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教案模板 >

幼兒園大班主題《我喜歡的成語》教案

幼兒園大班主題《我喜歡的成語》教案

幼兒製作,教師巡迴指導。

幼兒園大班主題《我喜歡的成語》教案

重點引導幼兒根據同伴的高矮,胖瘦選擇合適的塑料方便袋裁剪。

套上自制的背心,相互欣賞。 觀 察 記 錄 時間 20XX年4月20日

活動內容

生活勞動區活動:量體裁衣

參與活動幼兒姓名 鮑思楚、徐惟志

幼兒行為表現 鮑思楚在教師講解完要求後,連忙拿了一個大袋子到徐惟志面前,一邊比一邊説:“哎呀,你太瘦了,得換個小袋子才行。”然後,拿起剪刀興致勃勃地剪起來,並在上面貼了好多漂亮的圖形紙,做好後得意地送給好朋友徐惟志,徐惟志看到了這件衣服,連忙套在身上,在小朋友面前炫耀:“你們看,鮑思楚做的衣服太好了。”

指導與評價

今天的製作活動,教師為幼兒提供了親身感受、體驗的機會,幼兒在這樣動手操作中進一步理解和體驗了成語的內涵。使幼兒獲得了深刻的感性認識,完善了自身對成語的認知。

計算:我給成語分個類

目標:

1、在觀察、比較中,能自定分類標準並將學過的成語卡片進行分類。

2、會與同伴共同討論、協商,提高合作能力。

準備:幼兒自己繪畫的成語卡片若干,教師將幼兒繪畫的成語打印成漢字貼在卡片下方。

過程:

1、看圖畫説成語。

小朋友們已經懂得了很多的成語,還將知道的成語畫成了畫。現在我們就來玩一個看圖説成語的遊戲。

(1) 教師出示圖畫,幼兒説出成語。

(2) 幼兒兩人一組玩遊戲(一個幼兒出示成語卡片,一個幼兒説出成語)。

2、提問引出話題

(1)A、你們小組的成語有相同之處嗎?什麼地方相同?

B、小組討論

C、幼兒表達

(2)你能將這些成語按照某一特徵進行分類嗎?怎麼分?

(3)幼兒討論將自己的成語進行分類。

(4)分好後請幼兒用語言表達自己是按照什麼特徵進行分類的。

3、幼兒根據自己選擇的成語的類別進行組合,再次分類。

數字類: 一心一意 二人同心、其力斷金 三心二意……

動物類: 走馬看花 車水馬龍 老馬識途 指鹿為馬……

首字相同類:井然有序 井中撈月……

4、將分類的成語分別貼到牆上,供幼兒在課餘時指一指,説一説。 延伸活動:日常生活中繼續豐富

幼兒成語知識,並將日常生活中學到的`成語進行分類,隨時貼到牆上。

觀 察 記 錄 時間 2001年4月20 日

活動內容 計算活動:我給成語分個類

參與活動幼兒姓名 螢螢、歡歡、妮妮

幼兒行為表現 螢螢手中的成語有“狐假虎威、騎虎難下、為虎作倀……歡歡手中的成語有“老馬識途、塞翁失馬、指鹿為馬……妮妮手中的成語有“畫餅充飢、畫龍點睛、畫蛇添足……桌上還剩下“一心一意、二人同心,其利斷金、三心二意、專心致志、懸樑刺股、孜孜不倦……”沒人選。

指導與評價 在教師的提示、幫助下“一心一意、二人同心,其力斷金、三心二意”幾個數字成語也被幼兒送走了。而且很快歸為“動物類、數字類、首字相同類”。而剩下的幾個成語,由於從字面上看不出是意義相同,因此,幼兒都不選。我問:“這幾個成語有相同的地方嗎?”幼兒還是説不出,於是,我決定今天對這一類成語不作要求,但教師鼓勵幼兒回家和爸爸媽媽一切找找這些成語的共同之處。在活動中,教師完全在觀察幼兒發展的基礎上,調整計劃與指導策略,因此幼兒始終以積極情緒投入到活動中。

主題的回顧與體會

短短的一週的主題活動結束了,但它卻給教師與幼兒留下了深刻的感受,孩子們在活動中表現出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慾,他們興趣盎然,樂此不疲地圍繞成語進行討論,交流、表達,每當飯前課餘之時,總有幾個幼兒擠到老師身邊,懇求説:“老師,給我一點時間,我想教小朋友兩個成語,這兩個成語他們一定不知道。在一系列的活動中,幼兒對成語產生了強烈喜愛,他們對成語所表現出的濃厚之情深深感動着教師,組織活動的教師由衷地説:“真沒想到,這個活動有這麼大的魅力,在活動中我發現了每一位幼兒身上藴含的巨大潛能,正是這個主題活動為幼兒自主發展提供了空間。”

整個活動的成功之處在於真正體現了以幼兒為主體,幼兒積極參與,主動學習,在活動中提倡幼兒發問,教師隨着幼兒的思路調整計劃與策略,改變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模式,教師真正地走進了幼兒的內心世界,把兒童的興趣、需要、想法真正呈現出來,活動中淡化目標意識,更多地去關注幼兒對活動的體驗與興趣點,在此基礎上不斷生成新的教育活動,並在引導幼兒發現問題與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不斷深化主題,延續主題。

當教師對孩子的問題回答不上來的時候説:“我要去請教我的老師,去查資料。”這種潛移默化的影響,使幼兒在學習成語遇到困難與疑惑時,也知道去查閲書籍,上網諮詢。張鴻銘、彭程小朋友到圖書館翻閲資料時,圖書管理員驚訝地説:“這麼小,你就會查資料了,真了不起!”成人的鼓勵,家長的支持,使幼兒以足夠的自信積極地投入探索、操作活動之中,就連班上的徐宜笑小朋友也在這一活動中找到了自信,學成語、説成語在幼兒的心靈中引起了強烈的震撼,使他們體驗到探究學習的樂趣,進入了研究學習狀態,這些為他們即將進入小學學習打下了基礎.

在活動中還有一個發現:就是整個活動分不清誰是教者,誰是學者,孩子在遇到問題時,求助於教師與家長;家長遇到難題時,向老師和孩子請教;當老師也遇到不知道的答案時,竟然有孩子能幫助教師解決,教師、家長、幼兒之間相互協作、相互影響,他們在活動中共同成長,共同發展,生動地展現出教學相長的過程。

在豐富多彩的活動中,在寬鬆自主的環境中,幼兒積累了大量的詞彙,教室裏、操場上時常可以聽到:“我們一言為定、你這是明知故犯、我可是後來居上……”從成語中幼兒瞭解到廣博的科學、歷史知識,領悟了成語中古人身上所藴含的優良品質,體驗到成語語句琅琅上口的韻律節奏,有效地促進了幼兒全面素質的提高。

在進行生成性主題活動時,我們感到:生成並不意味着不要事先計劃,特別是初進行活動的教師,更需要細緻考慮主題框架網絡與主題相關的因素與活動,只有這樣才能足夠地思考,才能敏捷地捕捉到有價值的線索,調整、修改計劃,使之不斷完善。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jiaoanmuban/dre27v.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