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教案模板 >

三年級上冊《賣火柴的小女孩》教案

三年級上冊《賣火柴的小女孩》教案

在教學工作者開展教學活動前,時常要開展教案准備工作,編寫教案助於積累教學經驗,不斷提高教學質量。我們該怎麼去寫教案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三年級上冊《賣火柴的小女孩》教案,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三年級上冊《賣火柴的小女孩》教案

三年級上冊《賣火柴的小女孩》教案1

設計思路:

欣賞經典童話故事的方法有很多,其中最重要的是讓幼兒理解故事,激發他們的閲讀興趣。將文學作品與音樂作品融合,能使故事情境立體化,讓幼兒走進故事的意境,理解故事、展開想象。

音樂作品能"烘托氣氛,渲染情感,賦予想象",所以我們可以根據每個文學作品的特點及情節變化,選擇與之相匹配的音樂作品,整合推進。欣賞文學作品時融入音樂作品,能讓幼兒有想象表達的空間,能提升幼兒綜合感受的能力,能為幼兒更好地感知文學作品提供支持。

將音樂作品與文學作品融合推進,需要注意對音樂作品的選擇,要與文學作品匹配,運用時要把握好時段,對作品的意境、情感也要能正確把握;要仔細分析不同作品的不同價值定位,如哪些地方需要分析和感受,哪些地方需要想象、描述和表達等。

基於以上思考,我設計了本次活動,通過文學作品與音樂作品的有效融合,形成"立體"的欣賞氛圍。本活動融入了四段不同風格的音樂,片段一:歡快的新年音樂;片段二:憂傷的音樂;片段三:充滿想象的八音盒音樂:片段四:悽美的和聲音樂。四段音樂把幼兒從美好的現實生活帶入了故事情境,並在欣賞與感受音樂作品中體會小女孩所處的環境與心情,增強了作品的感染力,提升了幼兒的感受力與對童話故事的興趣。

活動目標:

1、傾聽感受音樂,幫助幼兒感知故事的情節變化,體驗小女孩的心情與願望。

2、激發幼兒欣賞音樂和故事的興趣。

3、初步學習用對唱的方式演唱歌曲。

4、願意跟隨教師和音樂在老師的引導下用自然、連貫的聲音唱歌,情緒愉快地參加音樂活動。

活動準備:

1、ppt片段(片段一:賣火柴的小女孩行走在大街上賣火柴的情景;片段二:賣火柴的小女孩蜷縮在牆角邊的情景;片段三:賣火柴的小女孩擦亮火柴後的情景;片段四:奶奶帶領賣火柴的小女孩飛向天空的情景。

2、音樂片段(音樂一:歡快的新年音樂《abba—haPPY new year》;音樂二:憂傷的音樂《愛情白皮書》插曲一星華的回憶與想念;音樂三:充滿想象的八音盒音樂《陽光·舞·甜橙》;音樂四:悽美的和聲音樂《卡洛兒一假如愛有天意》)。

3、完整的視頻(配上故事講述)。

活動過程:

一、(播放音樂一:歡快的新年音樂)引出故事,激發傾聽興趣

1、這段音樂聽起來有什麼感覺?

2、你知道什麼節日快要來到了?人們會做哪些快樂的事情?

教師小結:歡快的新年音樂讓我們聯想到新年的歡樂氣氛,還想到了許多開心的事情。

(變化音樂,播放憂傷的音樂)

【設計意圖:在同一個節日,播放兩段截然不同的音樂,讓幼兒產生強烈的衝擊感,激發他們傾聽故事的願望,為幼兒對小女孩的生活遭遇產生同情心而埋下伏筆。】

3、聽了這段音樂你感覺會發生什麼事情?

【設計意圖:播放憂傷的音樂,激發幼兒的同情心,形成"立體"的欣賞氛圍,為幼兒"走進"故事打下基礎。】

過渡:今天老師帶來一個故事《賣火柴的小女孩》。

二、欣賞音樂、傾聽故事、理解故事

1、觀看片段一:賣火柴的小女孩行走在大街上賣火柴的情景。

(1)從這張圖片上看,小女孩過着怎樣的生活?

(2)從哪裏看出小女孩非常冷?

(3)看到這樣的畫面和聽到這樣的音樂,你有什麼感受?

教師講述故事:這是聖誕節的前夜,正下着雪,天氣冷得可怕。一個賣火柴的小女孩在大街上走着,她的衣服又舊又破,腳上穿着一雙媽媽的大拖鞋。她的口袋裏裝着許多盒火柴,一路上不停地叫着:"賣火柴呀,賣火柴呀!"人們都在買節日的食品和禮物,有誰會理她呢?整整一天,誰也沒買過她一根火柴,誰也沒給過她一個銅錢。

2、觀看片段二:賣火柴的小女孩蜷縮在牆角邊的情景。

(引出音樂三:充滿想象的八音盒音樂)

(1)這段音樂帶給你怎樣的感受?

(2)你能説出小女孩的幻想嗎?她會有哪些期望呢?

【設計意圖:引入充滿想象的八音盒音樂,讓幼兒從音樂中"聽"到希望,他們忽然感覺事情會有轉機,想象的大門立即打開,他們會把自己的祝福與心願編入故事中,此時為幼兒的想象提供了平台。】

3、觀看片段三:賣火柴的小女孩擦亮火柴後的情景。

(1)小女孩擦亮火柴後看到了什麼?她實現了自己的願望嗎?

(2)小結:小女孩第一次幻想到"火爐",因為她太冷了,她渴望獲得温暖;第二次幻想到"烤鵝",因為她太餓了,她渴望吃到食物;第三次幻想到"聖誕樹",因為她太孤獨,她渴望得到快樂;第四五次幻想到"奶奶",因為她很痛苦,她渴望幸福,擦亮整把火柴,因為她怕失去奶奶。

(3)開始的時候小女孩一根火柴都不捨得用,為什麼後來會擦亮整把火柴?

教師講述故事:她趕緊擦着了一大把火柴,要把奶奶留住。一大把火柴發出強烈的光,照得跟白天一樣明亮。奶奶從來沒有像現在這樣高大,這樣美麗。奶奶把小女孩抱起來,摟在懷裏。她們倆在光明和快樂中飛走了,越飛越高,飛到沒有寒冷,沒有飢餓,也沒有痛苦的地方去了。

三年級上冊《賣火柴的小女孩》教案2

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生字新詞。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理解課文內容,從字裏行間感受賣火柴小女孩命運的悲慘,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4、領悟作者基於現實合理想象的表達方法。

教學重點、難點

理解課文內容,從字裏行間感受賣火柴小女孩命運的悲慘,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課時安排

兩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簡案)

一、導入新課

1、今天,老師將和同學們一起走進19世紀丹麥作家、被稱為“世界童話”的安徒生的童話世界。

2、説説你對安徒生的瞭解。(學生根據自己收集的資料交流)

3、老師簡介賣火柴小女孩的寫作背景。(1848年,他到國外去旅行。在途中收到了一封朋友的來信,要求他按照信中寄來的三張畫片寫一篇故事。其中一張畫片上,畫的是一個窮苦的小女孩,金黃的長頭髮打成卷兒披在肩上,看上去很美麗,她手裏拿着許多火柴,瞪大了一雙可憐的眼睛,好像在想些什麼。安徒生看着這張畫片,雙眼漸漸濕潤了。他想起了自己的媽媽。媽媽小時候要過飯,有一次要飯時,實在走不動了,竟然昏倒在路上。他又想起了在童年時代惟一疼愛他的奶奶。爸爸去世以後,媽媽改嫁了,他只好和奶奶相依為命。每到傍晚,他坐在牆角里,蜷着腿縮成一團,盼望着討飯的奶奶快些回來。慈祥的奶奶一回家,便把他摟在懷裏,給他帶來温暖,為他解除飢餓。他還想起了在丹麥封建王朝統治下,千千萬萬窮苦的兒童……想着、想着,他情不自禁地攤開稿紙,以自己的親身感受和對廣大窮苦兒童的同情,以及對統治階級的憎恨,奮筆疾書,寫出了《賣火柴的小女孩》這篇優美動人的童話。)

二、初讀課文

1、學生自讀,要求讀準字音,讀通課文。

2、檢查讀文情況。

3、提出不理解的字詞,互相幫助理解

三、再讀課文理清文章層次

1、提出要求。

認真默讀課文,想一想課文寫了哪些內容,是按什麼順序寫的?

2、學生自瀆,思考勾畫,共同學習。

3、彙報交流,把課文內容分為“賣火柴”、“擦燃火柴”、“凍死街頭”三個部分。

四、佈置作業

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第二課時

一、複習引入

1、通過上節課的學習,賣火柴小女孩凍死街頭的畫面深深地定格在我的腦海裏,讓我們再次懷着同情和悲傷的情感一起朗讀課文的最後兩個自然段。

2、學生齊讀。

二、以“幸福”為線索,解讀小女孩的命運

1、課文中寫道:“她曾經多麼幸福,跟着她奶奶一起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那麼,小女孩擁有真正的幸福嗎?

2、為什麼説她沒有幸福?用自己的話説説。

(1)、大年夜在街上賣火柴。

A、指名讀這一自然段。

B、展開想象:如果賣火柴的小女孩是你的妹妹,她的大年夜應該是怎樣度過的?

C、可是,在這團圓的幸福時刻,她有沒有壓歲錢?有沒有新衣服?有沒有享用不盡的食物?沒有,通通都沒有,連一雙鞋子也沒有,還得光着腳在大街上苦苦哀求人家買她的火柴。她有的只是什麼?(是寒冷、是飢餓、是欺凌)

D、找出這部分你最想讀的句子讀一讀。

(2)、不敢回家

為什麼説小女孩沒有幸福?(爸爸會打她,家裏跟街上一樣冷)

(3)、疼愛她的奶奶已經死了

為什麼説小女孩沒有幸福?(沒有親人的疼愛,得不到關懷)

(4)、她死了人們只説“她想給自己暖和一下……”

為什麼説小女孩沒有幸福?

3、理解火柴給小女孩帶來的“幸福”

(1)既然別人不能給她幸福、爸爸不能給她幸福、疼愛她的奶奶死了也不能給她幸福,連死了人們只説她想給自己暖和一下。那麼文中為什麼還説她曾經多麼幸福呢?是誰給了她這種幸福?(火柴)

(2)請同學們打開課文,誰來讀讀小女孩第一次擦燃火柴的段落。大家邊聽邊看,有沒有幾個標點很明顯地跳到你的眼前?(感歎號)讀一讀有感歎號的句子。

(3)你從這幾個感歎號中體會到了什麼?(是啊,與其説小小的火焰是奇異的火光,不如説是小女孩太冷了,她多想擁有温暖啊!)

(4)潘老師發現,你朗讀的時候情感變化很大,能説説原因嗎?(燃:高興;滅:失望)是啊,火柴終究是要滅的,然而,滅的只是火柴嗎?(滅的還有小女孩的'希望),火柴一滅,她面對的就不是火爐,而是——寒冷;面對的不是火爐,而是——黑暗;面對的不是火爐,而是——紛飛的大雪。帶上你的理解和感情讀一讀這個自然段。

(5)自由朗讀小女孩擦燃火柴的其它幾個段落。

A、同學們,賣火柴的小女孩生活的時代離我們很遙遠,她的生活對我們來説是陌生的。但是這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們用自己的真情和想象,走進小女孩生活的那個環境,就一定能感受到她的痛苦。現在請同學們自己閲讀小女孩其它四次擦燃火柴的段落。讀出自己的理解,讀出自己的感悟,讀出自己的思考。

B、誰來談談?

生:她渴望得到食物,因為她太餓了;

生:她渴望得到快樂,因為她太孤獨了;

生:她渴望得到疼愛,因為她沒有人關心;(引導有感情朗讀“奶奶,啊,請把我……”讀出懇求、讀出迫切)

生:她想讓奶奶帶她飛走,因為她受不了這些痛苦了,很想擺脱。(引導朗讀“她趕緊擦着了一大把火柴……也沒有痛苦的地方去了。”讀出同情、讀出悲傷)

師:小女孩真的沒有寒冷、沒有飢餓、也沒有痛苦了嗎?那麼,這樣的地方在哪兒呢?是的,只有死才能擺脱寒冷、擺脱飢餓、擺脱痛苦!有感情地朗讀這一自然段。

師:雖然她一次次地擦燃火柴,可是火柴卻一次次地熄滅,她的眼前沒有火爐,只有——寒冷;沒有烤鵝,只有——飢餓;沒有聖誕樹,只有——孤獨;沒有奶奶,只有——寂寞;沒有得到擺脱,只有——面臨死亡。

4、誰來讀讀課文的最後兩個自然段。

師:你從她的朗讀中聽出了什麼?

生:聽出了小女孩命運的悲慘。

生:聽出了人們的漠不關心。

生:也聽出了安徒生對小女孩的同情。

師:一個會讀書的人,就是能透過語言文字和作者同悲同喜,和文中的主人公同憂同樂。

師:小女孩真的得到幸福了嗎?

生:沒有,她的幸福就是死,只有死她才能擺脱痛苦、飢餓、寒冷,不用忍受痛苦、飢餓和寒冷對她來説是一種幸福。

生:她得到的是幻想中的幸福。她在幻想中看到了暖和的火爐、噴香的烤鵝、美麗的聖誕樹、慈愛的奶奶。

5、雖然火柴一次又一次地熄滅,但是小女孩一次又一次地把它點燃,她點燃的只是火柴嗎?(她點燃起對幸福的渴望)一次次地點燃火柴,火柴卻一次次地熄滅,熄滅的只是火柴嗎?(是她的希望)然而不滅的又是什麼呢?(不滅的是她追求幸福的信念)直到她離開這個世界,不能再點燃火柴了,她也要——(捏着燒過了的火柴梗)。她捏着的只是火柴梗嗎?你從這裏看出了什麼?

6、小女孩的命運如此悲慘,然而至始至終,她有沒有哀怨過?有沒有流下一滴眼淚?找出文中描寫小女孩表情的一個詞。(微笑)你從“微笑”中體會到了什麼?她微笑什麼?(誰給了小女孩這樣的幸福?(火柴)可是火柴的光芒是如此的微小,小女孩卻從火柴中得到了這樣的幸福,你從這裏體會到了什麼?是誰給了小女孩這樣的幸福?與其説是火柴給了小女孩幸福,不如説是她自己。因為她用微笑去面對生活,因為哪怕是幻想的微小的幸福她也沒有放棄追求,哪怕到了死她的手裏還捏着一把燒過了的火柴梗。)

三、從《賣火柴的小女孩》中想開去

從《賣火柴的小女孩》一文想開去,你想到了什麼?

1、不能失去對美好生活的追求

童話中賣火柴的小女孩和我們生活在不同的年代,通過對課文的學習,你能理解她的處境嗎?你能透過語言文字的描述,體會她面對寒冷、面對飢餓,面對痛苦時,心裏是怎麼想的?這給你怎樣的啟發?(的讀者要提煉出屬於自己的東西。讀書在於讀自己,發現的時候發現自己,因此,要讀出自己的思考。)

2、要重視和同情社會中的貧困者與弱勢羣體

3、領悟安徒生作品人文精神的力量

你能不能通過詞句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安徒生的作品在我國廣為傳播,《賣火柴的小女孩》《皇帝的新裝》《醜小鴨》等名篇,成為幾代人成長的精神食糧。安徒生已經成為中國人耳熟能詳的名字。我們發現了《賣火柴的小女孩》更高的文學價值,因為它教會了我們對待困窘和艱難的一種人生態度。優秀的童話足以影響人的一生,它對兒童來説不僅是生動的故事、美麗的形象,而且是精神家園、終極關懷。這就是偉大作家和不朽作品超越時代的永恆力量。我們真應該感謝這位經歷了200年滄桑卻歷久彌新的偉大作家——安徒生!

四、佈置作業

1、閲讀安徒生的其它童話故事。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三年級上冊《賣火柴的小女孩》教案3

教學要點: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感受安徒生作品的語言美。

2、品讀課文重點語句,理解交流小女孩兒的“幸福”,小姑娘“幸福”的死去中,我們如何面對苦難,汲取怎樣活着的勇氣和力量。

3、説話訓練,發展學生的想象思維。

4、寫一寫自己對賣火柴的小女孩的話,培養學生的寫作能力。

教學過程:

一、回顧課文,激情導入新課

(一)新課導入

《賣火柴的小女孩》給我們講述了在閤家歡樂的大年夜一個賣火柴的小女孩兒凍死在街頭的悲慘故事,上一節課我們一起從文章的語句中感受到了小女孩兒的寒冷、飢餓、恐懼、孤獨和痛苦,這節課就讓我們再一次走進這個感人的故事,來繼續探索小女孩兒內心深處的感受。學生有感情朗讀全文,回顧課文內容。(播放純音樂配音伴讀)

(二)引出“幸福”

(一位同學配樂有感情的朗誦)

——寒冷的夜晚,最冷,不是呼嘯的北風。飢餓的小女孩,怎能承受生命的沉重。為什麼,有家卻流浪風中?為什麼,人們忘記了同情?火柴燃盡,夢卻在夜空。為什麼?天堂的路,沒人肯送你一程?為什麼?……

一個和你們同齡的同學,在讀完這個童話後,他並沒有像劉芊芊,像我們一樣停留在同情憐憫的層面,而是產生了進一步思考,批註了這段話。看來,批註不僅可以寫下信息,寫下感受,還可以寫下疑問、寫下思考——

(生説出自己對課文的諸多疑問)

教師總結:所以,一個最大的“為什麼”需要我們好好的來梳理、來回答。讓我們再一次回到課文裏去,再細細地品讀。正像剛才那位同學所説,小女孩獲得的幸福是因為她曾經看到過這麼多美麗的東西,哪一個給你印象最深,你就找出來,讀給我們聽。(這一處,學生談到哪裏,就討論朗讀到哪裏,最後再梳理順序。)

二、品讀重點詞句,彙報交流感受,解讀小女孩兒的“幸福”

(一)温暖(第一次憧憬)

“多麼温暖多麼明亮的火焰啊,簡直像一支小小的蠟燭。這是一道奇異的火光!小女孩覺得自己好像坐在一個大火爐前面,大火爐裝着閃亮的銅腳和銅把手,火燒得旺旺的,暖烘烘的,多麼舒服啊!”

(配上大火爐的圖片)交流西方家居火爐的擺設。

開頭一個温暖對應後面的“暖烘烘的”;明亮對應後面的“旺旺的”。“多麼温暖多麼明亮”照應後面的“多麼舒服”。(板書:温暖)

多美的對稱語言。你看,閲讀批註的時候,不僅注意句子的對立的一面,還要注意句子照應的一面,體會得會更豐富。再來讀出這温暖的感受吧!(女生讀第一句話,老師讀中間的部分,男生讀最後一句話,師生合作完成。)

(二)滿足(第二次憧憬)

“桌上鋪着雪白的枱布,擺着精緻的盤子和碗,肚子裏填滿了蘋果和梅子的烤鵝正冒着香氣。更妙的是,這隻鵝從盤子裏跳下來,背上插着刀和叉,搖搖擺擺地在地板上走着,一直向這個窮苦的小女孩走來。”(配上插圖)

瞧瞧安徒生,是太有意思了。把這烤鵝寫得就彷彿走到了我們面前,我們彷彿聞到了香氣。這裏需要注意的是,小女孩那麼飢餓,可烤鵝是主動走上來的。那可是肚子裏填滿了蘋果和梅子的烤鵝啊,該怎麼從盤子裏跳下來,怎麼搖搖擺擺地向這個窮苦的小女孩走來呢?用你的朗讀告訴我們吧!(學生朗讀,配以形體的動作,體會“搖搖擺擺”的樣子。)

烤鵝明明是不會動的,可它卻從盤子裏跳下來,搖搖擺擺走來,多麼富有童話趣味!它要帶給小女孩什麼呢?有了食物,小女孩就不必再忍受飢餓了,而是獲得了滿足。(讓學生批註這個詞語,並板書“滿足”。)

(三)安寧(第三次憧憬)

“這棵聖誕樹,比她去年聖誕節透過富商家的玻璃門看到的還要大,還要美。翠綠的樹枝上點着幾千支明晃晃的蠟燭,許多幅美麗的彩色畫片,跟掛在商店櫥窗裏的一個樣,在向她眨眼睛。小女孩向畫片伸出手去。”(配上插圖)

聖誕樹上那許許多多美麗的畫片,不就是聖誕節時候我們送給別人祝福的賀卡嗎?瞧!它們正向小女孩眨眼睛。眼睛可是心靈的窗户,每張畫片都寫滿了祝福,你們就是那一張張的賀卡,你們在向小女孩眨眼睛,想送給小女孩怎樣的祝福呢?(找到一個女同學扮演小女孩,進行口語交際)

其他學生送祝福,扮演小女孩的女同學説自己的感受。學生身臨其境的感受小女孩兒在聽到祝福的話語後感受到的片刻心靈上的滿足。(板書:安寧)

(四)疼愛(第四次憧憬)

小女孩不僅要獲得這些物質上的滿足,她還要追求更大的精神上的滿足。所以,她第四次、第五次點燃火柴就看到了奶奶。(出示句子,生讀)

“她在牆上又擦着了一根火柴。這一回,火柴把周圍全照亮了。奶奶出現在亮光裏,是那麼温和,那麼慈愛”。(板書:慈愛)

有了温和慈愛的奶奶,小女孩就不再孤獨,她多麼高興啊,可以想象當她見到奶奶的時候,該怎麼呼喊——(引導學生體會小女孩的心情,朗讀課文)

(配樂靜聽,課件顯示這段文字)

“奶奶!請把我帶走吧!我知道,火柴一滅,您就會不見的,像那暖和的火爐,噴香的烤鵝,美麗的聖誕樹一個樣,就會不見的!”(當時情境寧靜而感人。)

(五)快樂(第五次憧憬)

“奶奶從來沒有像現在這樣高大,這樣美麗。奶奶把小女孩抱起來,摟在懷裏。她們倆在光明和快樂中飛走了,越飛越高,飛到那沒有寒冷,沒有飢餓,也沒有痛苦的地方去了。”(有感情朗讀,配上插圖)

小女孩飛到那沒有寒冷,沒有飢餓,沒有痛苦的地方去了,她們倆是在光明和快樂中飛走了。(板書:快樂)

三、梳理“幸福”

故事又結束了。現在再回顧一下課文,然後回過頭來再看題目中的“小”。通過朗讀討論,原來小中還包藴着這些我們讀到的,在火柴的亮光中看得見的“大”(出示剛才學生朗讀過的那五次“幻想”的內容)——大大的火爐、大大的聖誕樹、大大的烤鵝,還有高大的奶奶。

透過這些看得見的“大”的閲讀中,批註出了這麼多看不見的“大”——無限的温暖,無比的滿足,永久的安寧,永遠的慈愛和永恆的快樂。(和學生一起完成對板書的梳理,從而又回扣整體。)

四、“幸福”來源

(1)什麼讓女孩從黑暗與痛苦的世界,獲得了這些光明與快樂?是小女孩一而再,再而三,三而四,四而五點燃火柴,也體現着這些夢想來自於小女孩內心的渴望。

(2)你們再來對比課文的前半部分和後半部分,你發現了什麼?(對照黑板兩節課批註的詞語。)

(對比左右概括總結)弱小與強大,黑暗與光明,寂滅與狂歡,痛苦與歡樂——感謝同學們發現了課文的內在結構,讓我們懂得了小女孩的渴望源於內心,並獲得一次次昇華。就在這樣的閲讀對比的批註中,我們竟然發現了文章的結構。到此,我想你的思考一定沒有停止,你一定還會產生追問,會是什麼呢?生:(沉默,思考。)

讓我們再次走進故事中,進行角色轉換。只改名稱,假如把小女孩換成你,試想:(屏幕出示,上節課梳理女孩不幸的語句——大家都在歡度大年夜,可你赤着腳走,一雙小腳凍得紅一塊青一塊的時候,你會怎麼想?

當你好不容易有了一雙媽媽的大拖鞋,可是兩輛馬車飛快地衝過來,嚇得你把鞋跑掉了,一隻怎麼也找不到,另一隻讓一個男孩撿起來拿着跑了,他説將來他有孩子的時候可以拿它當搖籃,你是什麼情緒?

當這一整天,誰也沒有買過你一根火柴,誰也沒有給過你一個錢……

當你在一座房子的牆角里坐下來,蜷着腿縮成一團……你不敢回家,因為爸爸一定會打你的時候,你的心情又會怎麼樣?

當你一次次點燃火柴,可是火柴一次次熄滅,你面前只有一堵又厚又冷的牆……此刻,你會怎麼想、怎麼做、怎麼説?

聯繫學生自身感受,來反思小女孩的渴望,那麼這些字裏行間究竟隱含着小女孩一顆怎樣的心靈?就請拿起筆,把你最想對小女孩説的話,批註在課文中吧。哪怕是一個字、一個詞、一句話都行。(板書隱含。配樂學生動筆,之後彙報。)

這含在字裏行間的是一個“忍”啊。如果説“隱”是埋藏是一種隱含,原來埋藏在心的是一顆“隱忍”之心。(板書:把“隱含”的“含”改成“忍”,最終變成“隱忍”。讓學生批註這個詞語。)苦難把女孩放到塵埃裏,卻開出了幸福的花兒。原來,心懷渴望並不難,而在苦難中擁有一顆隱忍之心,才是這小小的女孩獲得幸福的真正原因啊。

五、提升“幸福”

小女孩也許不懂這些,可正是因為我們的閲讀賦予了小女孩這麼高貴的形象,她就是我們人間的天使!正是如此,她和奶奶一起飛到那沒有寒冷,沒有飢餓,沒有痛苦的地方去了。小女孩飛到的是什麼地方呢?她們是跟上帝在一起。(讓學生在課文中補充上這句話)簡單交流西方信仰上帝是西方文化的代名詞——那麼,跟上帝在一起,就是和什麼在一起?聯繫學生查閲的有關西方信仰的信息。

三年級上冊《賣火柴的小女孩》教案4

一、教學目標:

1、能正確讀生字、新詞。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理解課文內容,初步感受賣火柴的小女孩命運的悲慘。

二、教學重點:

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三、教學難點:

理解課文內容,初步感受賣火柴的小女孩命運的悲慘。

四、教學過程:

(1)、談話導入,揭示課題。

1、同學們,今年的大年夜你們是怎樣過的'?(生答)大年夜一家人在一起吃團圓飯,多麼幸福啊!不過有一個小女孩,她在大年夜還赤着腳在街上賣火柴,她在街上賣火柴會發生了什麼事呢?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篇安徒生的童話《賣火柴的小女孩》(板書課題)。

2、齊讀課題。你從課題中知道什麼?通過預習你瞭解到什麼?你還想知道什麼?(生答)

(2)、初讀課文,感知課文內容。

1、大家都是一羣愛學習的好孩子,希望下面的錄象能幫你解答一些問題。請同學們留意畫面,用簡潔的言語説説故事的內容。

2、錄象畢竟太直觀了,而我們想了解這位來自丹麥的童話大師筆下的精彩,還必須讀讀課文。現在請同學們自由地朗讀課文,注意生字詞的讀音,把課文讀通順。

3、好,請大家讀下面的句子。(生讀)老師相信你們把這些句子放到課文中,會讀得更好。

4、現在,請同學們用你喜歡的讀書方式再讀課文,説説你認為小女孩怎樣,哪些地方的描寫讓你最感動?在四人小組裏交流。

5、你覺得小女孩怎樣?,用一句話談談你的感受。(生:小女孩很可憐。)“可憐”這個詞用得好,還可以用別的詞嗎?(悲慘)

6、小女孩的命運是悲慘的,從那些地方體現出來呢?

(3)、理解課文,交流感受。

以彙報的方式讓學生在讀中感受小女孩的悲慘命運。

生:我從“天冷極了,下着雪,又快黑了。這是一年的最後一夜——大年夜。在這又冷又黑的晚上,一個光着頭赤着腳的小女孩在街上走着。”體會到小女孩很可憐,本來大年夜是閤家團聚的日子,小女孩卻在街上賣火柴,多可憐啊!

生:我從“她的舊圍羣裏兜着許多火柴,手裏還拿着一把。這一整天,誰也買過她一根火柴,誰也沒給過她一個錢。”知道小女孩是多麼悲慘,她生在一個人情冷漠的社會裏,那裏的人沒有一點同情心。

生:我從“她不敢回家,因為她沒賣掉一根火柴,沒掙到一個錢,爸爸一定會打她的。”體會到小女孩很淒涼,爸爸不疼愛她,小女孩有家不能回,疼愛她的奶奶又死去了。

生:我還從小女孩在牆角擦燃火柴看到美好的幻像中體會到小女孩很悲慘。這裏作者運用的是側面描寫。

師:大家同意這説法嗎?(生異口同聲:同意)誰來談談你的見解?

生:我來談。在現實生活中,小女孩冷,她需要温暖,她就幻想有火爐;因為餓,她就幻想有食物;因為聖誕節就要來了,她就幻想聖誕樹;因為現實沒人疼愛,又想念奶奶,她就幻想出奶奶。

生:就是因為現實與幻想有着如此大的區別,幻想越美好,就讓讀者覺得她更悲慘。

(4)、課堂小結,課外延伸。

1、小結:多麼感人的故事!多麼令人同情的小女孩!面對冷冰冰的天氣、冷冰冰的親人、冷冰冰的社會,小女孩悲慘地死去了。

2、延伸:賣火柴的小女孩如此悲慘,你們可以為她改寫命運嗎?

三年級上冊《賣火柴的小女孩》教案5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瞭解課文內容。

(2)學習本課生字,積累優美詞語。

(3)説話訓練,發展學生的想象思維。

(4)寫一寫自己對小姑娘的心裏話,培養學生的寫作能力。

2、過程與方法

(1)通過多媒體直觀教學,使學生深入瞭解西方的聖誕節,及西方人的信仰。

(2)通過研讀重點句子,品味語言,想象畫面,感受賣火柴的小女孩兒的形象,體會作者對弱小窮苦的同情,對苦難人生的關注,對美好追求的讚頌的真摯情感。採用文本細讀的方式,教學生如何批註,超越既往的咬文嚼字,讀出文字背後的信息,讀出文字背後的感受,讀出文字背後的思考,從而從多種角度讀出故事的不同味道。

3、情感、態度、價值觀

感受作者對弱小窮苦的同情,對苦難人生的關注,對美好追求的讚頌的真摯情感。

教學重難點:

1、教學重點:

通過研讀重點句子,品味語言,想象畫面,感受賣火柴的小女孩兒的形象,體會作者對弱小窮苦的同情,對苦難人生的關注,對美好追求的讚頌的真摯情感。

2、教學難點:

從童話創作的角度,深入體會經典創作的內涵。通過對小女孩的“小”,發覺對應的自然環境、社會環境、家庭環境中一個個的“大”,以及內心包藴的物質世界、精神世界追求的“大”,從而體會童話永恆的魅力。

教學方法:

教學策略:

1、運用情境教學法,創設相應的教學情境,使學生充分感受小女孩的形象,讓學生在學習中受到人文的薰陶。

2、使用朗讀法的教學策略,讓學生在讀中悟情明理。

3、採用自主、合作、評價學習的策略,提高學生的語文學習能力。

教學環境和資源準備:

1、教學環境:多媒體教室

2、資源準備:PPT課件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

1、瞭解“聖誕節”等詞語。

2、有感情朗讀課文,瞭解課文的主要內容。

3、品讀課文詞句,解讀小女孩兒的不幸,逐漸引導學生學會讀書,做批註。

教學過程:

一、激趣導入,揭示新課。

1、(師生配樂朗讀)媽媽給我兩塊蛋糕,我悄悄地留下了一個。你別問,這是為

什麼?爸爸給我穿上棉衣,我一定不把它弄破。你別問,這是為什麼?哥哥給我一盒歌片,我選出了最美麗的一頁。你別問,這是為什麼?晚上,我把它們放在牀頭邊,讓夢兒趕快飛出我的被窩。你別問,這是為什麼?我要把蛋糕送給她吃,把棉衣給她去擋風雪。在一塊兒唱那最美麗的歌。你想知道她是誰嗎?請問問安徒生爺爺——她就是賣火柴的那位小姐姐。(背景音樂為卡農鋼琴曲)

2、這是當年九歲的劉芊芊讀了《賣火柴的小女孩》寫下的詩。今天,我們就走進這

個女孩(板書:女孩。學生讀一讀)。加上“小”字再讀,帶給你怎樣的感覺?

3、那麼賣火柴的(板書:小。至此補充完整課題)小女孩,給你怎樣的印象呢?打

開書瀏覽全文,談一談。(學生靜場,進行整體閲讀,之後彙報。)

二、品讀重點詞句,彙報交流感受,解讀小女孩兒的不幸

(一)寒冷

讀第一自然段,重點品讀第一句:天冷極了,下着雪,又快黑了。從三個黑體字中,引導學生讀出天氣、季節、故事發生的時間信息,使學生深切的體會到小女孩兒的處境,慢慢教給孩子品讀課文的方法。(板書:寒冷)

(二)恐懼

(1)品讀第一自然段,第二句:這是一年中的最後一夜——大年夜。(介紹西方聖誕節的相關信息)對比學生自己過年時的情形,襯托女孩的不幸。

(2)品讀小女孩的穿着:光着頭赤着腳,雖開始還穿着一雙原屬於媽媽的拖鞋,但也因為躲避馬車和調皮小男孩而丟掉了。

光着頭赤着腳,雖開始還穿着一雙原屬於媽媽的拖鞋,預示着家庭的貧困。

小女孩已經夠可憐的了,“她在穿過馬路的時候,兩輛馬車飛快地衝過來,嚇得她把鞋都跑掉了”——從這個“嚇”字看出小女孩當時一定很害怕,所以她拼命地跑,把鞋都跑掉了。感受小女孩的內心是恐懼的。(板書:“恐懼”)

(3)品讀第二自然段

就在這樣寒冷環境裏,小女孩心中充滿恐懼,沒有辦法(出示第二自然段)——

小女孩只好赤着腳走路,一雙小腳凍得紅一塊青一塊的。她的舊圍裙裏兜着許多火柴,手裏還拿着一把。這一整天,誰也沒有買過她一根火柴,誰也沒有給過她一個錢。

想象這裏的誰,都會是哪些人?體會社會的冷漠,人們的無情,人世間的冷漠無情。

自然環境的寒冷,加上社會環境的冷漠恐懼,用一個成語來概括,這對小女孩來説那可真是——雪上加霜!

(三)飢餓

學生自學品讀三自然段,體會小女孩兒的飢餓

(1)她又冷又餓,哆哆嗦嗦地向前走:“哆哆嗦嗦”就是因為她一整天沒有吃東西,

又“光着頭,赤着腳”走,“又冷又餓”。小女孩整個是“飢寒交迫”。

(2)“雪花落在她的金黃的長頭髮上,那頭髮打成卷兒披在肩上,看上去很美麗,不過她沒注意這些。”“每個窗子裏都透出燈光來,街上飄着一股烤鵝的香味,因為這是大年夜--她可忘不了這個。”(圖片展示:小女孩兒走在大街上)

聯繫學生自己對衣着、外貌的看法,分析小女孩的處境,黑體字的對比,顯示出小女孩的可憐和不幸。(板書:飢餓)

(四)孤獨

學生自學品讀三自然段,體會小女孩兒的孤獨

“她找了房子的一角坐下,蜷着腿,縮成一團,可她覺得更冷了。”“她不敢回家,因為她沒有賣掉一根火柴,沒有掙到一個錢,她爸爸又會打她。”

這個冷首先指天氣非常寒冷惡劣,第二我覺得她的內心非常寒冷。自然環境的寒冷,社會環境的冷漠,我們還讀到了家庭環境的冷淡。可以説,整個世界對於小女孩來説,是冷酷的。

三年級上冊《賣火柴的小女孩》教案6

一、教學內容

《賣火柴的小女孩》是第五組的一篇精讀課文,這篇課文是安徒生的一篇童話,課文先敍述大年夜,天下着雪,又黑又冷,小女孩還在街上賣火柴;接着講小女孩為暖和一下自己,一次又一次地燃燒火柴,從火柴的亮光中看到了種種幻象;最後講小女孩被凍死街頭。

二、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6個生字,能正確讀寫“搖籃、圍裙、蜷腿、裂縫、填滿、櫥窗等詞語。

2.通過了解小女孩悲慘的命運,關注課文中人物的命運,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教學重難點

1.重點:認識小女孩現實生活的悲慘和痛苦,設身處地地引導孩子走進文本。

2.難點:讓學生體會當年小女孩的生活情境,感受小女孩的悲慘辛酸。

四、教學過程

(一)板書課題:今天我們來學習《賣火柴的小女孩》,他是丹麥作家安徒生的作品,關於作者,你瞭解多少?

學生交流。出示資料:

安徒生(1805—1875),世界童話作家。因家境貧寒,安徒生幼年未進過正規學校,十四歲時獨自去哥本哈根,在劇院裏打雜。後來在一些藝術家的幫助下才正式上學。他刻苦學習,終於成為了作家。主要作品:《海的女兒》《拇指姑娘》《醜小鴨》《皇帝的新裝》等。

(二)檢查預習:

1、生字認讀、詞語

2、同學們已經預習過課文,説一説課文講了一個什麼故事。

3、故事中的小女孩留給你怎樣的印象?學生彙報

(三)再讀課文,加深理解

1、剛才有幾位同學都交流時都用到了“可憐”、悲慘這些詞,你們和安徒生的感受是一樣的,看看書,哪個句子寫出了作者的感受?誰來讀讀。

生:“可憐的小女孩”。

2.“可憐的小女孩”。哪些句子描寫了她的可憐呢?請同學們默讀課文的1——4自然段,結合課文中的句子來談一談作者是如何寫出小女孩的可憐的?

學生交流彙報

a、天冷極了,下着雪,又快黑了.這是一年的最後一天——大年夜.

環境的惡劣襯托出小女孩的可憐。(環境描寫)

b、“小女孩只好赤着腳,一雙小腳凍得紅一塊青一塊的。”

抓住了小女孩的外貌體會到了他的可憐。

c、她又冷又餓,哆哆嗦嗦地向前走。在一座房子的牆角里坐下來,蜷着腿縮成一團。動作描寫寫出了小女孩的可憐。

d、這一整天,誰也沒買過她一根火柴,誰也沒給過她一個硬幣。

指導朗讀(強調三個“一”,抓關鍵詞)。(強調“誰也沒”,讀起來體會不一樣的感覺)

師總結:通過交流,我們發現作者通過外貌、動作、環境和一些小細節的描寫讓我們感受到了小女孩是如此的可憐,然而,同學們,這篇文章的寫作特點還不止這些,安徒生,這位偉大的童話大師用他獨特的表達方式來詮釋着小女孩的可憐。

(四)合作交流,重點探究,感悟童話的表達特點,進一步體會小女孩的可憐。

小女孩一共擦燃了幾次火柴,?每次她都看到了什麼景象?結果又是怎樣的呢?認真讀書,填表格。

1.讓我們先來走進小女孩第一次擦然火柴的情景。

大屏幕出示:來,請你來讀。(第一次擦然火柴的情景)

(大屏幕上“多麼温暖多麼明亮的火焰啊,簡直像一支小小的蠟燭。這是一道奇異的火光!小女孩兒覺得自己好像坐在一個大火爐前面,火爐裝着閃亮的銅腳和銅把手,燒得旺旺的,暖烘烘的,多麼舒服啊!”變成紅色。)為什麼在火柴的光亮中看見大火爐?生(因為太冷,渴望得到温暖)

指導朗讀。

學生速讀,交流。師完善板書。

2.那我們再走進課文來找一找,小女孩5次擦然火柴的情景,哪些句子是寫她想象的,哪些又是現實的?

用括號括出想象的句子,用波浪線劃出現實的句子。

生交流。

3.小女孩的現實就是這樣,可是作者為什麼要寫上這麼多想象的畫面呢?這樣寫有什麼好處?

學生體會:幻想越美好,現實就越殘酷,同學們,這就是童話的特點,通過想象和現實的對比更讓我們感受到小女孩的可憐。

4.那麼帶着你的新感受,再來讀一讀小女孩幻想的句子,找出你最想讀的一次想象情景,讀一讀。

讀完這些對幻想的描寫,你得出了什麼結論?生交流。

(這些都是美好的,而現實是殘酷的,用幻想來襯托現實的殘酷。這樣寫,讓我們更感覺到小女孩的可憐。)

(五)體會作者情感,引起共鳴。

那麼同學們,小女孩的境遇為什麼會如此可憐,為什麼會有這麼悲慘的命運?

聯繫社會背景(出示資料)

那麼你還讀出了作者怎樣的情感?

生交流:同情,憎恨。

過渡:小女孩在這美好的幻想中死去了,第二天清晨,小女孩坐在牆角里,臉上帶着微笑,兩腮通紅,她死了,在舊年的大年夜凍死了。

同學們來看,小女孩死了,臉上還帶着微笑,你是怎麼理解的?作者這樣寫的用意是什麼?

讓我們對小女孩的死不再那麼悲傷,有了一絲絲的安慰。

所以文章的結尾寫道,生齊:誰也不知道她曾經看到過多麼美麗的東西,她曾經多麼幸福,跟着她奶奶一起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

師:小女孩真的得到幸福了嗎?生交流。

現在,你讀懂了安徒生的情感了嗎?那就是對出於社會底層人們的同情,對貧富不均現象的憎惡。有個叫劉倩倩的小女孩,讀完這個故事後,寫了一首詩歌,請大家讀——《你別問,這是為什麼》》。由此可以看出她對小女孩的同情。請你也寫幾句關注和同情小女孩的話,深情地讀給她聽,抒發自己的內心感受。

(六)拓展延伸

《賣火柴的小女孩》的故事感動了每一個讀者,安徒生一生寫下了168篇童話,象……(出示PPT)等,今天學習完賣火柴的小女孩,再來品讀這些作品時,你又會有怎樣的收穫呢?希望同學們課外用心去閲讀,相信你們一定會受益匪淺。

板書:

賣火柴的小女孩

寒冷——火爐————温暖

飢餓——烤鵝————滿足

痛苦——聖誕樹—渴望—快樂——同情

孤獨——奶奶————疼愛

悲慘——奶奶————快樂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jiaoanmuban/knroq2.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