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教學反思 >

四年級語文上冊爬天都峯課後教學反思(通用9篇)

四年級語文上冊爬天都峯課後教學反思(通用9篇)

在發展不斷提速的社會中,教學是我們的工作之一,反思指回頭、反過來思考的意思。那麼應當如何寫反思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四年級語文上冊爬天都峯課後教學反思(通用9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閲讀。

四年級語文上冊爬天都峯課後教學反思(通用9篇)

四年級語文上冊爬天都峯課後教學反思1

語文具有豐富的情感性,情能夠感人,情能夠育人。《爬天都峯》,在人與人,人與自然的相處中,能給人以很多的啟迪。因此,我將“體驗情感“作為自己此課的重要目標之一,並以讀促思,以思促説,以説促情,使學生較自然地將課文主人翁和作者的用心情感化為己有,並將在學生人生之路上刻下深刻的印跡。

著名語文教育家張志公先生提出了“閲讀教學要帶學生從文章裏走個來回“的觀點,即首先把語言文字弄清楚,從而進入文章的思想資料,再從思想資料走出去,進一步理解語言文字是怎樣組織運用的。我引導學生從讀中去悟,去思,去自由表達,讓學生與文本充分對話,以到達善讀善悟,讓學生歡樂的沉醉於語文的海洋。

言為心聲,抓住兩次對話,以主角體驗的方式,透過填補內心空白,讓學生透過語言的外衣,洞悉思想的本質。教師引導學生走進學生的內心,以真情告白的方式,強化了感受,引起了共鳴,既豐滿了主角形象,又豐富了學生的情感,鍛鍊了學生的語言表達潛力。

在《語文課程標準》中,“體驗“與“情感“同時出現,總目標中強調“具有獨立閲讀的潛力,注重情感體驗“。如何透過語言,體會人物的內心,就需要充分的感悟,設身處地地發揮想象,受到文中感情的激勵,如從片斷中老爺爺和我登上山頂的喜悦中受到感染,去聯想自己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類似事情,從內心感受到戰勝困難的喜悦,真正體會感悟和朗讀緊密地結合,以讀促思,以思促説,體驗情感的過程。

四年級語文上冊爬天都峯課後教學反思2

三年級的教學側重點要從識字寫字教學轉移到閲讀作文教學,如何才能把握好這個度,讓學生的語言與潛力都得到充分的發展呢?“簡簡單單教語文,本本分分為學生,紮紮實實求發展”。這是崔巒教授提出的常態語文教學。這也是我們一線教師所追求的。

課文透過“我”和一位素不相識的老大爺,互相鼓勵,克服山高路陡的困難,最後一齊爬上了天都峯的描述,向我們揭示了在困難面前,要有戰勝困難的勇氣和信心;在與人相處的過程中,要善於互相學習,互相鼓勵,共同進步的道理。

三年級的學生,剛從低年級向中年級過渡,對於生字的掌握學生還是會有必須的難度。在揭示課題後,我示範寫“爬”,讓學生仔細觀察字的筆順、結構。還讓學生拿起筆寫寫“爬、峯”兩個字,保證學生有充足的寫字時間,同時注意學生的寫字姿勢,重視良好的學習習慣的培養。對於一些難理解的詞語,透過老師指導性地閲讀,讓學生主動去理解體會詞語的意思。比如:“筆陡”,透過簡筆畫的形式進行理解。“發顫”,透過讓學生找近義詞的方法進行理解。

本冊教材比較重視語言的積累。在每篇課文中都採用多種形式引導學生積累語言,在課後練習中也加強了詞、句、段的積累。因此,從一開學,我就引導學生學完課文後把自己覺得好的詞、句、段多讀讀,並摘抄下來。優秀的學生還能夠選取性地背一背,背背自己喜歡的部分課文。因為背誦是積累語言的好方法,學習語言十分需要適當的記憶。學生積累了豐富的詞語和句羣,一篇篇精緻的美文,會給他的語文功底打下堅實的基礎,語言運用潛力也會隨之提高。《爬天都峯》第二自然段中的兩個句子準確、形象、巧妙地將天都峯的險峻峭拔描述了出來,是學生積累語言的好材料。在教學這兩句話時,我讓學生在充分感悟、朗讀的基礎上,及時地讓學生進行了積累。除了極個別學生,大部分的學生都能流利地背誦。充分地利用課本資源,會讓我們的孩子學得更簡單一點。

四年級語文上冊爬天都峯課後教學反思3

《爬天都峯》一課既是老教材中的一篇課文,也是我們新課程中的一篇課文,其的教學教育意義可見一斑。在教學《爬天都峯》這一課時,我先讓學生自己解決了生字的認讀這一關,其次我把朗讀感悟重點放在了對天都峯的高和險上以及我和老爺爺相互激勵的話語上面,讓學生充分去朗讀,在學生朗讀的基礎上,充分發揮想象,體會人物的內心,從而讓學生豐富語言,受到文中情感的激勵。比如在體會天都峯的高和險上,我讓學生多次朗讀第二段,並在範讀中讓學生抓住重點詞句進行體會。“峯頂這麼高,在雲彩上面哩!”體會天都峯的高。在朗讀到“再看看筆陡的石級,石級邊上的鐵鏈,似乎是從天上掛下來的,真叫人發顫!”體會到天都峯的陡和險。

在學習我和老爺爺相互的激勵話語上面,我重點抓住了老爺爺和小作者的對話進行體驗。讓學生把下面兩句話中體驗:“小姑娘,你也來爬天都峯?”和“老爺爺,你也來爬天都峯?”特別是那個“也”字的體悟,老爺爺心理變化過程其實也是小姑娘的心理變化過程,學生有了對老爺爺的心理感悟以後,對小姑娘的心理變化及其原因就有了清楚的認識,表述時便能做到合情合理,並從中受到了感染和教育。以及在體會爸爸的話中知道我和老爺爺是從別人身上得到力量的。“你們這一老一小真有意思,都會從別人身上汲取力量。”到這裏學生就能夠體會到課文的用途和課文所表達的意思了。在課堂中,學生的表現十分出色,做到了走進課文,充分地感悟,自由地表達。這堂課,學生思維活躍,想象合理,語言豐富。

遺憾的是學生能理解到小姑娘與老爺爺是在相互鼓勵,共同進步,而再進一步昇華到人與人相處也應該是相互鼓勵,相互學習,共同進步這一點時,好像有些迷惑不解,是不是三年級的學生還沒有這樣的閲歷,還是前面的鋪墊還不太夠?課堂上是不是還應該增提一個問題:作者與老爺爺是素不相識的,但他們能相互鼓勵,都能從對方汲取力量,那麼我們人與人之間的相處呢?那樣的話學生可能就會想到人與人的相處,而不會停在小姑娘與老爺爺倆人身上吧!唉,新課程的文本該挖到多深呢,還是沒有很好的掌握。

四年級語文上冊爬天都峯課後教學反思4

教了《爬天都峯》之後,一種感覺就是自己教低段的時候,好像在打散彈,課文的教學沒有高段那樣順暢。首先還是想到了三年級的特點,在文章的人文性方面關注更少了,而在字詞的學習上做了很多的文章,花了很大的力氣。

每篇課文的生字學習,讀認擴詞就要花半節多課的時間。並且有時還要選擇一些語言文字的訓練點,展開訓練之後學生的速度不快,而我又想訓練得到位一些,所以兩堂課就顧及不了人文性的一些思想教育了。但我覺得我的路是走對的。尤其是在教學《爬天都峯》後,更讓我堅定這種上課的套路。在教學中,我們選擇了這樣兩個訓練點,受到了良好的效果。

一是在孩子們充分朗讀第一小節之後,我問孩子一個普通的問題:天都峯是一座怎樣的山峯?孩子們馬上得出——高、陡。我接着並沒有停留在這樣的理解上,而是引導孩子去探討,作者怎樣寫的?原來前面一句是説特點的,後面一句是舉個例子的。“高”的特點,課文舉了“在雲彩之上”的例子。我話鋒一轉,説:“在我們生活中還有許多這樣有特點的事物,我們也來根據生活經驗説一説。”池塘裏的水很深。

天空中的小鳥飛得很快,學生思路開闊,暢所欲言,不時有好的句子冒出來。我想這種練習時對學習“總分”句式的鋪墊,對寫作有一定的幫助。

二是補一補課文中的一個空白點。在爬天都峯的描述中,作者寫了自己是怎麼爬的,“手腳並用”、“像猴子一樣”等,但老爺爺是怎樣爬的,課文中並沒有寫出來,我又安排了一個訓練,讓孩子們謝謝老爺爺怎麼爬的,同學們想象豐富。老爺爺左手扶着鐵鏈,右手住着枴杖,眼睛盯着石級向上爬;老爺爺弓着身子,吃力地邁着腳步,爬得氣喘吁吁的;老爺爺一邊拉着叔叔的手往上爬,一邊嘿喲嘿喲的為自己鼓勁。

這個訓練是需要孩子們進行合理的想象,並且放開思路才能夠完成的。

四年級語文上冊爬天都峯課後教學反思5

今天上課分別在兩個班講了《爬天都峯》這一課。開課時以《黃山奇石》一課為導入,本計劃讓學生把這篇課文回憶着背一下,結果兩班學生都忘得差不多了,於是我只得引學生背了其中的一段,學生回憶起當時的金雞叫天都了。接着以爬的前後為線引導學生進行朗讀理解。在找自然段時,三班學生先講學生們説前兩段是爬山前,三到七是爬的過程,我當時覺得學生説得有道理,就很贊同,然後我們就這樣進行了練習朗讀及指導,在指導朗讀的過程中我抓住小女孩和老爺爺的對話和動作,説明他倆在比,這一點學生體會得較好,邊想象了當時的情況邊述説,不少學生都覺得這兩個人很有意思大笑起來。

到第二節在一班講課時,學生在找時説一到五是爬山前,六七是爬山過程,並也説了理由,我覺得也算對,也讚許了,當時心裏很矛盾:兩個班講的不一樣,但兩種答案我也不知到底哪個最準,覺得似乎都有理,就兩種都同意了吧,反正也不影響學生體會文意。學生在讀“我奮力向峯頂爬去……”時我讓他們作動作並想象,學生讀得有的都出了汗,接着讓他們對比想象爺爺爬時的樣子。有的學生就開玩笑似的説,爺爺也很奮力像老猴子一樣……惹得我和其餘學生忍不住哈哈大笑,本想忍住笑再找幾個説一説,但卻和學生一樣笑得肚子疼,這時候老師不像老師,學生不像學生了,過了一會兒我忍住笑説:“看來同學們都認為老爺爺也很努力,所以他們爬呀爬,終於爬上了山頂。”然後進行讀七八九段,學生就學會了對比。

在一班指導讀六七自然段時,有個學生提出來個問題“為什麼要用“爬”字呢?山上不是有台階還有扶的鐵鏈嗎?”當時我就鼓勵説:“她提的問題很有思考價值,她真動腦子!”然後我和學生一起討論了一下,通過看天都峯的高等,學生知道因為山太高太陡,所以直起身子走可能走不動,大都是像猴子一樣爬的,所以用爬山。

通過這一課的教學,我瞭解到課堂必須有一個主要目標把這個目標記在心裏,讓學生每上一節課就有一些收穫。

四年級語文上冊爬天都峯課後教學反思6

今天,我在教學《爬天都峯》一文時,有這樣一個句子“我一會兒攀着鐵鏈向上爬,一會兒手腳並用象小猴子一樣”,我讓學生照樣子用“……一會兒……一會兒……象……一樣”説一句話,有一個學生立刻就舉起了手,我很高興,就讓他先説,他是這樣説的:小明一會兒吃飯,一會兒睡覺,就像豬一樣。我當時就讓他坐下,生氣的説:你怎麼可以説出這樣的句子呢?後來,原本想舉手的學生都不敢舉手了,課堂出現了僵局。下課後,我反覆的想着這件事,我才發現自己在處理這個學生的句子時,方法不太恰當,以至於讓更多的學生不敢舉手回答問題,甚至以後的課堂中他們都不敢回答,因為他們害怕自己又説錯了,老師會責怪他。或許,當時我這樣説:“你的這個句子是正確的,但是你把人比成豬就不太恰當了,你能不能在想想別的句子了呢?同學們還有更好的'句子嗎?”效果就會完全不一樣的。

這個問題不由的讓我想到我們的課堂為什麼死氣沉沉,也許更多的原因是我們教師造成的`。我想在今後的教學中,我應該多顧及學生的感受,注意對學生學習的評價方式,適當的鼓勵學生,讓學生有一種成就感,從而他們會在課堂中更積極、踴躍的發言,營造出良好的課堂氣氛。

四年級爬天都峯教學反思篇5

1、開課前先簡介黃山天都峯,再配以圖片,使學生對天都峯有初步的瞭解,在腦海中形成一個印象:天都峯險峻筆陡,爬上去非常艱難。還可以與學生知道的山或爬山經歷進行對比,突出爬天都峯的艱難,為下文埋下伏筆。

2、課文中有些生字學生掌握起來還是有一定難度,因此對於字詞的教學教師還應該比較注重。一些難以理解的字詞,教師要結合課文的講讀進行教學,這樣既降低了學習的難度,又提高了效率。比如“筆陡”這個詞語結合版畫進行理解,“發顫”結合語境通過換詞進行理解,“攀”字根據字形來理解等。

3、挖補課文中的空白。《爬天都峯》中的“我”和老爺爺在問對方“也來爬天都峯”時的心理活動是一個空白點,教師可以設計“小朋友和老爺爺在問對方的時候,他們的心裏又各自在想些什麼”這樣的問題。學生在思考、回答問題的過程中,思維得到了較好的發散。

四年級語文上冊爬天都峯課後教學反思7

《爬天都峯》這篇課文描寫了在暑假裏,“我”和爸爸去爬天都峯,路遇一位素不相識的老大爺,“我們”互相鼓勵,克服山高路陡的困難,終於一起爬上了天都峯的一件事。課文向人們揭示了在困難面前,要有戰勝困難的勇氣和信心;在與人相處的過程中,要善於互相學習,互相鼓勵,共同進步的道理。

本篇課文具有豐富的情感性,情可以感人,情可以育人,同時能給人以很多的啟迪。在教學中,我把重點放在朗讀感悟上,以讀促思。在體會天都峯的“高”和“陡”這兩個特點時,我讓學生對第二段進行多次形式多樣地朗讀,在熟讀的基礎上又讓學生畫一畫,畫出天都峯的高聳入雲、山高路遠,學生運用喜聞樂見的方式體會出天都峯的“高”和“陡”。同時,也達到了熟讀成誦的教學效果。

著名語文教育家張志公先生提出了“閲讀教學要帶學生從文章裏走個來回“的觀點,即首先把語言文字弄清楚,從而進入文章的思想內容,再從思想內容走出去,進一步理解語言文字是怎樣組織運用的。在學習“我和老爺爺互相鼓勵,克服山高路陡的困難,終於一起爬上了天都峯”這一部分內容時,我抓住兩次對話,以角色體驗的方式,通過填補內心空白,讓學生透過語言的外衣,洞悉思想的本質。三年級的學生思維活躍,分角色朗讀大大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個個都躍躍欲試,爭先恐後來要求角色。其中一個小男孩還運用上了肢體語言,彎腰駝背,手捋虎鬚,聲音也是老氣橫秋的,雖然他這樣的舉動換來了個別學生的嬉笑聲,但是學生還是接受了他,紛紛效仿。就是這樣的朗讀引起了共鳴,既豐滿了角色形象,又豐富了學生的情感。不過,由於時間有限,對學生的重點字詞指導不到位,比如“奮力、爬呀爬、終於”等等。

四年級語文上冊爬天都峯課後教學反思8

《爬天都峯》是一篇哲理意味較強的文章。要體會老爺爺與“我”對話的深義,體會成功需互相鼓勵對於還未經歷多少人生的三年級孩子來説是比較抽象的。這時此課的一大難點。也將是我下面反思的重點。

首先説説本課的教學安排。本課我安排三個課時的內容:第一課時是初讀文章,讀寫生字。第二課時主要用於精讀課文,第三課時主要是作練習的完成與講評。

總的來説,課堂上呈現出的總體情況是:發言的點較少,課堂氣氛略顯生硬,安靜,學生對問題主旨的領悟較慢。

對以上幾個問題我將藉由幾個教學環節具體地説説。

首先談談課堂氣氛這一點,其實它的背後隱藏着許多問題。我個人的感覺是:撇開這個班的學生聽課狀態比較差這些客觀原因。單就我個人的教學來説;首先,我的鋪墊工作做得不夠足。在第二課時的第二環節上,學生的模擬表演與思考已經很好地調動了大家的思維結合圖片,學生也談到天都峯的險了。但在談判“面對這麼險峻的天都峯,作者的情況如何時,”學生只能談到害怕,沒有再深入下去。而我進一步啟發如果你是作者,你會怎麼想時,學生的回答依然比較單一。我看“沒希望”了,就自己説了出來,學生似乎也沒有真正領會。

最明顯的要體現對“老爺爺您也爬天都峯?”這兩句話的理解上。學生開始“小妹妹,你也爬天都峯?”

還會錯了意,後來,我自己模仿了一下二人的口氣,學生才能體會到二人心裏的懷疑。但懷疑背後的敬佩學生卻未能領會。當時我在學生説出懷疑後,問學生“再想想,還有什麼?”又模仿了一次,並且加進了一點敬佩的口氣。但學生不得要領,後來我啟發學生換位思考,如果你是小妹妹,看到這樣一個老爺爺都來爬山,山這麼高,這麼陡,你心裏會怎麼想?學生還是把思想停留在懷疑上,我沒有辦法,只好又一次太心急地將答案以“是不是”的形式直接説了出來。

後來我想,這是因為我在上課伊始對人物心理的鋪墊就不夠。所以導致學生光注意山陡了,山陡理所應當會害怕。但生就沒想到作者本身站在天都峯腳下就是要來戰勝自我的。還有我光自己模仿對話的口氣,先“啟發”了,沒有留給學生自己品味的空間,所以學生就根據前面的教學做了推斷,所以我想總的問題在於我生硬地進行一個接一個的教學環節,都沒有充分注意到環節之間的過渡與鋪墊。

其他幾個問題與我上課時時不時要嚴肅起來整頓紀律有關。破壞了原有的較為輕鬆的上課氣氛,當然,我剛接收這個班級,沒有考慮這個班的接受情況,只是用於千人一面的教案沒有針對性的進行教學。也是導致如上問題出現的原因。

另外,本文的主旨談判戰勝困難,我忽略了學生實際生活,沒有讓學生結合自己生活經歷來談,因此主題的揭示就顯得單薄、蒼白。

我也有做得不錯的幾個環節:包括生字的小組自學及攀峯情景的再現及朗讀指導。我以自己的朗讀帶動起全班的氣氛。在理解的基礎上賽讀、鞏固得還不錯。

所以我想,如果我前面的鋪墊能深入下去的話,在此基礎上的理解及朗讀會更好。

四年級語文上冊爬天都峯課後教學反思9

《爬天都峯》一課主要講了天都峯的高和險以及我和老爺爺相互激勵解決困難爬上天都峯的。透過對課文的朗讀體會善於從別人身上相互學習、相互激勵、共同進步解決困難的道理。

課堂上,我首先對生字和詞語檢查過關,然後就把重點放在朗讀感悟上。這一課中我把朗讀感悟重點放在了對天都峯的高和險上以及我和老爺爺相互激勵的話語上面。在教學過程中,指導學生讀6、7自然段時,有個學生提出個問題“為什麼要用‘爬’字呢?山上不是有台階還有扶的鐵鏈嗎?”當時我就鼓勵他説:“他提出的問題很有思考價值,真是肯動腦筋的孩子!”然後我和學生一齊討論了一下,透過看天都峯的高,(圖片和課件)學生明白因為山太高太陡,所以直起身子走可能走不動,大家是像猴子一樣爬的,所以用爬山。

透過這節課的教學,我瞭解到課堂務必有一個主要目標把這個目標記在心裏,重點解決這個問題,你的教學目的就到達了,讓每個學生在每一節課都有一些收穫。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jiaoxuefansi/7727wk.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