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教案模板 >

《短篇小説欣賞》教案:狂人日記 教案教學設計

《短篇小説欣賞》教案:狂人日記 教案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通過人物形象和藝術特色的分析,理解狂人形象的特異性及其深刻意義。

2.剖解狂人形象。作品在形式上的創新及心理描寫的特色。

3.體會本文的反封建意義

教學重點:剖解狂人形象。作品在形式上的創新及心理描寫的特色。

教學難點:狂人是真狂還是假狂。

教學過程

一、創作背景

《狂人日記》最初發表於1918年5月出版的《新青年》雜誌第4卷第5號,後收入小説集《吶喊》。作者在這篇小説發表時,第一次採用了“魯迅”的筆名。

從日本回國後,魯迅接連遭到嚴酷現實的打擊,一度失望而沉默。正當魯迅埋頭在中國古文化中“鈎沉”的時候,正當魯迅在為民族的生死存亡而痛苦、焦慮的時候,《新青年》樹起了“文學革命”的旗幟,使魯迅走出沉默將已數十年來對中國社會歷史的思考和認識,濃縮在一篇小説裏,與《新年青》同仁一起,站在了文學革命的最前沿,向整個封建社會提出了挑戰。這篇非同凡響的小説,就是《狂人日記》。

《狂人日記》是魯迅的第一篇白話小説,也是他的成名作。在中國仍至世界文學史上以“處女作”成名的作家為數不少,但在37歲時才發表處女作,而且從此一發而不可收,併成為大文豪的作家卻為數不多。魯迅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文學革命造成的機遇。在這個意義上,可以説,沒有文學革命,也就沒有魯迅。魯迅在發表《狂人日記》之前,不但寫了《文化偏至論》、《魔羅詩力説》等文學論文,翻譯了許多“域外”的進步小説,還創作了文言小説《懷舊》,其主要思想都在於喚起人們的覺醒。然而,作為一個先進的知識分子,聲音雖然激進,但畢竟缺少呼應,不能造成一個運動。而《新青年》向封建思想和封建文化首先發難後,雖然也一時有些寂寞,但大家一起鼓動,終於形成了一股勢力,其影響就震撼人心了。

二、主題 

《狂人日記》的主題十分明確,就是“意在暴露家族制度和禮教的弊害”。他還曾在1918年8月20日致許壽棠的信中説道:“《狂人日記》實力拙作……以此讀史,有多種問題可以迎刃而解。後以偶閲《通鑑》,”乃司中國人尚是食人民族,因此成篇。此種發見,關係亦甚大知者尚寥寥也。”由此可見,作品小序中所謂“今撮錄一篇,以供醫家研究”等語,完全可以理解為作者有意摹傳統筆記小説作法而寫的反語,也可以理解為作者所説的“醫家”有更深廣的含義,並非狹義的“醫生”、“大夫”。在這部作品中,我們可以看到,狂人雖然具有迫害狂的精神特徵,諸如“今天全沒有月光,我知道不妙”,“趙貴翁的眼色便怪:似乎想害我”,“那趙家的狗,何以看我兩眼呢?”等等,但作品的深層意藴卻是有意識地指向幾千年的歷史和當時社會上的“吃人”現象從古代的“易子而食”,到“前天狼子村佃户來説吃心肝的事”;從“易牙蒸了他兒子,給桀紂吃”,到徐錫林(即徐錫霖)被炒食心肝。作品內容雖然帶有狂人的非邏輯心理特徵,但始終圍繞着“吃人”,圍繞着中國民族在幾千年的歷史不斷髮生的有史可查和無史記載的形形色色的吃人現象,其意圖是顯而易見的。

《狂人日記》在表現其主題時,也表現出鮮明的啟蒙主義的思想特徵。魯迅對中國國民性中的“看客”心態最為深惡痛絕,他的“棄醫從文”的重大抉擇便直接由於這個因素。而顧在五四運動前後寫的所有雜文和小説,都是以啟蒙主義為總的思想特徵的。

《狂人日記》的創作,下是魯迅在經歷了沉默與思索之後的第一聲吶喊,其中自然而然地融入了他多年來的憤怒、怨恨、不滿、焦慮,以及希望、企求等各種複雜的情緒,也必然地體現了他多年來對中國歷史的深思和對現實社會的認識,是一篇徹底的反封建的“宣言”,也是作者此後全部創作的“總序言”。

《狂人日記》的啟蒙主義思想特徵,主要表現在對封建禮教的深刻揭露,對麻木愚昧的國民性的批判,以及對將來的堅定信念和熱烈希望。作者寫道:“我翻開歷史一查,這歷史沒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葉上都寫着‘仁義道德’個字。我橫豎睡不着,仔細看了半夜,才從字縫裏看出字來,滿本都寫着兩個字是‘吃人’!”禮教就是吃人,仁義道德是禮教虛偽的面具,這就是魯迅對封建道德的定義,也是他多年來思考和認識的結果,也是這篇作品最輝煌的成就。

三、狂人形象分析及其深刻意義

作品借主人公的眼睛,觀察了他周圍的人:“他們也有給知縣打過枷過的,也有給紳士掌過嘴的,也有給衙役佔了他妻子的,也有老子娘被債主逼死的”,然而,他們不但沒有起來反抗吃人的人,反倒也要吃人。作者為此感到不解和憤怒:“還是歷來慣了,”不以為非呢?還是喪了良心,明知故犯呢?”作品還寫道:“我詛咒吃人的人,先從他(即狂人的大哥引者)起頭;要勸轉吃人的人,也先從他下手。”“你們可以改了,從真心改起作用!你們也會吃盡。”在作品的最後一日記裏,作者深切地希望:“沒有吃過人的孩子,或者不有?”並具大聲疾呼:“救救孩子……” 《狂人日記》不僅表現了徹底批判封建禮教的勇氣,而且還表現了魯迅“憂憤深廣”的人道主義情懷,表現了他以文藝創作來改造社會和人生的總體精神。從這個意義上來看,《狂人日記》的意義,確實遠遠超出了文學的領域。

作品的主人公雖然是一個患有迫害狂恐懼症的“狂人”,但作品的主旨卻並不是要寫下層勞動人民所受到的迫害,更不是一個精神病人的“紀實文學”,而是要借狂人之口來揭露幾千年來封建禮教吃人的本質。因此作品中的狂人,實際上是一個象徵性的形象。“歷史上多少反抗舊傳統的、離經叛道的人,曾經被視為瘋子,如孫中山,也曾被人叫做‘瘋子’。從世俗的眼光看去他是瘋子;站在革命的立場看去他是先知先覺。同一個人、同一個思想卻在社會上有截然對立的兩種看法和評價,這也是變革時代的社會矛盾的反映。魯迅塑造這具有狂與不狂兩重性的形象,就是對社會矛盾的一種揭示。這也是狂個形象本身所具有的深刻含義”。掌握狂人形象的關鍵,就在於對狂人是真狂還是假狂的理解。

討論:狂人是真狂還是假狂?

狂人,從作品的敍述來看他確實是個瘋子,他有種種瘋子的病症:

狂人總是時時害怕着,提防着被人活生生地吃掉,作品具體寫出了他的狂態:(1)變態的心理。他把平常人的交往如探視、撫摩都看作是吃人行為的一部分。如“一路上的人,都是如此。其中最兇的一個人,張着嘴,對我笑了一笑,我便從頭直冷到腳跟,曉得他們佈置,都已妥當了。”將別人善意的“笑”理解為暗藏殺機的吃人者的表面文章,完全背離了正常生活的心理軌道。(2)混亂的邏輯。狂人在這種變態的心理下,正常的邏輯必然會被打破,這就造成了邏輯的混亂。“我不見他,已是三十多年;今天見了,精神分外爽快。才知道以前的三十多年全是發昏;然而須十分小心。不然,那趙家的狗,何以看我兩眼呢?”三十多年不見月光,從生活邏輯來説是不可能的,因此是荒唐的。“他”與“趙家的狗”沒有必然的聯繫,那狗看“我”兩眼更是與“我”不相干,但狂人卻將他和“那狗”與“我怕”與“月光”的不見都聯繫了起來,組成一個三段論。這種將部分前提省略的做法,造成了三段論的不成立。(3)虛幻的幻覺。狂人即瘋子,是生活在幻覺世界中的人。“我想:我同趙貴翁有什麼仇,同路上的人又有什麼仇;只有二十年以前,把古久先生的陳年流水簿子,踹了一腳,古久先生很不高興。…….”“我翻開歷史一查,這歷史沒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頁上都寫着‘仁義道德‘幾個字。…….”

但通過象徵和暗示,從作品字裏行間所傳達出的信息中,我們可以發現,狂人實際上是一個站在時代前列的反封建禮教、反封建家族制度的啟蒙者。

這可以從他的思想和行動的種種表現看出來:(1)“凡事須得研究,才會明白”,表現了狂人懷疑傳統,研究一切得啟蒙者的思想特點。(2)“獅子似的兇心,兔子的怯弱,狐狸的狡猾”,是狂人對“吃人者”本質的認識。(3)狂人在“歪歪斜斜的每葉都寫着”“仁義道德”幾個字的歷史的“字縫裏”,看出了“吃人”兩個字,是他對封建禮教的實質所作的歷史概括。作者中所提及的活生生的吃人的事實,則是這一歷史和結論的旁證。雖然狂人把“把脈”理解為“揣一揣肥瘠”是混亂的臆想,但既然古代能夠“易子而食”,現實中狼子村能夠吃人,為什麼自己的大哥不可能吃自己呢。荒誕的邏輯中自有邏輯的合理性。(4)狂人“踹”了古久先生的陳年流水簿子,是對於吃人社會的“經典”“戒律”的蔑視和鬥爭。通過“古久”和“陳年流水簿子”的形象暗示意義,將矛頭直接指向了保守的傳統文化。(5)將來是“容不得吃人的人”,是狂人對未來社會的幻想和規劃。(6)“我也未必沒有吃過妹子的肉”。這是對自我的估價和反思,也是對自己前途的絕望。充滿了自我懺悔的精神。(7)“救救孩子”的呼喊是狂人為建立新的社會而進行的實踐性探索。現實中的人,文化中的人,都是有罪的,只有孩子是純潔的,沒有受到吃人文化的污染,因此,要想有一個美妙的未來,就只能把希望寄託在孩子的身上,就只能趕緊救救孩子。

魯迅曾在《我怎麼做起小説來》一文中説過:當時“大約所仰仗的全是先前看過的百來篇外國作品和一點醫學知識”。從作口中狂人的言行來看,他的確是一個“迫害狂”患者,具有恐懼、多疑、知覺障礙和邏輯思維不健全等特徵,屬於精神病學的“迫害妄想型”精神病患者。如作品所寫:“早上小心出門,趙貴翁的眼色便怪:似乎怕我。還有七八個人,交頭接耳的議論我,又怕我看見一路上的人都是如此。”像這樣的以為人人都要害他、要吃他的心理,在作品中處處可見。如果只看到這一方面,那就很容易認為狂人是真狂了。其實狂人的評議和心理有許多錯亂和偏執的地方,卻又表現出清醒的認識、深刻的思想和發言人的洞察力。在這方面,最為突出的就是前面提到的他從寫滿“仁義道德”幾字的歷史字縫裏所發現的吃人的本質。這段話揭開了幾千年中國封建禮教的面紗,揭露了封建禮教在精神上對人民的殘害,揭示了封建制奴役壓迫人民的罪惡。幾千年來,敢於站出來説出這個本質的人難道不就是被世人看作是“狂人”的人嗎?作品開頭,有這樣一段話:“我不見他,已是三十多年;今天見了,精神分外爽快,才知道以前的三十多年,全是發昏;然而須十分小心。”作者按照一個迫害狂患者的思維特徵來寫人物的語言,其邏輯雖然常常很不清晰,但是,其含義卻是相當豐富而且深刻的。所以,作品中的狂人,實際上是一個敢於向傳統世俗社會挑戰的清醒和反封建的民主主義者的象徵形象。

如果我們很好地解決了狂人形象是真狂還是假狂的問題,那麼,對狂人形象所具有的“狂與不狂”的兩重性就容易掌握了。狂人的“狂”,一方面是由於他所具有的精神病人的某些特徵,更重要的一方面卻是他對傳統和世俗的反抗;狂人的“不狂”,則在於他“超前”的思想認識是符合歷史發展趨勢的,並且被歷史所證明是正確的,只是他説出了當時的人們不敢説或者是還沒有説出的駭人聽聞的話。

“狂人”是作者在小説中塑造的一個奇特而又複雜的藝術形象。一

方面,“狂人”是一個真實的患迫害狂症的精神病患者,他的言行、思維,都具有迫害狂症的特徵。但另一方面,“狂人”又是一個具有現代意識的封建社會中的叛逆者。在“狂人”的臆想瘋話中,包含着許多深刻的真理。“狂人”非常喜歡研究和思考問題,凡事喜歡尋根究底,而且對問題有着一股不弄明白不罷休的精神。他在探究現實和歷史時,終於發現了仁義道德的吃人本質。“狂人”對現實的認識也非常清醒。他在看到了周圍是一個可怕的吃人世界的同時,還能分辨出食人者的種種類型。“狂人”不僅善於思考,具有清醒的認識,而且具有強烈的反傳統精神,對“從來如此”的封建道德、封建傳統,敢於大膽懷疑和抨擊,發出“從來如此,便對嗎?”的反傳統的疾呼!最難能可貴的是,“狂人”在批判封建傳統、封建道德的同時,還具有自省精神。他不只是看到別人在吃人,還醒悟到自己“未必無意之中,不吃了幾片肉”。這就不只使自己成為批判者,也把自己放在了全民族一分子的地位上。“狂人”最後發出了“救救孩子”的呼聲。這呼聲既傳達出了“狂人”對未來社會的憧憬,又使人感受到“狂人”為民族前途憂心如焚的灼熱感情。

《狂人日記》是中國現代白話小説的開篇之作。作品塑造了一個“迫害狂”患者的形象--“狂人”,他被封建勢力壓迫、禁錮了多年,時時害怕、提防着被人吃掉。作品通過對狂人變態心理的描寫,以猛烈的炮火轟擊了傳統的封建道德,揭露了這種道德是一種“吃人”的道德,幾千年的封建史是一部“吃人”的歷史。應該説,這是對封建倫理道德本質的最深刻的揭露,是對中國封建社會歷史的一個重要方面的最深刻的概括。

《狂人日記》對封建道德的深刻批判是以“狂人”的意識流動為描繪對象,逐層深入揭露的。作品中,“狂人”的意識流動大致分為三個層次:一是感到趙貴翁和路人都是“吃人”的人,都要吃他;二是知道他的大哥也是“吃人”的人,也要吃他;三是懷疑自己也在無意中吃過人。這三個層次的思想內涵是:其一,封建道德在社會上的廣泛影響,造成了封建社會人與人關係的普遍冷酷;其二,封建道德在家庭關係中的貫徹,即封建的家族制度,使家庭關係也帶上了反人性的“吃人”性質;其三,在傳統封建道德的無形浸染下,在封建社會中成長起來的人都可能沾染上“吃人”的思想,無意中吃過人,害過人。由於傳統的封建道德是以調整家庭關係的家族制度為基礎的,是以一整套封建禮儀規定為基本保證的,因此,魯迅將批判的重點放在了“意在暴露家族制度和禮教的弊害”上。(此處簡要介紹“禮教”為什麼吃人?古代文化略解。)

總之,作品通過狂人的形象,尖鋭地揭示了家族制度和禮教的'吃人'本質,表現了作者對以家族制度和封建禮教為主體內涵的中國封建文化的反抗;也表現了作者深刻的懺悔意識。作者以徹底的'革命民主主義'的立場對中國的文化進行了深刻的反思,同時對中國的甚至是人類的前途表達了深廣的憂憤。

四、藝術特色

《狂人日記》一發表,就以其“格式的特別”而引起了許多關注新文學的人們的注意。而它的特別,主要就在於它採用的是中國傳統小説從來沒有過的“日記體”形式。此外,作口中所帶有的“淡淡的象徵主義色彩”和新形成的具有獨特個性的“寓熱於冷”的鳳格也引起了人們的重視。所以,茅盾説:當時“還沒有第二個同樣惹人注意的作家,更找不出同樣成功的第二篇創作小説”。

1.格式的特別。在中國,以前沒有日記體小説,只有筆記體和章回體小説。筆記體是“採風式”的,章回體是“説書式”的,它們在都採用第三人稱,而日記體則全部採用第一人稱,整篇作品幾乎都是主人公內心世界的表白。魯迅的《狂人日記》不但從題目上,而且從整體形式上都借鑑了俄國著名作家果戈理的同名小説。魯迅在借鑑果戈理小説的同時,不僅在思想內容方面表現得更為“憂憤深廣”,把矛頭直接指向封建禮教,很好地表現了本民族的生活和意識,而且在藝術手法方面,並沒有因此而完全拋棄本國的小説傳統,在以自我表白為主要特徵的日記體小説中,仍然能很好地運用白描手法,極簡明地通過語言和行為刻畫出人物的形象和性格。

2.獨特的心理描寫。變態的心理,混亂的邏輯和虛妄的幻覺。等等狂人心理的描寫和刻畫。狂人見到所有的人都是像要吃人,就是一種典型的迫害狂患者的心理狀態;狂人由女人罵小孩推導出女人要吃人,由女人的要吃人推導出大哥、母親和自己都吃了妹子的肉,這是典型的邏輯上的混亂。

3.採用了一些諸如象徵、暗示、變態心理描繪等現代主義手段。第一節:'我不見他,已是三十多年'--比喻黑暗的長久;第二節'古久先生的陳年流水簿子'--比喻、暗示中國幾千年不變的傳統文明。而第六節'黑漆漆的,不知是日是夜。趙家的狗又叫起來了'--象徵整個封建社會的黑暗與兇險。讀者通過作品中的這些關鍵性的詞句所包含的象徵、比喻、暗示的意義,通過聯想可以體會到作品的實質內容。作者既把狂人寫得完全象一個狂人,而作為體現作者意圖得藝術手段,他使讀者的理解完全超越於這個手段,不僅構思頗見新意,而且結合得又天衣無縫,顯示了高超的藝術技巧。

4.借實行虛,以虛證實。小説選取狂人作為主角是個十分精心的安排。在黑暗勢力陳陳相因地壓在人們頭上的那個社會裏,一切都已經習慣了,一切都視為當然。魯迅有意通過“迫害狂”患者的感受,通過他在精神錯亂時寫下的譫語,從某些“人吃人”的具體事實,進一步揭示了精神領域內更加普遍存在的“人吃人”的本質,從而對封建是社會的歷史現象作出了驚心動魄的概括。

5.從創作方法上看,《狂人日記》主要採用的還是現實主義的方法。這表現在作品重視典型環境的描寫、重視細節的真實性、重視人物性格的統一性等方面。我們在閲讀中時,如果把狂人的“錯覺”加以矯正,就可以發現,無論是路人對他的態度,還是何先生對他的診斷,都是當時社會上普遍存在的生活現象。而“從盤古開闢天地以後,一直吃到易牙的兒子;從易牙的兒子,一直吃到徐錫林”,甚至於“去年城裏釘了犯人,還有一個生癆病的人,用饅頭蘸着血舐”(這個細節後來被作者用於他的另一篇小説《藥》之中),確實是“從來如此”。

《狂人日記》的現實主義精神,最重要的是念念不忘對封建道德的批判、對愚昧國民的同性和鞭撻。在作品中,除了現實廣義的方法外,象徵主義也時常可見。無論是“很的月光”,還是“趙家的狗”;無論是狼子村的炒吃心肝,還是李時珍寫的人肉可以煎吃,都既可以看作是現實主義的刻畫,也可以看作是象徵主義的結合。狂人的精神病狀的描寫是逼真的,而他的幾乎所有語言又都是帶有一定的象徵意義的。他的形象本身的象徵意義則更為突出。

茅盾曾在1923年這樣寫道“這奇文冷雋的句子,挺峭的文調,對照着那儲蓄半吐的意義,和淡淡的象徵主義色彩,便構成了異樣的風格,使人一見就感着不言而喻的悲哀和愉快。”魯迅從《狂人日記》開始就形成了一種“異樣的風格”,即作品雖然一開篇就使人籠罩在陰冷的恐懼之中,雖然處處使人感到毛骨悚然,但是,作品中狂人昂揚的鬥志,卻不能不使人振奮,不能不使人覺得作者在冷峻的文字中還流淌着熱烈的感情,還寄託着熱切的希望。概而言之,是魯迅小説“異樣的風格”就是寓熱於冷。

《狂人日記》在中國現代文學史和中國現代文化史上都具有跨時代的意義。作為現代第一篇白話小説,它奠定了中國現代小説(文學)創作的基礎;它的深切的思想是中國現代啟蒙主義的高度概括。其在形式和思想方面都深刻影響了二十世紀中國文學史和中國思想史。

6.《狂人日記》:現代白話短篇小説開山作

五、作業

完成課後練習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jiaoanmuban/ygn7k9.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