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教案模板 >

使至塞上教案

使至塞上教案

在教師資格的考試中會涉及到不同類型的作品,比如今天小編選取的《使至塞上》是唐代詩人王維出使涼州途中所作的一首邊塞詩。本詩描繪了雄奇瑰麗的邊塞風光,也表達了羈旅途中悲苦、無奈而孤獨的情感,是王維邊塞詩的代表作。在此,小編為大家提供了較為詳細的使至塞上教案以供參考。

使至塞上教案

使至塞上教案1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學生可藉助工具書,結合註釋正確解釋全詩大意,並有感情地背誦全詩。

【過程與方法】

通過品詞析句和小組討論,學生可領悟詩中託物言志和寓情於景的寫作手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學生可體會詩文雄渾、豪邁文字背後的孤寂、悲苦和無奈,以及對羈旅生活沉重的歎息。

二、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通過品詞析句和小組討論,學生可領悟詩中託物言志和寓情於景的寫作手法。

【教學難點】

學生可體會詩文雄渾、豪邁文字背後的孤寂、悲苦和無奈,以及對羈旅生活沉重的歎息。

三、教學方法

談話法、小組合作探究法、多媒體輔助教學法、情境法。

四、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1.出示大漠落日的圖片,並引出詩文“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請學生結合圖片和此句思考:全詩的情感基調是怎樣的?是激昂的,雄壯的,沉鬱的,惆悵的還是其它?

2.補充本詩的創作背景:唐玄宗開元二十四年,吐蕃發兵工大唐屬國。唐玄宗任命王維以檢查御史身份奉使涼州(今甘肅武威),察訪軍情,並任河西節度使判官,實際上是將王維排擠出朝廷。本詩是作於出塞途中。

引導語:結合上述背景,王維的心情並不激昂豪邁,甚至是有一些悲苦和無奈的。現在我們就一起學習一下這首詩。

(二)通讀全文,整體感知

1.教師範讀,學生結合註釋和工具書解釋全文大意,並畫出詩中表示地名和官職的詞。

2教師PPT出示屬國、居延、蕭關、燕然的位置。

3.請學生自由朗讀,試着讀出情感。

(三)細讀課文,深入研讀

1.教師指名一個學生讀,其餘學生思考:這首詩創作的時間和地點是什麼?作者要去哪?請結合具體文本回答。

(時間:春天—歸雁入胡天;地點:車上—單車欲問邊;目的地:屬國—屬國過居延。)

2.作者途中看到了哪些景物?

(徵蓬、歸雁、大漠、孤煙、長河、落日)

追問:這些景物的作用一樣麼?

(不一樣。徵蓬、歸雁:用於自喻;大漠、孤煙、長河、落日:用於描寫雄奇壯美的`邊塞風光。)

3.分小組討論:全詩中哪些字詞體現了作者悲苦無奈的情感?

(首聯:單車,輕車簡從,形單影隻,孤單之感;“車”欲問邊,而不是人慾問,展示了出塞並非本願的無奈;

頷聯:徵蓬,蓬草本是深戀着土地,不隨意移動,然而莖葉繃斷只能被迫地隨風而走,自喻身不由己;歸雁,從南邊歸來的燕子本應歸去中土,卻出現在胡天,自喻離羣失伴,孤單而行,並且雁也是可以自由地迴歸中土,而自己卻不能自由地迴歸,也體現了身不由己的無奈之感;

頸聯:孤煙,狼煙也只是勢單力孤,落日雖壯美,卻也近黃昏。此兩句將悲苦孤獨的情感滲透於壯美蒼涼的意境中,千古流傳;

尾聯:此聯單純敍述“蕭關逢侯騎”,本類似“他鄉遇故知”,卻沒有應有的温情和欣喜,反倒流露出一絲冷漠和不近人情,以此襯托出出塞的道路更是孤單漫長。)

(四)小組討論,拓展延伸

分組討論:本詩的藝術特色。

(1.託物言志;2.寓情於景。)

(五)回顧全文,小結作業

小結:結合板書請學生集體簡述本文説明的內容,結束課文。

作業:將本詩擴寫成一段200字左右的文字。

使至塞上教案2

【知識與能力目標】

1、積累重要字詞。流暢、有感情地誦讀,感受詩詞的音韻美;

2、整體感知這首詩,瞭解本詩的寫作背景,作者生平、思想,律詩的一些常識。

【過程與方法目標】

1、以讀促悟,品味詩詞凝練、含蓄的語言美;

2、抓畫面感,體味詩中藴含的豐富情感美;

3、評點、欣賞“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一聯所描繪的意境美。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理解詩人寫詩背景,感受詩人前後變化,培養學生樂觀、豁達的人生觀。

【教學重點】

熟讀成誦,理解作者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教學難點】

理解詩句所藴涵的內涵,體會詩歌意境。

1、課前讓學生預習課文,熟讀並嘗試先背誦課文;

2、準備多媒體教學。

一、創設情景,激情導入:

1、導入:

唐代自開國以來,各方面的蕃夷部落不斷侵入,唐政府不能不加強邊防,以應付戰事。有時也乘勝逐北,有擴張領士的意圖。開元、天寶年間,有許多詩人蔘加了守邊高級將帥的幕府,做他們的參軍、記室。這些詩人把他們在邊塞上的所見所聞寫成詩歌,於是邊塞風光和軍中生活成為盛唐詩人的新題材。這一類詩,文學史上稱為“邊塞詩”。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首邊塞詩——王維的《使至塞上》。

2、作者簡介:

王維(701-761),唐代詩人,字摩詰,曾任尚書右丞等官職,世稱王右丞,素有“詩佛”之稱。他能詩能畫,精通音樂。他的詩以描繪山水田園和歌詠隱居生活為主,以“詩中有畫,畫中有詩”出名。其中反映軍旅和邊塞生活的作品,寫景的佳句廣為流傳,如《使至塞上》就極富代表性。宋代蘇軾稱其“詩中有畫,畫中有詩。”

3、背景介紹:

開元二十五年,王維奉唐玄宗之命,赴西北邊塞慰問戰勝吐蕃的河西副大使崔希逸(實際是被排擠出朝廷)。王維輕車簡從,要到遠在西北邊塞的居延。經長途跋涉,在蕭關遇到了騎兵,卻沒有遇到將官,(一問才知道),將官此時正在燕然前線。這首詩就是在出塞途中寫的。通過作者敍述出使邊塞的艱苦情況,抒發了作者漂泊天涯的悲壯情懷和孤寂之情。

二、初讀課文,掃清障礙:

1、播放配樂詩歌朗誦,帶領學生齊讀詩歌,理解詩歌大意。

單車/欲/問邊,屬國/過/居延。

徵蓬/出/漢塞,歸雁/入/胡天。

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

蕭關/逢/候騎,都護/在/燕然。

要求: 讀準字音,讀出節奏,讀出情感。

2、帶領學生一起討論字詞含義。

單車:一輛車,這裏形容這次出使時隨從不多。

屬國:典屬國簡稱。唐代人有時以“屬國”代指使臣。這裏“屬國”指往吐蕃的使者,王維奉使問邊,所以自稱屬國。

徵蓬:飄飛的蓬草。言蓬草遇秋,隨風遠去。

煙:烽煙,報警時點的煙火。

長河:黃河。

蕭關:在今寧夏回族自治區固原縣東南。

候騎:騎馬的偵察兵。

都護:當時邊疆重鎮都護府的長官、首將。

燕然:山名,今蒙古三音諾顏汗中部的杭愛山,代指邊防前線。

三、細讀課文,整體感知:

1、感悟詩意。

(1)首聯:“單車欲問邊,屬國過居延。”

講解:詩人以簡練的筆墨寫了此次出使的經歷。

翻譯:我只身輕車簡從出使到邊疆,途中經過屬國居延。

(2)頷聯“徵蓬出漢塞,歸雁入胡天。”

講解:既言事,又寫景,更在敍事寫景中傳達出幽微難言的內心情感。

翻譯:山高路遠,我覺得自己像飄飛的蓬草一樣出了漢家邊塞,又似北歸大雁一般飛入胡天。 (3)頸聯:“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

講解:大、長、圓、孤、直都富於空間感,而且都是詩人主觀的審美感受。在如此廣闊而且蒼涼的天地間,馳騁疆場的將士們破敵靖邊,其悲壯的英雄氣浩然與日月同輝,與長河共遠。

翻譯:只見那蒼茫無際的沙漠,沒山沒樹遠處烽火台一縷白煙直上雲霄,杳無盡頭的黃河橫貫其間,天空中掛着一輪圓圓的落日。

(4)尾聯:“蕭關逢候騎,都護在燕然。”

講解:這一聯寫出了將士們誓死保家衞國的決心,表達了詩人對他們的讚美之情。

翻譯:終於碰到了騎馬的兵士,一問才知道將官正在燕然前線呢!

2、談談本文的情感變化(本環節由學生自由發揮,點撥:“抑鬱到慷慨”)。

四、精讀(選讀)課文,深入感悟:

1、品詩境。

(1)“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描繪了西部邊塞的奇特壯麗景色,是歷來傳頌的名句,請與“沙漠狼煙升,黃河落日紅”作對比,你認為哪句更好呢?為什麼?談談你對此的認識(合作探究)。

明確:“大”字,突出了邊疆沙漠,浩瀚無邊。“孤”字,寫出了景物的單調,使荒涼的大漠上烽火台燃起的那一股濃煙顯得格外醒目。“直”字,又表現了烽煙的勁拔、堅毅之美。“長”字,將沒有山巒林木的浩瀚無垠的沙漠上那橫貫其間的黃河的令人震撼的壯闊之美寫得淋漓盡致。“圓”字,突出了在大漠中觀落日的特殊感受,給人以親切温曖又微帶蒼茫的感覺。

(2)畫一畫。通過你對“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的理解,用簡筆畫把此景畫出來。

(3)這句詩被譽為千古名句,它“詩中有畫”:這幅“畫”美在哪裏?

明確:

構圖美:烽煙夕陽大漠長河——蒼茫遼闊

線條美:直煙 曲河 圓日 ——層次豐富

色彩美:黃沙碧水紅日青煙——鮮明優美

2.賞析詩歌,學生分小組討論下列問題。

(1)結合寫作背景找出首聯中哪個字寫出了詩人出塞時的心情?

(2)頷聯中詩人借“徵蓬”、“歸雁”比作什麼?透露出作者當時怎樣的心境?

(3)你能不能用幾個詞語描述一下頸聯中這幅邊塞風光圖?此時詩人的心境與前兩聯一樣嗎?

(4)這裏的“在燕然”是不是説都護真的在燕然山呢?詩人對這些“在燕然”的將士們是一種怎樣的情感呢?

(5)詩中每一聯分別到了什麼表達方式?

五、課堂總結:

本詩通過寫詩人出使至塞上的旅程中所見的塞外風光,表達了詩人由於受排擠而孤獨、寂寞、飄零的孤寂心情以及在大漠雄渾的景色中,情感得到陶冶、淨化、昇華後,產生的慷慨悲壯之情,顯露出一種英雄本色。

六、佈置作業:

1、背誦這首詩;

2、收集三句以上寫有關大漠的詩詞。

標籤: 教案 塞上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jiaoanmuban/mnmlxo.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