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交際禮儀文書 >稿件 >

我的伯父魯迅先生評課稿

我的伯父魯迅先生評課稿

我的伯父魯迅先生評課稿1

第一,遵循常規,教中求變。

我的伯父魯迅先生評課稿

課堂教學的過程是有常規可循的,但方式方法不必固守一律,可以多種多樣,要因不同教材、不同教學要求、不同教學對象而有所變化。這是在教學實踐中常中求變的一個可貴的創造。《我的伯父魯迅先生》共分五段,蔣老師不是按照傳統的教學程式,由課文開頭向末尾講,而是根據教學目的和教學內容先講一和四段,這樣由"因"推出"果",很巧妙地將部分和整體有機地銜接起來,整個教學過程重點突出,安排緊湊,氣氛活躍,效果顯著。

第二,既重文字,又抓思想。

在本節課裏,蔣老師對課文中的基礎知識字斟句酌,從不放過。如對第四段中"扶、蹲、跪、來、洗、敷、扎"等動詞的推敲,無不精雕細鏤。更可貴的是,在語言文字的講解過程中,啟發學生進一步認識到魯迅先生"為自己想得少、為別人想得多"的高貴品質,從而對學生進行了思想教育。

第三,創設情境,豐富想象。

創設情境,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瞭解作者的心境,體會作品的意境,深刻地理解課文。在本節課裏,蔣老師結合課文娓娓地創設了一段黃包車伕在嚴寒的黃昏拉客覓食的悽慘情境,使學生如聞共聲、如臨其境,引起了感情的共鳴,收到了應有的效果。想象力是學生智力中一種很重要的能力,愛因斯坦説:"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世界上的一切,推動着進步,而且是知識進化的源泉

我的伯父魯迅先生評課稿2

所有的好課都應能形成一個“場”,沒有“場”的課不是好課。如果聽課老師在聽課過程中,能不知不覺地浸潤其中,這樣的課,絕對是一種享受。這是一種精神相與,是一種生命交融的幸福。今天聽閆老師的課,我的確身在“場”中,我的精神、情感都被深深地捲了進去。説實話,全國許多老師上《我的伯父魯迅先生》,我所聽到的已不下十次了,包括我自己也曾經上過。但今天我聆聽閆老師的課,我有幾個“想不到”:

第一個“想不到”是:閆老師對《我的伯父魯迅先生》這個文本的定位,置於整個魯迅文化語境中,這是我想不到的。讀一課與讀一人,在不斷穿插中有機整合。我們在閆老師的課上可以看到很多不經意對魯迅的插敍,比如魯迅先生的120多個筆名;比如魯迅就“碰壁”寫過的兩篇文章;比如魯迅去世後簫紅的文章;比如當時萬國殯儀館出殯的經典的黑白照片;以及她向學生推薦的魯迅的作品,其他人寫魯迅的作品;以及《亞洲週刊》把魯迅作品評為20世紀最有影響力的作品第一名,《影響中國歷史的100個人》一書中對魯迅的評價……這些使我們覺得閆老師的課是基於比較宏大的魯迅的語境之下,整體感覺這個課非常豐厚,無論是信息呈現還是人文意藴,因為置身於魯迅的大語境下,文本得到了充分的開掘。而大文本與小文本之間相得益彰,相映生輝,使學生不但走進了這個文本,更走進了魯迅的精神世界。因此,我以為這一課上得非常大氣。

我第二點“沒想到”是:對於我們一定會關注的文本里的幾個小故事,比如談碰壁、救助車伕、關心女傭,閆老師敢於做出大膽取捨。仔細回味一下就可以發現,閆老師在處理的時候,每個小故事只截取了一個“立面”,讓學生從這個“立面”走進魯迅人格當中的一個“立面”。這樣的方式就跟我們以往的線性的、平面的處理完全不一樣,而是立體的,一個面一個面切入的。比如“談水滸”,通過“囫圇吞棗”、“張冠李戴”這兩個詞讓學生來辯一辯,魯迅先生對周曄是在批評嗎?不要小看這個問題,這個看起來很平常的問題,學生討論後,閆老師一點,點到魯迅人格上的側面,他的幽默,他的風趣,他對孩子的那種無限的慈愛。這是一個側面,引到其他的方方面面。再比如“談碰壁”,閆老師也只説了一個“面”,讀讀這些對話,你覺得哪些話需要我們認真思考,有哪些地方還不明白?諸如“黑洞洞的”、“碰壁”之類需要思考的詞語都是學生自己提出來的,又很自然地凸顯出魯迅的另一個側面——“橫眉冷對千夫指”。所謂他的作品作為“匕首”,作為“投槍”,他是那個社會的良知,那個社會的正義,都得到了豐滿的解讀。接着“救助車伕”,老師又抓了一個側面:讓你最感動的細節。通過談你最感動的細節,凸顯出魯迅先生的另一個側面——“俯首甘為孺子牛”。每一個角度,閆老師都捨得取捨,敢於取捨,而這種取捨又基於她對魯迅文學、魯迅人格的全面理解和把握。每個故事截取一個側面,最後形成人物的形象卻是非常鮮明的,非常感人的,這是第二個“沒想到”。

第三個“沒想到”,就是這個課的後半部分,每一次我都認為應該結束了,然而還沒結束。每到這個地方,我都在想,這堂課該結束了,她還能轉出什麼東西來呢?巴金寫下《永遠不能忘記的事》,閆老師補充這個材料讓學生來讀,然後創設了一個問題情境:這些人物,你最關注誰?於是有的讀一羣小學生,有的讀一位十三四歲的女孩子,有的讀兩個穿和服的太太,有的讀禿頂的老人……感覺學生整個情感已經完全進去了,這個情感已經到一個很高的“高原期”了,這個課好像應該差不多了,應該很難再上去了,沒想到閆老師“一轉”,又“轉”出了新的境界。什麼境界呢?讓學生來想象,在前去弔唁的人當中,也許會有阿三,也許會有車伕,當然還有周曄……然後,面對先生的遺容,想象腦海裏浮現出了什麼,內心湧動着一份怎樣的情感?所以閆老師讓學生寫的時候是請學生把這份真摯的情感寫下來。孩子們寫得都很好。我以為孩子們這樣的精神狀態,不能簡單地用寫得好來形容。我認為,此時此刻,孩子們真正走進了魯迅先生的精神境界,已經真正置身到魯迅文化的這個“場”中去,已經真正地實現了“移情體驗”。文字是什麼?文字説到底是人的一種精神表徵,説到底是人作為一種精神存在的確認。他的精神活動越深刻,他的文字就越深刻;他的精神活動越豐富,他的文字就越豐富;他的精神越敏感,他的文字就越敏感。所以從這個角度説,語言和精神是相融的;所以海德格爾説語言就是人的存在,人的存在就是語言。當然這裏的語言是廣義的,倡導詩意的棲居,倡導語言之途的徜徉,道理就在這兒。對語言的品位,對語言的表現,直接關係到一個生命的存在。然後孩子們都讀完了,讀懂了,讀好了以後,我覺得應該到此為止了,沒想到閆老師又一“轉”,轉出了什麼呢?那就是——魯迅先生留給我們的還有什麼?除了那浩如煙海的作品,還留給我們什麼?這一次“轉”,又轉到了一個高的境界。如果説第一次“轉”是一次精神訴求,是“骨梗在喉” ,不吐不快,在“吐”的過程中,他確認了自己作為一個生命而存在。但這時的表達,這時的傾吐是感性的。第二次又一“轉”,轉到理性層面上:魯迅先生留給我們的難道僅僅只是作品嗎?還有什麼?那就是先生的精神,一種高山仰止,“與日月同輝,與天地齊壽”的品質。這是第二次“轉”。第二次“轉”了以後,我認為已經轉到了那麼高的層面了,已經不能再轉了……沒有想到,“山窮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又被她“轉”出一個新的境界來—— “轉”出臧克家的詩——《有的人——紀念魯迅有感》。所以,第一個層面是感性認識的“轉”,第二個層面是理性認識的“轉”,那麼第三個“轉”是詩性層面的“轉”,這是最高的境界。詩性層面就是把感性和理性有機整合到一起後,直指心性,直指人的靈魂的“轉”。這首詩只讀了兩遍,閆老師讀了一遍,全班學生讀了一遍。孩子們第一次接觸臧克家的詩,讀得真好。這種讀我以為不能簡單地用技巧去評價,——當然,朗讀需要技巧,但這個讀確確實實是發自孩子內心的,這是第三次“轉”。第三次“轉”完以後,我以為真是到頂了,真的到“珠穆朗瑪峯”了,沒有辦法再上去了。沒有想到,閆老師又一“轉”——不得不説魯迅,轉到來推薦魯迅先生的作品,轉到孩子們對魯迅先生的體認,是不是還停留在阿三所説的話上:先生就是這樣的人,為別人想得多,為自己想得少——這句話是不是能全面的、準確的涵蓋魯迅一生或魯迅先生的精神呢?那麼這叫什麼層面呢?由感性的層面一轉,轉到理性層面;由理性層面一轉,轉到詩性層面;由詩性層面再一轉,轉到了孩子的人格層面。這一“轉”跟閆學老師上課前説的一句話是相呼應的。她告訴孩子們,“用自己的眼睛去發現,用自己的頭腦去思考,這樣得出來的才是自己的結論。”魯迅先生的精神,最本質的精神,是人格獨立,思想自由以及對真理不懈地追尋。這才是魯迅人格最大的魅力所在,也是魯迅精神留給我們21世紀最豐富、最寶貴的民族遺產。所以後面閆學老師為學生推薦作品,看似簡單,其實用意極深。到這個時候,人和文真正地合在了一起,人和課真正地合在了一起。所以這個課《我的伯父魯迅先生》,老師是用什麼精神在教“魯迅”?是用魯迅的精神教“魯迅”。用這樣的思想去展開教學,一步一步,漸入佳境,直至高潮。

而這一課最大的智慧是——希望用魯迅這樣的精神,為學生的精神生命抹上一筆温暖的色彩,為學生精神生命的成長奠定一塊寶貴的基石。

我的伯父魯迅先生評課稿3

聽了黃老師和孩子們上的這一課,令我感受特別深。首先他們的課堂體現了以下教學理念:

1、整堂課都是以學生為主體,學生處於主動學習的地位。

將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這是新課改的重要一環。黃老師的課,把問的權力放給學生,把讀的時間還給學生,把講的機會讓給學生,引導學生養成自動、自學、自得地尋求知識,獲得知識。

首先,在讀課題後引導學生質疑:這個課題,你要提什麼問題?學生提完問題後,老師引導孩子“那就帶着同學的.這些問題讀課文”。像這樣的導入初讀課文,讓學生自己提問題,帶着自己的問題讀課文,主動地尋找答案。學生成為了課堂真正的主人。

其次,在梳理完全篇課文後,老師引導孩子細讀第一段時,教師用了這樣的語言:讀讀第一段,讀着讀着,你感受到了什麼?黃老師就是這樣引導着孩子,自己去讀,自己去思考、去感悟,去表達。

最後,黃老師還很注重課內外相結合。著名的特級教師竇桂梅曾説過:“差的教師只教語文知識,好一點的語文教師教語文學習方法,最好的教師提供學習資源。”課堂教學的時間和空間是有限的,教師在教學中要發揮好課堂教學向課外的輻射作用,引導學生通過各種渠道獲取學習資源,使有限的時間、空間獲得無限的延伸,使課內外學習相結合,作到“取法於課內,得益於課外”。讓學生的主體性得到更進一步的體現。黃老師在學生感悟第一段後問:魯迅是誰?你瞭解嗎?學生説完,教師趁着補充介紹魯迅,重點介紹了魯迅的文學作品。又在課的最後幾分鐘拓展內容,引導孩子讀巴金的《永遠不能忘記的事情》,談自己讀到和悟到的,為本課的教學做了適當的延伸。黃老師總結時還激勵孩子們課外去讀魯迅的作品。

這堂課告訴我們,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每一堂語文課都能煥發出生命的活力!

2、抓重點字詞感悟句子,進行朗讀訓練,學生的情有感而發。

“讀”是語文學習的根本途徑,是語文課堂的主題活動。新課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中提到要正確把握語文教育的特點——閲讀教學注重培養語感,學習感悟,突出感情,淡化技巧。黃老師在教學“伯父去世了,他的遺體躺在萬國殯儀館的禮堂裏,許多人都來追悼他,向他致敬,有的甚至失聲痛哭。”這一句時,先讓學生説説“失聲痛哭”的意思,然後引導學生説説已有的生活經驗“我們會在什麼時候也會失聲痛哭?”學生説:親人去世時……被爸媽批評時……內心有委屈時等等,接着老師話鋒一轉“而這裏的人為什麼會失聲痛哭?”學生個個很有體會,表達的淋漓盡致。最後老師讓學生帶着自己的理解、體會,進行朗讀訓練。黃老師在這個環節裏沒有過多強調哪兒重讀,哪兒換氣,哪兒抑揚頓挫等技巧,而是引導學生體會“失聲痛哭”,然後談感悟,帶着感悟讀出學生自己獨特的感受。學生也有自己的思想,看法和生活經驗。對句子的理解體會也各不相同,所以讀出來的感情也就不相同。

3、注重對學生學習方法的指導。

在初讀課文前,老師先讓孩子讀讀這個單元的學習提示,向單元提示學習讀書方法,使學生讀前有一個很好的參照,要怎麼去讀。這樣做,對高年級學生是很有必要的,他們已有一定的閲讀積累,能按照方法讀、思。

在交流句子感受時,學生説:我從“數不清的輓聯掛滿了牆壁,大大小小的花圈堆滿了整間屋子。”這一句話中感受到魯迅先生生前很受人愛戴。老師追問:那你是從哪些詞中感受到的?該生回答後老師又説:有些同學把這些詞畫出來,真好!這一處,教師隨機把“抓重點詞體會句子涵義”的方法水到渠成地教給了學生。

4、注重課堂的整體性,層次分明。

整體性首先體現在課堂內容的設計上。這堂課是第一課時,教師安排揭題後初讀,在檢查中梳理了課文,在學生心中初步建構魯迅的形象。然後引導學生深入體會第一段,最後是拓展閲讀,直到學生心中的魯迅形象清晰深刻。

還表現在課堂面向於每一個學生, 每一個學生都能有機會參與課堂教學的各項活動,使他們各自在不同程度上有所習得、有所提高、有所發展。雖然個別學生沒有發言,但是他們在認真傾聽同學們的討論表達,並通過朗讀表達了他們的體會。

這一堂課的優點還很多。總之,黃老師的課是一節很值得我學習的課。

標籤: 魯迅 伯父 評課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jiliyi/gaojian/7nvqqg.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