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交際禮儀文書 >稿件 >

和學生一起成長講話稿

和學生一起成長講話稿

我認為作為班主任,要管理好一個班級,首先要注重良好的班風建設。這樣班級才會有凝聚力,班上的學生才會熱愛自己的班級。否則的話,學生對班級沒有感情,對班主任的班級工作沒有熱情,更沒有激情,那麼,班主任圍繞班級所要開展的一系列工作就會難以推進。為了調動學生的主人翁意識和熱愛班級的情感,我讓每位學生圍繞班風建設撰寫能鼓舞人心、激發潛能的班級目標、班級口號,提出自己的意見和建議。並讓班級中的所有學生共同評選出積極的、向上的併為大家共同接受的,得到大家一致認可的班級目標、班級口號。學生對班風建設所提出的合理的、可行的意見和建議,在班會等各種活動中共同學習,並在日常的班級管理中認真執行。一學期下來,我班基本達到了“班風正、學風濃、品德優、習慣好”的班風建設目標。

和學生一起成長講話稿

要管理好一個班級,除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還要充分信任學生,激發學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一次班會課上,我讓學生拿出小紙片,要求各人寫下十位同班同學的名字:你的同桌、你最要好的一位同學、你最先認識的一位同學、你接觸最少的一位同學、最默默無聞的一位同學和其他任意五位同學,名字之間留出一定的行距;然後想想這十位同學的優點,並把這些優點寫在名字的下方。然後,我利用三節班會課的時間宣讀。第一次宣讀時,我就發現:被寫的同學顯得自信又喜悦,而寫的同學又總會流露出會心的笑容。而且我發現,第一次宣讀之後,未被讀到的學生對下一次宣讀充滿了期待。通過這一活動,激發了學生可貴的自尊心和自信心,維護了學生積極向上的良好心態,而且,同學關係也更友愛、更融洽了。

有了穩定的班集體,班主任還要善於關注家庭困難、學習困難的特殊學生。班上學生毛月由於父母離異,家庭收入來源少,生活比較困難。是住校生,平時她為了省錢,哪個菜便宜吃哪個;有時中午就吃一個麪包,而且非常懂事,幾乎不吃零食。我在我班開展了勤儉節約從我做起等活動,且在最大程度尊重毛月自尊心的前提下,把她作為我班的一面旗幟,要求其他學生向她看齊,向她學習,使我班學生形成了勤儉節約的好習慣。我覺得我應該盡我所能幫助這個孩子,我讓她有困難隨時找我,並經常跟她談心,使她精神上很富有,並且一有補助機會就儘可能考慮她,使她感到大家庭的温暖。

對於學習困難的學生,認真負責的班主任都會操很多心。造成學生學習困難的原因多種多樣。有的基礎欠佳,缺乏自信;有的方法不對、習慣不好;有的用心不專,投入不夠。為了幫助學困生,我通過經常的、個別的談心、交流來了解他們,適時地指出問題所在,指點學習方法,有的給與個別輔導。另外,與家長溝通也必不可少。其中,請家長到學校是我認為比較有效果的'一種溝通方式。這樣能拉近班主任與家長的距離,我班的張心培同學由於自覺性不強,經常出現一些違紀行為,有時甚至會曠課,我先與他多次談心,並請他母親到校一起做好對他的教育工作,當着他母親的面講他的優點,最後指出他的不足,並制定改正計劃,通過多次交談,張心培同學已做到上課不遲到,有事不能到校一定會先給我打電話請假,他父母也感覺到了他的進步,經常跟我交流,對我非常感謝。對於各方面比較優秀的學生,我就常通過電話校訊通與家長進行溝通,讓他們在第一時間知道孩子在學校取得的成績,使家長們看到自己孩子的希望。一旦家長意識到老師真心誠意地關心、幫助他們的孩子,感激之情就會溢於言表。

在班級總體管理良好的前提下,住校生管理就輕鬆多了。相對於走讀生,住校生在生活上的得到父母的關愛較少;而且,他們中有很多人來自農村,一星期才回家一次,學校非常關心住校生的生活,提供了較好的生活住宿條件,使學生有如同在家的感覺。關心住校生有時還需要班主任切實幫助他們解決生活中的一些問題。這學期由於搬新校區,宿舍進行了調整時,學生比較有情緒,有的原來住同一個宿舍並且關係較好的同學被分開了,有的被安排到了一個新的宿舍、換了個環境,感覺不適應,如有一名同學來找我,要求調換宿舍,她的理由是:原來那個宿舍就她一個人搬出來,跟新宿舍的人關係不熟,我沒有馬上表態,而是問她你剛到這個學校有人認識嗎?她説:“沒有”。我就開導她:“你們原來宿舍關係好,老師知道,現在換了宿舍,你不是又可以找到新的朋友了嗎?況且原來的朋友還在一個班上,老師暫時允許你可以到原宿舍聊聊,等你習慣了就停止,好嗎?”後來我又把所有住宿生找到一起,跟她們溝通,讓她們處理好新宿舍同學間的關係。小小的風波在我的調解下,在學生的理解中平息了。

班主任,因為付出太多,常常會感到辛苦和無奈;但也正因為付出很多,我們更多地品嚐着快樂和滿足。比如放晚學時我宣佈放學後大多數學生會走到我跟前説一聲:“老師,再見!”才回家;在街上逛街時,會有學生突然湊過來問候;每當這樣的時刻,我都會體會到教師這個稱謂不僅讓我在課堂上,在校園裏有自豪感,在平淡的生活裏,也會讓我有幸福感。“教師應該比學生更可教。”在教育學生的過程中,我也在和學生一起成長。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jiliyi/gaojian/4yjj47.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