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教案模板 >

《小巷深處》的教案

《小巷深處》的教案

教學目標:

《小巷深處》的教案

1、懂得用多種描寫方法來塑造人物形象;

2、通過多種途徑閲讀感受母愛,理解並懂得珍愛親情。

教學難點:

理解“我”對養母和家的感情變化過程。

教學重點:

對文章的反覆朗讀,感受親情,理解母愛的偉大與無私,從而懂得珍愛親情。

教學過程:

一、導入:

播放《燭光裏的媽媽》創設課堂氛圍,使學生的心靈受到強烈的衝擊與震撼,引起共鳴。

對母親的歌贊與美頌是永恆的主題,這是一首女兒獻給母親的歌(歌曲:《燭光裏的媽媽》),正如歌中所唱:媽媽,您的黑髮泛起了霜花,您的臉頰印着這多牽掛,您的腰身倦得不再挺拔,媽媽呀,女兒已長大,不願牽着您的衣襟走過春秋冬,媽媽相信我,女兒自有女兒的報答。

母親的一片深情,兒女總不能一一明瞭。而兒女終會長大,終將懂得母親的心。今天,讓我們一起來聽聽一位小巷深處走出的女兒訴説的'心曲。

二、初讀課文

1、掃除文字障礙。(説明:為課文的閲讀掃除障礙,讓學生對較長課文閲讀充滿信心。)

瘦癟        叩擊     哽咽       黝黑     憧  憬      揶  揄     執著

2、討論概括文章內容:(可前後左右同學互説,然後請個別學生回答。)

歸納:本文講述了一個雙目失明的婦女用她的微薄收入,收養了我這個棄嬰,並含辛茹苦地養大了我,而我卻對貧困的家庭產生了厭惡,躲避母親,最後我被母親深深的愛所感動而悔悟流淚,回到母親身邊。

三、探討分析

1、教師有感情的朗讀課文最後三段。

2、提問:對着一直默默守候的母親,女兒告訴她:“媽媽,我回來了,我已經回來了”。文章最後一段的第一句話中“回來”是什麼意思?在文中聯繫上文具體指什麼“回來”了?

(説明:提問“回來”是為了讓學生思考:“我”的心曾逃避,曾離開過母親。由此理清文中“我”對母親的思想感情經歷過變化。由經歷的那些變化思考變化的原因。通過結尾部分全文的高潮的領悟,知道女兒終於懂得了母親的心。從而感悟全文主題)

要點:

(1)變化過程:滿足、自豪→厭惡、自卑→淡忘、隔絕→感動、悔悟

①滿足、自豪:第五段“代替”、“攙”,第九段“倚”、“及自由地吃”。

②厭惡、自卑:第十段“我”是棄嬰,母親是瞎子,“不同一般”第十一段“不再”、“泡”。

③淡忘、隔絕:第十五段 “遵守諾言”。

④感動、醒悟:第二十七段“淚眼”、第二十八段“虛榮”、“無知”。

⑤深深悔悟:第二十九段“還記得”。

(2)原因:虛榮、無知

3、提問:母親是怎樣對待我的虛榮和無知的呢?

請同學討論,找出文中對母親的外貌、動作、語言描寫的語句,揣摩體會母親深摯的愛和我的懺悔之情。  (六段、十一段、十三段、二十五段、二十八段。)

要點:

(1)傾囊安家:第三段“拆”、“搬”、“所有的積蓄”、“真正擁有一個家”

(2)改變性情:第四段“罵”、“從未潑過”

(3)烈日下守賣:第六段“雕像”、“古銅”、“最毒”、“血汗”

(4)以我為榮,廣為宣傳:第八段“珍藏”

(5)背後支持、默默守候:第二十五、二十六段“倚”、“央”、“摸”、“交”

4、讓同學一起來朗讀課文的25-29自然段。

5、請個別學生有感情的朗讀最後三段。

6、教師小結:

課文以我的感情變化為線索,把生活的點滴小事聯繫起來表現最深沉的母愛。

四、拓展延伸

談談身邊給自己帶來的感動的人物。

(説明:我們生活中一直不缺少感動,雖然我們曾經忽略瞭如此美麗的感動,但是,當同學們終於能夠理解這份恩賜,為此而感動時,教學中要及時聯繫生活讓他們去體會,去思考如何回報,給愛我們的人一份感動,讓愛我們的人覺得愛我們就是一種幸福。並請同學們一起分享)

標籤: 小巷 深處 教案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jiaoanmuban/lwpgwz.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