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教案模板 >

白髮的期盼(蘇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學設計

白髮的期盼(蘇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學設計

 師:同學們都習慣於用眼睛去獲得信息,欣賞作品。今天,我們要換一種形式,用耳朵來獲取信息,欣賞作品。只有目明耳聰,才算得上聰明。請拿出筆來,注意記錄,我放一段錄音,請大家從“人物身份”“家庭狀況一日常生活”三個方面,簡要地敍述一下錄音裏採訪對象的相關情況。

播放錄音1(略) 

師:請哪位同學回答,你聽到了什麼內容,從三個方面來説。

生1:我聽到的是一位年老的教師,她的老伴去世了-- 

師:採訪對象是一位什麼樣的教師? 

生1:年老的教師。

師:“年老的教師”具體嗎? 

生1:退休的老教師。

師:哪個大學退休的? 

生1:北京大學。

師:姓什麼? 

生1:姓吳。

師:對,咱們把它説全面一點。

生1:她的老伴去世了,她的兩個女兒在美國。她平時沒有事就看看電視。爬山-- 

師:她平時是“看看電視,爬山”嗎?日常工作、日常生活以什麼為主? 

生1:還有做做實驗什麼的。

師:到學校裏去做實驗。

生1:還有,她的報酬很少,兩個女兒很少回來陪她。有個週末,她打電話給她的兩個女兒,但是都沒有人接。

師:你聽到了很多,後邊的內容我沒要求回答。這個也要注意,按要求回答問題。是測試聽力水平的一個很重要的標誌。許多人常常答非所問,關鍵是沒聽清楚。好,請坐。--就這三個方面,還有哪個同學要作補充嗎? 

生2:這個老教師一個人住在一個80多平方米的房子裏,每天都去學校做實驗,等於給自己娛樂娛樂,玩一玩。她覺得不能每天都閒在家裏,只看看電視、睡睡覺之類的。

師:好的。你在回答這一串問題的時候,如果從人物身份、家庭狀況、日常生活這三個方面,再稍微梳理一下,比方説,就人物身份而言,她是怎麼樣,這樣會表達得更好。現在我再問一個問題,這個記者採訪這樣一段錄音,想告訴我們什麼?請概括一下。有哪位同學準備回答? 

生2:我覺得,記者想告訴我們,讓我們多關心老人。因為她在走的時候,還説,那個老人還在撥着兩個女兒的電話。

師:非常好!引用了你聽到的基本素材來説明記者想告訴我們的東西。我們再把問題具體一下,你説,對吳老師來説,她的生活當中,最缺少的是什麼?請引述你們聽到的材料來回答。聽清我的問題了嗎?最後的那位男生把我剛才問的問題重複一遍,好嗎? 

生3:你剛才的問題是,“這位老人生活中最缺少什麼?要用原話來引申。” 

師:“用原話來引申”,我是提這樣的問題嗎?哪位同學把我剛才的問題再重述一下?你來試試,因為你離我比較近。

生4:是用錄音裏邊所説的話來回答問題,我們所聽到的。

師:對,用聽到的那些素材來回答。同學們平時上課的時候,有這樣的習慣嗎?就是當老師提問的時候,你會把它記錄下來? 

眾生:沒有。

師:那你們課堂上會記些什麼呢?老師黑板上寫的東西?可要注意了,如果連老師課堂上問的問題都不清楚的話,那你接下來怎麼學習呢?如果你聽的是錯的話,那麼你接下來想的不就是錯的嗎?這就説明我們需要學會--什麼? 

眾生:學會傾聽。

師:不只在我今天這樣的課上要“學會傾聽”,我們在每一個學習環節裏面都需要做到。好,下面我們來把這個問題解決一下:這個老人,她最需要的是什麼?請用你聽到的素材來回答。

生5:我覺得她最需要的還是關愛,因為我聽到:當她生病的時候,只有在生大病的時候,才打電話給她兒子,因為他在美國-- 

師:她兒子嗎? 

生5:不,她女兒。她女兒在美國,不知道情況,所以,她缺少的是關愛,只能自己照顧自己。

師:她缺少誰的關愛? 

生5:缺少子女的關愛。

師:你不能説子女就不關愛她呀,女兒不是給她定期寄錢回來嗎?這個退休的教師,把寄回來的支票都怎麼樣啦!--撕掉了是吧?她説她缺錢嗎? 

生5:不缺錢。

師:我們概括一下,不缺錢,説明這位老人在什麼上並不需要人們的關照? 

生(眾):物質上。

師:而缺少什麼? 

生(眾):精神上的。

師:你們的爺爺奶奶、外公外婆,年齡和這位退休的教授差不多吧?給這些老人以物質上的幫助,有一個專門的名詞,叫做什麼? 

生(眾):贍養老人。

師:對,“贍養老人”,非常好。但是,有沒有注意到,老人,相當窮的老人,他們現在不僅僅需要物質上的贍養,更需要的是-- 

生(眾):精神上的。

師:下面,我們再聽一段很長的錄音,聽完以後,大家再來告訴我,這個“白髮的期盼”究竟要告訴我們什麼?老人,他們期盼的是什麼?我好像發現大家還是沒有記我的問題啊,提筆,把問題記在筆記本里邊。那邊最後的那位同學,把我剛提的問題再讀一遍。

生6:就是再聽一段很長的錄音,這段對話,告訴我們,這位年邁的老人,到底她……怎麼説呢? 

師:同桌幫一下忙,好嗎? 

生7:講老人究竟期盼些什麼? 

師:對,這段錄音,這段節目,究竟想告訴我們什麼?白髮的老人,他們究竟期盼的是什麼?明白了吧,請再大聲地説一遍。(生複述) 

(錄音略) 

師:我發現剛才聽錄音的過程中,好幾位同學也非常動情。記者精心地為我們製作了這麼長一段錄音,她想告訴我們什麼?還是請引述你聽到的素材來加以回答,好嗎? 

生8:剛開始聽到的是前面説的那個老人,他最後-- 

師:把我剛才問的問題再重複一遍,你就可以找到回答問題的基本話語形式。

生8:從這個錄音中,作者想告訴我們老人的期盼究竟是什麼。

師:這段錄音,作者想告訴我們什麼?這是頭一個問題。第二個問題是。老人的期盼究竟是什麼?先回答頭一個問題。

生8:老人的期盼-- 

師:先回答頭一個問題。頭一個是什麼問題? 

生8:我剛才沒有聽清楚。

師:就忘記了?看來我們確實需要學會傾聽啊。好,哪位來回答。

生9:第一個問題是這個錄音到底想告訴我們什麼? 

師:非常好。請大家把剛才這個問題再大聲地重複一遍。

生(齊聲):這個錄音到底想告訴我們什麼? 

師:我們課堂效率低下、學習效果不佳,常常就是因為不知道老師要我們幹什麼,--同學們記好了吧,沒記好的再補記好。我今天不用板書,這些問題也可以打在屏幕上,但我不這麼做,是為了想“折磨”大家,明白嗎? 

生9:這段錄音主要想告訴我們,當今社會老人的精神需求不可忽視。

師:“當今社會老人的精神需 

求不可忽視。”你再引一些素材來説一下。

生9:許多老人在家裏都會抱怨“太無聊”啊之類的。這個錄音,第一個引用的例子就是有一個老人,他有許多孩子,但是都不在身邊,他整個一星期下來,僅僅説了兩句話,一句話是在街上漫步的時候,別人問他幾歲,他回答了,另外一句是別人送東西到他家門口,他説了聲“謝謝”。

師:你聽得太好了。那你告訴我,一個老人,一個禮拜講了兩句話,這個我們可以把它稱為典型的事蹟,它突出地告訴我們,老年人怎麼樣? 

生9:老人家需要我們的關懷。

師:那是另外一回事,它突出告訴我們,老年人精神的-- 

生9:缺乏,貧乏。

師:什麼?“精神的貧乏”?那不一定的。他看看書什麼的,他不貧乏。表現老人精神上的什麼? 

生9:失落。

師:失落?也不對。再找一個合適的詞語。

生9:孤獨。

師:是孤獨,或者孤寂是吧?--極端地孤寂。感受到了嗎?都説老人話多,但這個老人一個禮拜竟然只説了兩句話。好,誰再給我把你聽到的典型材料陳述出來,説明記者想告訴我們什麼。

生10:因為很多老人都對記者説他們很孤獨,生活很鬱悶,常常一個人流淚,生活孤孤單單的。

師:舉一些例子,你這是概念。説你聽到的那些素材。

生10:……沒有。

師:沒有?那麼多典型的感人的例子你都沒有聽到嗎? 

生10:那個老人最後被車撞了。

師:老人被車撞了,它只是個意外,那不能説老人生活就一定非常孤單。一個精神不孤單的老人也可能被車撞了,這只是交通事故。--還是你説吧,聽到了一個什麼樣的素材? 

生11:聽到了一首歌。

師:一首歌《常回家看看》,對。

生11:那裏主要講到老人的期盼,再後面舉了個姓高的老人的例子。

他每天跟鳥兒在一起,他很想他的孫子,但是孫子不能來看他。這個例子突出表現-- 

師:裏邊有一句話,不知大家聽到了沒有。他是把--鳥--當-- 

生11:孫子。

師:這個老人的情況,我聽了好像和你感覺不一樣,他好像不是唉聲歎氣,他很快樂很高興的,説話的時候談笑風生,你難道也覺得他很孤寂嗎? 

生11:我覺得他內心還是挺孤獨的。

師:你竟然從他談笑風生的話語底下聽出了他內心的孤寂。你怎麼聽出來的? 

生11:我覺得一個老人,表面上雖然談笑風生,但他的內心,跟,將一個動物當作孫子,這表明他內心還是孤獨的。

師:因為他內心太孤寂,需要排遣。他找到了一種方式,我們從這種方式上可以反過來看出他內心的孤寂。是這樣嗎? 

生11:嗯。

師:錄音裏有一個數字大家聽到了沒有?我國已經到了一個老齡化的社會,我國老齡人口是多少,60歲以上的人是多少? 

眾生:一億兩千-- 

師:一億兩千六百萬,數字很大吧?那就是説,我們十個人當中,就有一個是六十歲以上的老人。他們這麼大一個羣體的生存狀態是什麼?這就是這個作品要告訴人們的,他們的精神需求是不可忽視的。剛才一位同學已經説到了。好,我們再採回答第二個問題。老人,白髮的期盼,他們最期盼的是什麼?用一個專業術語來回答。一起回答好不好,叫什麼? 

眾生:精神贍養。

師:對,精神贍養。下面就要考考你們的聽力了,什麼叫精神贍養?你聽到的專家的解釋是什麼?能説多少説多少,因為那個專家説得太快了,根本沒有辦法把它全部記錄下來。你這會兒只能採取什麼辦法呢?用關鍵詞記錄它。

生12:嗯,那位專家説的好像就是滿足老年人的精神需求。

師:滿足老年人的精神需求,非常好。儘管他説的話和專家説的距離很大,但只是語言形式上距離很大,他把實質內容一下子抓住了。誰還能再把那話説得向專家靠攏靠攏? 

生13:就是以合適的表達方式,來滿足老人的精神需求。

師:回答得很好。

如果説我們剛才聽第一段是從信息的角度上來讓大家聽了聽基本的元素,那麼,我們第二次聽就已經讓大家從內容的角度上對它們進行分析,加工,概括。現在請同學們再思考回答,你們剛才聽到了摩托車的聲音,聽到了歌聲,鳥叫聲,這些在廣播作品的表現形式裏,被叫做音響效果。請想一想,加上了這些音效,和沒加上--相對於我們平常閲讀的紙面上的文字文本比,它們的表現力有什麼不同嗎?這是第一個問題。第二,當一段話是我們閲讀看到的,和是我們聽覺聽到的比較,它們的表現力有區別嗎?好,帶着這兩個問題,我們進行第三次聽。大家先把文本看一看。

(投影生閲讀略) 

師:下面我們再來聽一聽,廣播是怎麼以聲音形式來表現這段內容的。你聽了以後,覺得和你的視力所及,有什麼樣的區別。請大家靜心來聽。這回是讓你們感受一下兩種不同文本形式的表現力有什麼區別。

(錄音略) 

師:我們剛才所聽到的這一段錄音節目《白髮的期盼》,曾獲得亞洲廣播的最高獎--亞廣聯廣播節目獎。剛才聽的過程當中,你的感受如何?和你閲讀文本時的感受有什麼不同?我常常講,我們這代人是聽廣播長大的一代,所以我對廣播呢,情有獨鍾,在我編教材的時候,我就把廣播作品也編到教材裏來了。它實在太美妙了。看電視長大的一代人,你們感覺如何呢? 

生13:我覺得是兩種完全不同的心境吧。去聽的話,會很注意地聽;如果是書面語的話,有時候,眼睛是看着,但是思想會走神。

師:你是從接受兩種信息的感受上來説的。我們想想,從這兩種表現形式給你的感受上你有沒有什麼新發現? 

生13:我覺得聽錄音的話,語氣很重要。

師:哦,語氣、語調傳達感情的因素變得更重要了。

生13:形象生動一點,可以加倍地增加作者要表達的思想感情,還有那種氣氛。

師:還有氣氛也表現出來了。誰還有補充嗎? 

生14:當中還有很多剛才老師提到的音響效果,它更能體現當時的氣氛,讓人能更快地進入事件當中,使人有更深的體會。

師:注意看,這裏有這樣一個詞“歎息聲”,如果用文字寫出來,會有多少種表現形式呢?一聲長歎,一聲輕歎,一聲哀歎,獨自歎息。大概寫來寫去就這麼些吧?而我們剛才聽到的那個中年人他是一種什麼樣的歎息聲啊?悔之晚矣的那種歎息聲。我們所寫的那幾個字能與它傳達出來的情感相比嗎?我們該寫多少文字才能將這種東西説出來啊。聲音是非常難以描寫的一種東西,而廣播作品,可以把這種難以描寫出來的東西逼真地再現到你的耳際,在你的腦海裏產生一個形象感、畫面感,這就是它比之於其他的文字形式 

所不可替代的一個優勢。好,我把這個話題再補充一下問一點:剛才所聽的這段當中,你覺得有哪個地方最能打動自己? 

生15:我覺得聲音所表達出來的感情,跟文字相比更準確細膩一些。能打動我的地方是那段音樂和那個中年人的歎息聲,在這樣的聲音下,會讓我們體會到更多的感受。

生16:讓我最感動的是他講述他爸爸在那個晚上,和他一個房間的時候,他爸爸嘮叨到12點、1點,很晚了,他感到很累,實在是不想聽下去,就有些責怪性的話。他爸爸還是想跟他交流,但是,他覺得很哆嗦,説了一句比較過分的話,説“你再這樣的話,我就去別的房間了”。然後,他爸爸就不説了。這樣,讓老人很傷心。這位先生,在記者採訪他的時候,對這件事情非常的後悔,這是我印象最深的。

師:我知道,今天,我們的同學還想就另外的一些問題發表一些看法,那就是想就白髮的期待和老年人贍養的問題,來談一些你的感受,但這不是我們這節課所關心的問題。我想你們在聽錄音的過程中間,已經對這些問題形成了一些自己的思考,下課後,可以在寫作時把它們寫出來。我們這節課,關鍵是解決一個字:聽。我想在結束這節課的時候,給大家再提兩個建議,第一,永遠都不要相信自己的記憶力,要把聽到的東西立即記下來,這樣,你才真正地學會了傾聽。第二,我們語文學習面對的資源當中,有一個非常奇妙的資源,那就是廣播作品,你們可以在那裏大有所獲。我想給你們推薦一個作品,請到網上搜索中國廣播文藝獎(最高廣播獎)獲獎作品《永不消逝的歌聲--紀念王洛賓》,還有一個--《來自長江源的家書》,把這兩個廣播作品欣賞一下,在欣賞的過程當中,進一步提高我們大家傾聽的能力。好,下課! 

(浙江寧波萬里國際學校中學鄧頗整理) 

【唐老師説課】 

我一直覺得我們的語文教學太忽視傾聽能力的培養了。

語文教學要關注一個根本性的問題,那就是在課堂上讓學生的大腦真正地動起來,讓他們時有所思、時有所悟、時有所感、時有所得,而不是我們以往的教學那樣,只是關注我應該有幾個環節,幾個步驟。當中國的教學改革從強調外在的組織形式真正地深入到研究學生的內部變化以後,我們就不得不思考兩個基本問題:第一,如何讓學生產生真正的體悟;第二,如何讓學生把他的知識體悟呈現出來。

這節課我也有一點嘗試。實際上在課堂上跟着老師進行積極思考的學生是很少的,相當多的時候他們處於一種思維遊離狀況。因此,老師就不能不想:當我們要啟發學生參與思維,而學生又不想參與你的思維的時候,你有什麼高招嗎? 

如果真正想把語文教學水平提高。我們應該關注的是比一節課更小的一個單位,這個單位,我把它稱之為“問題結”。那就是一個問題從呈現到解決的完整過程,如果你把這樣一節課的一個一個小的環節處理好了,整體上的教學水平肯定就提高了。

在這個“問題結”裏邊,我把它又分成四個基本的步驟。

第一個是問題的呈現。怎樣呈現問題呢?在剛才這節課上,我把能夠採用的方法基本上都用了,比方説:先提出問題,然後讓距離較遠的同學來複述問題,這是教學思維控制的一個常用手段。你不能近距離提問,近處的人聽得最清楚,而遠處是你鞭長莫及的地方,因此你要有意關注遠處。讓他們來複述問題,這既是對他們思維力的一種控制,也是對你的這個問題指令的再一次明確。這方法我用了,然後讓集體的重述也用了。但是最後發現,當那個女孩站起來回答問題的時候,她還是把剛才的那個問題指令忘掉了,你讓她再説一遍,她也想不起來了,這就導致我們的課堂效率的極端低下。我認為,一節語文課的成敗,是由能不能提出高質量的問題所決定的,備課就是備問題。當你把問題備好後,你一定要通過不斷強化的方式,把問題指令明晰地傳達到位。

我曾在承德上過一節課《我若為王》,我提了個問題,“閲讀第一段。請摘引原文中的詞語,準確解釋,什麼是王?”我故意輕描淡寫地把它説了兩遍,沒有用強化的手段,結果底下的同學有的在撓頭皮,有的在轉鉛筆,都在做“沉思科”。三分鐘後,我要同學把剛才我問的問題寫下來,現場收了一個小組14個同學的條子,結果沒有一個人寫對的。大部分寫的是:“什麼是王?”有的寫的是:“閲讀第一段,概括段意。”我根本就沒説這個意思。寫得最好的是:“閲讀第一段,解釋,什麼是王?”事實上,我這三句話是精心設計的:“閲讀第一段”,是閲讀範圍:“摘引原文詞句”。是表現方式;“解釋什麼是王”。是問題指向。這就像高考題一樣。所以我講,我們老師如果從高一開始,每堂課都這樣去嚴格地對學生進行思維訓練的話,還愁什麼閲讀題答不好呢?所以,我的想法就是,要把問題的指令清晰地傳達到位。

至於做法,很簡單:我説你記。學生上課的時候,必須把問題記下來。在我班上,學生上課的時候很着急的就是趕緊去記。老師提個什麼問題要記住,他知道,這老師有個毛病,提完問題,總要將同學們叫起來,將老師剛才的問題念一遍,念不了的真丟人。老師們回去試一試就知道。這一招蠻管用,把打瞌睡的學生都制住了。這是第一點。第二點,讓學生進行思考。問題記下來了,怎麼樣讓他進入到思考的狀態,這是老師也缺招的地方。我對這個問題有些探索。我聽各類課,發現語文課是學生思維參與率最低的一門課,它最容易發生思維移走現象,而理科的課相對地要好得多。這是為什麼呢?因為理科的課有一種思維的載體。他們要一邊做題一邊想。所以我們有時候恨不得給學生裝上一個思維記錄儀。其實,學生手中的筆就是思維記錄儀。所以在讓學生思考的時候,一定要讓學生去寫。讓學生養成凡思考就動筆記錄思考要點的習慣。這既是把自己的思維規範化、條理化。也是使其思維專一化。古希臘有句話:“語言是思維存在的家園。”我把它借用為“書面語言是思維存在的物化家園”。

我認為,一定要通過對學生傾聽能力的培養,來提高我們整體的語文教學效率。有人對我説,你現在天天在重視傾聽。高考又不考傾聽。我説把眼睛始終盯在試卷上,一定是沒有出息的,而傾聽又確實有助於高考。經過多次嘗試。我感覺到,在接手一個班之後,大約用兩個月的時間,進行上述所説的強化訓練,就基本可以養成學生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但要時時記住,你一旦疲倦了,堅持不住放棄了,學生的放棄會比你更快。

順便説一點,這節課如果從人文內涵方面去切人的話,很可能會使在座聽課的許多人感動得熱淚盈眶。但是。如果那樣搞下去的話,就可能滑向思想品德課。而我上的是語文課,所以我把好多能夠賺大家眼淚的東西都去掉了,只注重“傾聽”的學習與訓練。我想讓課更像語文課。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jiaoanmuban/7r2y0k.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