,現在的我覺得做語文老師真是一件很幸福的事”。

是呀,沒有特級教師精妙絕倫的完美設計,也沒有特級教師那種出神入化的點撥技巧,在四十分鐘課堂中,讓師生的心融為一體,在努力學習語言文字,習得做人道理的同時,讓我的孩子們愛上語文課,愛學語文,我想這是我追求的語文課堂目標。

《老人與海》教學反思8

這節課是為延邊州領導來我校參觀訪問所做的一節公開課,《老人與海》是新版長春教材中的新篇,因其故事的完整性,震撼性,名著性,教育性,我對這次課的選課非常滿意而有激情。現反思如下:

一節課價值的課要達到以下幾點:

一、圓滿完成任務

二、教學節奏緊湊順暢]

三、學生學有所得

四、教師有成功快感

這篇文章我沒有圓滿完成教學任務,拓展延伸內容,人生哲理的思考,對《老人與海》名著的推薦非常得力有意,我對自己的這段話非常為滿意:當評論家們預言海明威已文思枯竭,江郞才盡的時候,53歲的海明威發表了舉世矚目的傑作,僅僅5萬多字就震驚於世,長久不衰,同學們,如果不學這篇文章,不看到老人與大魚殊死搏鬥的場面,教師讓你們買《老人與海》你們不會真正領略它的價值和意義所在,那麼當你今天以後,再走入書店的時候,我想你的心情會更加,腳步會更加堅定,相信它會給你無窮的精神力量,成為你成長過程中堅強的路基。

教學環節比較緊湊,自己對名著很是動情和熟悉,挖掘較有深度,如老人為什麼如此讚美大馬林魚?老人與海中海的作用?這兩個問題我自認為設計非常科學合理成功,也為所有人提出一個問題,怎樣去讀名著,讀完後應該領悟和思考什麼?什麼叫學有所得的東西所在。

本文最有價值的是板塊清晰,層次分明,結構合理,一導入用諾貝爾獎涵義和獲獎作品《老人與海》導入,然後介紹作者,作品概述,然後播放視頻老人智捕大魚的片段,再分析老人形象,得出精神探究寫法,和作品的藝術價值。環環相扣,結構嚴謹。

但略有不足之處是,分析佔用時間過多些,設計內容含量也過多,學生反應慢不能很好配合分析學習,這樣一來,沒有能完成所有預想的教學環節,設計的兩道有價值的思考題,沒能如期指導學生在課上茅塞頓開,欣然領悟,大功告成。在時間的把握和分配上總有拖延,這一點是以後教學必須堅決克服的大問題。

《老人與海》教學反思9

《老人與海鷗》一文選自人教版六年級上冊第七組的第一篇課文。講述了昆明一位叫吳慶恆的老人十幾年如一日,如親人般照顧餵養翠湖邊的海鷗。當老人去世後,海鷗自發為老人守靈,不忍離開自己的親人。

本課的教學重難點是如何引導學生感受到老人與海鷗之間親人般的深厚感情。為了突破這一教學重難點,我從以下幾方面設計引導

一、中心句貫穿全文

學生閲讀全文後,我讓學生找出文中描寫老人與海鷗之間關係的一句話,也就是文章的第13節:“十多年了,一到冬天,老人每天必來,和海鷗就像親人一樣”。然後,從1—13節中找出體現老人與海鷗這種親人般關係的語句。這樣,整篇文章的線索就很清晰了。另外,我在小結處以及提到老人部分的時候也適時出現該中心名,隨着閲讀感受的不斷增加,對該句的朗讀處理自然也一次好於一次。

教學過程中,學生在尋找中心句時並沒有一下子找到,現在想來,可能是我太過心急,給學生思考的時間太少,畢竟文本還是比較長的,如果可以改變一下提問方式:課文的哪一小節寫清了老人與海鷗的關係?這樣指向性就更明確了。

二、落實到具體的語言文字去感受這親人般的深情

課文的1—13節,字裏行間洋溢着老人對海鷗那份濃濃的愛,深深的牽掛。我把這些內容分成四大塊,也就是四段話,這四段的教學基本以學生感悟、朗讀為主。個人覺得處理得較有特色的是第3小節的教學,引導學生找出描寫老人與海鷗動作的字詞。並採用師生對讀,男女生對讀的方式感受到老人與海鷗之間的默契、和諧。此外,第10節中“生動”一詞的教學也較有特色,讓學生結合生活實際,説説在什麼時候,你的眼睛會立刻生動起來。學生討論得出在談及自已心頭最愛的時候會有如此表現。如此一來,老人對海鷗的愛護自然不言而喻了。當然,在教學第四段文字的時候,也存在許多問題。第4小節是通過老人那抑揚頓挫和親暱的呼喚聲感受到人鷗之間的那份默契、和諧。但我在引導時一味側重“親暱”,忽視了“抑揚頓挫”。其實,我可先讓學生明確“抑揚頓挫”是指聲音高低起伏和停頓轉折,然後再請學生親暱地、抑揚頓挫地喊一喊部分海鷗的名字,這樣學生念出“獨腳”、“灰頭”、“紅嘴”、“老沙”、“公主”的名兒時,才會有那分親切,又有聲音高低、長短、停頓的感覺。

這節課的教學,線索清晰、結構完整,學生也走入了情境,基本達成教學目標,但在具體操作上總還有這樣那樣的問題,教師也缺乏教育機智應對。

《老人與海》教學反思10

《老人與海鷗》一文選自人教版六年級上冊第七組的第一篇課文。這篇文章講述了發生在人與動物、動物與動物之間的感人故事,展示了動物豐富的情感世界。課文語言樸實,平凡中包含深情,令讀者為之動容。課文結構清楚,可分為兩大部分,前半部分通過老人喂海鷗、呼喚海鷗的名字、與海鷗親切地説話等事例表現了老人對海鷗無私的愛;後一部分則通過老人死後,海鷗在老人遺像前翻飛、盤旋、肅立、鳴叫等悲壯畫面,展示了海鷗對老人的那份令人震撼的情。

我引導學生以讀促悟理解課文,我學生自己讀課文,看課文哪些語句讓你感動,請同學們做上標記,並寫出自己的感受,在集體交流時,同學們大部分能夠抓住人物的動作、語言、神態描寫的語句加以體會,比如:有的同學從文中第三自然段的“老人把餅乾丁很小心地放在湖邊的圍欄上,退開一步,撮起嘴向鷗羣呼喚。”中的動詞“放、退、撮、呼喚”等表示動作的詞語,體會到老人對海鷗的愛,以及他餵食海鷗動作的嫻熟,更表現出老人與海鷗之間的配合是那麼默契。我適時引導學生,“是呀,作者對老人餵食海鷗的細節描寫正襯托出老人對海鷗的愛。”接下來,我引導學生運用剛才抓住的動作細節描寫的方法再來學習下面的課文,比如,有關老人的語言描寫部分、神態描寫部分等等,我還適時給學生補充有關文中老人的資料,對於學生加深體會老人對海鷗的那份無私的愛和海鷗對老人那份令人震撼的深情,起着舉足輕重的作用。

不足之處,反思本節課的教學,我在指導學生體會老人對海鷗的愛這一方面用的時間比較多,但是,在引導學生聲情並茂地讀的方面沒有重視,尤其是本課作者在細節描寫方面是寫作方法的學習範本,應該有針對性地讓學生加以練習,今後,在學生朗讀以及小練筆方面還要加以訓練,真正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

《老人與海》教學反思11

在第二課時中,學習老人喂海鷗的片段,我以詞串入手,引領學生走進“老人喂鳥圖”,感受人鷗情。通過與學生交流感受深刻的詞句,讓學生體會到“老人愛海鷗,勝過愛自己”的感人情懷。如學生交流“朋友告訴我,十多年了,一到冬天,老人每天必來,……”學生抓住“十多年了,每天必來”體會到老人對海鷗的愛。教師相機進行小結:愛是十多年的堅持!再如學生交流“他背已經駝了,穿一身褪色的過時布衣,背一個褪色的藍布包,連裝鳥食的大塑料袋也用得褪了色。”三個“褪色”充分感受到老人十分勤儉。教師小結:愛是節衣縮食給海鷗餵食,愛是愛海鷗勝過愛自己!此外,還有“愛是親暱的取名,愛是親熱的説話,……”如此一步一步把老人對海鷗的愛具體化,讓學生油然而生感歎:老人確實是把海鷗當成了自己的“兒女”啊!

《老人與海》教學反思12

圍繞着學校“提升教學有效性”的目標,高明老師展示了新課程標準下如何進行中小銜接的一堂語文課《老人與海鷗》。

《老人與海鷗》選自第七組課文。這組課文描寫的都是“人與動物的親密情感”。單元閲讀提示中指出:學習本組課文,要注意體會課文表達的感情,揣摩作者是如何把人與動物之間的感情寫真實,寫具體的。在高老師的教學安排中,《老人與海鷗》起到對第七組課文進行總結和提升的作用。所以在教學的導入部分,高老師簡介了本課的學習目的,這是簡潔而有效的。

在教學中,高老師從三維目標依次提出正確認讀生字,培養學生抓住關鍵詞句,體會詞句含義的能力,進而理解課文的思想內容,感受老人對於海鷗的深厚感情的教學目標。在這個基礎上,有感情的朗讀課文,指導學生寫作。因為課文有“老人對海鷗的關愛”“海鷗對老人的依戀”兩條主線,高老師在引導學生理清文章的脈絡,進行文章內容概括練習的同時,着重學習“老人對海鷗的關愛”這個部分,降低了學生理解的難度。對教材進行了深入的鑽研和解讀,從教學的實際表現上看,是相當有效的。

此外,高老師簡化了教學中繁瑣的提問,在認識老人的基礎上,圍繞一個總領的問題“哪些地方看出老人和海鷗像親人?”一方面有充分的預設;另一方面,又抓住學生找到的如“老人把餅乾很小心放在湖邊的圍攔上,退開一步,撮起嘴向鷗羣呼喚。立刻便有一羣海鷗應聲而來,幾下掃得乾乾淨淨。老人順着欄杆邊走邊放,海鷗依他的節奏起起落落,排成一片翻飛的白色,飛成一篇有聲有色的樂譜。”展開充分的生成,讓學生感受人與動物和諧相處的動人情景,感受那種老人與海鷗那種“濃濃的父子情”。通過學生的寫作,我們發現學習的增量明顯。

最後,高老師比較注意教學中的細節。無論是錯別字的糾正,還是句子的朗讀,都做到紮紮實實不走過場,通過“彷彿聽到了什麼,彷彿看到了什麼”,利用一個回憶的過程展開想象,產生畫面感,在語言文字上的訓練還是非常紮實有效的。時間上的利用率也非常的高效,用有效性去貫穿整個課堂的教學,讓學生在想象力、概括力上有比較大的提升。

《老人與海》教學反思13

執教完《老人與海鷗》一課後,我的內心幾分歡喜幾分憂愁,歡喜的是課已終、心已靜,憂的是學生,孩子畢竟是孩子,真的是世事難料,他們的心理到底還是揣摩不透!但俗話説的好:“金無足赤,人無完人”,課堂更是如此,有瑕疵的課堂才是完美的,因為瑕疵才能成全下一次的更好!所以,上完課後,我的收穫依然是滿滿的!

一、清晰的主線,指引方向

本節課,我設計的主線是課文的第13自然段“朋友告訴我,十多年了,一到冬天,老人每天必來,和海鷗就像是親人一樣。”圍繞這一主線,我在處理第一部分“老人關愛海鷗”時,分別抓住了老人的外貌、動作、語言、神情等幾部分進行品味,處理每一部分的落腳點都在“老人與海鷗就像是親人!”這句話上;在處理第二部分“海鷗送別老人”時,又抓住了海鷗的動作描寫讓學生進行揣摩,落腳點仍然是“老人與海鷗就像是親人”。這樣的主線每篇課文都有,我覺得根據主線來設計教學、實踐教學是非常有必要的,在其他文本上我將繼續踐行。

二、朗朗的書聲,以情動人

在語文課堂上,朗朗的書聲是必不可少的,在本節課上,我們展示了個人讀、男生讀、女生讀、齊讀、教師的範讀、師生的承接讀。在讀中讓學生一次又一次地感受到了老人與海鷗就像是親人。我特別想提到的是我們師生的承接讀,這是在處理“海鷗送別老人”這一部分時我們採用的讀書方式,在當時的場景中,我的情把學生帶到了當時的情景,學生通過他們的朗讀打動了我,就這樣,你用情,我用情,我們最終還是被海鷗的那些化作語言的動作深深地感動。

三、主題的滲透,自始至終

本單元的主題是《人與動物和諧相處》,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我共與主題呼應了四次。第一次是在單元導入時,第二次是在學生體會完“老人關愛海鷗”時,第三次是在體會完“海鷗送別老人”時,最後一次是在穿插本單元后面的口語交際時。每一次落腳點我都精心設計了過渡語,讓單元主題“潤物細無聲”地滲透到課堂,牢記在學生的心裏。

四、語言的訓練,注重時機

本節課的語言訓練點有三處,第一處是在處理第四自然段的時候,讓學生想象獨腳、公主、老沙等海鷗和老人的對話;第二處是在處理第二部分“海鷗送別老人”時,讓學生根據116頁的插圖進行想象,面對老人的遺像,海鷗們都會説些什麼呢?第三處是在課堂最後安排的“口語交際”裏,讓學生從課內走向課外,體會動物的情感。三處語言的訓練我設計得比較精心,但學生由於受限制,思路狹隘,展開得不太順利。我想可能是自己引到得不到位吧,比如説,在處理第二處語言訓練的時候,我若是提醒學生關注海鷗的動作,從動詞入手讓學生想象海鷗的語言,學生或許能打開思路。

總之,本節課我的收穫還是很多的,但最大的收穫應該是學生所給我的教訓吧!

在這節課上,學生回答問題的積極性是我幾年都不曾感受到過的,寥寥幾個人頻繁地舉手,其他同學卻無動於衷,讓我在課堂上差點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但課後想了又想,其實真的全怪自己,怪自己課前過於自信,相信學生的能力!怪自己在課上缺少激勵的語言,沒能把學生的興趣激發出來!而這一切終歸怪自己教學能力有限,所以,學無止境,我需要做的還有很多!很多!

《老人與海》教學反思14

本次課堂打造前後經過了三次試上,一次彙報教學展示。經過前三次磨課,12月22日,我在學校進行了《老人與海鷗》一文的教學展示。看課老師認為經過一番打磨,我的課堂教學已經有了較大進步,但不足也還很明顯。我知道因為自己的積澱,自己的課堂教學中確實存在很多需要改進的地方。下面把我的教學得失,反思如下:

第一,在閲讀教學中充分地讓學生讀出語文味

語文教學要“讀佔鰲頭”,特別是閲讀教學中,如果離開了聲情並茂的朗讀,只是老師串講,那這樣的閲讀教學是殘缺的。所以我以讀代講,讓學生以讀悟情。當然這一方法的習得也還頗費了一番工夫。在最初的試上時,我並沒有把握好把主動權教給學生,而是牽着學生鼻子,自己講得多,代替了學生的讀書和思考。課後老師們指出了我的問題,我才學着大膽放手,讓學生在讀中感悟,讀中昇華。

第二,以愛為主線引導學生充分感悟人鷗深情

課文即兩幅畫面。第二幅畫面是全文的高潮部分,尤其是海鷗為老人守靈的場面,我將教學重心放在此。在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後,我巧妙引導“哪部分最讓人出乎意料,最能打動人?”,這樣和學生一起品讀送別段,品悟海鷗情。在學習中,讓學生充分感情讀課文,讓其他學生評:讀出了什麼感情,為什麼這樣讀?並且讓學生伴着音樂,讀課文片段,學生入情入境、聲情並茂。在學習第一幅畫面時,我引領學生走進“老人喂鳥圖”,感受人鷗情。通過與學生交流感受深刻的詞句,讓學生體會到“老人愛海鷗,勝過愛自己”的感人情懷。當學生交流 “朋友告訴我,十多年了,一到冬天,老人每天必來,……”抓住“十多年了,每天必來”體會到老人對海鷗的愛。我趁機小結:愛是十多年的堅持!當學生交流“他背已經駝了,穿一身褪色的過時布衣,背一個褪色的藍布包,連裝鳥食的大塑料袋也用得褪了色。”三個“褪色”充分感受到老人十分勤儉。如此一步一步把老人對海鷗的愛具體化,讓學生油然而生感歎:老人確實是把海鷗當成了自己的“兒女”啊!

教學永遠是一門遺憾的藝術!自我感覺對課堂的把握不能遊刃有餘。再就是教師為完成教學任務,有些急於求成,有以教師思考代替學生思考的現象,過於強求教學的完整性而忽略了教學的深度和生成的效度。因此才深刻領悟,教學中游刃有餘的課堂背後需要滲透教師紮實的基本功,厚實的語文功底,豐富的教學經驗積累。離開了刻苦的鑽研,不可能有課堂上輕鬆的駕馭。所以,作為一名語文教師,迫切需要不斷學習和積累,唯有此,才能達到“潤物細無聲”的教學境界。

《老人與海》教學反思15

首先,本課教學準備充分。林老師上這課之前,我們年級就進行了集體備課。老師們就進行了教材、目標、學情、學法分析。同年級老師共同研讀課文,有了初步的教學設計之後,徐校長還進行了指導,提出了寶貴的意見。比如,要讓學生收集相關人和動物之間的故事。這些都為本課的教學作了充分的準備。

現在就來説這這節課的優點

第一:蓄情,奠定情感氛圍。這組課文的主題是人和動物和諧相處,《老人與海鷗》講述的是一個普通的老人與海鷗之間建立起來的深厚感情,林老師用《一個真實的故事》導入,那故事不也正是訴説着人和動物的深情嗎?一下子就奠定了進入文本的情感基調。

第二:悟情,感受震撼場面

情感教學中,教師的主要任務是引領學生正確感悟文本情感,體現教師的主導作用。課文的後部分,老人去世後,海鷗在老人遺像前翻飛、盤旋、肅立、鳴叫等感人畫面,林老師充分引導學生感悟、體驗和交流,讓學生抓住重點詞句去感悟、體驗、產生同感,讓學生儘可能的進入海鷗的情感世界,去領略、品味海鷗對老人的那份

情感,和文本最大限度地互相融合。尤其第

四句當人們最後不等不去收起遺像的時候,海鷗向炸了鍋似的朝遺像撲過來。它們大張着嘴鳴叫,翅膀撲的那樣近,以至於收照片的人下意識的縮緊了身體,好不容易才從這片飛動的白色漩渦中脱出身來。

這裏,林老師注意了品字,緊緊抓住兩次撲。撲改成飛讓學生議,可以看出海鷗對老人依依不捨,悲痛欲絕,對老人的離去難捨難分。可以看出林老師備課非常細心。林老師在整個教學過程中,都注意學生的合作互助。比如句子的朗讀中有個人讀、小組讀、齊讀。

第三:入情,體會和諧之美

這篇課文為學生展現了豐富的情感世界,可以説是以言表情的。課文前半部分通過老人喂海鷗、呼喚海鷗的名字、與海鷗親暱地説話等事例表現了老人對海鷗無私的愛。講完海鷗對老人的情感,林老師問學生為什麼會這樣呢?然後回到課文的第一個畫面教學時,讓學生有聲有色地齊讀,幫助學生展開想象,使他們真切的

感受到老人與海鷗的那份和諧快樂,感受到老人對海鷗的無私的愛只有讓學生進入課文所描繪的情境,去體會作者的情感歷程,與作者產生情感共鳴,才能使他們真正受到薰陶感染,形成內在的精神力量。

第四:抒情,讚美海鷗老人

本課教學的亮點是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激發學生情感,多角度進行練筆。分析完課文後,當學生們深深地進入文本的情感世界時林老師是這樣激發學生的人鷗情深何忍別!但老人終究要離世,只留下那一羣的海鷗在空中悲鳴、哭泣。此時此刻,假如你就是那位老人,你想對情若兒女的海鷗説些什麼?又或者你是一隻悲傷的海鷗,你想對去了天堂的老人説些什麼?請

寫一兩句話。這樣的處理做到了植根文本,超越文本。縱觀全文,這節課教學準備充分,教學環節清晰,學生掌握了教學重點,練習以較快的速度閲讀課文,體會老人與海鷗之間深厚的感情。通過關鍵詞、關鍵字教學,突破了教學難點,揣摩作者是如何把老人與海鷗之間的感情寫具體的。

這一節課的缺點:

一林老師急於求成,當學生回答完問題,急於給予答案,沒讓學生有思考的餘地。

二學生講有關故事時,不應該照讀資料,而是課前通過閲讀轉化為自己的資料,然後有感情的把它講出來。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jiaoxuefansi/7n4eke.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