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教學反思 >

《三角形三邊關係》課後教學反思(通用5篇)

《三角形三邊關係》課後教學反思(通用5篇)

身為一名剛到崗的人民教師,我們要在課堂教學中快速成長,教學反思能很好的記錄下我們的課堂經驗,來參考自己需要的教學反思吧!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三角形三邊關係》課後教學反思(通用5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三角形三邊關係》課後教學反思(通用5篇)

《三角形三邊關係》課後教學反思1

《三角形三邊關係》教學內容:“三角形任意兩邊長度之和大於第三邊”是三角形的重要性質。瞭解這一知識,不僅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三角形的特徵,而且可以利用它解決很多日常生活問題。

特級教師吳正憲提出,要讓學生享受既有“營養”又“好吃”的數學學習,單調的練習題如何烹飪成適合學生的美味?教學三角形三邊關係,以前的我選擇是給3根小棒讓學生來探究。而這一次我選擇了給他們一張普普通通的紙條,需要學生忽視其寬度,重視其長度,把它“想成”只有長度的線段。這就有了“數學化”的味道。變"學數學"為"做數學"。讓學生在自主探索中總結得到三角形的三邊關係。讓學生能夠接受學習內容,提高學習興趣。使學生在課堂上樂於學數學、做數學、用數學。除此之外我還採用了創設實驗情境——動手操作——合作探究——揭示規律——畫圖驗證這種探究方法來完成本節課,目的是讓學生體會理論和實踐相結合才是嚴密的論證方法。

課堂及時捕捉學生思維的成果。當學生用紙條擺出結果後,我用手機照相功能把學生的作品保存下來,投放到課件之中,學生的學習興趣一下高漲起來,把他們不同的成果進行展示,並且進行比較分析,得到了良好的效果。

巧設練習,促進思維的發展,體驗數學的意義和價值。在練習中設計了幾組線段,讓學生判斷能否圍成三角形,分析這幾組數據,得出只要比較較短的兩條線段之和是否大於第三條邊就可以判斷能否圍成三角形了。並根據這一發現解決四組線段能否圍成三角形的問題。這一過程使學生鞏固了基本的知識點,強化教學重點和難點,提高學生對組成三角形的規律的認識,掌握更好的判斷方法——較小兩條線段之和大於第三條線段,便可構成三角形。

《三角形三邊關係》課後教學反思2

在教學《三角形三邊之間的關係》一課時,學生在任選長短不一的小棒圍三角形的時候發現並不是任意三根小棒都可以圍成三角形,這是為什麼呢?引出課題。出示書裏的情境,從郵局到杏雲村,走哪條路最近?為什麼?是不是所有的兩邊之和都大於第三邊呢?學生通過畫三角形、擺三角形驗證三角形任意兩邊之和大於第三邊的結論。這樣學生容易掌握。荷蘭數學教育家弗賴登塔爾認為,學習數學唯一正確的方法是讓學生進行“再創造”,教師的任務是引導,幫助(包括設計合適的活動或作業)學生去進行這種再創造的工作,而不是把現成的知識灌輸給學生。本課教學設計,我力求突破傳統的教學模式,在學生獲取知識的過程中,大膽放手,鼓勵學生參與數學實驗,探索和發現數學規律,培養學生探索精神和科學態度,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1、讓學生成為數學學習的主人。

本節課通過動手操作,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逐步完成知識的學習建構,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一開始,我設計了讓學生動手搭建三角形的活動,在操作活動的基礎上,學生進行反思(為什麼①和②不能圍成三角形?),發現並猜想到:三角形任意兩邊長度之和大於第三邊。接着,我組織學生通過在小組內畫一畫,量一量,比一比等活動,驗證了三角形任意兩邊的和大於第三邊。活動培養了學生從個別到一般的歸納思維。整節課,學生學習熱情高,積極參與,課堂學習氛圍濃厚。

2、發揮教師在教學活動中的`主導者,調控者的作用。

教師作為教學活動的主導者、調控者,應有意留足時空,抓住重點字詞引導學生在“無疑中生疑”,把問題發現的機會提供給學生,培養學生的發現意識,進而通過在“活躍”的實踐操作中進行“冷靜”反思,相互討論,舉例驗證等方式主動釋疑。本節課設計了兩個關鍵問題:一個是,為什麼①和②不能圍成三角形;另一個,針對“任意”含義的理解提出的,同學們剛才實驗得出①和②不能圍成三角形,而在①中,3+7>4呀,兩邊之和大於第三邊!通過兩個問題的思考,學生對“三角形任意兩邊的和大於第三邊”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3、採用小組合作學習,引導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研討,注重培養學生協作意識。

本節課,我兩次採用了小組合作學習,第一次是在學生動手搭建三角形的活動時候,第二次是在驗證猜想的活動時候。兩次小組合作學習,我都提出了具體的活動要求,組織學生分工明確,並且第一次的活動要求比第二次更具體更細化。小組活動讓每一個學生都有機會參與,充分享有發言權,並能及時發現自己思維過程中的疑結,修正了自己的不足,同時學會了合作,學會了從他人智慧中獲得啟迪。我崇尚這種學習方式。

《三角形三邊關係》課後教學反思3

《三角形的三邊關係》是在學生初步瞭解三角形一些基本特徵的基礎上學習的,學生雖然知道了三角形有三條邊,但對三角形“邊”的研究卻是首次接觸,短短的四十分鐘之內要讓學生從抽象的幾何圖形中發現三角形三邊的關係,並加以應用並非那麼容易。備課時,我一直在思考:如何讓學生既學到知識又能滲透解決問題的方法?為實現這一目標,我引導學生圍繞“任意三條線段能不能圍成三角形?”“什麼樣的三條線段圍不成三角形?”“三角形的三邊之間有什麼關係?”“是否所有的三角形都存在任意兩邊的和大於第三邊這個規律?”四個問題進行探索與思考活動,問題層層深入,思考步步提升。讓學生在經歷觀察、猜想、驗證、歸納等數學活動中歸納得出“三角形任意兩邊之和大於第三邊”這一結論。下面我從四個方面反思本節課的成功與不足:

一、直接導入,準確鎖定。

從老朋友到三角形的概念,再進行的圍三角形的比賽,一切起來是那樣的平淡無奇,卻殊不知,孩子們的情緒雖還在比賽的成敗興奮或沮喪,思維卻早已被直接而準確的鎖定在:三角形三邊的長度之間可能存在某種關係,那究竟是怎樣的關係呢?讓同學們帶着問題,大膽猜測結論,教師適時組織數學活動,引導學生探索發現規律,因為每個問題都是從學生的角度出發是順應學生思維發展方向的,所以每個學生都想參與研究,並且始終抱着積極的心態來參加數學活動。師生共同探究,大家暢所欲言,我特別注意給有不同意見的學生創設發言的機會,確保同學們不僅學到知識,鍛鍊表達的能力,更能鍛鍊膽量,是大部分學生的潛能得到充分的發展。

二、挖掘內涵,層層解讀。

新課改理念下的數學課堂,小組合作探究已成為了一種必不可少的數學活動。而如何組織能引發學生積極探索、深入思考的有效探究卻是我們經常遇到的難題。我在導入後、探究前設計的閲讀活動要求則給學生解除了探究前的疑惑,指明瞭活動的要求與方向。一句:在進行活動之前,認真閲讀活動要求至關重要!你們讀懂了什麼?放慢了課堂的節奏,卻有效提升了操作探究活動的研究實效,可謂是守得雲開見月明!我們都知道,對教學活動來説,“受人以魚不如授人以魚,也就是説”“方法”比“知識本身”更重要。因此,在教學中,我特別注重了數學思想方法的滲透。探究活動環環相扣,經歷了發現問題————動手操作————驗證猜想————歸納結論————應用結論的過程,數學思想方法的滲透為學生的長遠發展注入活水。

三、梅開二度,智慧拓展。

如果説以上兩個環節的精彩還只是初春的花開一季,那練習題設計就可以説是梅開二度了!基礎練習有手勢判斷哪組線段可以圍成一個三角形孩子們有了前面深入的探究,經歷了第一組的判斷後便迅速的得出了結論:只要最短的兩邊和大於第三邊就可以圍成。在獨立完成後的合作辨析中,學生的分析、歸納之數學素養得以螺旋提升,此處數據的選擇也足見教師的智慧與用心。緊接着的生活運用、拓展延伸則體現了三角形的這種三邊關係的特性在生活中的應用,情境真實、生動、開放,延伸既有廣度也有深度。

四、駕馭課堂的能力需要提高

縱覽整堂課,我看到了孩子們觀察數據、分析問題、歸納總結、驗證結論的數學素養得到了廣泛而深刻的培養。當然,這節課也有很多需要反思的地方,比如:在學生進行探究時應積極參與其中,對學生的自主驗證,歸納結論不夠放手;未能更遊刃有餘的利用生成資源,因勢利導;教學語言要更簡潔,更準確。總之,通過這節數學課,我對教材的理解更加深刻了,對課堂中出現的問題更加清楚了,需要改進的地方還有很多,只有課堂中不斷磨練自己,才會有更大的進步。

《三角形三邊關係》課後教學反思4

教育數學三角形的三邊關係是在學生了解了三角形的一些基本特徵的基礎上學習的,學生雖然知道了三角形有三條邊,但三角形“邊”的研究卻是學生首次接觸,短短的四十分鐘之內,要讓學生從抽象的幾何圖形中得出三角形三邊的關係這個結論,並加以運用,並非易事。因此,教學中,我讓學生親身經歷了探究的過程,圍繞“任意的三條線段能不能圍成一個三角形?”這個問題讓學生自己動手操作,發現有的能圍成,有的不能圍成,再次由學生自己找出原因,為什麼能?為什麼不能?初步感知三條邊之間的關係,接着重點研究“能圍成三角形的三條邊之間到底有什麼關係?”通過觀察、驗證、再操作,最終發現三角形任意兩邊之和大於第三邊這一結論。這樣教學符合學生的認知特點,既增加了興趣,又增強學生的動手能力。通過本節課的教學,既讓我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同時也從課堂中暴露出了一些實際問題,下面我將從以下幾方面反思本節課的課堂教學:

一、關注學生親身經歷

本節課的一個突出特點就在於學生的實際動手操作上,具體體現在以下兩個環節:一是導入部分:學生從5根小棒中任意拿出3根,擺一擺,可能出現什麼情況?結果有的學生擺成了三角形,而有的學生沒有擺成三角形,此時,老師接過話題:能否擺成三角形估計與三角形的“邊的長度”有關係,它們之間有着怎樣的關係呢?今天我們就一起來研究這個問題。這樣很自然地就導入了新課,為後面的新課做了鋪墊。二是新授部分:學生用手中的小棒按老師的要求來擺三角形,並且做好記錄。這個過程必須得每個學生親自動手,在此基礎上觀察、發現、比較,從而得出結論。蘇霍姆林斯基曾説:“在人的心理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和探索者。而在兒童的精神世界中,這種需要特別強烈。”教學中,我有意設置這些實際動手操作、共同探討的活動,既滿足了學生的精神需要,又讓學生在濃烈的學習興趣中學到了知識,體驗到了成功的快樂。

二、練習設計層層深入

本節課我設計了三個練習:1、判斷能否圍成三角形。2、小明從家到學校走哪條路最近?3、尋找第三根小棒。4、如何將一根鐵絲截成三段,且能焊成三腳架?

評價一節數學課,最直接有效的方式就是通過練習得到的反饋。而學生之間參差不齊,為了能兼顧全班學生的整體水平,我在練習設計上主要採用了層層深入的原則,先是基礎知識的練習;然後用三角形的知識解決實際問題;最後增加拓展延伸題,讓優等生在這個知識點上的學習更進一步。而每一道題都運用了本節課的知識,每一道題目的呈現方式又都不同。這樣既能讓後進生跟得上,又能讓優等生吃得飽,從而讓全班同學共同進步。

但是從教學過程中我也反思了自己的不足之處。沒有及時捕捉學生的智慧。學生在思考“能圍成三角形三條邊的關係”時,其中有一個學生説“我發現兩條短邊的和比另外一條邊長時,就能圍成三角形。”當時由於我考慮到為後面的“任意”二字做鋪墊,並沒有對學生的這個答案做過多的評價。其實這是判斷三角形三條邊的關係時一種最優化的方法。在教學中,我們不能束縛在教材的條條框框中,而忽視了班上少部分同學的靈感和智慧。在課堂中,如果我能及時捕捉這一信息,並因勢利導,我相信本節課,不僅能找出三角形三條邊的關係,還能找出能否三角形的三條線段的最優化方法,一定會為本節課增色不少。

《三角形三邊關係》課後教學反思5

今天早上在教學評估活動中,我講授了《三角形三邊的關係》一課,我對這一節課有以下點反思:

1、情景創設要以學生生活為基礎,以更好地服務於教學內容為標準。

數學教學應結合生活實際問題和從學生已有的知識出發,使學生能在認識、學習和使用數學知識的過程中,初步體驗到數學知識之間的聯繫,進一步感受到數學與現實生活的密切聯繫,增強學好數學的信心,培養應用數學的意識和能力。學生在生活中已經明確知道的拐彎要比走直路遠,利用這一生活經驗,我在這一課的開始借鑑了課本中把學生從家到學校多路選擇的場景來激發學生的興趣,使學生感覺更親切自然。但是在這兒我有意識的對課本原圖作了一些改變,取消了原圖中經過商店的一條道路,目的是讓學生更容易把三點之間的道路抽象成三角形,跟本節內容更容易過渡銜接,跟以前教學本節內容時相比,我認為效果還是不錯的。

2、小組活動要精心設計,力求有序有效、目的明確、可操作性強。

新課程標準認為,數學的知識、思想和方法應由學生在現實的數學活動中加以理解,通過實踐活動,讓學生獲得更多的直接經驗,從而激發學生的求知慾、增進自信心,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出發,給學生提供觀察、操作、實驗、討論、及獨立思考的機會,通過共同的討論交流,從而得出結論。因此,在數學活動中,要充分給予學生動手和思考的空間,同時要保證學生活動的有序性,從而實現活動的有效性。為了達到這一效果,我在這節課數學活動的設計中,注意了教師引導,在活動中從“有什麼發現”到“為什麼這樣”逐層提出問題,讓學生始終明確方向,有動手的強烈慾望,從而避免了以往教學過程中部分學生重結論輕過程,甚至直接去課本中尋找結論的現象,進一步培養了學生深入探究的習慣和能力。

3、彙報交流過程中,教師要注意把握重點,選例有針對性。

每次活動過程中及結束後,必然存在討論交流的過程,這其中包括小組內的交流和在全班彙報交流。彙報不是小組交流的重複,在彙報過程中要看抓住具有代表性的例子,在存疑處適時引發下一次的實驗活動及討論過程。本課在小組彙報實驗結果後,我先選擇不能組成三角形的兩組小棒組織學生討論,並在大屏幕上動態演示,學生的注意力很自然地引導到研究三角形兩邊之和與第三邊之間的關係。在此基礎上,再一次組織小組討論,研究其他幾組能圍成三角形的小棒的長度有什麼共同點。通過比較分析,學生自然而然地發現了“三角形任意兩邊之和大於第三邊”的規律。

4、練習設計向教學目標層層推進,注重強化知識生成及應用。

練習是數學教學重要的組成部分,恰到好處的練習,不僅可以鞏固知識,形成技能,而且還可以啟發思維,培養能力。在教學過程中除了為強化鞏固設計的一般練習題,還要根據教學目標設計一些綜合性題目和開放型題目,可以培養學生思維的靈活性和深刻性,克服學生思維的呆板性,更主要的是能激發學生求知的慾望、學習數學的興趣。本節課中,我圍繞“三角形任意兩邊之和大於第三邊”這一性質設計了較為簡單的“練一練”,目的是讓學生正確應用知識;又通過設計“算一算”,目的是讓學生充分理解三角形三邊的關係,會求已知兩條邊,第三條邊最小可以是幾;又設計了“挑戰自己”題目,此題為後面用字母表示三角形三條邊的關係奠定了基礎(a+b>ca+c>bb+c>a);最後一題設計了“做一做”,這道題目有一定難度,能夠綜合培養學生深入理解知識、靈活運用知識、學會有序思考、發展邏輯思維等多方面作用。總歸,環環相扣的練習能使學生熟練正確的掌握知識。總得來説,這節課也留下了許多缺憾和不足,主要表現在:

1、學生動手操作、同伴互助不夠充分,學生主觀能動性沒有調動起來,沒能讓學生充分體驗到學習數學所帶來的樂趣;

2、讓學生總結“三角形三邊的關係”時,學生儘管能説出“任意”兩邊之和大於第三邊就能圍成三角形,但在這個環節中我給學生説的機會不多,沒能讓更多的學生嘗試説一説;

3、在分小組探討“三角形三邊的關係”性質時,由於擔心耗時過多,怕完成不了後面的練習題目,沒能放手讓學生大膽、自主地探索三角形三邊的關係;

4、本節課我的數學語言不夠精準,説得有點兒多,顯得囉嗦。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jiaoxuefansi/03z38e.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