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教案模板 >

上樞密韓太尉書 教學設計(長春版八年級上冊)

上樞密韓太尉書 教學設計(長春版八年級上冊)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目標

1.理解作者“作文與養氣”的觀點,學習作者遠大志向和養氣為文的獨到見解和做法。

2.體會文章中“注意在此,而立言在彼”的精妙,學習作者借用事例來進行議論、抒情,論述自己觀點的寫作思路和寫作方法。

過程與方法目標

積累文言實詞“形、致、稱、溢、廣、壯”等的含義。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學習作者遠大志向和養氣為文的獨到見解和做法。

教學重點

理解“文者氣之所形”中的“文”“氣”及其二者的關係。

教學難點

作者寫此文自薦,為的是能得以拜訪韓太尉。作者在文中既要表現對韓太尉的敬仰之情,又要不卑不亢,表明自己的志向。其間的尺度 很難把握,教師引導學生思考行文思路,學習作者得體合適的語言。

課時安排

3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自學《上樞密韓太尉書》

要求如下:

①讀準音,在文中圈畫應積累的生字並標記讀音。

②讀順文,能夠準確劃分句子內部的停頓,流暢、清晰地朗讀課文

③讀懂意,知道一些詞語在句中的意義,並能夠了解文章大意。 

完成自學內容

一、 文學常識

關於作者

二、字詞的音形意

1、易錯字參考(抄寫並注音)

2、重點詞語的理解

3 、重點詞句理解

三、體會主旨

第二課時

一、導入新課。

同學們都熟悉大文學家蘇軾,他的千古名句“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唱出了天下所有人的美好心願。同學們一定還記得這首詞有一個小序,作者通過這部分內容闡述了自己寫此詞的緣由:“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這裏的“子由”指的就是他的弟弟蘇轍。這一年蘇軾政治上很不順利,和弟弟已有七年沒有相見,作者藉此篇來抒發政事不順的抑鬱和對弟弟的思念之情。我們知道,蘇轍也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在文學上也很有造詣。蘇軾曾評價蘇轍的文章:“其文如其為人,故汪洋淡泊,有一唱三歎之聲。而其秀傑之氣,終不可沒。”“子由之文,詞理精確,有不及吾;而體氣高妙,吾所不及。”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蘇轍的代表性作品《上樞密韓太尉書》,來品味他文學上的才華。

二、整體感知。

1.介紹作者和韓太尉。(見教師教學用書資料)

2.解題。

公元1056年,蘇軾、蘇轍兄弟隨父親去京師,在京城得到了當時文壇盟主歐陽修的賞識。第二年,蘇軾、蘇轍兄弟高中進士,“三蘇”之名遂享譽天下。蘇轍在高中進士後給當時的樞密使韓琦寫了一封信,這就是《上樞密韓太尉書》。樞密韓太尉,指當時掌握全國軍事大權的韓琦。樞密使之職等同於秦漢時的太尉,故稱韓太尉。本文是蘇轍寫給韓琦的一封求見信。文章曲折委婉地從做好文章決定於作者的精神氣質談起,認為人的氣質除了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增加閲歷和知識外,還要向卓越的人物求教,最後點明自己仰慕韓琦的雄才大略,為了“養氣”,希望能獲得一見。此封求見信寫得結構嚴密而跌宕,內容浩蕩而深邃,文氣淡泊而用意顯明,能使看信人頓生不能拒之門外之情, 而欣然接納。

3.教師範讀,強調重點字音、斷句。

稱其氣之小大   十有九年

恐遂汩沒       華山

嵩( 山)     苑囿            冠天下 

天下之所恃 四夷之所憚  且夫

4.學生通過各種方式朗讀。

5.翻譯課文,注意以下詞語的含義。

生:平生,生性。 氣:精神,氣質。 宏博:廣大。 豪俊:豪傑。 奇氣:奇異的氣度。 中:內心。 有:同“又”,表餘數。 與遊:結交,往來。 鄰里鄉黨:當時五家為鄰,二十五家為裏,五百家為黨,一萬二千五百家為鄉,此處泛指鄉里。 慨然:感慨萬端地。 想見:想象。 巨麗:宏偉壯麗。 宏辯:雄辯。 秀偉:秀美,魁梧。 才略:才學謀略。 冠:位居第一。 恃:依賴。 憚:怕。 入:在朝廷。 出:在邊境,在朝廷外。 未之見:動賓倒裝句。 未見之,沒有見到您。 且夫:句首發語詞,表示下文發議論。何為:何用,有什麼用處。 自壯:自強,使自己得到提高。盡:窮盡,遍覽。 大觀:豐富多彩的景象,這裏包括山門名勝和賢人名流。 通:通曉,熟悉。 吏事:為政做官之事。有取:求取,謀取。 所樂:樂意做的事。 賜歸:經皇帝批准回鄉。

三、佈置作業。

熟讀課文,理清文章的結構,概括寫作內容。

第三課時

一、檢查作業。

文章結構及內容: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闡述自己的文學見解(文氣論)。

第二部分(第2自然段):講述自己實踐文學主張。

第三部分(第3-4自然段):申述欲見韓琦的願望(主旨)。

這是一篇著名的文論,作者首先具體地説明了“養氣”的新含義,強調了後天的學習和修養。然後論述了怎樣“養氣”的問題,篇末才點明文題。

二、合作探究。

1.作者在文章第一段中提出的觀點是什麼?他是如何證明自己的觀點的?

作者提出觀點是“文不可以學而能,氣可以養而致”。認為不培養自 己的氣質、修養,單去學習 寫文章,是不可能有所成就的,而一個人的氣質、修養又是靠學習、培養而獲得的。之後,先引用孟子的話為道理論據來證明,然後舉孟子、司馬遷二人的事例為論據來證明。孟子通過內在修養,司馬遷通過外在閲歷,殊途同歸,都取得很高成就。文中 的“氣”,可以理解為人的胸襟氣度,學問閲歷,見識情趣 等。蘇轍認為死守經卷,刻意學習寫作技法,絕對寫不出好文章,需要道德養氣。

2.第二段中作者為什麼要“決然捨去”?目的是什麼?

因為所遊者:不過其鄰里鄉黨之人;所見者:不過數百里之間,不足以自廣;所讀者:百氏之書,古人陳跡,不足以激發其志氣 。

目的:“求天下奇聞壯觀,以知天地之廣大。”以養其浩然之氣。

3.作者“決然捨去”看到了什麼?

于山:見終南、嵩、華之高。於水:見 黃河之大且深。

於地:見秦漢故都、京師汴梁。於人:見歐陽修(未見太尉)。

4.作者在第二段的末尾處寫“太尉以才略冠天下,天 下之所恃以無憂,四夷之所憚以不敢發,入則周公、召公,出則方叔、召虎……”目的是什麼?

讚頌太尉,表達自己對太尉的瞻仰敬慕之情,希望得到太尉的接見;另一方面,也使太尉高興,對自己有好感,使自己的目的得以實現。

5.本文的目的是求見,但是作者卻從為文治學談起,為什麼?

為了展示自己深刻的見地和出眾的才華,讓韓琦知道,他是成全自己養氣為文、“且學為政”的關鍵人物。同時也讓韓琦享受被仰慕、被讚譽的欣悦之感。

6.在文章第三段中作者是如何表達想見韓琦的強烈願望的?

先頓挫一筆,仍説為學之道,説“不志其大,雖多而何為”,表面上不提求見,實際上暗示韓琦就意味着“博大”。接着用“于山”“於水”“於人”之“己見”襯托“猶以為未見太尉”,至此,在前文充分蓄勢的基礎上,把太尉擺在了名山大川、文壇盟主之上,把誠懇之心寫到極致了。

7.最後一段作者説“偶然得之,非其所樂”,那麼作者所樂的是什麼?

所樂的是“使得優遊數年之間,將歸益治其文,且學為政”。

8.全文以什麼為線索而展開論述的?試加以分析。

全文以“氣”為線索而展開。

首段(第1自然段)論述文與氣的關係,説明養氣為文的重要。

其次(第2自然段)論述增廣閲歷對養氣的作用。

最後(第3、4自然段)點出求見太尉的原因,是為了擴大交遊,豐富閲歷以養氣。

9.作者在文中賦予“養氣”的新含義是什麼?

蘇轍在孟子“知言養氣”的基礎上,提出了“文不可以學而能,氣可以養而致”的觀點,強調了後天培養修養的可能性。作者認為,“氣”應當是胸襟氣度,見識情趣,學問閲歷等。“養氣”的途徑有二:一是內心的修養;二是“行天下,覽四海”的閲歷。

10.蘇轍在這篇文章中表現出的語言特色是什麼?結合具體段落加以分析。

文章語言灑脱,氣勢恢宏,一氣呵成。如第2自然段寫作者遊歷的經過,“決然”一詞寫出他去鄉遠遊時的果斷灑脱、英氣勃勃;“恣觀終南、嵩、華之高”一句,只一“恣”字,便傳神地寫出作者徜徉於名山大川的沉醉之態;“慨然想見古之豪傑”中的“慨然”則生動地傳達了作者追懷往古、蒼 涼慷慨的情懷。文中如此精妙恰當的用詞比比皆是。

三、總結。

19歲的新科進士蘇轍寫信給掌管全國軍政大權的樞密使,希望得到賞識和提拔。聰明的蘇轍避開了常見的求見文字,從文學與修養入手,不但表達了對韓琦的景仰之情,求見之心,而且充分展示了自己的 才華。

四、拓展遷移。

閲讀下面的兩首干謁詩,引導學生閲讀、欣賞,瞭解大意,進行比較閲讀。

望洞庭湖贈張丞相

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虛混太清。氣蒸雲夢澤,波撼岳陽城。

欲濟無舟楫,端居恥聖明。坐觀垂釣者,徒有羨魚情。

閨意獻張水部

朱慶餘

洞房昨夜停紅燭,待曉堂前拜舅姑。

粧罷低聲問夫婿:畫眉深淺入時無?

賞析:

《望洞庭湖贈張丞相》是一首請求援引的詩,是詩人遊歷長安時贈給當時的丞相張九齡的。全詩委婉含蓄,不落俗套,表現了詩人積極入世的思想和希望在政治上得到援引的心情。

這首詩可分為前後兩部分。

前兩聯為前部分,描寫作者所見洞庭湖的雄宏景象:水勢浩渺,與天混一,霧氣蒸騰,籠罩雲夢, 波濤鼓盪,撼動嶽城。其中“混”字把水天相接的恢宏氣勢描摹至極;再如“蒸”字活現出霧氣籠罩蒸騰的縹緲之感;再如“撼”字極寫洞庭湖水澎湃動盪的力量之大,彷彿有撼山動地的偉力。

後兩聯為後部分,由寫景轉入抒情,生出求薦之意。“欲濟無舟楫”,是從眼前景物觸發出來的,詩人面對浩浩的湖水,想起自己還是在野之身,要找出路卻沒人援引,這正如想渡過湖去卻沒有船隻一樣。類比點非常相似而又巧妙。“端居恥聖明”,本出自《論語泰伯》:“邦有道,貧且賤焉,恥也;邦無道,富且貴焉,恥也。”意在表明在這個“聖明”的太平盛世,自己不甘心閒居無事,要出來做一番事業。這兩句是正式向張丞相表白心跡,説明自己目前雖然是個隱士,可是並非本願,出任求官還是心嚮往之的,不過還找不到門路而已。於是在“坐觀垂釣者”一句中,進一步向張丞相發出呼籲。“徒有羨魚情”,巧妙運用了“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的古語,並另翻新意,而且“垂釣”也正好同“湖水”照應。因此,便不露痕跡地表明瞭自己要求援引的心情。

本首詩語言得體,委婉含蓄,分寸得當,不卑不亢,不失身份,一直為後人所稱頌。

《閨意獻張水部》一詩託言閨意,只是剪取了新嫁娘生活中一個小小的側面,加以細緻勾勒,深入開掘,使讀者如見其人,如聞其聲。起首二句,渲染特定情境:洞房交代了詩中人物所處的地點。就時間而言,有“昨夜”“待曉”四字,表明了由晚至曉整整一個通宵。“昨夜停紅燭”,是説紅燭從昨夜開始燒起。拜舅姑,是説拜見公婆。從“洞房昨夜停紅燭”,到“待曉堂前拜舅姑”,表現了時間的轉換和地點的推移,也展示了人物內心感情的變化。與之相應的語言,也顯得和美流轉,自然貼切。

“粧罷”二字,從上句“待”字生出。隱隱點出她已梳粧了好長時間,無疑這些都是在“待”的過程中進行的。容貌打扮得如何?公婆是否滿意?自己沒有把握,得先問問新郎。於是低聲問道:“畫眉深淺入時無?”這“低聲”二字用得極其準確。因為是新嫁娘,新來乍到,對夫家的環境還不熟悉;又因為舊時女子,幼承閨訓,舉止不得輕浮,所以她才壓低了嗓子,表現出這種拘謹、嬌羞的神態。結尾“畫眉”一句,是全篇命意所在,前面的環境鋪敍也好,心理刻畫也好,都是為了歸結到這一句。這一問,增加了無窮的詩意。古典詩歌的結句有多種形式,或以景語,或以情語,或以問句。此詩以問句作結,不讓夫婿作答,而讓讀者去想象。因此頗有言盡而意不盡,意盡而情不盡的餘味。

前人對此詩評價極高,清代賀裳《載酒園詩話》説:“朱慶餘《閨意》‘粧罷低聲問夫婿,畫眉深淺入時無’;《宮詞》‘含情慾説宮中事,鸚鵡前頭不敢言’,真妙手比擬。”“妙手比擬”是此詩的主要特點。詩中將自己比為新嫁娘,將許為知音的張籍比為夫婿,將知貢舉的官員比為舅姑,又將自己的文章比為所畫之眉。所詠在此,寄意在彼,旨在言外,確很巧妙,很能引人玩味。

由於此詩的藝術性很高,因此打動了張籍。張籍曾酬答一詩云:“越女新粧出鏡心,自知明豔更沉吟。齊紈未是人間貴,一曲菱歌敵萬金。”朱慶餘以比擬作試探,張水部也用比擬作暗示。因為朱是越州人,所以把他比為“越女”。越地向以產美女著稱,西施就出在若耶溪畔,唐人還有“越女天下白”的詩句。以越女稱譽越地出生的才子,取喻恰當。不僅如此,以“明豔”對“畫眉”,以“沉吟”對“低聲”,一問一答,也是備極工巧。“自知”以下三句是對朱慶餘的正面回答:你的容顏已十分明豔,何必還嬌羞?你的文章宛如鏡湖女郎所唱的菱歌,價值萬金,即使拿珍貴的齊紈,也不能酬謝於萬一。這個評價是夠高的了,怪不得一下子使朱慶餘的“詩名流於海內”。朱張酬唱,真可稱得上珠聯璧合,妙趣天成。

五、生活感悟。

1.蘇轍的“為文養氣”觀點給你怎樣的啟示?

2.你如何看待蘇轍對韓琦的讚譽之詞?

3.蘇轍用什麼方法去打動韓琦?這對同學們以後踏入社會有什麼指導意義?

4.假設你想去拜訪某位名人,又怕不肯見你,試借鑑蘇轍的做法,先寫封信給他,儘可能地打動他。

譚義專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jiaoanmuban/gelx22.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