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教案模板 >

語言教案《雪地裏的小畫家》的反思

語言教案《雪地裏的小畫家》的反思

《雪地裏的小畫家》以一首兒歌的形式,將一羣小動物在雪地裏踩下的腳印,用形象生動、可愛又富有趣味性的語言表達方式描述出來。雖然活動目標是一首兒歌的學習,但文學作品中藴含的小動物腳掌的形狀特徵、小動物冬眠等科學知識也是在這個教學中需要體現的。因此,在兒歌學習前,我運用PPT、圖片這類直觀效果的.形式幫助幼兒理解兒歌內容,然後在學習中,又通過分段式學習、支架式學習、抽離支架式學習等各種方式,來達成教學目標。

語言教案《雪地裏的小畫家》的反思

一、目標難度的定位

由於這一活動是第一次教學,之前沒有進行過試教,對幼兒科學方面的認知能力沒有一個很明確的認識,因此我採取了較保守的教學方式,在探索動物腳印時,我出示了動物,運用了配對的方法來認知。但在實際教學中,我發現幼兒對於小雞、小狗、小鴨的腳印不需要圖片的提示,已經有認知經驗,完全可以讓孩子自主探索發現,當時我沒有及時調整教學方法,而是隨着預設的環節繼續開展。

對於教學現場,教師對幼兒實際表現的臨場反應,應變性還不夠,一味地按部就班不能體現出一個教師的教育機智。這一教學活動看似比較順利地達成了目標,對於目標的難度定位是否過於簡單,把這一內容放到中班上學期期末或下學期初會否更適合。

二、對於內容的理解

是否要完全注重幼兒自主發現

活動中,讓幼兒認知動物腳掌的形狀及其比擬物,是這個教學活動中的難點目標,幼兒有很多自己的想象發現,當老師出示比擬物時,幼兒顯得有些突兀,他們又要花一定時間去觀察、思考,聯繫這兩個物體之間的關係。

如果將這一環節延伸拓展,幼兒想象出一種比擬物時,讓他們運用兒歌中的語句來創編、説一説,是否更能體現幼兒自主發現,並對他們的自主發現予以肯定。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jiaoanmuban/qw7pvz.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