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教案模板 >

《人生的境界》備課筆記 教案教學設計

《人生的境界》備課筆記 教案教學設計

中學語文

單海波  胡丕忠

一、課文悟讀

仔細品味馮友蘭先生的《人生的境界》,探究人生境界的4個等級,想到下面的文字。

山區放羊娃的人生

有一記者前往某山區,碰到一個放羊娃,記者便和放羊娃有了一段對話。記者問:“你放羊為的是什麼?”放羊娃答:“賣錢。”記者問:“賣了錢幹什麼?”放羊娃答:“娶媳婦。”記者問:“娶了媳婦呢?"放羊娃答:“生孩子。”記者問:“有了孩子呢?”放羊娃答:“放羊。”記者默然。

芸芸眾生皆為利

“五一”將過,兒子吵鬧着要去公園,並要我給他買卡布達、鐵甲小寶、鯊魚辣椒、蜻蜓隊長等玩具。我和妻帶兒子乘公共汽車來到日新月異的聊城。欲轉乘無人售票車到南環路,一出租車司機見我一家三人步行,戛然停車,熱情相請:“上車吧。”妻還在問多少錢時,我已打開車門,兒子就爬了上去,舒舒服服地到了姜堤樂園,快快樂樂地玩到下午三點。出了公園,上了公交車,往城裏返。車子開動了,我看到車往東走,一會兒就到了汽車站的南北大路--貫穿聊城的中心大街。咦,這麼近?來時的“夏利”走西路有十公里路,現在走東路,才五公里……

大無大有周恩來

周恩來驚人之無有六:一是死不留灰,二是生而無後,三是官而不顯,四是黨而不私,五是勞而不怨,六是去不留言。這六個“大無”,説到底是一個無私。公私之分古來有之,但真正的大公無私自共產黨始。1998年是周恩來誕辰一百週年,也是劃時代的《共產黨宣言》發表150週年。是這個宣言公開提出要消滅私有制,要求每個黨員只有解放全人類才能最後解放自己。樑衡説,150年來,實踐《宣言》精神,將公私關係處理得徹底、完美,達到如此絕妙境界者,周恩來是第一人。因為即使如馬恩列也沒有像他這樣長期處於手握黨權、政權的誘惑和身處各種矛盾的煎熬之中。總理在甩脱自我,真正實現“大無”的同時卻得到了別人沒有的“大有”:有大智、大勇、大才和大貌--那種傾國、傾倒聯合國的風貌,特別是他的大愛大德。

遙想《逍遙遊》

仰望茫茫宇宙,遙想莊子《逍遙遊》。“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以遊無窮者,彼且惡手待哉?……

二、亮點探究

1.“人之戰”和“蟻之戰”的區別是什麼?

探究學習:馮先生認為,有覺解才是人與禽獸的根本區別,才是人生最特殊最顯著的性質。人只有覺解到了“覺解”這種人的本性,人生才真正有意義。道德也必須以覺解為前提,凡可稱為道德的行為,必同時也是有覺解的行為。無覺解的行為,雖亦可合於道德,但嚴格地説,並不是道德的行為。螞蟻打仗時,每個螞蟻都各為其羣,奮不顧身。從表面上看,與軍人為國打仗,奮不顧身似無區別。但人打仗是很危險的,在這種前提下他仍能奮不顧身,其行為是道德行為。螞蟻打仗時奮不顧身只是一種本能,它對於打仗及其危險並無覺解,所以嚴格地説,其行為並不是道德行為。

2.若把曹丕和曹植相比,誰的成就大,誰的境界高?

探究學習:我們不能把一個人的境界與一個人的成就等同起來。境界的高低,以覺解的多少為標準。成就的大小,在藝術上有藝術的標準,在事功上有事功的標準,我們不能認為一個人有很高的境界,就一定有很大的事功。其成就的大小,不能以境界的高低為標準。

3.關羽的人生境界是道德境界嗎?

探究學習:在功利境界中的人,其合乎道德的行為是為了求自己的利。功利主義者以為道德不過如此,這是對於道德沒有完全的瞭解。功利境界中的人做道德的事,只是合乎道德的行為。他們的境界是功利境界,而不是道德境界。

4.怎樣理解道德境界?

探究學習:“我”有自私義和主宰義。就“我”之自私義説,道德境界中的人無“我”;就“我”之主宰義説,道德境界中的人真正有“我”,亦即有“真我”。這就是説,道德境界也就是無“小我”之境,或曰有“大我”之境。道德境界中的人以社會為“我”,所以他們不自私,不利己。他們為社會做事,為社會謀利時沒有任何個人目的。他們的行為被“真我”所主宰,所以其行為雖無個人目的,但卻有覺解,他們的行為是出於“真我”自覺選擇的行為。

5.《莊子》之“遊”和馮先生之“遊”有什麼區別?

探究學習:“遊心”説來源於《莊子》。《莊子》所謂“遊”即遊動、飛翔之意,如魚遊於水,鳥翔於天,都叫做“遊”。《莊子逍遙遊》中講了4種“遊”:一是蜩與學鳩之遊,“決起而飛,槍榆枋而止,時則不至,而控於地而已矣”。二是大鵬之遊,“鵬之徙於南冥也,水擊三千里,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去以六月息者也”。三是列禦寇之遊,“夫列子御風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後反”。四是神人之遊,“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膚若冰雪,綽約若處子;不食五穀,吸風飲露;乘雲氣,御飛龍,而遊乎四海之外”。在莊子看來,前三種遊都不是理想的遊,因為它們都需“有待”。“有待”就是有條件限制,有條件限制的遊不是真正的自由。什麼樣的遊才是最好的遊呢?莊子説:“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以遊無窮者,彼且惡乎待哉?”真正的自由是無條件的,這當然是一種“心遊”“神遊”,是一顆無牽累的心在宇宙間的自由自在的遨遊。馮先生常説,他所謂天地境界就是“遊心於物之初,有之全”。“遊心於物之初,有之全”就是莊子式的心遊、神遊。不過,莊子的心遊是遊於“無何有之鄉”,遊於混沌的宇宙;馮先生的心遊是遊於理世界,遊於大全。所以莊子的遊是“無心而順有”,馮先生的遊是“順理以應事”。“順理應事”是即世間而出世間的精神自由,是即道德而超道德的精神自由。“無心順有”是離世間的自由,是超道德的自由。

三、選題設計

1.三種境界的區別是什麼?

(1)近代大學問家王國維認為,古今成大事業者必須經過3種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眾裏尋她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此第三境也。

(2)中國的禪宗認為成佛需經三種境界:

第一種境界是“落葉滿空山,何處尋行跡”,這是尋找禪的本體而不得的階段。

第二種境界是“空山無人,水流花開”,這是似已悟道而實未悟的階段。

第三種境界是“萬古長空,一朝風月”,這是描寫悟到了瞬間即永恆,剎那成終古的心態。

(3)馮先生的人生境界。研究方法:比較法。參讀書目:

(1)李澤厚《中國古代思想史》,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2)王國維《人間詞話》。

(3)馮友蘭《三鬆堂全集》第四卷。

2.馮友蘭和牟宗三文化觀的本質區別是什麼?

研究方法:

從什麼是文化,中西文化的差異和中國文化的現代化,三方面比較研究。

參讀書目:

(1)牟宗三《道德理想主義重建》。

(2)梁漱溟《東西文化及其哲學》。

(3)蔡仁厚《新儒家的精神方向》。

(4)林毓生《面對未來的關懷》《中國論壇》。

(5)馮友蘭《三鬆堂全集》第四卷,《梁漱溟與胡適》,中華書局。

(6)唐亦難《從<中國哲學史>的新舊編看馮友蘭先生哲學思想的辯證發展》,《馮友蘭研究》第一輯。

摘自《中學語文教學通訊》2002年7月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jiaoanmuban/wwyeqp.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