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教案模板 >

《在莫泊桑葬禮上的演説》教案

《在莫泊桑葬禮上的演説》教案

【精選一】

《在莫泊桑葬禮上的演説》教案

七月流火,在湘江邊上嶽麓山下的長沙市舉行的第九屆“語文報杯”全國中青年教師課堂教學大賽,於7月2628日三天中圓滿完成初中語文賽課,我們聽了18節課,加上餘映潮老師的讀報示範課,我們一共聽了19節語文課箇中收穫,其中的觀察、交流、思考、碰撞,倘若任其隨着時間的推移而悄悄流逝掉,那可實在是一種巨大的浪費因此,我親自敲擊鍵盤,整理出我的現場部分錄音,與大家共享一下

在整理錄音的過程中,我對專家或課堂的細節之處(主要是語言)在反覆推敲確定不會改變其原意的基礎上,做了很多的微調,不會影響大家的閲讀

【專家評課】 第九屆“語文報杯”全國中青年教師課堂教學大賽

(現場錄音整理:安徽省馬鞍山市第十二中學 孫 旺)

第一個競賽單元(7月26日上午)

1.名師示範課:《語文報》讀報課執教者:語文特級教師餘映潮

2.《在莫泊桑葬禮上的演説》執教者:湖北荊州市監利新教育實驗學校李良永

3.《最後一課》執教者:天津市第三十五中學康 健

評課專家:趙福樓 (天津市中小學教育教學研究室副主任,語文特級教師)

首先,餘映潮老師讀報課給我的三點啟示第一,一個語文教師應該有思想;第二,一個語文教師的教學課堂應該追求簡約化;第三,優秀教師的有效率的教學應該體現教方法這三點如果概括起來的話就是三個詞,“有思想”、“簡約化”、“教方法”

我只談幾點關於“有思想”的問題名家上課,在很短的時間內,很多學生還有可能很多的聽課教師就能洞悉他的教學意圖,就是説,我要在最短的時間內讀一份報紙,要讓學生有所得那麼,怎麼落實這個目標和任務呢?顯然,它面臨的第一個備課的考驗就是讀報的課跟讀課文的課兩者是不同的,讀課文的課題是明確的,課文的文本是(相對)單一的,因此其主題探究是清晰化的,但讀報課,報紙內容量之多(有很多篇文章),面臨的首要問題是怎麼提供話題,怎麼欣賞文本;如果是我們往常教課文的方法,還追求教意義的話,你會發現報紙中的意義容量是非常多的,因此很難體現教意義,最佳落實的點是教方法怎麼讀、讀的過程中怎麼樣習得方法,這樣的意圖在餘映潮老師的課堂中都得到了充分的體現因此,我們發現這是一個非常有思想的優秀語文教師,因此,我們也應該更多的向前輩的語文教師、學者學習,去傳承他們的思想

其次,我想跟今天執教賽課的兩位青年教師談三點認識

第一點認識,青年教師怎樣追求教學技術的成熟,而至於發展自己的教育技術;我想,今天參賽的老師都是經過各省競賽遴選出來的教師,因此他們都是會教課的教師然而,當我用教學技術的眼光去評判兩節課的話,卻發現這些教師在教學技術的運用上都有不太成熟的地方,可能離教學藝術的要求還有很遠的距離因為他們正處於發展中,我就要用挑剔的眼光説説他們的不足了舉個例子來説,可能參賽的老師很注意課堂中的“冷”和“熱”(冷場和熱場的問題),由於是借班上課,學生事先沒有讀課文,因此這節課應該教的是文本的初讀課初讀課文,應該給足時間讓學生自己讀書,此時課堂的場面是處於“冷場”的狀態;學生讀書之後,學生小組交流,教師帶動學生進行課堂互動,此時,課堂氣氛才慢慢由冷轉熱一個合理的課堂應該是先冷後熱的,它不能迴避學生獨立自學但是,在有的教學環節,學生自學時有的老師的課堂安排是不盡合理的,因為我們知道,默讀的時候人的思維活動是最為活躍的,因此在默讀的時候一般要採用任務驅動的方式,或者採用問題探究的方式來進行組織,也就是給出讓學生5分鐘讀課文的時候,一定要給出思考題,一定要給出任務,否則這個默讀就往往指向不清,缺乏閲讀效率,這是大家關注到的第一個教學細節第二個細節,在教師和學生的互動問答之中,我們也會發現有冷場的時候,即教師提問之後學生沒有進一步“接答”,課堂迅速出現了冷場,原因何在?因為有的教師可能沒有思考過一個合理的教學流程應該是怎樣的從學習的角度來看,一個人的學習應該是三步:第一步,自己讀,即自學;第二步,自學之後跟附近同學做同伴交流,現在我們把它叫做小組合作學習;第三步,在大課堂中與教師一起進行互動交流如果我們的問題出來之後,不給學生自學的時間,就迅速地説:“好,你們小組討論討論”我們就會發現他們討論不起來,其實學生課堂此時的不活躍跟老師的教學處理不當是有密切關係的

——我們教師在追求教學技術發展方面,應該還有很長的路需要走

第二點認識,談談關於教學要根植於文本的問題這是語文教學要研究的一個核心問題在聽課過程中,我們大家就執教賽課的教師對於文本的深刻解讀都感到不滿意原因何在?初中語文課堂中,閲讀膚淺化的問題非常普遍,原因在於:

一是,教學處理的方式基本上採用的是問答式此時,有兩個問題是共同存在的:(1)要麼是教師的提問很隨意,教師的設問都是一般化的問題,比如説“好不好啊?”“你們讀懂了嗎?”“寫了什麼內容啊?”等等,所有語文課堂都會這麼問,因此他對這篇課文的認識缺乏新鮮感,他就沒有辦法激勵學生深入探究,“學生答問意識不強”跟“教師提問缺乏講究”是有關係的舉個例子,我也是第一次讀到《在莫泊桑葬禮上的演説》,我讀文章時,第一個問題就是:“這篇演説不同於一般的悼詞,也就是文章中看不到悲傷,看不到愛憐,看不到懷念,這種在一般的悼詞中彌散的情緒是沒有的;反過來,它卻是温馨優美的,甚至還帶着點兒淡淡的喜悦——這是超乎我們的想象力的”因此,我當時就想,這篇文章不悲傷,不傷感,不懷念,這是為什麼呢?這樣的思考會引導我們對文章進行深刻的解讀再説了,文章開頭一再強調“我是以法蘭西文學的名義講話的”,意味着演説者左拉不是作為同行、同道來講話,為什麼呢?如果我們對之把握深刻的話,也許到後面我們去解讀“兄弟”詞彙的時候,我們就會認識到這篇文章不是一篇寫私情的文章,它強調的是從文學傳承的高度來表達對莫泊桑文學作品所傳達的健康氣息的讚美,它的人性之美,它的完美如其人,我們喜歡莫泊桑文學作品的同時也喜歡他的為人因此,本文包含着的很多很深刻的內容,需要我們語文教師去關注它(2)問答式教學中,問答的數量過多,教師問學生答,即問即答,追求問答的頻率,很多老師考慮的是“熱場”的問題,“我得讓課堂氣氛活躍起來啊”,甚至還出現“接答”,即教師給出前半句學生接下去説後面的一個詞,這種強調“短、平、快”的問答,在我們的語文課中比較普遍在這樣的問答中,學生只能回答比較簡單的問題,他們不會進入比較深刻的思考狀態的因此,這種教學無法深入文本,文本解讀的膚淺性就必然客觀地存在了

二是,教師自己對文本的把握不夠深刻或者不夠深入的話,或者説不能進入那種很動情的情境中的話,我們很多的鋪設是出不來效果的比如《最後一課》,小説最後(高潮和結局部分),韓麥爾先生在即將下課的時刻,他的心理活動是非常複雜的,他此時此刻最不想説的一句話是什麼?他最想説的一句話是什麼?在小説中都有具體的體現:他最不想説的是“放學了”“同學們走吧”,兩句話中間用破折號連接,這兩句話之間是一種動作的凝滯、語言長時間的空白(趙福樓老師現場示範朗讀),是高度傷感的'凝練;而他此時此刻最想説的話是“法蘭西萬歲”(趙福樓老師現場示範朗讀)這裏是很長時間很豐富的情感爆發,是傷感、飽滿、慷慨,因為前面有動作鋪陳;此時,他是用手用粉筆在黑板上用力地寫上這兩個大字(“法蘭西萬歲”),他用了多少力氣呢?他寫完這兩個字他就沒力氣了,“頭靠在黑板上”説明他用盡了所有的生命的力氣,他是在用生命吶喊這兩個字,他的吶喊是在這樣的行為中包含着的這種文本的深刻感受,如果我們老師的理解不夠深入不夠深刻,在朗讀這裏的句子的時候,學生就不能隨老師的指引進入深痛的感覺之中

——以上兩個問題都可能有害於我們對文本的解讀

第三個認識,關於教學自然狀態的問題我們的比賽是借班上課,是特殊環境下的特殊課,我們的上課老師容易揹着很重的心理負擔,對課堂有着過高的期望值,由於過高的期望值,融進了自己過多的東西之後,就很容易有害於怎麼上課、在上課過程中跟學生構建一種良好的師生關係等問題了,我們就會發現有的教師在教學活動中表現得比較緊張,在教學語言上和動作上都跟正常狀態不吻合比如,從聲調上來看,這些教師都是在哪裏大聲地吶喊着上課,為什麼呀?他看着台下那麼多聽課的老師他緊張,他害怕大家聽不到,在課堂教學中組織教學時應該是比較輕聲地組織着説話,而上課的老師都是在大聲地吶喊着“同學們,這樣好不好啊?!”這完全可以看得出這些老師很緊張還有,就是有些行為是很不得當的,比如,我們要對課文中的兩個人物(小弗朗士、韓麥爾先生)進行評説的時候,老師要求“同學們準備一下”,用一個詞對課文中的兩個人物來評價“當我看到此處時,我心裏就“咯噔”了一下,學生在同一時間裏對這兩個人物都要進行評説的話,學生消耗的時間成本要擴大還有,針對這兩個人物進行評述,教師引導學生討論,怎麼討論呢?你是兩個人物共同討論,還是一個一個人物的討論,這就是老師自己給自己出了個大難題啊當然,老師比較聰明,着重於一個人物進行評説,但對學生而言存在着學習效率不高的問題,也就是説,學生在最短的時間內要完成對兩個人物的評説,時間是不夠充分的,這是初中語文課堂教學中普遍存在的一個問題本來,可以有更好的處理方式,比如説,“請同學們一起來評價韓麥爾先生,用一個詞來評價”,在學習行為結束之後總結一下學習方法“我們剛才使用什麼方法來探究、發現韓麥爾先生的行為特徵及其行為表現的”,在掌握了方法之後,讓學生自己去分析小弗朗士的性格特徵,就可以節省很多時間,也大大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比較有效地帶動學生學習,由“教”而“不教”是我們一貫的教學主張教學中,教師的處理過程欠妥當,如果我們來將它們全面鋪開的話,基本上是這樣的:第一個過程,佈置任務;第二個過程,學生自讀;第三個過程,小組交流;第四個過程,集體討論,得出結論這樣的教學過程的安排,消耗時間非常大;而且,討論又是散點討論,你要不斷地點評學生的發言,而學生髮現課文時一會要到前面去找一會要到後面去找,把文章的思路完全打亂了,討論也是分散的在散點閲讀的狀態下,要想讓學生構建課堂學習和認知的完整體系的話,是非常困難的“消耗時間非常大”和“散點閲讀”兩個原因使得課堂上大的討論環節需要更充分的時間,時間不夠就討論不充分,就只能匆匆走過場,結果是結論似乎出來了,但感覺總是“不到位”,我們非常希望看到的效果怎麼就沒有出來呢?原因就在於此

——希望所有青年教師關注教學技術專業發展的成熟

再次,跟所有青年教師談三點專業發展道路的建議(我不展開説)青年教師專業發展有三條道路可走(今天上午的三節課也給大家提供了三條專業發展的途徑)

第一條路,走技術發展的道路,做一個會教課的教師,甚至成為一位會構建藝術課堂的教師語文教師應該好好學習一下於漪老師,我一直認為,於漪老師在課堂教學的藝術境界上給老師們做出了最好的表率如果要走這條道路的話,我們要找到自己的高度,於漪老師就是一個高度

第二條道路,應該走學科專業化發展的道路,也就是強調知識的先進性,成為知識先進性的教師為什麼我們能教課呢,因為我們先學先教,我們在知識上有“先進性”很多老師在文本解讀上達不到“先進”,和學生的認識在一個水平上,那我們怎麼去引領學生髮展呢!一篇很短的經典文章(今天課堂上的兩篇文章都)很耐讀,希望老師們在文本解讀上要有獨到的見解

第三條道路,走教學思想發展的路子今天,餘映潮老師做出了非常好的示範“大家”上課,是能夠壓台的!同樣是走上講台,剛才我們分析了青年教師走上講台的緊張感,而有風格的老教師能放下這些東西也許餘映潮老師不會呈現一節非常藝術化的課堂,他本身也沒有去想這樣做,但他非常“壓台”,那麼他非常沉穩地站在課堂上的原因是什麼,是他肚子裏有積存,他知道“我這節課能給學生什麼”,而且他堅信“我一定能給得到”、“我所給的學生一定能拿到”,也就是這節課我能夠紮紮實實地給學生點什麼我們不是一直在強調教學應該走紮實發展的道路嘛,我們不是一直在強調要講實實在在的語文課嘛!這就是“有思想”的語文教師所堅守的課堂教學原則我們會發現,餘映潮老師一上課就跟學生説,兩年前我給同學們上讀報課,我講的是什麼(投影顯示出要點),今天我要給大家上一節專題研討課,我們要幹什麼(投影顯示出要點)很多老師恐怕沒有在這方面思考過,在這裏,我們要明白餘映潮老師的每節課是有預設的,也就是説“我希望這節課是一個什麼課”,他非常清晰因此黃山賽課時(第八屆)他上的是“瀏覽後的積累”;而今天他要上的是“閲讀精選之後的思維方法的點撥”,於是,他就從這期報紙裏精選了幾個片段,讓學生去讀,在讀的過程中認識到思維方法是怎樣的,並進而掌握有效的思維方法因此,課堂的高明之處就在於整體的反覆是非常精緻、非常清晰的所以,我們希望更多的教師走教學思想發展的道路

——以上的三條道路,是我今天聽完課之後的有感而發,未必是科學的判斷,僅供老師們參考

謝謝大家!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jiaoanmuban/ynmxl3.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