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教案模板 >

誡子書教案合集6篇

誡子書教案合集6篇

作為一位傑出的教職工,就不得不需要編寫教案,藉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學質量,收到預期的教學效果。那麼教案應該怎麼寫才合適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誡子書教案6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誡子書教案合集6篇

誡子書教案 篇1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朗讀課文,背誦課文,培養學生的古典文學素養。

過程與方法:引導學生注意詞語的積累和文句的精確翻譯與理解。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理解文中深刻的人生理念和父對子的殷殷期望。

教學重點:誦讀課文,積累警句;理解主旨,勤學勵志。

教學難點:引導學生理解文章的思想意義。

教學方法:閲讀法,學導法

教學過程:

一、導入

由杜甫的《蜀相》中的詩句導入。“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這幾句詩寫的是哪一位歷史人物?(學生回答引出諸葛亮)

諸葛亮是《三國演義》中的智慧的化身,其實他不但是一位智者,更是一位慈父,今天就讓我們學習一篇諸葛亮寫給他兒子的家信——《誡子書》,去體會慈父的殷殷情懷,智者的諄諄教誨。

二、初讀課文,讀準讀順。

1、學生自由朗讀課文,讀準字音,注意停頓。

2、找學生朗讀課文,師點撥存在的問題。師生共同明確加點字的注音和課文朗讀停頓。

夫: 澹泊:: 淫慢: 險躁: 窮廬:

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澹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淫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治性。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

3、全班齊讀課文。

三、精讀課文,準確翻譯。

1、藉助課下注釋和工具書自主譯讀課文。

温馨提示:A、聯繫實虛詞的日常積累(如“以”的常見用法),遷移聯想,猜讀翻譯,合作交流,取長補短,後總結成型。

B、翻譯課文時不能直譯的便意譯,無論哪種譯都要保留原句的句式特徵(如雙重否定)和原文的風格特點(如本文的簡潔精警)

2、合作探究:小組合作,解決個人翻譯過程遇到的難題。

3、師生共同解疑。教師給予點撥,對學生進行古文學習方法的指導。

四、品讀課文,領會深意。

本環節教師以一系列的問題帶動學生對課文的深入理解。

1、諸葛亮寫這封家信的用意是什麼?

明確:告誡兒子立志學習、修身養性、淡泊名利、珍惜時間。要注意修身養性,生活節儉,以此來培養自己的品德,表達了他希望後代志存高遠的厚望。

2、文本作者抓住一個“靜”字,圍繞學習告誡兒子要成材必須具備哪幾個條件?(從文中找出典型句子,分組討論交流,指定代表回答;齊讀原句,體會作者情感,力求熟讀至誦)

明確:A、淡泊:非澹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B、立志: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

C、惜時: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萎,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

3、文中有兩句話常被人們用作“志當存高遠”的座右銘,請寫出這兩句話。

4、從文中找出你喜歡的一個警句,談談你的理解和受到的啟發。

明確:非澹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六、課堂小結:

真正的智慧,可以超越時空,歷久彌新,願這些經典的語句伴隨我們大家行走一生。讓我們一起背誦全文。

七、課後作業:

1、背誦並默寫課文。

2、蒐集有關諸葛亮的詩句或成語或典故。

誡子書教案 篇2

教學目標:

1、讀準字音,熟讀成誦。

2、注意詞語的積累和文句的精確翻譯與理解。

3、理解文中深刻的人生理念和父對子的殷殷期望。

教學重點:

1、背誦課文。

2、在理解重點詞語的基礎上翻譯全文。

3、引導學生領會文章的思想意義。

教學難點:

引導學生理解“儉以養德”與“靜”的關係。

課時安排: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同學們,我們在八年級曾經學過兩篇文章,一篇是諸葛亮寫的《出師表》,一篇是陳壽寫的《三國志》節選《隆中對》。這兩篇文章中的諸葛亮給你留下了怎樣的印象?請你用富有表現力的詞語來概括一下。(找生談。明確:賞罰分明、知人善任、忠心耿耿、深謀遠慮、足智多謀等)諸葛亮是在54歲的時候逝世的,在逝世前他曾經對他五歲的兒子説過一段話,這段話後來一直被諸葛家族奉為祖訓,可見他對諸葛子孫有着多麼深遠的影響。今天我們就來學習這段話(板書:誡子書),相信大家也一定受益匪淺。

二、初讀課文

1、學生以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課文。要求,藉助工具書掃清生字障礙,注意停頓。

2、找生朗讀課文,師點撥存在的問題。

注意(1)生字夫(fú)

澹泊(dàn)(bó)

淫(yín)慢

遂(suì)

廬(lú)

(2)停頓

3、集體朗讀課文。

三、疏通文意

1、學生自主學習。結合課下注釋和工具書,運用硬讀法、猜讀法、聯想法(聯繫現代漢語)遷移運用法(聯繫已學過的古文知識),學生自主譯讀課文,找出疑難問題,併力求在小範圍內合作解決。學生學習時,教師巡迴,及時給予指導。

2、質疑問難。這一環節,由學生自由提問,師生共同討論解決。學生能自己解決的,放手給他們。解決不了的,教師給予點撥。注意結合具體問題,對學生進行學習古文方法的指導。

3、師強調重點詞

4、生譯全文。先找生通譯全文,再同桌間口譯。在本環節中,要求學生譯文的語言,除了達到文通字順外,也要力求文字優美。(如: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譯為:年華隨時光消失,意志隨歲月流逝,最終枯敗零落,對社會沒有任何貢獻,只能悲哀地守着窮房子,那時後悔又怎麼來得及呢!)

四、研讀賞析課文

本環節,教師以一系列問題帶動學生對課文的深入理解。

1、諸葛亮寫這封信的用意是什麼?

主旨是勸勉兒子勤學勵志,需從淡泊寧靜中下功夫,最忌荒唐險躁。文章概括了做人治學的經驗,着重圍繞一個“靜”字加以論述,同時把失敗歸結為一個“躁”字,對比鮮明

2、本文就哪幾方面進行了論述?這幾個方面是如何展開論述的?你能再補充一個論據(道理或事實均可)嗎?

在修身、立志、為人處世方面分析了學與靜、才與學、學與志等方面的關係。

3.諸葛亮認為成才成學的條件是什麼?

理想的人才必須具備三個基本條件:志、學、才。他主張以儉養德、以靜求學、以學廣才,這三者是缺一不可的。志是成才的前提和基礎,但志向的培養又必須修養道德,造就人才必須從靜與儉的修養開始。

4. “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澹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這句話的核心是一個“靜”字。“儉以養德”與“靜”有何關係?

因為節儉方可清心寡慾,避免浪費。這就要求人們的內心世界始終保持寧靜,不會為貪圖豐厚的物質享受而分神勞力。“儉以養德”是建立在“靜”的基礎上的美德。

五、背誦積累。

學生背誦課文。提醒學生:注意一句話一句話地背,要注意句間停頓,開始時,要慢背,心裏裝着現代文,嘴裏説着古文。

六、談感受,説啟發。

學生從文中找出自己所喜歡的一個警句,談自己的理解和所受到的啟發。

只要學生言之有理即可。 如,(1)時光飛逝,我們要珍惜時光,不能等到自己變老,和世界脱節,才悲歎蹉跎的歲月,那將於事無補。(或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

(2)一個人要想有所成就,就必須從小確立大志,否則人生就沒有了方向。周總理在12歲的時候就發出了“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誓言,這一崇高的志向激勵着他一生都在為中華之崛起“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七、佈置作業

1、蒐集有關諸葛亮的詩句或成語或典故。

2、背默課文。

誡子書教案 篇3

【教學目標】

1 知 識 和 能 力:積累文言實詞,熟讀成誦,培養文言語感。

2 過 程 和 方 法:反覆朗讀,理解課文內容,把握文章脈絡,學習諸葛亮嚴密的論證。

3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通過品讀課文,感受諸葛亮的人格魅力,教育學生讀書修身,靜心養德。做有抱負有智慧有膽識的人。

【教學重點】背誦課文,積累警句; 理解主旨: 勤學勵志,修身養性

【教學難點】體會作者情感,賞析精彩妙點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方法】 提問法 討論分析法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教師提問:三國時期,羣雄並起,問鼎逐鹿。請問,你最喜歡哪位英雄?為什麼?(通過提問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他們的思維迅速活躍起來。)

然後出示課件:杜甫《蜀相》中的詩句: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提問,詩中寫的人是誰?――諸葛亮。我們學過他的哪些文章?――《出師表》、《隆中對》。這兩篇文章中的諸葛亮給你留下了怎樣的印象?請你用富有表現力的詞語來概括一下。(找生談。明確:賞罰分明、知人善任、忠心耿耿、深謀遠慮、足智多謀等)。教師總結:千古良相諸葛亮,他一生立志“興復漢室,還於舊都”,為此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他更以淡泊明志,寧靜致遠的高風亮節言傳身教,惠及子女。今天讓我們一起走進他的《誡子書》,聆聽他對子女的諄諄教誨。

(我認為,導語不僅僅是隻起導入作用,它起温故而知新的複習作用;起承前啟後的過渡作用;起知識的橫向拓展和縱向延深的作用。基於此,我設計瞭如上導語。)

(二)出示教學目標:

(三) 整體感知

這一環節一共有七步:

1、解題:《誡子書》,告誡兒子的一封家書。

2、學生聽錄音,完成下列任務:(1)標記生字注音,掃除文字障礙。(2)注意詞句停頓。3、學生自由朗讀。有自己解決不了的要提出來大家共同解決。有在自己讀的過程中覺得需要大家特別注意的也要提出來,引起大家的關注。

4、找學生個別朗讀,要求讀準音,把握好朗讀節奏。其餘學生認真聽,作出點評。屏幕出示一些需要學生特別注意的字的讀音和節奏

5、學生齊讀全文。

(説明:“書讀百遍,其義自見”。指導學生反覆誦讀課文,是文言文學習的最好的方法之一。通過範讀、自由閲讀、速讀、指讀等多種閲讀方式,來指導熟讀,理解文章內容,理清結構。根據學生初步閲讀形成的印象,自主提出疑惑,有效地利用,可以形成學生良好的閲讀品質。)

6、讓學生藉助工具書和課下注釋試着用自己的語言串釋課文,不必逐字逐句的翻譯,能譯出大意即可。遇到困難可與同學們交流探討,然後找同學來説,教師注意指正錯誤或強調重點難點句的翻譯。教師要提醒學生翻譯課文時不能直譯的便意譯,無論哪種譯都要保留原句的句式特徵(如BCD的雙重否定)和原文的風格特點(如A的簡潔精警),如:

A 靜以修身,儉以養德。翻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翻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 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翻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D淫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治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整體感知文章內容

讓學生再快速默讀一遍課文,出示問題讓學生思考並回答:本文作者闡述的觀點是什麼?作者從那兩方面進行論述的?同學四人為一小組,討論這個問題,要從原文中找依據。

提示板書:提出論點--{治學正(靜)---修身反(躁)}兩方面論證。

(説明:弄清楚了中心論點和論證內容也就基本疏通了課文,而這一切都是學生依據課文討論、探究的結果。設計這樣的問題,其實是教師已經列出了本課的主要內容和脈絡。學生在回答的過程中,一定要緊貼文本,思考並組織運用語言來回答的過程,就是鍛鍊自己的分析概括能力的過程。要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要求他們獨立思考和討論探究相結合。)

(四)精讀品味

1、文本作者抓住一個“靜”字,圍繞學習告誡兒子要成才必須具備哪幾個條件?找出這幾個句子,再次加以品讀,思考它們之間的關係。聯繫自身實際,談談感受體會。

(説明:這一問題是全文的重點和難點,掌握好這個問題,才能充分了解諸葛亮在修身、立志、為人處世方面對後輩的勸勉之意。通過疑難共解、合作交流,培養學生合作精神,鍛鍊合作學習的習慣和能力。)

學生從文中找出典型句子,分組討論交流,指定代表回答;齊讀原句,體會作者情感,力求熟讀至誦。

明確;A、立志: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

B、學習: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

C、惜時: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萎,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

關係:諸葛亮主張以儉養德,以靜求學,以學廣才,這三者是互相聯繫的,缺一不可的。志是成才的前提和基礎,但志向的培養又必須修養品德。

2、“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澹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這句話的核心是一個“靜”字。“儉以養德”與“靜”是否關係?

明確:看似無關,實則關係密切。因為節儉方可清心寡慾,避免浪費。這就要求人們的內心世界始終保持寧靜,不會為貪圖豐厚的物質享受而分神勞力。

(説明:這一問題由學生自由發言。這一問題的設計在於指導學生在分析問題中有所感悟,加深學生對感悟對象的深刻認識。也從諸葛亮的教誨中汲取力量,砥礪意志。這不僅實現知識和能力的遷移,更是進行情感、態度、價值觀的薰陶與內化。學生應該反覆在品讀這四句名言中去感悟、去發現。)

3、朗讀,積累詞句:你最喜歡文章哪個警句?談談你的理解和受到的啟發。

(説明:這是一道開放性題,是要求學生在上一問題的基礎上,進一步從課文中有所領悟,有所借鑑,在品德培養、學業立志方面對自己嚴格要求,要啟發學生談論的角度不要拘泥,最好結合自身的特點,聯繫自己的思想實際,説出深度。要讓學生充分發言,談收穫,談心得,談所悟,談感慨,談反思,要學會思考,學會自省。)

(五)內容回顧,課堂小結。這個環節我採取讓學生談收穫的形式來進行。學生可以從寫作特點上也可以從思想內容上來談。

(1)學習精闢嚴密的論證。

(2)從總結作者寫這封家書的用意中感受諸葛亮的高潔的人格魅力。

(六)拓展延伸

提供給學生關於修身、惜時、立志等古今名句。進一步豐富學生的知識。學生熟讀。

警句推薦:A、淡泊:苟利國家,不求富貴(《禮記》);不汲汲於富貴,不慼慼於貧賤(陶淵明);水能性淡為吾友,竹解心虛即我師(白居易);心閒天地本來寬。(陸游)B、立志: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材,亦有堅忍不拔之志(蘇軾);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寄滄海(李白);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窮且益堅,不墜青雲之志(王勃);志當存高遠(諸葛亮)C、惜時:志士惜日短,愁人知夜長(傅玄);浪費時間是一樁大罪過(盧梭);時間有三種步伐,未來的時間踟躕接近,現在的時間似矢飛去,過去的時間永遠靜止。(席勒)

(七)佈置作業。

1、背誦全文,積累警句。

2、整理與諸葛亮有關的故事、成語、俗語、詩詞。

誡子書教案 篇4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識記並積累文中的文言實詞和虛詞,能借助註釋和工具書翻譯課文。

(2)體會作者情感,把握文章主旨。

(3)賞析精彩妙點,背誦全文,積累警句。

2、過程與方法

反覆誦讀,把握文章主旨,體會作者情感。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體會作者的殷殷教子之情,感受諸葛亮的人格魄力,提升自己的品德素養。

【教學重點】

積累常見的文言詞語,背誦課文,積累警句,理解主旨。

【教學難點】

把握文章主旨,賞析精彩妙點。

【教學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式學習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情境導入,由題入文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書信作為萬里相隔的親人之間維繫感情的方式,自古至今有着非同尋常的意義。我國古今有著名的家訓,家書。如:曾國藩家書、傅雷家書等。

今天我們學習諸葛亮著名的《誡子書》,即告兒子的一封家書。題目表明文章的內容是諸葛亮對兒子的諄諄教誨。這是他自己學習修養經驗的結晶,修身治家之道的概括。誡,告誡、勸勉。子,一般認為是指諸葛亮的兒子諸葛瞻。書,書信。

二、作者及寫作背景

課件出示:諸葛亮(公元181—234年),字孔明,號卧龍,山東琅琊郡陽都人(今山東省沂水縣)。三國時期蜀國丞相,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曾隱居隆中,後來任蜀國丞相。在世時被封為武鄉侯,後世稱諸葛武侯。著有《諸葛亮集》。

這篇《誡子書》是諸葛亮54歲時寫給他8歲兒子諸葛瞻的。目的在於告誡兒子要注重修身養性,生活節儉,以此來培養自己的品德,表達了他希望後代志存高遠的厚望。

三、朗讀課文,感知文意

1.學生以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課文。要求,藉助工具書掃清生字障礙,注意停頓。

2.學生聽錄音,完成下列任務:

(1)標記生字注音,掃除文字障礙。

(2)注意詞句停頓。

3.找單個學生朗讀,要求讀準音,把握好朗讀節奏。其餘學生認真聽,作出點評。

幻燈出示:

(1)字的讀音

夫(fú) 淫(yín)慢 險躁(zào) 遂(suì) 窮廬(lú)

(2)語句停頓

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

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

淫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冶性。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

4.教師指導學生通過各種形式的朗讀,加深學生對文章內容的瞭解。

通過範讀、自由閲讀、齊讀、指讀等多種閲讀方式,來指導熟讀,理解文章內容。

5.翻譯課文

(1)自主學習

生藉助課下注釋和工具書,疏通文義,有疑問的圈畫出來。

(2)合作探究

小組合作,解決個人疑難問題。

(3)師點撥,抽背重點字、詞、句釋義。

(4)全班討論,共同翻譯全文,把握重點詞語,逐句翻譯。

(幻燈逐句出示,找學生先解釋重點詞語,再翻譯句子)

四、合作探究

再讀課文思考探究下列問題:

1、諸葛亮寫這封家書的用意是什麼?

明確:告誡兒子要注意修身養性、生活節儉,以此來培養自己的品德。表達了諸葛亮對後代的殷殷期盼之情。

2、作者認為怎樣才具有“君子之行”?怎樣才“不能治性”?

明確:“靜以修身,儉以養德“ ”險躁“

3、作者認為具有“君子之行”需要“靜以修身、儉以養德”,課文從那幾方面進行論述的?

明確:治學: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 ——正(靜)

修身:淫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治性。 ——反(躁)

惜時:年與時馳,意與日去

4、你是如何看待“夫學須靜也”這句話的?

明確:學習需要淡泊寧靜。淡泊寧靜是學習的最佳境界,只有靜下來,不受外界的干擾,才能深入下去,才能提高學習效率。

5、畫出文中提到“志”的語句,聯繫上下文,説説你對文中“志”與“學”的關係是如何理解的。

明確:“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志無以成學”有明確的志向是成就學業的'前提,“志”與“學”中“志”是很重要的,只有有了明確的方向,才能最終成就學業。

6、反覆誦讀課文,找出例句,體會語言的韻律美

例句:(1)靜以修身,儉以養德。(2)淫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治性。(3)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多運用對偶句、雙重否定句,句式整齊,節奏感強。)

五、聯繫實際拓展延伸

諸葛亮幾千年前對兒子説的話,今天還有現實意義嗎?

明確:一個人必須從小注意修身養性,生活節儉,立志成學,加強思想修養,刻苦自勵。做人與學習,做人居於首位,而做人的關鍵是“靜”。所謂“靜”,就是面對燈紅酒綠,面對權力、金錢等誘惑,不能因不拘小節而以身試法。要時刻堅守道德防線,時刻繃緊法紀之弦,自省、自警、自勵,恪盡職守,率先垂範,管住自己,管住身邊人,維護自身形象。因而當今仍具有現實教育意義。

六、課堂小結

通過這節課學習,希望同學們在學習、生活中,能夠真正地做到“靜以修身、儉以養德”。

七、作業

1、背誦全文,積累警句。

2、整理與諸葛亮有關的故事、成語、俗語、詩詞。

誡子書教案 篇5

教學目標:

1、誦讀課文,理解文章內容。

2、精讀課文,體會作者情感。

3、研讀課文,積累名言警句。

教學重點:

1、誦讀課文,理解文章內容。

2、研讀課文,積累名言警句。

教學難點:精讀課文,體會作者情感。

教學過程

一、激趣導入

1、猜猜這些故事都與誰有關?

三顧茅廬、草船借箭、火燒赤壁、空城計

2、你認識我嗎?

諸葛亮(181—234),字孔明,號卧龍,三國時期蜀漢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曾隱居隆中,後來任蜀國丞相。死後被追諡為“忠武侯”,後世常尊稱其“武侯”“諸葛武侯”。諸葛亮一生“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是中國傳統文化中忠臣與智者的代表人物。代表作有《出師表》、《誡子書》等。

二、題解

《誡子書》誡:告誡,勸勉。子:兒子。書:書信。告誡兒子的一封家書。

《誡子書》是諸葛亮54歲時寫給他8歲兒子諸葛瞻的一封家書,是後世歷代學子修身立志的名篇。

三、你讀我讀,讀熟課文

(一)聽錄音,找出錯誤的字音。

夫君子之行(fú) 淡泊(dànbó) 淫慢(yín) 遂成枯落(suì)

(二)全班配樂朗讀

四、再讀再品,疏通文意

要求:自主學習:學生藉助課下注釋及工具書自主譯讀課文,瞭解文章內容,圈畫疑難問題。

(一)你會解釋下列加點字詞嗎?

(1)非淡泊無以明志(內心恬淡,不慕名利)(明確志向)

(2)非寧靜無以致遠(達到遠大目標)

(3)非學無以廣才(增長才幹)

(4)淫慢則不能勵精(放縱懈怠)(振奮精神)

(5)險躁則不能治性(輕薄浮躁)

(6)年與時馳(疾行,指迅速逝去)

(二)你會翻譯這些句子嗎?

(1)靜以修身,儉以養德。

譯:屏除雜念和干擾來提高自己的修養,勤儉節約來努力培養自己的品德。

(2)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譯:不內心恬淡就不能使自己明確志向,不安定清靜就不能達到遠大目標。

(3)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

譯:真知必須在寧靜中得到,才能是從不斷的學習中積累起來的,不學習就不能增長才幹,不立志就難以學有所成。

(4)淫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治性。

譯:放縱懈怠就不能振奮精神,輕薄浮躁就不能修養性情。

五、你思我想,理解精髓

1.這篇文章的中心論點是那一句話?

靜以修身,儉以養德。

2、你認為這個觀點中哪一個字是最重要的?

“靜”字(因為節儉方可清心寡慾,避免浪費。這就要求人們的內心世界始終保持寧靜,不會為貪圖豐厚的物質享受而分神勞力。“儉以養德”是建立在“靜”的基礎上的美德。)

3、諸葛亮認為成才成學的條件是什麼?

理想的人才必須具備三個基本條件:志、學、才。他主張以儉養德、以靜求學、以學廣才,這三者是缺一不可的。志是成才的前提和基礎,但志向的培養又必須修養道德,造就人才必須從靜與儉的修養開始。

六、你談我談,暢所欲言如果你是諸葛亮的兒子,你聽懂了父親的哪些叮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你談我談,分享家書

提示:可以説説親朋好友對你的勸誡,書信、短信、微信均可。

八、你讀我讀,積累名句

積累與諸葛亮有關的名句

1、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蜀相》杜甫

2、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書憤其一》陸游

小結: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諸葛亮一生無意於功名利祿卻名垂千古,希望同學們在成長的道路上能堅守自己內心的寧靜,不忘初心,篤志前行。

誡子書教案 篇6

教學目的

1.背誦課文,積累誡、夫、修身、澹泊、勵、遂等詞語。

2.理解文章大意,並進行現代審視。

3.瞭解閲讀文言的基本方法。

教學重難點

1.背誦課文,積累誡、夫、修身、澹泊、勵、遂等詞語。

2.理解文章大意,並進行現代審視。

教學時間:1課時

教學內容與步驟

一、情景激趣

諸葛亮(181—234),字孔明、號卧龍(也作伏龍),琅琊陽都(今山東臨沂市沂南縣)人,三國時期蜀漢丞相、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

諸葛亮為匡扶蜀漢政權,嘔心瀝血,其“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精神受到歷代的讚揚。其在《三國演義》中被塑造成忠臣楷模,智慧化身。成都、寶雞、漢中、南陽等地有武侯祠,杜甫作《蜀相》贊諸葛亮。

諸葛亮在民間與官方的影響都甚大,後世流傳着大量與他相關的歇後語、俗語、成語等,如諸葛亮草船借箭——有借無還,三個臭皮匠——抵個諸葛亮,揮淚斬馬謖、三顧茅廬、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七擒孟獲、既生瑜,何生亮等。

本文寫於蜀漢建興十二年(元234年),當年諸葛亮出兵武功,其間寫信給諸葛謹,稱“諸葛瞻如今已經八歲,十分聰明可愛,只是怕他過早成熟,將來成不了大器”。又在臨終前作《誡子書》與諸葛瞻。文章闡述修身養性、治學做人的深刻道理,不僅讓他的子孫從中獲益頗多,後來諸葛瞻戰死綿竹,為國盡忠,就是明證,也給其他人提供了修身立志的借鑑,其中的名句“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人。

同學們,我們今天學習本文,看看我們能夠從中受到怎樣的啟示?

二、探究生趣

第一步,泛讀課文,理解文意。指導學生閲讀時,要求結合註釋,梳理文意,將課下重要註釋簡化後移到課文相關位置處。用序號標出情節結構。在閲讀過程中積累下列詞語:

誡:警告,勸人警惕。

夫(fú):段首或句首發語詞,引出下文的議論,無實在的意義。

君子:品德高尚的人。指操守、品德、品行。

修身:個人的品德修養。

養德:培養品德。

澹(dàn)泊:也寫做“淡泊”,清靜而不貪圖功名利祿。內心恬淡,不慕名利。清心寡慾。明志:表明自己崇高的志向。

寧靜:這裏指安靜,集中精神,不分散精力。致遠:實現遠大目標。

成:達成,成就。

慢:懈怠,懶惰。

勵:振奮。

治性:“治”通“冶”,陶冶性情。

與:跟隨。

馳:疾行,這裏是增長的意思。

去:消逝,逝去。

遂:於是,就。

接世,接觸社會,承擔事務,對社會有益。有“用世”的意思。

將復何及:又怎麼來得及。

淫慢:過度的享樂,懈怠。淫:過度。

一、探究結構

學法指導:理解文章整體結構,要注意通過文章的結構特色、文中提示思路的詞語或句子加以理解。課文的一般結構方式為提出對象,對對象進行直接描寫和間接描寫,點明意義。

理解結構要從抓線索或文眼入手。

1.總的要求:靜以修身,儉以養德。

2.修身方法:澹泊明志,寧靜致遠。

3.求學方法:寧靜求學,立志成學。

4.行為要求:切忌淫慢,防止險躁。

二、探究中心

學法指導:理解中心,要找出文章的寫作重點和文章中對整體內容進行抒情或議論的部分;指導學生結合上述內容,根據作者的寫作背景、意圖等概括出文章的中心,並理解含義;理解這個中心的深刻或新穎之處,並理解這個中心在原文中是如何表達出來的;指導學生理解這個中心對自己的啟示。

1.本文的中心是什麼?

明確:勸勉兒子勤學立志,修身養性要從淡泊寧靜中下功夫,最忌怠惰險躁。

2.本文的中心對你有何啟示?

第二步,精讀課文。

一、翻譯課文。

抽同學翻譯,教師點評梳理:

德才兼備人的品行,是依靠內心安靜精力集中來修養身心的,是依靠儉樸的作風來培養品德的。不看輕世俗的名利,就不能明確自己的志向,不是身心寧靜就不能實現遠大的理想。學習必須專心致志,增長才幹必須刻苦學習。不努力學習就不能增長才智,不明確志向就不能在學習上獲得成就。追求過度享樂和怠惰散漫就不能振奮精神,輕浮暴躁就不能陶冶性情。年華隨着光陰流逝,意志隨着歲月消磨,最後就像枯枝敗葉那樣,成為對社會沒有任何用處的人,(到那時,)守在自家的狹小天地裏,悲傷歎息,還有什麼用呢?

二、理解課文,並加以背誦:

1.諸葛亮要求兒子應如何修身?

明確:要從澹泊和寧靜狠下功夫。

2.諸葛亮認為澹泊和寧靜有怎樣的作用?

明確:澹泊可以明志,寧靜可以致遠。

3.諸葛亮認為應該怎樣求學?

明確:要寧靜,要有志向。

4.諸葛亮認為“淫慢”“險躁”將導致怎樣的後果?

明確:淫慢不能振奮精神,險躁不能陶冶性情,將隨年歲的流逝,造成精神日益萎靡,從而無用於世,悲守窮廬。

第三步,熟讀課文,現代審視。

一、個性解讀。

學法指導:指導學生根據自己的生活經歷、知識等對作品作個性解讀。

課堂探究:

1.你贊成課文中的觀點嗎?為什麼?

2.學了本文你獲得了怎樣的啟示?

拓展閲讀

誡外甥書 諸葛亮

夫志當存高遠,慕先賢,絕情慾,棄凝滯。使庶(shù)幾之志,揭然有所存,惻然有所感;忍屈伸,去細碎,廣諮問,除嫌(xián)吝(lìn),雖有淹留,何損於美趣?何患於不濟?若志不強毅,意不慷慨,徒碌碌滯於俗,默默束於情,永竄伏於凡庸,不免於下流矣。

總結固趣

從這篇《誡子書》中,我們可以看作出諸葛亮是一位品格高潔、才學淵博的父親,也可以看出他對兒子的殷殷教誨與無限期望。

我們要從中體會作者所闡述的修身養性的途徑和方法,瞭解立志與學習的關係,理解寧靜淡泊的重要,體會放縱怠慢、偏激急躁的危害,並使之指導我們的立身行事。

學習這篇章課文,我們也應瞭解學習文言的基本方法,並積累相應的文言知識。

佈置作業:

預習《貓》,要求能概述文章內容,擬出不懂或有質疑之處。

趣味教學資料

諸葛亮的童年經歷

諸葛亮,他9歲就沒了母親,三年後父親又去世了。從父諸葛玄本是豫章太守,就把諸葛亮和他的弟弟諸葛均帶到他做官的地方,打算幫他們弄個一官半職。沒想到朝廷罷了諸葛玄的官,所以計劃都成了泡影。他們只好依附於荊州牧劉表,不久,諸葛玄又在不得意中死了,諸葛亮兄弟斷了生計,只好在隆中搭建幾間茅屋,辛勤勞作。也就是説,諸葛亮的童年是悲慘的,他的流浪生活給了他思考天下大事的基礎,還真的是苦難出英雄。

東漢末年天下大亂,黃巾黨人起義的時候,諸葛亮正好四歲。諸葛亮的祖父諸葛豐本是東漢王朝的司隸校尉,相當於京城警備總監,只可惜諸葛豐為人過於剛強正直,得罪了善於為非作歹的皇親國戚,於是,皇帝便免除了諸葛豐的官職,廢為庶人。諸葛亮生活也就轉入悲慘,但祖父的高風亮節,卻遺傳給了諸葛亮。

諸葛亮的父親是諸葛圭,曾任泰山郡郡丞,母親是章氏,兄弟三人,姐姐一人。諸葛亮母親去世後,為了照顧年幼的子女,諸葛亮的父親又娶了後母,三年後父親又去世了。喪失雙親的諸葛亮兄弟,由於後母無力撫養,全靠從父諸葛玄接濟。

諸葛亮本出生在琅琊郡屬徐州。董卓之亂,關東諸侯勤王起義的戰爭,徐州在陶謙力保中立的政策下,總算沒有收到波及。但是,雄踞克州的曹操,其父親在徐州意外被害,曹操便興兵攻打徐州,於是,整個徐州立刻陷入兵荒馬亂之中,位於徐州的琅琊郡也遭到波及。諸葛亮也就跟着從父諸葛玄,離開家鄉,暫避戰亂。也就這樣,諸葛亮開始了他的流浪生活。

諸葛亮十四歲的時候,從父諸葛玄被反董卓集團的南區領袖袁術任命為豫章郡太守。諸葛玄帶着年幼的諸葛亮兄弟前往赴任。但年紀已二十一歲的諸葛亮的長兄,必須擔負重建家聲的責任,因此他決定另找生路,以免寄人籬下,幾經思索後,便和繼母遠赴江東,一家人從此離散,各奔東西。

諸葛亮跟着從父諸葛玄從徐州北部經由泳州,南下到豫章的流浪旅程中,所看到的戰爭帶來的兵荒馬亂,土地荒廢,人民妻離子散,善良的百姓被迫拿起刀劍鋌而走險,從事盜匪生涯,這種悲慘的流浪情境,給諸葛亮的人生觀帶來了深刻的影響。

諸葛玄到任後,東漢朝廷又派來朱皓擔任豫章州太守,朱皓上任後,便從揚州刺史劉鏢處借來大批軍隊,諸葛玄的後台袁術正在和曹操交戰中,自顧不暇,導致諸葛玄勢單力薄,無力抵擋。為了顧全面子和家人安全,只得被朝廷免去了官職,匆匆撤離,諸葛亮又一次陷入苦難的流浪生涯。

家鄉是無法回去了,諸葛玄只好帶着諸葛亮來到荊州的襄陽城,去依靠老朋友荊州刺史劉表。荊州刺史劉表早年也名列“八俊”之一,聲望極高,他不贊成捲入不必要的戰爭中,所以一向閉關自守,既不參加董卓和反董卓聯盟的戰爭,對袁紹、袁術之間的明爭暗鬥,也保持中立,所以荊州內部還算穩定,不太受東漢末年戰亂的影響,而且文風鼎盛,是個相當不錯的“避難港”。

也就這樣,諸葛玄委屈地做了劉表的幕僚,一年之後,他一病不起,幸好劉表仍顧念舊情,承擔起諸葛亮一家的物質生活,諸葛亮的姐姐也嫁給了荊襄名門龐德的侄兒龐山民,總算了卻了一樁心願。十六歲的諸葛亮便決定帶着弟弟獨立生活,他將從父諸葛玄僅有的些微財產變賣,直接去晉見劉表,表明自己自力更生的意願,劉表十分高興,便幫助他們以極少的代價,在襄陽城西二十多公里一個叫隆中的地方,將這兩兄弟安頓下來。諸葛亮也就這樣,結束了流浪生涯,在隆中找到了第二故鄉,搭建了幾間茅屋,自行耕種,過着半耕半讀的隱居生活。

從喪母到喪父,從從父的做官也被迫免職,從山東到山西,再由江西到湖北,諸葛亮的童年真的是流浪孤兒,命運十分悲慘,輾轉千里之遠,僅僅逆着長江到荊州,就要有十幾天的舟楫顛簸之苦。幸好,諸葛亮還年輕,雖是流浪孤兒,卻也增長了不少見識,流離之間,也更體會了家園及幸福生活的重要性。

諸葛亮的成年經歷

躬耕隴畝

諸葛亮於漢靈帝光和四年(181年)出生在琅邪郡陽都縣的一個官吏之家,諸葛氏是琅邪的望族,先祖諸葛豐曾在西漢元帝時做過司隸校尉,諸葛亮的父親諸葛珪在東漢末年做過泰山郡丞;諸葛亮3歲時母親章氏病逝,諸葛亮8歲時喪父,與弟弟諸葛均一起跟隨由袁術任命為豫章太守的叔父諸葛玄到豫章赴任,東漢朝廷派朱皓取代了諸葛玄職務,諸葛玄就去投奔荊州劉表。

建安二年(197年),諸葛亮的叔父諸葛玄病逝;漢獻帝已從長安李傕手中逃出,遷到了曹操的許縣。諸葛亮此時已16歲,平日好念《梁父吟》,又常以管仲、樂毅比擬自己,當時的人對他都是不屑一顧,只有好友徐庶、崔州平等好友相信他的才幹。

他與當時的襄陽名士司馬徽、龐德公、黃承彥等有結交。黃承彥曾對諸葛亮説:“聽到你要選妻,我家中有一醜女,頭髮黃、皮膚黑,但才華可與你相配。”諸葛亮應許這頭親事,迎娶她。當時的人都以此作笑話取樂,鄉里甚至作了句諺語:“莫作孔明擇婦,正得阿承醜女”,但也有一種説法指黃月英本人極美,因此遭到鄉里其他年輕女性的嫉妒而詆譭她的容貌。

隆中對策

當時,劉備依附於劉表,屯兵於新野。後來司馬徽與劉備會面時,表示:“那些儒生都是見識淺陋的人,豈會了解當世的事務局勢?能瞭解當世的事務局勢才是俊傑。此時只有卧龍(諸葛亮)、鳳雛(龐統)。”諸葛亮又受徐庶推薦,劉備希望徐庶引亮來見,但徐庶卻建議:“這人可以去見,不可以令他屈就到此。將軍宜屈尊以相訪。”

劉備便親自前往拜訪,去了三次才見到諸葛亮(史稱“三顧茅廬”)。與諸葛亮相見後,劉備便叫其他人避開,對他提問:““現今漢室衰敗,奸臣假借皇命做事,皇上失去大權。我沒有衡量自己的德行與能力,想以大義重振天下,但智慧、謀略短小、不夠,所以時常失敗,直至今日。不過我志向仍未平抑,先生有沒有計謀可以幫助我?”

諸葛亮遂向他陳説了三分天下之計,分析了曹操不可取,孫權可作援的形勢;又詳述了荊、益二州的州牧懦弱,有機可乘,而且只有擁有此二州才可爭勝天下;更向劉備講述了攻打中原的戰略。這篇論説後世稱之為《隆中對》。劉備聽後大讚,力邀諸葛亮相助,於是諸葛亮便出山入幕。劉備常常和他議論,關係也日漸親密。關羽、張飛等大感不悦,劉備向他們解釋道:“我有了孔明,就像魚得到水般,希望諸位不要再説了。”關羽、張飛等便不再抱怨。諸葛亮所提出的《隆中對》是此後數十年劉備和蜀漢的基本國策。

先主託孤

章武二年(222年)八月,劉備在東征奪回荊州的途中被打敗,撤退至永安,諸葛亮大歎:“可惜法正故去,否則必能阻止陛下東征之舉。”至章武三年(223年)二月,劉備病重,召諸葛亮到永安,與李嚴一起託付後事,劉備對諸葛亮説:“你的才能是曹丕的十倍,必定能夠安頓國家,終可成就大事。如果嗣子(劉禪)可以輔助,便輔助他;如果他沒有才幹,你可以自行取度。”諸葛亮涕泣地説:“臣必定竭盡股肱的力量,報效忠貞的節氣,直到死為止!”劉備又要劉禪視諸葛亮為父。

延至四月,劉備逝世,劉禪繼位,封諸葛亮為武鄉侯,開設官府辦公。不久,再領益州牧,政事上的大小事務,劉禪都依賴於諸葛亮,由諸葛亮決定。本來南中地區因劉備逝世而乘機叛亂,諸葛亮因國家剛逝去君主,先不發兵,而派鄧芝及陳震赴東吳修好。

建興三年(225年)春天,諸葛亮率軍南征,臨行前劉禪賜諸葛亮金鈇鉞一具,曲蓋一個,前後羽葆鼓吹各一部,虎賁六十人。後諸葛亮深入不毛之地討伐雍闓、孟獲,諸葛亮採取參軍馬謖的建議,以攻心為主,先打敗雍闓軍,再七擒七縱孟獲,至秋天平定所有亂事。蜀漢在南中安定並獲得大量的資源,並且組建了無當飛軍這支勁旅。經過長期積累,有了北伐的基礎。

博才多能的諸葛亮

政治

諸葛亮作為蜀漢的丞相,安撫百姓、遵守禮制、約束官員、慎用權利,對人開誠佈公、胸懷坦誠。為國盡忠效力的即使是自己的仇人也加以賞賜,玩忽職守犯法的就算是他的親信也給予處罰,只要誠心認罪伏法就是再重的罪也給予寬大處理,巧言令色逃避責任就是再輕的過錯也要從嚴治理,再小的善良和功勞都給予褒獎,再小過錯都予以處罰。他處理事務簡練實際,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不計較虛名而重視實際,貪慕虛榮的事他都不做;終於使蜀國上下的人都害怕卻敬仰他,使用嚴刑峻法卻沒有人有怨言,這是因為他用心端正坦誠而對人的勸戒又十分明確正當的緣故。可以説他是治理國家的優秀人才,其才能可以與管仲、蕭何相媲美。

經濟

諸葛亮在漢中休士勸農期間,利用了漢中的經濟條件,因地制宜地採取了一系列發展生產的得力措施,使北伐軍資基本上就地得到了解決,諸葛亮死後,蜀漢軍撤退,魏軍還在蜀營中“獲其圖書、糧谷甚眾”。這正説明了諸葛亮休士勸農,實行軍屯耕戰的效果。當地人民生活好了,就可以招來更多的人口,使地廣人稀的漢中重新得到發展,逐步到達人多、糧多的良性循環,使百姓“安其居,樂其業”。

經諸葛亮“踵跡增築”的“山河堰”等水利工程至今還是漢中地區灌溉面積最大的水利工程。據李儀祉先生考察而知,“山河堰尚灌褒城田八千餘畝,灌南鄭縣田三萬零六百餘畝,灌酒縣七千餘畝,共四萬六千餘畝。”漢中市的六大名池,至今仍被利用。據考古調查統計,全區至今尚保留有漢以來的古堰七十多處,一些堰渠經歷代使用維修,一直延用至今。同時各地在繼承和學習古代開發利用水利資源經驗的基礎上,又不斷增修了大批塘、庫、陂池等水利設施。僅勉縣就增修了能蓄十萬立方水的水庫三十七個;塘與陂池達三百多個;冬水田至今仍有五萬多畝。

上述實事説明,漢中盆地古代農田水利設施至今所產生的實際效用和不斷改進利用,與諸葛亮當年在漢中休上勸農時,開拓農田、興修水利、發展生產的豐功偉績是分不開的。

軍事

諸葛亮作為軍事家在歷代兵家也得到了較高的認可。司馬懿在諸葛亮死後,看到諸葛亮的營壘,稱讚其為“天下奇才”。唐太宗與李靖在《唐太宗李衞公問對》中多次提到諸葛亮的治軍之法與八陣圖,給予了極高的評價,並且表明陳壽在《三國志》中對諸葛亮的評價是“史官鮮克知兵,不能紀其實跡焉”。唐朝時亦將諸葛亮評選為武廟十哲之一,與張良、韓信、白起等九位歷代兵家享同等地位。諸葛亮亦作諸多軍事著述,如《南征》,《北伐》,《北出》等,對中國軍事界有一定的貢獻。諸葛亮在技術發明上亦有靈巧的表現,如改良連弩。諸葛亮亦推演了兵法,作八陣圖,直至唐代將領李靖仍然十分推崇。

書法

諸葛亮所處的時代,正是中國書法藝術趨向成熟的時代。諸葛亮喜愛書法,在青少年時代就進行過刻苦的訓練,能寫多種字體,篆書、八分、草書都寫得很出色。

南朝梁陶弘景是一位大書法家,他所著《刀劍錄》記載:“蜀章武元年辛丑(公元221年),採金牛山鐵,鑄八鐵劍,各長三尺六寸,……並是孔明書作風角處所。”虞荔《古鼎錄》記載:“諸葛亮殺王雙,還定軍山,鑄一鼎,埋於漢川,其文曰:定軍鼎。又作八陣鼎,沉永安水中,皆大篆書。”“先主章武二年(公元222年),於漢川鑄一鼎,名克漢鼎,置丙穴中,八分書又鑄一鼎於成都武擔山,名受禪鼎;又鑄一鼎於劍山口,名劍山鼎。並小篆書,皆武侯跡。”“章武三年(公元223年)義作二鼎,一與魯王,文曰:‘富貴昌,宜侯王。’;一與樑王,文曰:‘大吉祥,宜公王。’並古隸書,高三尺,皆武侯跡。”北宋時周越所著《古今法書苑》也記載:“蜀先主嘗作三鼎,皆武侯篆隸八分,極其工妙。”。南朝陶弘景,距諸葛亮僅二百餘年時間,他的見聞和記述應是有事實依據的。

宋徽宗宣和內府的《宣和書譜》卷13記載:諸葛亮“善畫,亦喜作草字,雖不以書稱,世得其遺蹟,必珍玩之”。又説:“今御府所藏草書一:《遠涉帖》。”這説明到北宋末期(公元1119—1125年)在皇宮內府還珍藏有諸葛亮的書法作品。南宋陳思《書小史》記載:諸葛亮“善其篆隸八分,今法帖中有‘玄漠太極,混合陰陽’等字,殊工”。

諸葛亮在政務和軍事活動中,也常有練習書法。《常德府志》記載:“卧龍墨池在沅江縣西三十里卧龍寺內。俗傳漢諸葛武侯滌墨於此寺,因名。”諸葛亮在常德一帶活動的時間,是在赤壁大戰之後,戰事十分緊張頻繁,他卻不忘練習書法。

繪畫

唐朝張彥遠在《歷代名畫記》中寫道:“諸葛武侯父子皆長於畫。”張彥遠還在其《論畫》一書中,記載了當時繪畫收藏與銷售的情況。他説:“今分為三古以定貴賤,以漢、魏三國為上古,則趙岐、劉褻、蔡邕、張衡、曹髦、楊修、桓範、徐邈、曹不興、諸葛亮之流是也。”

張彥遠記述當時一些近代畫家如閻立本、吳道子等人繪畫作品的售價:“屏風一片值金二萬,坎者售一萬五千,”“一扇值金一萬。”並説漢魏三國(即上古)畫家的作品,在唐代已是“有國有家之重寶”,“為希代之珍”。張彥遠他的記述中,可以大致看到諸葛亮在中國美術史上的歷史地位和藝術成就。

東晉史學家常璩的《華陽國志》記載:“南中,其俗徵巫鬼,好詛盟,投石結草,官常以詛盟要之。諸葛亮乃為夷作圖譜,先畫天地日月君長城府,次畫神龍,龍生夷及牛馬駝羊。後畫部主吏,乘馬幡蓋,巡行安恤。又畫夷牽牛負酒齎金寶詣之之象,以賜夷,夷甚重之。”從以上記載可以看出,諸葛亮的確具有非凡的繪畫才能。他的畫作既取材於現實生活(如南中少數民族的生活)又有神奇而豐富的想象(如神龍等),而且構圖宏偉,場面博大。

音樂

諸葛亮精通音律,喜歡操琴吟唱。陳壽《三國志諸葛亮傳》記載:“玄卒,亮躬耕隴畝,好為梁父吟。”習鑿齒《襄陽耆舊記》:“襄陽有孔明故宅……宅西面山臨水,孔明常登之,鼓瑟為《梁父吟》,因名此山為樂山。”當然還有卧龍吟,真是千古絕唱,《中興書目》記載:“《琴經》一卷,諸葛亮撰述制琴之始及七絃之音,十三徽取象之意。”謝希夷《琴論》也記有:“諸葛亮作《梁父吟》。”《輿地志》記載:“定軍山武侯廟內有石琴一,拂之,聲甚清越,相傳武侯所遺。”從以上記載就足以看出:諸葛亮在音樂方面有着很全面的修養和很高的藝術成就。他既長於聲樂——會吟唱;又長於器樂——善操琴;同時他還進行樂曲和歌詞的創作,而且還會製作樂器——制七絃琴和石琴。不僅如此,他還寫有一部音樂理論專著——《琴經》。

文學

《前出師表》,是中國三國時代蜀漢丞相諸葛亮寫給後主的一篇表。當時為建興五年,蜀漢已從劉備殂亡的震盪中恢復過來,外結孫吳,內定南中,勵清吏政,兵精糧足;諸葛亮認為已有能力北伐中原,實現劉備匡復漢室。表文表達了作者審慎勤懇、以伐魏興漢為己任的忠貞之志和誨誡後主不忘先帝遺願的孜孜之意,情感真摯,文筆酣暢,是古代散文中的傑出作品。

《後出師表》,是三國時蜀漢建興六年(公元228年)十一月諸葛亮二次伐魏前給蜀後主上的表章,為了與建興五年春第一次北伐前所上表疏區別,後人題曰《後出師表》,此表始見於《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裴松之注引習鑿齒《漢晉春秋》,習氏謂“此表,亮集所無,出張儼默記”,於是,自清代始,出現了關於此表真偽問題的爭辯,至今莫訣。

《誡子書》是諸葛亮臨終前寫給8歲兒子諸葛瞻的一封家書,成為後世歷代學子修身立志的名篇。它可以看作是諸葛亮對其一生的總結。諸葛亮也是一位品格高潔才學淵博的父親,對兒子的殷殷教誨與無限期望盡在言中。通過這些智慧理性、簡練謹嚴的文字,將普天下為人父者的愛子之情表達得如此深切。後人留存有多篇《誡子書》。

諸葛亮的著作編成《諸葛亮集》。又名《諸葛氏集》。

標籤: 教案 子書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jiaoanmuban/wz3nl8.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