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教案模板 >

關於中秋節教案(精選7篇)

關於中秋節教案(精選7篇)

作為一名人民教師,很有必要精心設計一份教案,編寫教案有利於我們弄通教材內容,進而選擇科學、恰當的教學方法。那要怎麼寫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關於中秋節教案(精選7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關於中秋節教案(精選7篇)

中秋節教案1

活動目標:

1、知道中秋節的來歷、對中秋節的活動產生興趣。

2、在集體前大膽表述、樂意和同伴分享自己的發現。

3、通過參加節日環境創設、感受參與節日慶祝活動的樂趣。

4、瞭解節日中應注意的安全和衞生、增強自我保護的意識。

5、培養幼兒的創新思維和的大膽嘗試的精神。

活動難點難點:

難點:

中秋節的傳説和民俗

難點:

中班第一學期幼兒、剛剛擺脱稚嫩的小班弟弟妹妹角色、對於社會傳統節日關注不多、缺乏相關經驗、對於中秋節的傳説和民俗認知少。

幼兒預期表現:

1、活動前先由幼兒和家長共同收集中秋節相關的信息、幼兒有了經驗鋪墊、活動就更有參與性。

2、自主閲讀、提供閲讀空間。

活動過程:

一、關於中秋傳説的交流和分享

幼兒自由講述自己所瞭解到的中秋節相關信息。

二、教師講述《嫦娥奔月》

提問:

1、嫦娥怎麼會飛到月亮上去的?這是哪一天?

2、后羿聽到這個消息後、做了什麼?

3、從這以後、后羿是怎麼寄託對嫦娥的思念的?

4、中秋節是怎麼來的?

三、幼兒閲讀小圖書第17-22頁

四、邊聽故事錄音、邊閲讀完整故事。

中秋節教案2

活動主題:

中秋節

主題來源:

"中秋節"是中國重要的傳統佳節之一,每當"中秋節"來臨之前,商場裏的月餅、燈籠琳琅滿目,孩子們對此變化也有所察覺,也有孩子會帶燈籠來園玩,日常交談中也開始涉及到"中秋節"的話題,為此,老師引導孩子開始了這一佳節的主題活動。

主題目標:

1、知道陰曆八月十五是中秋節,瞭解中秋節的來歷和有關的習俗,加深對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認識。

2、瞭解中秋節人們的活動,通過品嚐月餅、觀賞月亮、學習歌曲、欣賞中國結等活動來體驗節日的快樂,感受中國人的文化習俗。

3、樂意參與活動,願意美術、舞蹈等藝術形式來感受中國民族文化的魅力。

4、通過觀察、動手操做、品嚐月餅活動,體驗在集體活動中交往、合作、分享的快樂。

主題預知思考網絡:

1、查一查,聽一聽:

來歷——中秋節、團圓節、豐收節;習俗——各地習俗(如:北京地區"送兔爺")

2、做一做,看一看:製作月餅;裝飾"月亮";製作"月亮";給親人祝福

3、嘗一嘗,説一説:

品嚐月餅——種類、味道、製作(外形、材料);茶——茶文化(來源、茶道)、種類(名稱、顏色、外形)、作用——(保健、治療、休閒、工業)、參觀茶葉店

4、講一講,唱一唱:

中秋節的祝福、中秋節的古詩、中秋節的故事(嫦娥奔月)、中秋節的音樂、賞月(月亮的祕密、月亮是什麼樣子的?——月圓、月缺)

環境創設:

1、主題牆飾:

收集圖片、幼兒作品佈置"各種各樣的月餅"、"月亮的變化"、"不同的茶具"、"各種各樣的茶"、"茶道表演"等主題牆飾。

2、各活動區:

美工區:提供各種材質的紙、模具、牙籤及各種基本材料等讓幼兒進行"裝飾月亮、茶壺"、"製作月餅、茶具"等活動。

閲讀區:收集相關的圖書、圖片、廣告畫資料,供幼兒閲讀與講述。

益智區:各種月餅及月餅盒實物、各種茶葉實物、多種塑料刀叉等,可引導幼兒進行"茶的作用、形狀"分類統計;觀察茶葉在水中的變化過程等。

角色區:收集各種茶具、茶葉、月餅盒等實物進行扮演。

家長工作:

1、與孩子一起查閲相關資料,瞭解中秋節的來歷,講講一些相關的傳説;在過程中可與孩子介紹中國其他的傳統節日。

2、和孩子一起收集各種各樣的茶葉、茶具的實物及圖片,從中瞭解相關的知識。

3、協助孩子一起完成主題活動中相關的調查表,帶孩子觀看或學習茶道表演藝術。

教學反思

通過開展《中秋節》的活動,幼兒在體驗中加深對中秋節的認識,瞭解一些有關中秋節的基本知識,幼兒對此活動較感興趣,在活動中,發現我為幼兒提問的資源不夠豐富。例如:在活動時,有小朋友問:“老師,月亮到底是什麼形狀。”如果課前我能準備月球儀或課件。這時就可以出示月球儀或課件,向幼兒展示並介紹有關月球表面的狀況以及宇航員登上月球的情況。激發幼兒探索月球乃至宇宙的慾望。

中秋節教案3

活動目標:

⒈學習用橡皮泥製作月餅。

⒉喜歡參與泥工活動,初步建立玩橡皮泥的常規。

活動準備:

⒈人手一份橡皮泥、泥工板、稍大的圓形瓶蓋若干。

⒉收集各種月餅盒。

活動過程:

㈠月餅店開張

⒈小朋友知道中秋節嗎?中秋節要吃什麼(月餅),我們來做月餅送給爸爸、媽媽和你喜歡的人好嗎?我們一起來製作月餅吧!

⒉出示“月餅”禮盒,師幼一同觀察月餅。

⒊中秋節,月亮圓圓,月餅也是圓圓的,上面會有一些美麗的花紋,有的還有漂亮的圖案。

㈡做月餅

⒈介紹橡皮泥以及泥工板。

⒉引導幼兒探索做月餅的方法:想一想、試一試,怎樣把橡皮泥變圓。

⒊個別幼兒示範探索的方法,教師引導幼兒討論團泥,按壓等方法。

⒋允許幼兒用不同的方法制作月餅:用手掌壓或用工具壓,然後用圓形瓶蓋扣在泥餅上,按壓成圓形;把泥直接填充到圓形瓶蓋或者模具裏並用手指按壓,然後用手指在圓形泥餅上壓出各種花紋。

⒌個別指導,鼓勵不願動手的幼兒大膽嘗試,指導幼兒想辦法把月餅儘量做得圓一些。

中秋節教案4

活動目標:

1、讓幼兒知道農曆八月十五是中秋節,並瞭解中秋節的來歷。

2、瞭解中秋節的風俗,讓幼兒自己動手製作湯圓再一同分享,同時體會到勞動與分享的樂趣。

3、通過這次活動讓幼兒初步瞭解瞭解中秋節的來歷,感受體驗傳統文化。

4、提高孩子們的生活能力和動手能力,讓孩子們感受勞動的快樂、收穫的喜悦,同時培養孩子們愛勞動的好習慣。

5、進一步加深了老師、家長和孩子之間的親情,進一步促進親子同樂、家園共育。

6、鼓勵幼兒和家長一起動手包湯圓、吃湯圓,感受濃濃的家庭親情。

活動時間:

20XX年9月30日下午3:00

活動準備:

環境準備:操場與教室

道具準備:月餅、盤子、塑料刀,手套,麪粉。凳子、大桌子、家長簽到本等。

活動過程:

一、(1)導入給小朋友展示關於中秋節前後月亮變化的幻燈片,激發幼兒興趣。讓小朋友通過觀察、記錄月亮變化,知道月亮時缺時圓,每天都有不同的變化。

(2)引出通過觀察月亮的變化,讓孩子們知道每年農曆的八月十五是中秋節,是我們國家的傳統節日。強調中秋節是豐收節,團圓節。

(3)談談"中秋節"一些習俗,議一議:"我家怎樣過中秋"。

(5)小結小朋友的討論,引出今天"包湯圓"的活動。

(6)結束談話,讓小朋友做好包湯圓的準備。

(二)、家長洗手、老師組織幼兒排隊如廁、洗手,佈置好場地準備和家長一起包湯圓,教師安排好家長和幼兒分成6小組進行包湯圓、

(三)、家園同樂——包湯圓。

1、教師講解包湯圓的過程。(先拿和好的糯米粉團取一小團(一個湯圓大小),在手上搓成丸狀。再壓成餅狀,在其中包上餡搓成丸狀,一個個圓溜溜的湯圓就製作完成了。包好的湯圓放在預先準備灑上糯米粉的盆上,湯圓之間空開些,以防粘住。)

2、教師時刻提醒幼兒在包湯圓的時候手要保持乾淨,不可以東摸西摸,也要注意安全。

3、組織幼兒參觀每組家庭的湯圓作品。

4、煮湯圓(請兩名家長協助煮湯圓)。(要煮湯圓時,先要燒開水。把湯圓慢慢放入鍋內。放進去之後就要輕輕的攪開。要在同一個方向攪動。讓湯圓順着水流動。這樣就不會粘住。水開了待湯圓浮起後。就用小火煮,湯圓浮出水面代表已經煮熟。)

(四)、家園同樂——吃湯圓,共同分享湯圓。

(五)、活動結束,老師清理活動場地。

教學反思:

通過本次活動不僅豐富了孩子們的知識,鍛鍊了動手能力的想象力,更讓他們感受的我們的.傳統節日的濃濃的節日氣氛!

中秋節教案5

活動目標:

1.認識傳統節日中秋節,知道其來歷及有關習俗。

2.體驗分享、合作的快樂。

3.能自信地在同伴面前大膽講述、表現。

4.感受節日的歡樂氣氛。

5.運用物品特徵與諧音學説祝福語,體驗人們互相關心的美好情感。

活動準備:

1.有關月亮的電子圖片、動畫、故事傳説。

2.活動前與幼兒一起佈置活動室,懸掛月亮變化圖。

3.幼兒與老師一起準備:月餅、水果、賀卡等。

活動過程:

1.猜謎:“有時落在山腰,有時掛在樹梢,有時像只圓盤,有時像把鐮刀。”請你猜猜是什麼?

出示圖:月球

講講月亮的變化。

2.介紹中秋節的來歷:古時人們將一年分四個季節,八月正好是秋季中的一個月叫“仲月”,八月十五是這個月中間的一天,所以叫中秋節。這天晚上,月亮最圓最亮,人們吃果實賞月,也希望生活像月亮一樣圓圓滿滿。

師:中秋節還有很多美麗的傳説和故事,請小朋友講一講。欣賞

3.人們怎樣過中秋。

1)請小朋友説説你們在家裏是怎樣和爸爸媽媽一起過中秋節的?

2)那你們還知道其他地方的人是怎樣過中秋節的?

4.吃月餅,共同分享快樂。

1)師:你們知道人們用什麼方式慶祝中秋節?我還知道,小朋友最愛吃月餅,今天大家帶來了各種各樣的月餅,那就請你來向大家介紹一下你的月餅吧。

2)教師簡單小結,月餅的分類

3)幼兒欣賞歌曲《爺爺為我打月餅》、樂曲《春江花月夜》(或看VCD),邊聽音樂邊分享月餅,體驗與同伴、老師一起過節的快樂。

5.互送賀卡,學説祝願的話。

6.延伸活動:鼓勵幼兒回家自制賀卡

活動反思:

通過開展《中秋節》的活動,幼兒在體驗中加深對中秋節的認識,瞭解一些有關中秋節的基本知識,幼兒對此活動較感興趣,在活動中,發現我為幼兒提問的資源不夠豐富。

如果課前我能準備月球儀或課件。這時就可以出示 月球儀或課件,向幼兒展示並介紹有關月球表面的狀況以及宇航員登上月球的情況。激發幼兒探索月球乃至宇宙的慾望。

中秋節教案6

科學活動:

認識中秋節

活動目標

1、知道每年的農曆八月十五是中秋節,體驗民族節日的快樂。

2、喜歡民族節日,瞭解簡單的節日風俗和有關的。

3、知道吃月餅的意義,體會分享的愉快。

教案准備:

1、每一個孩子準備一塊月餅,並請家長告訴孩子月餅的品名。

2、民間《常娥奔月》

教案過程:

1、通過討論月亮的變化,讓孩子們知道農曆的八月十五是中秋節,是我們國家的民間節日。

2、介紹中秋節的來歷,讓孩子們知道中秋節有叫團圓節。

3、瞭解人們在中秋節的活動。

問:你是怎麼過中秋節的? 你喜歡過中秋節嗎?為什麼?

4、觀察月餅,通過分享月餅體驗節日的快樂。

A、 月餅有很多種,誰來介紹一下自己的月餅? ——引導孩子們從形狀、顏色、味道來介紹。

B、月餅為什麼是圓的呢?

C、老師小結。

D、分享月餅。

5、聽《常娥奔月》。

中秋節教案7

活動目標:

1、聽故事,瞭解中秋節的起源、日期及月餅的來歷。

2、理解故事內容,可用自己的語言説明中秋節的起源等相關問題。

3、促進幼兒的創新思維與動作協調發展。

4、積極的參與活動,大膽的説出自己的想法。

活動準備:

節日故事《中秋節的起源》、日曆。

活動過程:

一、講述故事《中秋節的起源》:

我們的祖先以種田為生。他們每天清早很早就要到田裏工作,有時翻鬆泥土,有時灌溉農作物,有時要除蟲、施肥,真的很辛苦啊!一直忙到太陽下山,他們才能回家。

他們每年在春天播下種子,到了秋天便是收穫的好日子,大家都高興極了。一家大小分工合作,有的人到田裏收割稻穀,有的人到果園摘水果,小孩子也會幫忙,把一束束的稻子搬回家,或者在樹下收拾大人摘下來的果子。

到了農曆八月十五,已是秋天了,秋高氣爽,晚上的月亮又大又圓,家家户户會在一起慶祝豐收。大家團聚在一起吃晚飯,飯後就在屋前擺放大桌子,上面放滿水果,聚在一起談天賞月,品嚐美食。後來,農曆八月十五日成為了中國人的重要節日,相傳這就是中秋節的起源。

中秋節吃月餅相傳始於元代。當時,中原廣大人民不堪忍受元朝統治階級的殘酷統治,紛紛起義抗元。朱元璋聯合各路反抗力量準備起義。但朝庭官兵搜查的十分嚴密,傳遞消息十分困難。軍師劉伯温便想出一計策,命令屬下把藏有“八月十五夜起義”的紙條藏入餅子裏面,再派人分頭傳送到各地起義軍中,通知他們在八月十五日晚上起義響應。到了起義的那天,各路義軍一齊響應,起義軍如星火燎原。很快,徐達就攻下元大都,起義成功了。消息傳來,朱元璋高興得連忙傳下口諭,在即將來臨的中秋節,讓全體將士與民同樂,並將當年起兵時以祕密傳遞信息的“月餅”,作為節令糕點賞賜羣臣。此後,“月餅”製作越發精細,品種更多,大者如圓盤,成為饋贈的佳品。以後中秋節吃月餅的習俗便在民間流傳開來。

二、與幼兒討論:

1、農作物到什麼季節才會成熟呢?那時人們又忙碌些什麼呢?(秋天。收割稻穀和摘水果)

2、豐收的時候,人們的心情怎樣呢?會怎樣慶祝呢?(高興。全家人一起吃飯)

3、人們選定了哪個日子慶祝豐收呢?這個習俗成為了什麼節日?(農曆八月十五。中秋節)

4、你認為在月餅裏藏字條的方法有什麼好處和壞處呢?(自由回答)

三、出示一個日曆,請幼兒説出中秋節的日期,並請一位幼兒在日曆上指出農曆八月十五。

四、評價。

1、能較長時間專心聽故事。

2、能説出中秋節的起源。

3、能説出中秋節的日期。

4、能説出傳説中月餅的來歷。

活動反思:

《中秋節的來歷》是一個語言和社會領域的的故事活動。在課後我覺得我們學到的知識還是在社會領域的內容比較多,整體感覺幼兒對故事的內容並不是很感興趣,但還是算接近目標了吧。

在上課時我藉助了多媒體以及掛圖等教具來幫助幼兒瞭解故事內容,其實對於中班小朋友的知識面來説大家都知道中秋節,但不知道中秋節的時期是八月十五,經過這次的學習,很多小朋友都認知了這一知識點,中秋節要吃月餅等。但關於中秋節的傳説《嫦娥奔月》,幼兒卻還是沒怎麼搞懂,我先請小朋友們欣賞一遍,來聽出裏面的人物,接着我指着掛圖講了第二遍故事。最後,我又講了第三遍故事。

最後,在時間的緊迫下我結束了這節課,總體來説幼兒對中秋節還是有點了解的但幼兒對這個故事的內容還不是很瞭解,所以我會利用平時的時間多講兩遍這個故事來提問幼兒使幼兒加深對這個故事的瞭解。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jiaoanmuban/r3nx3n.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