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國中作文 >初一作文 >

七年級有關清明節的作文

七年級有關清明節的作文

在學習、工作、生活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會接觸到作文吧,作文是人們以書面形式表情達意的言語活動。還是對作文一籌莫展嗎?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七年級有關清明節的作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七年級有關清明節的作文

七年級有關清明節的作文1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今天我偶然看見這首詩篇,不經想起不久前的清明節。

每次清明節,我們家就會與一大羣人聚在一起,相約在老家的“荒山野嶺”上,據我瞭解那羣人也是姓趙的。我們在“荒山野嶺”上,填飽肚子後便出發了。

這回我們是要到一座山上掃墓。那是一座很高的山,直插雲霄,一眼望不到邊。這裏樹木茂盛,寸草叢生,裏面時時傳來鳥兒的歌唱和流水的嬉笑,使人陶醉其中,彷彿這是一個求之不得的人間仙境。而此刻山外,彷彿都在於太乙真人的火爐中,我們則是藥材,就要被太乙真人煉成丹藥,熱得不可開交,此時看見了面前的“人間仙境”,怎麼能不心動呢?。於是,我便迫不及待地衝了進去。

這裏不僅山高,草也高,樹更高!這裏許多的樹都密在一起,一棵樹的旁邊是另一棵樹,因一棵樹的旁邊還是另一棵樹,和正常的樹沒兩樣。可不同的是,它們都很細,也許是它們的“腰圍”成就了他們的“身高”吧!

走了半天,才走到山腰。周圍的樹木逐漸稀少,很快,我們便暴露在強烈的日光下。太陽公公彷彿是找準了時機,乘我們暴露的時候,便把自己的熱量“開”到,想要把我們通通烤熟。眼看快要“熟”的時候,眼前忽然看見一片綠色,於是,我們再一次投進綠色的懷抱中。

終於,我們翻過了這個山頭,掃完了墓,來到了山腳下。剛走出森林,你大片便捲進眼中——那是一大片花海,一大片黃色的花海。它們在風中一齊搖曳,一個個像極了專業的舞者,他們彷彿是在為剛剛掃墓完的工作人慶祝,那片美景深深印在我的腦海中,久久不能忘懷。

我愛這次掃墓,我愛大自然。

七年級有關清明節的作文2

迎來了清明節。親愛的朋友,你是否想過你去世的親人?你是否想過,你親人悲苦的靈魂正在墓地裏幽幽地呼喚你:“回來吧,趕快回來吧!”

清明節,你是否去看望過墓地裏的長輩或兒女!是否喂他們吃一些他們生平最愛吃的東西?是否在他們墓前獻上一束鮮豔的花?

4月3日,又一個清明節來了。平常,如絲的雨下個不停,不知是因為人們不出來,讓老天發了怒呢,還是下了雨,人們沉重的步伐拖不出來?今天又一個清明節,太陽一個勁兒地向外冒,讓我們好出門。媽媽買了一束白花,爸爸拿了兩根蠟燭,都放在奶奶的墓前。媽媽説:“奶奶生前最喜歡吃南瓜絲粽子。”説着,遞給我兩個粽子,都是南瓜絲的,我輕輕地把它們放在奶奶的墓上,心裏説:“奶奶,多吃點兒,我們能見面的時刻,一年中只有這一天呀!”爸爸折下一根樹枝,輕輕地掃走奶奶墓前的落葉,我用腳踢,用手撿,一定要弄走奶奶墓後的落葉。

掃好墓,我們又放開心胸去踏青。來到油菜花地前,媽媽卻拿出一把剪刀,“咔嚓,咔嚓”剪起馬蘭頭來,弄得滿身都是花粉。爸爸拎着籃子,一轉眼就變成了直接包郵的快遞員。我呢,一開始也是剪馬蘭頭的,接着,我成了老爸的徒弟——小快遞員,最後我又變成了媽媽口中的搗蛋貴,瞧,我正在蹦來蹦去地抓蝴蝶呢!

我和爺爺還去挖筍,遇見了一條比較寬的小溝溝,我過不去,爺爺只好把我抱過去,還直喊累呢。我指着一支小筍説:“爺爺,這裏有一支。”爺爺就把它挖了出來。回去的路上,我還看見一條黃色的蛇,它一見我,就“噝噝”到飛快逃走了,我還大聲叫:“蛇啊,有蛇啊!”

這個清明節,讓我有一種説不出的滋味。

七年級有關清明節的作文3

小的時候,對於清明的印象是簡單的,是清晰的。記憶中的清明是簡單,圖畫上面有幾縷香霧,有燒掉的紙錢,有些許貢品。

當時的我對於清明的理解很淺薄,畢竟是一年接觸一次的,當時的`我們也對此很新奇。有時候我們也會盼着清明快到來,小學時讀到"清明時節雨紛紛"時的驚奇,畢竟在我印象裏,清明節那天大多是晴天。

和着輕柔的春風,蝶在花間玩耍,蜜蜂陪着它,摟着一捆清明棍,偶爾冥花會被勾住,會引起我們的些許笑聲,一點兒也沒有"路上行人慾斷魂"的味道,氣喘吁吁地爬在厚厚的石階上,俯瞰腳下那片沃土。

直至開始,乖乖聽從大人的叮囑,關心的也只有打鞭炮和燒紙錢,而墓的主人也不記得是否曾經見過,清明就這樣過去了。

那時候的清明,只要一顆童心和準備擁抱大自然的心情就夠了。

我漸漸長大,每次心情也更加沉重,因為我認識到,這是一個祭奠,緬懷先烈和親人的日子,發覺物是人非,物人皆非的時候,內心變得空蕩蕩。

樹木愈加變的更少,花和動物也少了,雖然石階還是和以前的一樣,錯落有致,但在心中總覺得少了一份情趣。極目遠眺,看到的也只是山外的"鋼鐵森林"。

但不變的是我們的那份心,對先祖的敬重的。不變的是我們的習俗,來到先祖的墓前,每一步都是安靜的,敬重的。上貢品,打鞭炮,燒紙錢,上香,不等香燒完,便默默的離開。

綿綿的雨揉打着我的心扉,淡淡的霧搖曳着我的懷念,淚眼朦朧,依稀望見燈火闌珊處,思想有些迷濛,心有些顫動……

又是一年的清明過去了,但在我的心中似乎少了些什麼。

七年級有關清明節的作文4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這首詩是唐代詩人杜牧描寫清明的詩。

每年的春分後的15天是清明節,也是中國民族的傳統節日,又稱“鬼節”。

在春秋戰國時代,其中有一個人叫介子推。有一次,重耳餓暈了過去,介子推為了救重耳,從自己的腿上割下了一塊肉,用火烤熟了就送給重耳吃。十九年後,重耳回國做了君主,對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了封常,唯獨忘了介子推。重耳猛然憶起舊事,心中有愧,馬上叫差人去請介子推上朝受尚封官。可是差人去了好幾趟,介子推卻不來。

重耳只好親自去,可他的家門緊閉,介子推不願見他。早已躲進了綿山,他便找人去綿山,還是沒有找到。於是,有人出了個主意説;“不如放火燒山,三面點火,讓介子推自己走出來。”大火燒了三天三夜,大火熄滅後,終究不見介子推出來。上山一看,原來介子推母子倆抱着一棵燒焦的柳樹已經死了。祭掃後,重耳把復活的老柳樹賜名為“清明節柳”,又把這天定為清明節。

在我們蘇州江南,清明節時主要上墳、祭祖先,吃青糰子。青糰子是用一種名叫“漿麥草”的野生植物搗爛後擠壓出汁晾乾後的水磨純糯米粉拌均揉和,然後開始製作糰子,糰子的餡心是用細膩的糖豆沙製成。

青糰子油綠如玉,糯韌綿軟,清香撲鼻,吃起來甜而不膩,肥而不腴。青糰子還是江南一帶人用來拜祭祖先的必備食品,正因為如此,每年春節後的兩個月,青糰子在江南一帶的民間食俗中顯得格外重要。

清明掃墓是我國的傳統風俗,它表達了我們對先人的懷念,同時又是家人團聚,踏青賞春的絕好機會。

七年級有關清明節的作文5

清明節的早晨,雖有些許陽光,可佔了更多天空的卻是那厚重的雲層。這雲層如千斤重擔,壓在人們的心頭,彷彿連呼吸都有些困難,更不用説去爬山上墳了。

來到我家的墳地,更覺得心情低落,墳周遭全都充斥着雜草和不知從哪兒飄來的塑料袋,墳前都散亂的擺着上一次上墳留下的紙錢以及早已乾透、又經歷了風吹雨打的殘敗祭品。有的已經完全掉色,扭曲得不成樣子了,看着它們,心情也愈發沉重了。

所以上墳的第一步,便是打掃了:拿砍刀把墳前多餘的枝條砍掉,把老舊的祭品掃到一邊,在周圍的松樹上扯下幾束松針鋪在墳頭,再插上新的香……

打掃衞生時總能感到心情舒暢,因為幫助別人(即便他們已故)總會覺得舒心。一段時間過後,我們已經將墳翻新了一遍。看着這些已故親人們的“居所”重新變得整潔,一股自豪感油然而生。

我對一座墳感到好奇,它看起來不是很陳舊,無論是石料還是土質都比其他的墳新。媽媽走過來語重心長地説:“這是你小舅,實在是可惜啊!”我正準備開口,媽媽又説:“年紀還輕就不在了,因為車禍……”我們都沉默了,在心底默默緬懷他,傷感又一次湧了上來。

下山的時候,我發現陽光已經穿過厚重的雲層,灑在了地面上,我內心的'陰霾也逐漸散去了,沐浴在陽光裏,這個清明節似乎又被賦予了一種新的意義。

過去的終將過去。祭奠死者是為了讓生者更加珍惜現在的生命。我們在緬懷死者的同時,也要更加精彩的活着。

忽然想到電影《尋夢環遊記》裏的一句讓我印象深刻:“愛的反義詞不是恨,而是遺忘。”我們牢記逝者,也是對他們愛的一種體現。有的人死了,卻還活着。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guozhongzuowen/chuyi/pk0rox.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