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教案模板 >

小學語文課文教案模板錦集5篇

小學語文課文教案模板錦集5篇

作為一位傑出的老師,編寫教案是必不可少的,教案有利於教學水平的提高,有助於教研活動的開展。那麼教案應該怎麼寫才合適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小學語文課文教案5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小學語文課文教案模板錦集5篇

小學語文課文教案 篇1

一、説教材

《秦兵馬俑》課文一方面用詳盡的數據説明了兵馬俑宏大的規模,另一方面從身材體格、衣着披掛、動作神態等方面,準確、細膩地表現了兵馬俑的類型眾多、個性鮮明。文中既有説明、描述的文字,也有作者豐富的聯想與想象,使我們如臨其境。選編這篇課文的目的在於讓學生了解秦兵馬俑,感受其宏偉氣勢,激發民族自豪感,培養探究中國的“世界遺產”的興趣。根據《語文課程標準》要求,制定的教學目標是:

1、知識與能力:認識8個生字,能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過程和方法:會默讀課文,能結合自己的想象感受兵馬俑的神態與氣勢。

3、情感、態度、價值觀:能夠暢談自己的閲讀感受,激發民族自豪感。

本課教學的重難點:通過閲讀課文,想象秦兵馬俑宏偉的氣勢和鮮明而豐富多樣的神態,激發民族自豪感。

二、説教法與學法

我在進行教學時,選擇了以默讀為主,同時穿插了瀏覽、自讀、齊讀、有選擇的讀、師生配合讀這些讀書形式。在這個充分接觸文本的基礎上,給學生大量的時間去想象、感悟、交流。我在教學秦兵馬俑的兩個不同方面時分別採取了三種不同的學習形式:

規模宏大:默讀批劃—反饋—感悟

類型眾多:默讀—有重點的讀—感悟—感情朗讀—信息反饋

個性鮮明:默讀—感悟—想象擴展

 三、説教學過程

(一) 介紹歷史背景,激趣導入

1、雖然學生對秦兵馬俑本身非常感興趣,但它畢竟是離我們兩千多年前秦王朝的產物,離學生的生活實際太遠,這除了給秦兵馬俑本身罩上了一層神祕感之外,也讓學生對於它的理解與想象產生了很大的難度。因此我在開課時首先用一首李白的詩導入:“秦王掃六合,虎視何雄哉,揮劍決浮雲,諸候盡西來。”讓學生一下子感受到秦王的霸氣。然後我對秦王朝以及兵馬俑做了簡單的歷史背景介紹。在這個大的歷史背景下,為學生接下來在閲讀中感悟文本打下伏筆。

2、在板書課題後,問學生:知道什麼是俑嗎?什麼又是秦兵馬俑呢?《課標》對中年段的學生要求有收集、整理資料的能力。因些我在課前佈置學生去搜集相關資料。這個問題的提出一方面是瞭解學生蒐集資料的情況,另一方面是使學生對秦兵馬俑有初步的認識,為後面的學習奠定基礎。

(二)初讀感知,直奔重點

1、默讀課文,讀完後想一想從中感受到什麼?在學生初次接觸文本後,讓學生自由發表自己的感想,擴散學生的思維。

2、兵馬俑究竟有哪些特點,文中一句話概括的好,迅速瀏覽課文,找一找。課文第三自然段是對全文主要內容的概括,同時又起到了承上啟下的過渡作用。讓學生通過瀏覽課文的形式再次接觸文本,直奔重點,抓出兵馬俑的三個特點:規模宏大、類型眾多、個性鮮明。

(三)體會兵馬俑的規模宏大

1、採用默讀批劃的形式,讓學生默讀相關部分,並劃出能感受到規模宏大的句子。

2、在反饋時,重點指導學生從“已發掘的三個俑坑,總面積20000平方米,差不多有五十個籃球場那麼大,坑內有兵馬俑近八千個。”這句話中感悟兵馬俑的規模宏大。結合課文中的數據“五十個籃球場”“八千個兵馬俑”,用學生熟悉的事物作比較,使模糊的概念清晰化,同時引導學生注意文章所用的表達方法。

(四)瞭解兵馬俑的多種類型,感受他們威武的氣勢。

1、課文介紹了兵馬俑的哪幾種類型,默讀相關部分,找一找。

2、在學生了解了兵馬俑的各種類型的基礎上,尊重學生的閲讀喜好,選擇自己最喜歡的一類,認真讀一讀那一段,然後結合自己的想象和同桌交流讀後的感受。

(五)走近兵馬俑,感受每個兵馬俑都是極為精美的藝術精品。

1、走近兵馬俑,仔細端祥,會看到什麼呢?在文中找一找。指名反饋。

2、默讀這一段,想想你從中感受到了什麼?

3、在學生談完自己的感受後,再次讀一讀這一段,看看兵馬俑都有着什麼樣的神態,然後師生配合讀。通過多次對這段文本不同形式的朗讀,挖掘學生的想象空間。

4、還有的兵馬俑會是什麼樣子,它們又在想着什麼呢?請學生也用“有的……好像……”來説一句。讓學生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感受兵馬俑的神態各異,擴展豐富學生的語言積累。

(六)總結談話,激發學生探究中國世界遺產的興趣。

教師進行總結:秦兵馬俑,這沉睡了幾千年的藝術瑰寶,一朝醒來,震驚了全世界。作為一箇中國人,我們為擁有這顆異彩獨放的明珠而感到驕傲。其實,中華民族值得我們驕傲的歷史文化遺產,還有很多,等待着我們去了解、發現。請大家下課以後,就行動起來,去搜集你感興趣的相關資料。課文雖然學完了,但是語文學習並沒有結束,而應是一個新的開始,通過這個巧妙的點撥,引導學生參與延伸性的語文學習,培養學生探究中國世界文化遺產的興趣。 點擊>>> 點擊>>> 點擊>>>

小學語文課文教案 篇2

《畫風》是人教版語文二年級下冊中的一篇課文。本課要求認識七個生字,會寫十二個生字。通過學文朗讀感受大自然中風動的景物,從而養成留心觀察,遇事愛動腦筋的好習慣。

針對本課教學目標和我班學生實際,我確定以下教學策略和教法。

一、以讀為本,感悟朗讀,體現語文課上的“書聲朗朗”。

二、以自主學習、探究學習、協作學習為主要學習方法。

三、作業設計體現活動性、開放性、體驗性、創造性。

本着以上宗旨我設計本課第一課時教學環節如下:

一、導入新課。

小朋友,你們喜歡猜謎語嗎?我們來猜個謎語:看也看不見,摸也摸不着,能讓樹跳舞,能使土飛揚。(打一自然現象)。學生回答後,師評價:你們真聰明!一下子就猜出來了,

就是[風][出示一幅學生畫]請大家看畫面:圓圓的荷葉、美麗的荷花,兩個小青蛙正在打電話,畫面充滿了童真童趣,真是太美了!這時一陣風吹來,池塘裏的景物就會動起來,想不想把它畫下來?下來老師就帶領大家一起去畫風。板書[畫風]

可是風看不見,摸不着怎麼畫呢?今天我們就和文中的小朋友一起去探討。請大家把書打開,翻到六十六頁。

二、初步感知課文,學習生字。

1、學生聽課文錄音標出自然段,畫出生字詞;

2以自己喜歡的方式自學生字詞。

3出示生字詞、多音字 ,學生認讀、交流識字方法。

三、學習課文。

1、這麼一會兒功夫你們就學會了生字,真了不起!大拇指送給你們。學生自由讀課文,思考:A這篇課文講了一件什麼事?B你喜歡文中的哪個小朋友?為什麼?學生讀後彙報

[喜歡宋濤,因為他愛思考 愛提問;喜歡陳丹,因為她善於向別人學習;喜歡趙小藝,因為她愛動腦筋,第一個畫出了風。]師提問:“從文中哪裏能看出趙小藝愛動腦筋?”學生在文中找、讀抓住:“眨眨眼睛”“想了想”去體會。師追問:“經過思考趙小藝畫出風了嗎?”學生彙報,師板書[飄動的旗子]師追問:“旗子為什麼會飄動?”學生彙報,師説:“原來風就在飄動的旗子上。”

師接着問:“看到趙小藝的畫,宋濤是怎麼説的?”學生彙報,師指導朗讀宋濤説的話。師繼續問:“受到趙小藝的啟發宋濤是怎樣畫風的?”學生彙報,師板書[斜斜的雨絲]

師接着問:“看到趙小藝畫的風陳丹是怎麼説的?”學生彙報,師追問:“之前陳丹是怎麼説的?”學生彙報,師引導學生體會陳丹善於向別人學習,知錯就改的好品質。師繼續問:“陳丹是怎樣畫風的?”學生彙報,師板書[彎彎的小樹]這時趙小藝又想出了一種畫風的方法,她是怎樣畫的?學生彙報,師引導學生體會趙小藝善於動腦的好習慣,相機板書[轉動的風車]

2、師引導啟發學生學習文中小朋友的好習慣。師説;“文中的小朋友都畫出了風,解決了畫風的難題。其實在生活中 學習中我們常常會遇到難題,當遇到難題時你是怎麼做的?”

學生彙報,師相機引導學生對比,學習文中小朋友的好習慣,並板書[勤於動腦 善於創新]

3、指導朗讀。範讀、分角色朗讀。

4、實踐活動:學生動手、動腦、畫風。

四、佈置作業:一陣香味飄來,香味怎麼畫?

這節課,我根據二年級學生邏輯思維差,但天生愛畫、愛説的特點,對課文的感知主要通過朗讀理解。通過實踐,我覺得我的設計充分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使學生在輕鬆愉快的氛圍中學到了知識,陶冶了情操。

小學語文課文教案 篇3

第一單元本單元由看圖學文《馬踏飛燕》《伏爾加河上的縴夫》,講讀課文《古詩二首》和基礎訓練1組成,小學語文第十二冊教案。

一、教學要求:

1、掌握生字,注意“膘、頸、咒、沮”等字的讀音;“齡、祭”字的寫法;注意“載、興、荷”等多音字的不同意義。

2、理解字詞。能夠辨析“寬廣、寬闊”“繁重、沉重”等近義詞的意義及用法。

3、複習漢語拼音字母表的順序以及字母的大小寫。

4、能正確、流利、有感情朗讀本單元課文,能背誦《聞官軍收河南河北》,會默寫《示兒》。

三、教學重點:

1、兩篇看圖學文着重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理解能力。

2、古詩二首要讓學生弄懂詩的內容及要表達的思想感情。

四、教學難點:

學習作者怎樣觀察事物,抓住特點表現中心,根據事物的不同特點,採用不同的寫作順序。

看圖學文

1、馬踏飛燕

一、教學要求

1、通過了解“馬踏飛燕”的特點,認識古代勞動人民具有豐富的藝術想象力、先進的科學知識和卓越的創造才能,增強民族自豪感。

2、學習從幾個方面觀察事物的方法。

3、學習本課生字、新詞,理解重點詞語的意思;運用圖文對照的方法理解課文內容。

4.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二、教學重點:

1、繼續培養觀察能力。

2、圖文對照,理解內容。

三、教具準備:

1、繪有銅奔馬的掛圖。

2、生字生詞卡片。

小學語文課文教案 篇4

《凡卡》篇幅較長,內容和形式都比較複雜,根據本課的教學重點和難點。我分三課時進行這課的學習:第一課時的學習目標是學生自己設計預習題目,要求抓住重點字詞,形式多樣,有思考價值;第二課時交流預習成果,檢查預習效果;第三課時圍繞課後思考題進行研究學習,理解課文內容,體會文章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一、在第一課時和第二課時的教學中,我發現有的學生設計的預習題很全面,很有創意,能夠抓住重點,聯繫舊知識,聯繫課外的知識,題量也很大;而有個別學生(有的屬於學困生,有的則屬於習慣差的學生)則相反,一堂課下來,這兩種類型的學生的收穫真是天壤之別。面對這種現狀,我開始想對策:對,在其他學生設計的同時,請一位學習比較好的學生到黑板上完成,建議(或要求)後者模仿這位同伴的題目去設計自己的預習題,這樣,他們有了壓力,也有了動力,提高了他們的預習效果。另外,在進行預習成果交流是,要做到人人蔘與,採用兵教兵的策略,讓所有的學生都能在展示自我的過程中收穫知識,提高能力。

二、在第三課時的教學中,我通過“明確目標-自學自悟-小組交流-全班交流-總結評價”的五步教學法,引導學生理解課文內容,感受主人公悲慘的'生活,內心的痛苦,美好的嚮往。首先,我向學生提出學習目標:默讀課文,思考課後題,從文中找出相關的語句進行批註。接着,學生進行自學,與此同時,我進行行間巡視,及時發現有價值的批註及時進行交流,激活其他學生的思維。

之後,我組織學生進行小組交流,要求在組長的帶領下,將小組成員的理解進行歸納整理,形成統一的認識,並選出代表準備進行全班交流。最後,我組織進行全班交流。在交流的過程中,我發現大多數學生能夠抓住關鍵性語句進行分析理解,尤其是抓住了課文的第8、10、15自然段,感受到了凡卡悽慘的學徒生活,有很多學生進行了動情地朗讀,更增加了感染力。

小學語文課文教案 篇5

一、教材解讀

1.課文簡説。

這是俄國著名作家列夫·托爾斯泰寫的一個短篇小説。課文記敍了一個寒風呼嘯的夜晚,桑娜與漁夫主動收養已故鄰居西蒙的兩個孤兒的故事,真實地反映了沙俄專制制度下漁民的悲慘生活,讚美了桑娜和漁夫寧可自己吃苦也要幫助別人的美好品質。本課思想內容有以下兩個重點:

一是表現沙俄時代窮人的窮困和悲慘。除了題目,全文沒有一個窮字,但窮人窮到什麼地步,我們卻能從文中感受得十分真切。桑娜的丈夫為了一家七口人的生活,竟然冒着危險出海打魚,清早出去,深夜未歸;桑娜自己也從早到晚地幹活,還只能勉強填飽肚子。可見桑娜一家的生活是多麼艱難。再看西蒙一家,丈夫已死了,在這個寒冷的夜晚,她也悲慘地病死在稻草鋪的牀上。屋裏又潮濕又陰冷,兩個無依無靠的孩子熟睡在死去的母親旁邊。這些描述飽含作者的感情,使讀者深切地感受到窮人的悲慘命運。

二是讚頌窮人富於同情、熱心助人的美德。課文裏沒有一句直接讚美的話,然而窮人的高尚品質卻被表現得感人肺腑。收養孤兒,本來就是一件感人的事,而作者把收養孤兒這件事安排在一個孩子多、生活已經十分艱難的窮人桑娜家裏,這就感人至深了。桑娜抱回兩個孤兒以後,作者細緻地描寫了她緊張、擔憂的複雜心理活動。造成桑娜內心矛盾的客觀原因,就是桑娜一家的生活十分艱難,而收養兩個孤兒,無異於在極為沉重的生活壓力上,再增加一個包袱。然而最後桑娜夫婦還是做出了收養孤兒的決定。作者在敍述這個故事時,沒有拔高人物,而是植根於現實的土壤,真實地刻畫人物的內心世界。桑娜夫婦沒有説一句豪言壯語,然而他們那顆善良、淳樸的美好心靈,卻深深地打動了讀者。

課文以窮人為題富有深意。文章通篇反映了桑娜與西蒙兩家的貧窮──住得差,吃得差,勞動條件差,還有疾病,是沙俄時期俄國漁民悲慘生活的真實寫照。就是在這樣貧窮的情況下,桑娜與漁夫做出了令人難以相信的舉動:在自己五個孩子的基礎上,主動收養西蒙的兩個孤兒。作者就是通過這樣的事例,謳歌了窮人寧可自己吃苦,也要幫助別人的高尚品質,有力地抨擊了當時上流社會的墮落與腐化。

課文在寫作上特色鮮明,通過對環境和人物心理、對話的描寫,刻畫了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環境描寫有力地烘托出主人公勤勞、善良的品質。關於桑娜心理活動的描寫真實地展現了桑娜的內心世界,刻畫了一個充滿愛心、樂於助人的窮苦勞動婦女的形象。漁夫與桑娜的對話,個性鮮明,恰如其分地表達了人物的真情實感。漁夫的話顯示出他爽直、樂於助人的品質。而桑娜則小心應對,説話斷斷續續,表明了她緊張、不安的內心,反映出她熱愛丈夫、同情西蒙的善良品質。

課文段落分明,結構獨具匠心。全文以桑娜的內心矛盾為主線,圍繞收養西蒙的兩個孤兒這件事,前後設置了兩個懸念:漁夫是否平安回家?漁夫回家後能否同意收養孩子。兩個懸念交替展開,逐步消除,從而推動着故事向前發展。這樣處理,使得全文波瀾迭起,扣人心絃,顯示出作者高超的藝術技巧。

選編這篇課文的目的,一是讓學生把握課文內容,感受桑娜和漁夫的勤勞、淳樸和善良,學習他們寧可自己受苦,也要幫助他人的美德;二是學習作者通過環境和人物心理、對話的描寫,刻畫人物形象、抒發真情的寫法。

2.詞句解析。

(1)對句子的理解。

①她的心跳得很厲害,自己也不知道為什麼要這樣做,但是覺得非這樣做不可。

這樣做是指收養西蒙的兩個孤兒,把他們扶養成人。桑娜探望西蒙,意外地發現西蒙已經病故,留下兩個年幼的孩子──一個還不會説話,另一個剛會爬。面對西蒙的悲慘遭遇,桑娜本能地把兩個孤兒抱回了自己的家。不知道為什麼要這樣做與但是覺得非這樣做不可看似矛盾,實際上反映了桑娜同情窮人、關心窮人的善良品質。

②她忐忑不安地想:他會説什麼呢?這是鬧着玩的嗎?自己的五個孩子已經夠他受的了是他來啦?不,還沒來!為什麼把他們抱過來啊?他會揍我的!那也活該,我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頓也好!

忐忑是指心神不定。忐忑不安形容心神不安定。桑娜抱回孤兒後,面對自己的五個孩子,想想生死未卜的丈夫,她緊張、擔憂,她不知道丈夫會説什麼,覺得自己這樣做給丈夫增加了負擔,覺得對不起他;她擔心丈夫突然回來,不知道怎麼告訴丈夫自己把孤兒抱回家的事。但是她寧可讓丈夫揍一頓,也要收養孤兒。課文真實地展現了桑娜此時的心理活動。透過桑娜的心理活動,讀者能充分感受到生活給桑娜帶來的壓力,感受到桑娜熱愛丈夫,同情孤兒,寧可自己吃苦也要幫助別人的美好的心靈。激起讀者對桑娜今後命運的關心。

省略號的連續運用,表明桑娜當時的心理活動的時斷時續,逼真地寫出了桑娜不安的心理。

③桑娜沉默了。

沉默是不做聲的意思。桑娜與漁夫對話時先後兩次沉默。第一次是桑娜與漁夫同時沉默。漁夫回家了,漁網也撕破了,面對剛剛從死亡線上掙扎回來的丈夫,桑娜不知道如何告訴丈夫收養孤兒的事,所以選擇了沉默。而漁夫還沉浸在與海浪搏鬥的恐怖中,心裏尚存餘悸,看到桑娜沉默了,所以也不説話了。第二次是桑娜把西蒙死去的消息告訴了丈夫,她在等待丈夫的決定,所以又沉默了。桑娜的兩次沉默,都反映了桑娜善良的心地。

④漁夫皺起眉,他的臉變得嚴肅、憂慮。嗯,是個問題!他搔搔後腦勺説,嗯,你看怎麼辦?得把他們抱來,同死人呆在一起怎麼行!哦,我們,我們總能熬過去的!快去!別等他們醒來。

皺起眉臉變得嚴肅、憂慮説明漁夫感到問題很難辦。搔搔後腦勺説明他正在認真考慮,形象地説明漁夫覺得問題嚴重。嗯,你看怎麼辦?這是漁夫在徵求妻子的意見。得把他們抱來,同死人呆在一起怎麼行!這是漁夫做出的初步決定。哦,我們,我們總能熬過去的!熬,是忍受(疼痛或艱苦的生活)的意思。説明漁夫為了撫養鄰居的孩子,準備過更艱苦的日子,準備付出更多的辛勞。快去!別等他們醒來。漁夫怕孩子醒來受驚,催促桑娜去抱孩子。這段話細緻地描寫了漁夫做出決定前後思考的過程,説明他與妻子桑娜一樣,有着一顆甘願自己受苦也要幫助他人的高尚的心。

⑤但桑娜坐着一動不動。

你怎麼啦?不願意嗎?你怎麼啦,桑娜?

你瞧,他們在這裏啦。桑娜拉開了帳子。

文章的懸念終於消除,讀者懸着的心也終於放下了。丈夫的理解,使桑娜沉浸在激動、興奮和快慰中。這一動不動的動作恰如其分地表達了她當時的心情,收到了似平靜又不平靜的效果,讀來給人以回味的餘地,顯示出作者高超的藝術表現能力。

(2)對詞語的理解。

呼嘯:文中形容海風發出高而長的聲音,説明寒風猛烈。

抱怨:埋怨。

自作自受:自己做錯了事,自己承受不好的結果。受:承受。

魁梧:(身體)強壯高大。

倒黴:遇事不利;遭遇不好。

憂慮:憂愁擔心。

二、教學目標

1.學會12個生字。正確讀寫舒適、擱板、勉強、抱怨、傾聽、掀起、魁梧、撕破、倒黴、嚴肅、憂慮、濕淋淋、心驚肉跳、自言自語、自作自受、縫縫補補等詞語。抄寫描寫環境的句子。

2.默讀課文,理解課文內容,感受桑娜和漁夫的勤勞、淳樸和善良,學習他們寧可自己受苦也要幫助他人的美德。

3.學習作者通過環境和人物對話、心理的描寫,表現人物品質的寫法。

三、教學建議

1.教學本課前,教師要進行朗讀備課。朗讀時要注意:描述性的句段,如,課文開頭對天氣的描述,要讀得低沉而緩慢。人物的心理和對話,要體現人物的性格和不同場合的心情。如,桑娜抱回孩子後忐忑不安的心理活動,有害怕,也有自責,更有決斷。又如,漁夫回來後,桑娜與漁夫的對話,桑娜開始是提心吊膽地回答丈夫的話,接着是強作鎮定地敍述西蒙家的事,最後是如釋重負地告訴丈夫孤兒已經抱過來;而漁夫,先是對天氣的後怕,接着對西蒙去世感到震驚,最後是在擔憂中做出收養決定。朗讀時要注意有感情地讀出來。

2.學習本文,重點是從環境和人物的心理、對話的描寫中體會人物的美好心靈。教學時可參考如下思路:

(1)讀題激疑,讀通課文。開課後,教師可引導學生圍繞課題提出問題,激發學生閲讀本文的興趣。如,為什麼用窮人做題目?課文是否只寫了窮人的窮?然後讓學生帶着問題朗讀課文。學生在朗讀課文的過程中自學生字新詞,獨立解決一些簡單的問題。本文篇幅較長,有的語段也比較難讀。如,第九自然段桑娜的心理活動。在課堂中教師可以先讓學生説説哪些語段比較難讀,然後安排時間讓學生自由練習,最後指名朗讀語段,幫助學生讀通課文。如果學生還不能讀通順,教師可進行適當的範讀。

(2)概括課文內容,整體把握課文。學生讀通課文後,可讓學生默讀課文,想想課文主要講了一件怎樣的事。由於課文篇幅長,學生概括課文內容時不容易一下子説清楚,應當允許學生逐步把事情説清楚。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把全文分成三部分。第一部分:課文第1~2自然段,講漁夫的妻子桑娜在寒風呼嘯的夜晚,焦急地守候在小屋裏,等待出海打魚的丈夫回家。第二部分:課文第3~11自然段,講桑娜出門探望丈夫的漁船,結果走進了西蒙家,意外地發現西蒙已經病故,她把西蒙留下的兩個孤兒抱回家,然後忐忑不安地繼續等待丈夫。第三部分:課文第12~27自然段,講漁夫回家,得悉西蒙死去,主動提出收養孤兒,夫妻倆的想法不謀而合。理解桑娜夫妻決定收養孤兒的艱難。

(3)深層研讀,感受人物品質。讓學生通過認真研讀,從課文中找出描寫環境和人物對話、心理的句子,體會窮人的高尚品質。教學時要注意抓住桑娜抱孤兒回家後複雜的心理活動以及桑娜與漁夫的對話這些內容組織學生深入研讀。桑娜抱孤兒

孤兒回家部分,重點研究“她的心跳得很厲害,自己也不知道為什麼要這樣做,但是覺得非這樣做不可”這個句子,聯繫上下文了解“這樣做”的意義,從這種矛盾的心理中,體會桑娜的善良品質。理解桑娜複雜的心理活動,既是教學的重點,又是教學的難點。教學時,教師首先讓學生有充足的時間朗讀描寫桑娜心理活動的語句,然後組織交流:桑娜在繼續等待丈夫的時候想到了哪些?為什麼會想到這些?通過討論明確:由於桑娜家庭的貧窮,由於桑娜熱愛丈夫、同情孤兒,所以才會有如此複雜的心理活動,同時明確:雖然桑娜的內心活動十分複雜,但是收養孤兒的決心沒有動搖。接着讓學生再讀讀描寫心理活動的語句,瞭解省略號的作用。最後通過多種形式的朗讀,進一步體會桑娜的崇高品質。桑娜與漁夫的對話部分,要以讀為主,在讀中理解兩處“沉默”的不同含義。通過朗讀,讀出兩人不同的性格。

在研讀過程中,要加強學生的感情朗讀。桑娜複雜的心理活動與她和丈夫的對話是朗讀的重點。教師可先讓學生根據標點符號的提示,自己試試怎麼讀才能讀好,再把自己的體會和大家交流,然後反覆朗讀,讀出人物的真情,最後讓學生彙報朗讀。朗讀的形式力求多樣,必要時教師要發揮範讀的作用。

3、本文的環境描寫既有天氣描寫,也有桑娜與西蒙兩家情景描寫。這些環境描寫從側面烘托出桑娜與漁夫的美好品質。教學時應當結合對收養孤兒這件事的理解進行。可以通過朗讀,讓學生找出有關環境描寫的語句,思考“環境描寫對刻畫桑娜與漁夫的形象有什麼作用”?讓學生暢所欲言。最後讓學生把描寫環境的句子摘抄下來,進行積累。

4、課後小練筆:續寫《窮人》:

桑娜告訴丈夫自己已經把孩子抱回家後,課文就戛然而止了。孩子的命運會怎麼樣呢?桑娜與漁夫又會帶領孩子怎樣渡過一個又一個難關?這些問題牽動着學生的心。教學時,教師首先要告訴學生:續寫時要把握故事情節的主線,把握人物的性格特點。無論最後發展成什麼樣子,主線不能變,人物的思想品質不能發生本質的變化。接着鼓勵學生大膽想象和創造,必要時可以進行小組討論。然後讓學生把想象的故事寫下來。最後,組織學生交流。如,通過開小小故事會、在宣傳欄出專輯、排課本劇等形式,讓學生向大家展示自己的作品,激發學生習作興趣。

5、課文多處運用了省略號,主要作用有:

⑴表明心理活動的時斷時續。如,“她忐忑不安地想:‘他會説什麼呢?這是鬧着玩的嗎?自己的五個孩子已經夠他受的了……是他來啦?……不,還沒來!……為什麼把他們抱過來啊?……他會揍我的!那也活該,我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頓也好!’”

⑵表示省略遞增的次數。如,“古老的鐘發啞地敲了十下,十一下……”

⑶表示語意的跳躍。如,“謝謝上帝,總算活着回來啦。……我不在,你在家裏做些什麼呢?”

⑷表示説話結巴,欲言又止。如,“我嘛……縫縫補補……”這些用法,都可以結合課文的學習相機滲透。

6、生字、新詞一般以學生自學為主:

教師可提醒學生讀準“怨、掀、慮”的讀音。“作”是多音字,在“自作自受”中讀“zuò”。字形上引導學生區別:“怨”與“祭”的上半部的不同。“魁”是半包圍結構,“鬥”字要寫在豎彎鈎裏面。

7、教師可結合對桑娜與西蒙兩家貧窮生活的理解,向學生介紹課文寫作的時代背景以及作者列夫·托爾斯泰的情況。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jiaoanmuban/oovkw.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