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國小作文 >小學生作文 >

小學中年級的語文作文教學方法

小學中年級的語文作文教學方法

小學中年級語文作文教學方法

一、作文教學應重視激發學生的興趣

小學中年級的語文作文教學方法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推動學習活動的內部動力。作文是語文學習中最複雜的腦力勞動,如果學生沒有寫作願望,那麼習作的教學目的就很難達到。我在作文教學時重視讓學生體驗成功,樹立自信,調動寫作積極性。我的做法是:

(1)以熟悉的內容引導激發興趣。作文的命題緊緊圍繞學生所熟悉的生活,以他們周圍的人或事、景或物作為作文的內容,以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使學生產生一種自我表達的願望。

(2)開展豐富多樣的作文交流活動。有時,我會激情地朗讀學生的出色作文;有時請學生上台來自己放聲朗讀;有時以學習小組為單位每個人朗讀自己的得意之作。在同學們掌聲和充分肯定的評價中,在老師聲情並茂的朗讀中,讓學生逐步樹立起作文的自信心,人人都覺得自己行。

(3)每期編輯一至二集屬於自己班上的《出色作文集》,讓學生感受收穫的喜悦。當同學們看到自己的作文變成了鉛字,漂亮、工整地從打印機打出,再配上美麗的、富有聯想的插圖,裝訂成書,心裏別提有多高興。這樣有效地激發了學生的作文情趣。

二、作文教學應重視積累,從細處入手

1.仔細觀察,從生活中學習作文。

豐富多彩的生活本身就是學生作文的源泉,小學生從家庭到學校,所見所聞是有限的。為了讓學生寫好作文,教師在平時要有意識地培養學生仔細觀察的良好習慣,幫助學生去認識事物,注意教給學生觀察方法,引導學生留心觀察周圍的人和事,花鳥蟲魚、風雨雷電,注意抓住事物的形狀、大小、顏色、味道、習性,人物的衣着、神情以及景物的靜態和動態等方面的特點細緻觀察,學會寫觀察日記,鼓勵學生把他們在各種學習活動中所見、所聞、所感寫在日記裏。這樣,既豐富了作文素材,解決了“無米之炊”的難題,又有效地進行了練筆,提高了學生認識水平和表達能力。

2.加強學生譴詞造句能力的培養。

譴詞造句是習作的奠基石,要提高學生的作文水平,在平時就應加強以下兩點訓練。

(1)句子結構要完整:結構完整是寫好句子的前提。一個完整的句子不僅要能回答“誰在幹什麼?”或“什麼怎麼樣?”更要能夠回答“什麼時候,誰,在什麼地方幹什麼,怎麼幹?”或“什麼時候,什麼,在什麼地方幹什麼,怎麼幹?”

(2)內容要生動:文章是由句子構成,為了使文章生動,句子的表達首先就要生動具體,必須加上適當的修飾語。如教學“撫摸”一詞造句時,有學生説:“陽光撫摸着大地”,就可以因勢利導啟發學生:“在怎樣的季節裏,陽關如何撫摸着什麼樣的大地?”經過引導學生造出“春天,柔和的陽光輕輕地撫摸着一望無際的大地。”顯然第二句要比第一句表達得更準確、鮮明、生動。因此在平時的教學過程中一定要重視學生譴詞造句能力的培養,為習作打下牢固的奠基石。

三、有效的作文教學應重視讀寫結合

在閲讀教學中,我們必須注重尋找閲讀與寫作的結合點、仿寫點,運用遷移的規律,讓學生在模仿、借鑑中學會寫作。在讀寫結合的形式上,我初步探索出了以下幾種:一是模仿性讀寫結合,就是讓學生模仿課文的寫法進行寫作,引導學生在仿寫的過程中掌握寫作的要領,學會寫作的方法。比如:學習《我愛故鄉的楊梅》後安排仿寫《我愛家鄉的柑橘》等。

二是延伸性讀寫結合。就是對課文中的空白處,或者寫得不詳細處進行補充性續寫,如對《凡卡》一課結尾進行補寫,寫《凡卡從夢中醒來後……》。三是改動性讀寫結合。就是對學習的課文進行改寫,或者改動人稱,或者改動記敍的順序,或者改動文章的結構,或者改動表達方式。四是評議性讀寫結合。就是讓學生在對課文中的人和事進行評議,或談體會,或談感受,或談評價。這樣的讀寫結合,不僅提高了學生的寫作能力,而且加深了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實現了讀寫的互補。

語文教材只是教師對學生進行語文基本功訓練的例子,要想使學生學到更多的知識,並把知識形成能力,就必須加大課文閲讀量,利用課外閲讀來培養他們的閲讀興趣;在閲讀的過程中,將好的詞、句、片段、格言警句等及時蒐集到“採蜜集”(作文素材收集本)中,作文時可隨時借鑑和運用,並指導學生在課外閲讀中學習作文。只有這樣才能使學生積累更多的語言材料,增長見識,提高認識水平,才能提高作文能力。

四、重視作文評改

20xx版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中説:“重視對作文修改的評價。要考察學生對作文的內容、文字表達的修改,也要關注學生修改作文的態度、過程和方法。要引導學生通過自改和互改,取長補短,促進相互瞭解和合作,共同提高寫作水平。”由此可見在評改作文的過程中,必須從教師和學生兩方面來改變作文評改的現狀。

(1)學生方面:葉聖陶先生明確指出“‘改’與‘作’關係密切,‘改’的優先權應該是屬於作文的本人,體現了作文教學的改革精神,是以學生為主體的教育思想的表現。”在評改學生作文時,可以採取兩種方式:即自主評改和交互評改。在這樣的學習過程中既利於培養學生自改作文的習慣,又使學生在自改作文過程中嚐到了“自改成果”,產生了濃厚的寫作興趣。

(2)教師方面:在批改作文時要堅持精批、面批的原則,用激勵性的語言評價學生的作文,使學生感受到成功的歡愉,產生強烈的求知慾望,明白自己的文章好在哪裏,差在哪裏,應怎樣努力,學生的寫作水平一定會有所提高。因此我們在平時作文批改中一定要寫好學生作文的評價,對於不同情況的學生寫出不一樣的評語。充分調動學生寫好作文的積極性,也能提高學生的認識。

小學中年級語文作文教學方法

一、強調個性發展,激發學生寫作熱情

強調個性發展,注重個性教育是當代世界教育改革的共同趨勢,小學生的習作過程是最具個性和創造性的實踐活動。作文就是極具個性特徵的精神產品。

首先,語文教師要扮演好“引導者”的角色。針對學生的天性,語文教師千萬不要強化在學生心目中的“保姆”和“任務下達者”的形象,讓學生過度依賴自己,或者畏懼自己,寫作文都是在教師的要求和指導下為了完成任務而進行的。語文教師在上課講解課文的過程中,應該以啟發引導為主,讓學生學會生字和詞語的同時,學會去揣摩作者的寫作意願和寫作動機。多問學生換位思考類的問題,比如,“如果是你,你會如何表達當時的心情?”在課堂上啟發小學生積極思考,並鼓勵他們積極發表自己的想法和觀點。

其次,語文教師要開動腦筋,多搞“花樣”。如果語文教師只是形式化地佈置學生每週寫篇週記或短文,小學生就會接收到週記的任務信息,從某種角度來説,週記完全是為了完成教師所佈置的作業,而並不是自己主動積極去完成的。因此,教師應該多觀察學生的心理需求,利用學生的好奇心和“想成名”的心態,多創辦一些競爭類的寫作活動,併為這些活動冠以形象化的名稱。

比如,創辦班級自己的期刊,並發動家長積極參與,並用班級的暱稱命名,如“金太陽之光”等。鼓勵學生投稿,並制定具體的獎勵措施,每發表一篇文章獎勵一朵小紅花,小紅花積累到五朵,就可以換一顆大的紅星,一顆紅星就可以得到一張“小作家”的獎狀,當然,也可以給予學生適當的物質獎勵。

二、在集體氛圍中進行作文寫作訓練

1、在集體活動中強化口頭表達能力訓練。小學生作文能力是口頭表達能力的重要體現,日常生活中口頭表達能力強的小學生,作文水平一般會強於不善表達者。於小學生而言,從學説完整通順的一句話到書寫句式的造句都是作文入門的開端。為了避免小學生下筆無話可説,茶壺煮餃子——有話吐不出的負面情形,語文教師應該強化平時學習生活的訓練,尤其是語言表達的訓練。要抓住班會或其他集體活動的機會,多舉辦學生參與的活動,不要一味地自己站在台上説教,應該鼓勵學生多多參與。如“故事會”“主題班會”等,讓他們自己主持,自己表演,自己溝通和交流,而教師僅僅是指引者和最後的總結者。

2、創辦集體性的閲讀項目。大文學家杜甫曾深有體會地説:“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一個人如果生活經驗欠缺,書本知識貧乏,寫作時必然腹空筆澀。閲讀能力是指學生積極涉獵書海,不斷接受文化薰陶,主動培養審美情趣,為作文大量儲備知識的能力。小學生除了學習各科知識以外,更多的是平時生活習慣和學習習慣、學習技能的培養。要想提高作文寫作水平,提升閲讀能力是根本。

眾所周之,自小閲讀古今中外文學名著,不僅可以培養學生靜坐的習慣,也可以引發他們的寫作慾望,逐步豐富他們的詞彙、知識面,提升寫作技巧。除了鼓勵小學生在家多看書,在學校也可以訓練集體閲讀的氛圍。“一日之計在於晨”,讓小學生從小充分發揮晨讀的效用,大聲朗讀語文課文或者其他名著。在大聲閲讀中擴大詞彙量,增強對好詞好句好文章的記憶效果。語文教師可以在班上創辦圖書角,鼓勵學生捐書,集中保存在教室裏特製的圖書角,大家借閲。如此,不僅可以培養小學生共享的意識,也可以打造集體閲讀的氛圍,增強小學生的閲讀積極性,從而為寫作奠定基礎。

三、制定明確的.寫作規劃,確保養成良好的寫作習慣

滴水穿石,積少成多。語文教師應該在結合小學生實際情況的前提之下指導所帶班級的學生制定明確的寫作計劃,因人而異。同時,以鼓勵和獎勵為主,誘導小學生自覺寫作。

1、平時積累“採蜜本”。為小學生量身打造一本“採蜜本”,告訴學生要做一隻勤勞的小蜜蜂,平時多采花粉,年終才有甜蜜。“採蜜本”主要包括好詞語、好語句、讀後感三部分,要求小學生在看完一篇佳作或一本好書之後,及時記載書中的出色詞句,養成記錄的好習慣。

2、鼓勵小學生堅持每天“一小記”。“一小記”其實就是隨記,但小學生畢竟年幼,鍛鍊他們的語言表達能力即可。因此,語文教師可以鼓勵和督促學生每天堅持小記,不要求主題,不要求字數,只要是他們心裏想説的,用文字表達出來即可。

3、要求每週“一大記”。“一大記”其實就是寫話或週記。週末可以給學生布置一篇週記,有具體的字數要求,而且出色的作品可以在班上公開誦讀,並粘貼在光榮榜上。

小學中年級語文作文教學方法

一、培養閲讀習慣,豐富作文材料

“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大文學家杜甫曾深有體會地説:“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可見平時閲讀習慣培養的重要性。一個學生缺乏閲讀能力或者説這種能力低下,知識心理就發育不全,很難激發作文興趣,寫作時必然腹空筆澀。教師可以利用小學生“閲讀期待”的心理,先從童話故事入手,讓他們對閲讀充滿濃厚的興趣。通過大量閲讀別人的文章,擴大學生的生活視野,擴寬知識面,並且要求學生在閲讀時讀的流利,讀出感情,讓學生在朗讀中理解,在理解中體會選材,並品味遣詞造句的妙處,學生從不同的文章中,學到不同的寫作技巧。通過閲讀逐步豐富他們的語言、詞彙、寫作素材,領會和掌握一些基本的寫作規律,達到“語言積蓄”的目的。

二、體會觀察樂趣,學會感知生活。

觀察是認識的源頭、寫作的起點,我們要引導學生做生活的有心人,留心觀察周圍的人、事、景,培養敏鋭的感知力,逐步養成觀察的習慣。“橫看成嶺側成峯,遠近高低各不同”,看山如此,觀察一個人、一件物、一件事也如此。我們還要鼓勵學生在觀察時學會變換角度,引導學生觀察事物時,除了要系統地感知事物的各個方面,還要變換觀察點多層次地觀察事物的各個方面和各種關係。通過多角度、多層面的觀察,才會更好地啟發學生的思維,這樣才可以使他們的習作逐漸豐滿起來。

為了讓觀察與寫作更好地結合,我在雙休日安排學生幫助父母洗碗,並把過程詳細地寫下來。其實,這些家務三、四年級的學生完全可以承擔,或者也有很多的學生已經在做這樣一件事,但是,平時是為了做家務而洗碗,這次是為了寫作而洗碗,要求不一樣,那麼學生在對待洗碗的態度上也出現了不同,在洗碗的過程中,他們關注的程度要比以往都集中,對每一個步驟的進行也要比以往更清晰。這種主動投入,正是觀察的本質體現,當中有個學生為了把涮碗的動作寫仔細,在寫草稿時,邊寫,邊拿着紙巾和一個碗在模擬涮碗。

所以她能寫下“我把碗放在滴有洗潔精的洗碗盤裏,左手大拇指抓住碗邊,其餘四個手指扣住碗底,右手拿起洗碗布,沿着碗邊開始轉動,媽媽説,飯碗的邊比較難洗,我就多轉幾圈,這時候,左手還要配合好,碗才能轉起來。”如果不是學生在觀察的時候寫作,在寫作的時候觀察,這些細節有怎能如此清楚呢?

我曾佈置學生寫《我的爸爸》,很多學生不會作細緻客觀的觀察,只會寫“我的爸爸很嚴厲”、“我的爸爸很勤勞”、“我的爸爸很關心我”之類空洞的句子,到底如何嚴厲,如何勤勞,如何關心我,寫不出來。相反,同樣寫《我的爸爸》,有個學生則善於用心觀察,從日常生活的細緻處觀察爸爸。他發現——“爸爸吃飯很奇怪:我喜歡吃肉,爸爸‘喜歡’吃菜;我專挑少骨多肉的魚腩肉吃,爸爸專挑多骨的魚頭魚尾吃;我吃菜專挑最嫩的芯部吃,爸爸專挑較老的吃……”他帶着疑問繼續進行分析思考,終於知道爸爸這樣做是為了將好吃的留給其他人吃,並非飲食喜好與眾不同。

這個學生就因為善於用心捕捉“爸爸吃飯”這一雖不顯眼卻平凡見偉大的生活小節,將爸爸寫活了。我以這個淺顯例子啟發學生,使學生更理解細緻觀察的重要性,結果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經過這樣分析之後,讓學生再觀察一次然後寫《我的爸爸》,要觀察生活中的爸爸,寫生活中的爸爸。大部分學生都能通過自己的觀察把平常的一些細節寫了下來,令一些看到自己孩子習作的家長感動不已。

三、激發寫作興趣,自主開放作文。

習作是學生用自己的眼睛觀察,用自己的耳朵聆聽,用自己的大腦思考,用自己的語言表達自己的感受的動態過程。這個過程任何人都不能代替,具有自主性。在教學活動中,學生才是真正的主角,他們自主地參與,充分地體驗,自由地表達。並在教學活動中自悟——領悟生活的真諦和寫作的規律。

例如:讓學生寫《春天來了》這篇作文的時候,我讓學生帶着相機並帶他們到公園去捕捉春天的影子,並讓他們拍下來,回來後運用多媒體展示學生照的照片,並讓學生談春天來了,自然界發生了那些變化;通過討論後,再寫作文,學生們非常興奮,而且習作效果非常好。

興趣,才能激活學生的思維;開放,才能體現自主。趣味開放式教學是素質教育的召喚。活動化作文教學的開放性包括:教學渠道的開放,除課堂教學外,學生的課外閲讀、興趣活動和家庭社會活動都可以為寫好作文服務。

例如:寫《一項體育活動或遊戲》的作文,我把“貼鼻子”等簡單遊戲搬進課堂,氣氛一下子活躍起來。學生在玩中體驗,邊玩邊寫,思維活躍,作文也很生動。

小學中年級語文作文教學方法

一、重視語法訓練

小學時候的作文其實要求特別的簡單,而且對字數也沒有特別嚴格的要求,但是其中有一點就是要求語言通順、連貫、得體。因此,我覺得老師們應該在這上面下點功夫,得讓學生作文中儘量少出現語法的錯誤。從我們牙牙學語時,就開始接觸了語文,語文在生活中隨處可見。因此,即使小學時還沒有像初中、高中那樣仔細講講語文的語法,但是孩子們基本上也沒有什麼大的錯誤。

但是,寫作和説話又有一點不一樣,説話的時候每一個人都有一種天生的語文語感在裏面,在交流中好像並沒有出現過什麼問題。但是在批閲了一些小學生的作文以後,證明了這一點,擔憂不是杞人憂天。很多孩子在語文表達上顛倒,並且有些寫法讓人看不懂,當我讓孩子向我解釋的時候,他能解釋的清,但是就是存在書面表達上的問題。

因此,我覺得老師們在寫作教學中應該注意一下這一點。小學生已經在逐漸接觸語文教學的過程中,老師可以先從簡單的主謂賓語開始講解,先讓學生學會句子的組成,再讓他們連貫地表達。寫作中當然還要注意句子與句子之間的連貫、通順。在平時的教學中我覺得還有一點重要的是老師要注意學生們的本土語言特點,每一個地方都有自己的小方言,小學生都是跟着家長學習的語言,他們語言中有些語法就是錯誤的,這也是為什麼有些學生接受語文的能力會差一點的部分原因。語法,是小學作文中不可小覷的一部分教學。

二、注重積累素材

指導學生作文,要從內容入手。寫作文困難的學生雖然興趣被激活了,但往往還是“無話可説”,“無事可寫”。因此,教師有必要幫助學生全方位、多角度地、廣泛地蒐集素材。重視生活實踐作文離不開生活。教師要引導學生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學生自己看到、聽到、想到的內容豐富了,作文的素材也就多了起來。教師可以經常安排學生在生活中觀察事物,展開想象,鼓勵學生積極參與生活實踐,切實體驗生活方方面面的酸甜苦辣,這樣才能把學生思維的引線打開,使學生舉一反三,去想生活中的事,從而積累生活素材,為寫作開啟鮮活的永不枯竭的源泉。

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增加閲讀量也是積累素材的重要方法。作文所需要的遣詞造句,佈局謀篇在很大程度上依賴於閲讀。讀書能積累累語言,提高語文素養,學生才能準確生動地表情達意。因此,在作文教學中,要引導學生注意語言積累,要賦予語言生活氣息,要能把語言還原於生活,發表一定的見解。

在課外閲讀中,對自己喜歡的語言,要能大體理解它的意思,摘抄下來;同時教師還要抓住教學時機,佈置名篇閲讀。新課程實施以來,新選入的課文具有極強的時代感,內容豐富,語言優美。教師要抓住每篇課文的特點,加強練習訓練,使學生從中學到好的表現形式、手法,並應用於作文中來。

三、聯繫生活寫作

葉聖陶曾説:“作文這件事離不開生活,生活充實到什麼程度,才會作出什麼樣的文字,否則就會陷入不切實際的唯技巧論。”對認真練習寫作是有妨礙的。”學生寫作的過程,是從客觀外界汲取必要的素材。經過頭腦中的加工製作,再運用文字符號表達出來的過程。離開了“生活”這個最基本的素材源,所有作文便只是空中樓閣、海市蜃樓。

小學生寫作文最主要的就是生活中題材,所以,小學作文的教學一定不能脱離學生的生活實際,一定要讓學生感覺所寫的就是自己的生活,自己的遊戲,自己的興趣所在。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走進生活深處,去認真細心的觀察生活,感受生活的點滴細節,比如要寫春遊類的話題,就可以適當的帶領學生去郊外踏青,在條件允許的範圍內可以帶領學生去附近的公園做一次簡單的遊玩。

通過這種學生參與生活的方法可以激發學生的作文熱情,也可以為學生提供現成的寫作材料。這樣的話,寫作文就不會再讓學生那麼痛苦,反而可以讓學生變被動為主動,在老師沒有要求的情況下,也會因為有感而發,從而產生寫作的願望。就可以改變過去“要我寫”而成為“我要寫”的新情況,所以,不僅是作文的寫作素材要從生活中去找,作文的命題也要從生活中去挖掘,去創造。

四、營造良好氛圍

營造良好的表達氛圍寬鬆、和諧、愉悦的寫作環境是學生自由表達、袒露真情所必需的。因此,教師要創設一個民主寬鬆的習作氛圍,消除學生畏難的心理,讓作文成為他們的一種內在需要。在教學中,教師可以對習作的內容、形式、字數等不作任何限制,只要心中有話就可以寫進去;可以鼓勵學生寫自己的真實想法,做到我寫我看的、我寫我想的、我寫我做的,增強他們寫作的自信心;可以允許他們對同一問題有不同看法。這樣一來,學生敢想、敢説、敢表達了,作文也就不在是什麼難事了。

學生作文完成,需要鼓勵和幫助。“善表現”是學生的天性,教師要想方設法為學生創設展示作品的機會。充分利用好校內公共平面媒體教師要充分利用好班級的牆報、校園內的黑板報和紅領巾廣播站等宣傳陣地,使學生在牆報上能讀到自己的作品,在廣播站能裏聽到自己的作品,將會大大增強學生的成就感,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

經常鼓勵學生把其成功之作向報刊雜誌投稿學生的作文一旦獲獎或發表,成功的喜悦會引發一種強大的創作動力。同時還會帶動很多學生,從而形成良性循環,讓所有的學生都把寫作當成一種樂事。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guoxiaozuowen/xiaoxuesheng/xqke0m.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