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規章制度 >條例 >

《社會團體登記管理條例》修訂説明

《社會團體登記管理條例》修訂説明

為了保障公民的結社自由,修訂了《社會團體登記管理條例》,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整理收集的《社會團體登記管理條例》修訂説明,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社會團體是社會組織的重要組織形式,在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中發揮着積極作用。自1998年《社會團體登記管理條例》(以下簡稱“條例”)頒佈施行以來,社會團體不斷髮展,截至2015年底,全國已登記社會團體共32.9萬個,在促進經濟發展、繁榮社會事業、創新社會治理、擴大對外交往等發麪發揮了積極作用,但同時也出現不少新情況、新問題。為適應社會團體發展現狀,促進其健康有序發展,進一步加強和完善法制保障,民政部啟動條例修訂工作,在認真總結實踐經驗和深入調查研究的基礎上,起草了《社會團體登記管理條例》(修訂草案徵求意見稿)(以下簡稱《徵求意見稿》),共9章63條。現就《徵求意見稿》主要修改內容説明如下:

一、培育發展社區社會團體

《徵求意見稿》降低准入門檻,支持鼓勵城鄉社區服務類社會團體發展。一是成立為滿足城鄉社區居民生活需要,在社區內活動的城鄉社區服務類社會團體,可以直接進行登記(第三條)。二是明確經本單位或者基層羣眾性自治組織同意成立,在本單位、社區內部活動的團體不屬於本條例登記範圍(第三條)。三是城鄉社區服務類社會團體由所在地縣級人民政府的登記管理機關負責登記管理(第九條)。

二、明確直接登記範圍

《徵求意見稿》明確了行業協會商會類、科技類、公益慈善類、城鄉社區服務類社會團體可以直接登記,並確定了四類直接登記社會團體的業務範圍。對於成立直接登記範圍以外的社會團體,以及法律、行政法規和國家規定必須有業務主管單位的全國性行業協會商會,應當經業務主管單位審查同意(第三條)。

三、明確發起人、擬任負責人條件,強化責任和審查

《徵求意見稿》明確了發起人、擬任負責人的條件,加強了資格審查,強化了發起人、擬任負責人的責任。一是要求發起人需要對登記材料和登記之前的活動負責。主要發起人應當作為該社會團體第一屆理事會負責人的候選人(第十一條)。二是要求發起人應當在擬成立社會團體的活動地域、業務領域內具有社會認知的代表性(第十二條)。三是社會團體負責人應當忠實履行職責,維護社會團體和會員合法權益。社會團體負責人不得具有近親屬關係(第三十五條)。

四、健全內部治理機制

《徵求意見稿》增設五章“組織機構”,引導社會團體通過建立完善的內部治理機制,規範會員大會或者會員代表大會、理事會、監事(會)相關權利義務,健全內部監督制度,強化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民主管理,保障社會團體依法自治。一是明確社會團體應當設立中國共產黨的組織,發揮黨組織政治核心作用(第四條)。二是確立了會員大會或者會員代表大會是社會團體的權力機構、理事會是會員大會或者會員代表大會的執行機構,並明確了相關職權(第三十一條、第三十二條)。三是加強事中事後監管,明確要求社會團體應當就其所議事項的決定作成會議記錄,並保存向社會通報(第三十三條)。四是健全內部監督機制,明確要求社會團體設立監事或者監事會,並履行檢查監督的職權(第三十四條)。

 五、建立信息公開制度

《徵求意見稿》增設第六章“信息公開”,明確規定了登記管理機關、社會團體的信息公開義務,鼓勵社會公眾對社會團體進行監督,以提高社會團體透明度,提升公信力。一是登記管理機關應當向社會公開社會團體登記、檢查、評估、表彰、處罰等信息(第三十九條)。二是明確社會團體作為信息公開的義務主體,應當主動及時向社會公開章程、負責人、組織機構等有關重要信息(第四十條)。三是將現行的年檢制度改為年度報告制度,並將年度工作報告向社會公開,接受社會公眾監督(第四十一條)。

六、強化非營利性監管

《徵求意見稿》強化了對社會團體財產使用和處置的監管,以切實保障了社會團體的非營利性。一是明確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侵佔、私分或者挪用社會團體財產,不得在會員中分配。(第四十三條)。社會團體財產收支不得使用其他組織或者個人的銀行賬户(第四十四條)。二是對社會團體清算後的剩餘財產的處置進行規定,保障了社會團體財產的非營利性(第二十五條)。三是對於從事營利性經營活動的,以及侵佔、私分、挪用社會團體財產的,明確了相應的法律責任(第五十四條)。

七、加強監督管理力度

《徵求意見稿》在積極培育扶持的同時,還加強了事中事後監管,並規定了社會團體自律管理,社會監督和政府監管相結合的綜合監管體制。一方面,通過健全內部治理結構,強化自律管理,通過信息公開鼓勵社會監督;另一方面,在政府監管方面做了進一步規定,一是加強對社會團體信用約束,探索建立社會團體及其負責人的信用記錄、異常名錄等制度(第四十九條、第五十五條)。二是明確登記管理機關、業務主管單位的監管職責,以及登記管理機關在履行職責時對社會團體涉嫌違反本條例的行為,可以採取的措施,以保障監督管理職責的實施(第四十六條、第四十七條)。三是登記管理機關建立相應評估、信用記錄制度,加強與業務主管單位、其他有關部門共享社會團體登記管理信息(第四十九條)。

八、明確法律責任

《徵求意見稿》徵求意見稿將現行條例第六章“罰則”修改為“法律責任”,使其更加規範準確。一是理順、補充了行政處罰種類,明確了撤銷登記、吊銷登記的情形(第五十一條、第五十二條、第五十三條)。二是增加了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的相應處罰(第五十三條)。三是增加了單處罰款的經濟處罰手段,除沒收非法財產和違法所得外,可以給予相應經濟處罰(第五十七條)。

 相關閲讀

  社會團體登記管理條例

  (修訂草案徵求意見稿)

第一章 總則

第一條 為了保障公民的結社自由,維護社會團體的合法權益,加強對社會團體的登記管理,促進社會團體健康有序發展,制定本條例。

第二條 本條例所稱社會團體,是指中國公民自願組成,為實現會員共同意願,按照其章程開展活動的非營利性社會組織。

國家機關以外的組織可以作為單位會員加入社會團體。

第三條 成立以下社會團體,依照本條例的規定直接進行登記:

(一)行業協會商會;

(二)在自然科學和工程技術領域內從事學術研究和交流活動的科技類社會團體;

(三)提供扶貧、濟困、扶老、救孤、恤病、助殘、救災、助醫、助學服務的公益慈善類社會團體;

(四)為滿足城鄉社區居民生活需求,在社區內活動的城鄉社區服務類社會團體;

成立前款規定以外的社會團體,以及法律、行政法規和國家規定必須有業務主管單位的全國性行業協會商會,應當經其業務主管單位審查同意,並依照本條例的規定進行登記。

社會團體應當具備法人條件。

下列團體不屬於本條例規定登記的範圍:

(一)參加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的人民團體;

(二)由國務院機構編制管理機關核定,並經國務院批准免於登記的團體;

(三)機關、團體、企業事業單位、社區內部經本單位或者基層羣眾性自治組織同意成立,在本單位、社區內部活動的團體。

第四條 在社會團體中,根據中國共產黨章程的規定,設立中國共產黨的組織,開展黨的活動,發揮黨組織政治核心作用。社會團體應當為黨組織的活動提供必要條件。

第五條 社會團體必須遵守憲法、法律、法規、規章和國家政策,不得反對憲法確定的基本原則,不得危害國家的統一、安全和民族的團結,不得損害國家利益、社會公共利益以及其他組織和公民的合法權益,不得違背社會公德。

第六條 國家保護社會團體依照法律、法規、規章及其章程開展活動,任何組織和個人不得非法干涉。

第七條 國務院民政部門和縣級以上地方各級人民政府民政部門是本級人民政府的社會團體登記管理機關(以下簡稱登記管理機關)。

國務院有關部門和縣級以上地方各級人民政府有關部門、國務院或者縣級以上地方各級人民政府授權的組織,是有關行業、學科或者業務範圍內社會團體的業務主管單位(以下簡稱業務主管單位)。

法律、行政法規對社會團體的監督管理另有規定的,依照有關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執行。

第八條 國家制定扶持鼓勵政策,支持社會團體發展。

社會團體以及對公益性社會團體進行公益性捐贈的個人和組織,依照税收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享受税收優惠。

對在經濟和社會發展中做出突出貢獻的社會團體,按照國家有關規定給予表彰、獎勵。

第二章 管轄

第九條 全國性的社會團體,由國務院的登記管理機關負責登記管理;地方性的社會團體,由所在地人民政府的登記管理機關負責登記管理,其中,城鄉社區服務類社會團體由所在地縣級人民政府的登記管理機關負責登記管理;跨行政區域的社會團體,由所跨行政區域的共同上一級人民政府的登記管理機關負責登記管理。

第十條 登記管理機關、業務主管單位與其管轄的社會團體的住所不在一地的,可以委託社會團體住所地的登記管理機關、業務主管單位負責委託範圍內的監督管理工作。

第三章 成立登記

第十一條 申請成立社會團體,由發起人向登記管理機關申請登記。

發起人應當對社會團體登記材料的合法性、真實性、有效性、完整性負責,對社會團體登記之前的活動負責,籌備期間不得開展籌備以外的活動。

主要發起人應當作為該社會團體第一屆理事會負責人的候選人。

第十二條 成立社會團體,應當具備下列條件:

(一)有50個以上的個人會員或者30個以上的單位會員;個人會員、單位會員混合組成的,會員總數不得少於50個;

(二)全國性的社會團體有10個以上的發起人,地方性的社會團體和跨行政區域的社會團體有5個以上的發起人;

(三)有規範的名稱、章程和相應的組織機構;

(四)有固定的住所;

(五)有符合條件的負責人,有與其業務活動相適應的專職工作人員;

(六)有必要的財產,全國性的社會團體有10萬元以上活動資金,地方性的社會團體和跨行政區域的社會團體有3萬元以上活動資金;

(七)有獨立承擔民事責任的能力。

前款第一項規定的會員應當具有地域分佈的廣泛性;第二項規定的發起人應當在擬成立社會團體的活動地域、業務領域內具有社會認知的代表性,並應當成為該社會團體的會員。

第十三條 社會團體的名稱應當符合法律、法規、規章和國家政策的規定,不得違背社會公德。

社會團體的名稱應當與其業務範圍、會員分佈、活動地域相一致,準確反映其特徵。

社會團體的名稱冠以“中國”、“全國”、“中華”、“國際”、“世界”等字樣的,應當按照國家有關規定經過批准,地方性的社會團體的名稱不得冠以“中國”、“全國”、“中華”、“國際”、“世界”等字樣。

第十四條 申請登記社會團體,發起人應當向登記管理機關提交下列文件:

(一)登記申請書;

(二)驗資證明、場所使用權證明;

(三)章程草案;

(四)會員、擬任法定代表人和負責人名單;

(五)發起人、擬任法定代表人和負責人的基本情況、身份證明。

前款第三項、第四項規定的章程草案、擬任法定代表人和負責人,須經出席會員大會或者會員代表大會的三分之二以上會員或者會員代表通過。

社會團體登記前須經業務主管單位審查同意的,發起人還應當向登記管理機關提交業務主管單位的批准文件。

第十五條 社會團體的章程應當包括下列事項:

(一)名稱、住所;

(二)宗旨、黨建要求、業務範圍和活動地域;

(三)會員資格及其權利、義務;

(四)民主的組織管理制度;

(五)組織機構的產生程序、議事規則;

(六)負責人的條件和產生、罷免的程序;

(七)財產管理和使用的原則;

(八)章程的修改程序;

(九)終止程序和終止後財產的處理;

(十)應當由章程規定的其他事項。

第十六條 登記管理機關應當自收到本條例第十四條所列全部有效文件之日起60日內,作出准予或者不予登記的決定。其中,對全國性社會團體的登記,情況複雜,60日內不能作出決定的,經國務院登記管理機關負責人批准,可以適當延長,但延長的期限不得超過30日。

登記管理機關在審查發起人提交的文件時,可以根據實際情況徵求有關方面意見或者組織專家進行評估,所需時間不包括在登記時限內。

第十七條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登記管理機關不予登記,並向申請人書面説明理由:

(一)申請登記的社會團體的宗旨、業務範圍不符合本條例第五條的規定的;

(二)不符合本條例第十二條規定條件的;

(三)申請登記的全國性社會團體與已登記的全國性社會團體業務範圍相同或者相似,沒有必要成立的;

(四)發起人、擬任負責人正在或者曾經受到剝奪政治權利的刑事處罰,或者不具有完全民事行為能力的;

(五)在申請登記時弄虛作假的;

(六)有法律、行政法規禁止的其他情形的。

第十八條 准予登記的社會團體,由登記管理機關發給《社會團體法人登記證書》,並在登記證書上標註統一社會信用代碼。登記事項包括:

(一)名稱;

(二)住所;

(三)宗旨、業務範圍和活動地域;

(四)法定代表人和負責人;

(五)註冊資金。

社會團體登記前須經業務主管單位審查同意的,登記事項還應當包括業務主管單位。

第十九條 社會團體的法定代表人,由章程規定的負責人擔任;社會團體的法定代表人,不得同時擔任其他社會團體的法定代表人。

第二十條 依照法律規定,自批准成立之日起即具有法人資格的社會團體,應當自批准成立之日起60日內向登記管理機關提交批准文件,申領《社會團體法人登記證書》。登記管理機關自收到文件之日起30日內發給《社會團體法人登記證書》。

第二十一條 社會團體憑《社會團體法人登記證書》申請刻制印章,開立銀行賬户,辦理税務登記。社會團體應當將印章式樣報登記管理機關備案。

第四章 變更登記、註銷登記

第二十二條 社會團體變更登記事項的,應當自變更決議作出之日起30日內,向登記管理機關申請變更登記。

社會團體修改章程,應當自修改決議作出之日起30日內,報登記管理機關核准。

經業務主管單位審查同意後登記成立的社會團體,申請變更登記事項或者核准修改章程,應當自業務主管單位審查同意之日起30日內,向登記管理機關申請變更或者核准。

第二十三條 社會團體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應當終止,並向登記管理機關申請註銷登記:

(一)完成社會團體章程規定的宗旨的;

(二)自行解散的;

(三)分立、合併的;

(四)依法被撤銷登記或者吊銷《社會團體法人登記證書》的;

(五)由於其他原因終止的。

經業務主管單位審查同意後登記成立的社會團體,申請註銷登記,應當先經業務主管單位同意。

第二十四條 社會團體應當在本條例第二十三條規定的終止情形出現之日起30日內,在業務主管單位、登記管理機關及其他有關機關的指導下,成立清算組進行清算,並向社會公告。不成立清算組或者清算組不履行職責的,由業務主管單位、登記管理機關依法申請人民法院指定有關人員組成清算組進行清算。

清算期間,社會團體不得開展清算以外的活動。

第二十五條 社會團體清算後的剩餘財產,應當按照社會團體章程的規定進行處置;章程未規定的,由登記管理機關主持轉給宗旨相同或者相近的社會團體,或者用於公益目的。

第二十六條 社會團體應當自清算結束之日起15日內向登記管理機關提交註銷登記申請書、清算報告書,辦理註銷登記。

社會團體登記前須經業務主管單位審查同意的,還應當向登記管理機關提交業務主管單位的審查文件。

登記管理機關准予註銷登記的,發給註銷證明文件,收回該社會團體的登記證書和印章,財務憑證按照國家有關會計檔案管理的規定處理。

第二十七條 社會團體成立、註銷或者變更登記事項,由登記管理機關予以公告。

第二十八條 《社會團體法人登記證書》遺失或者毀壞的,社會團體應當在登記管理機關指定的報刊上聲明作廢,申請補領。

登記管理機關依法作出變更登記、註銷登記決定,社會團體拒不繳回或者無法繳回《社會團體法人登記證書》、印章的,由登記管理機關公告《社會團體法人登記證書》、印章作廢。

第五章 組織機構

第二十九條 社會團體應當依照法律、法規、規章和章程的規定建立健全組織機構,完善內部治理機制,實行民主選舉、民主決策和民主管理,依法開展活動。

第三十條 社會團體的組織機構包括會員大會或者會員代表大會、理事會、監事或者監事會。

第三十一條 會員大會或者會員代表大會是社會團體的權力機構,行使制定、修改章程和會費標準,制定、修改負責人、理事和監事選舉辦法,審議批准理事會的工作報告和財務報告,決定社會團體的終止事宜,以及章程規定的其他職權。

第三十二條 理事會是會員大會或者會員代表大會的執行機構,行使章程規定的職權,對會員大會或者會員代表大會負責。

社會團體可以根據需要設立常務理事會。

第三十三條 會員大會或者會員代表大會、理事會、常務理事會應當對所議事項的決定作成會議記錄。會議記錄應當由社會團體保存,並向社會通報。

第三十四條 社會團體設監事。監事有3名以上的,可以設監事會。監事或者監事會行使檢查社會團體財務,對理事、常務理事執行職務的行為進行監督,以及章程規定的其他職權。

第三十五條 社會團體的負責人應當遵守法律、法規、規章和章程的規定,忠實履行職責,維護社會團體和會員的合法權益。

社會團體的負責人不得具有近親屬關係。

第三十六條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得擔任社會團體的負責人:

(一)正在或者曾經受到剝奪政治權利的刑事處罰,或者不具有完全民事行為能力的;

(二)曾在被撤銷登記、吊銷《社會團體法人登記證書》的社會團體擔任負責人,且對該社會團體的違法行為負有個人責任,或者曾在被取締的社會團體擔任負責人,自該社會團體被撤銷登記、吊銷《社會團體法人登記證書》、取締之日起未逾3年的;

(三)有法律、行政法規和規章規定的其他情形的。

第三十七條 社會團體的分支機構、代表機構是社會團體的組成部分,不具有法人資格,應當按照其所屬於的社會團體的章程所規定的宗旨和業務範圍,在該社會團體授權的範圍內使用規範全稱開展活動、發展會員。社會團體的分支機構不得再設立分支機構。

社會團體不得設立地域性的分支機構。

第三十八條 社會團體之間不得建立或者變相建立垂直管理關係。

第六章 信息公開

第三十九條 登記管理機關應當向社會公開下列信息:

(一)社會團體登記事項;

(二)對社會團體開展檢查、評估的結果;

(三)對社會團體表彰、處罰的結果;

(四)法律、行政法規規定應當公開的其他信息。

第四十條 社會團體應當向社會公開章程、負責人、組織機構信息,以及接受使用社會捐贈情況和國務院登記管理機關要求公開的'其他信息。上述信息有重大變更的,社會團體應當及時向社會公開。

第四十一條 社會團體應當於每年5月31日前通過登記管理機關統一的信息平台報送上一年度工作報告,並向社會公開。年度工作報告的內容包括:本社會團體遵守法律、法規、規章和國家政策的情況、依照本條例履行登記手續的情況、按照章程開展活動的情況、人員和機構變動的情況以及財務管理的情況。

經業務主管單位審查同意後登記成立的社會團體,應當在向登記管理機關統一的信息平台報送上一年度工作報告前,報業務主管單位審查。

第四十二條 涉及國家祕密、商業祕密、個人隱私的信息,以及捐贈人不同意公開的姓名、名稱、住所、通訊方式等信息的,不得公開。

第七章 監督管理

第四十三條 社會團體的財產來源必須合法,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侵佔、私分或者挪用。

社會團體的財產,必須用於章程規定的業務活動,不得在會員中分配。

社會團體接受捐贈、資助,必須符合章程規定的宗旨和業務範圍,必須根據與捐贈人、資助人約定的期限、方式和合法用途使用。社會團體應當向業務主管單位報告接受、使用捐贈、資助的有關情況。

社會團體不得接受違反法律、行政法規以及違反社會公德的捐贈。

第四十四條 社會團體必須執行國家統一的會計制度和國家規定的財務管理制度,接受財政部門的監督;財產來源屬於政府資助或者社會捐贈、資助的,還應當接受審計機關的監督。

社會團體在換屆或者更換法定代表人之前,應當進行財務審計。

社會團體財務收支應當全部納入其開立的銀行賬户,不得使用其他組織或者個人的銀行賬户。

第四十五條 社會團體接受境外捐助、開展對外合作項目、加入國際組織等活動,應當遵守國家有關規定。

第四十六條 登記管理機關對社會團體履行下列職責:

(一)負責社會團體的成立、變更、註銷登記以及章程核准;

(二)對社會團體依照本條例及其章程開展活動、財務管理等情況進行抽查;

(三)受理有關單位和個人對社會團體的舉報;

(四)對社會團體違反本條例的問題進行監督檢查,對社會團體違反本條例的行為給予行政處罰。

第四十七條 登記管理機關在履行職責時,對社會團體涉嫌違反本條例規定行為的,可以採取下列措施:

(一)約談社會團體負責人;

(二)進入社會團體的住所、活動場所進行現場檢查;

(三)詢問與被調查事件有關的單位和個人,要求其對與被調查事件有關的事項作出説明;

(四)查閲、複製與被調查事件有關的文件、資料,對可能被轉移、銷燬、隱匿或者篡改的文件、資料予以封存;

(五)查封或者扣押與被調查事件有關的場所、設施或者財物;

(六)對社會團體實施財務審計,查詢與被調查事件有關的單位和個人的銀行賬户。

擬採取前款第五項規定措施的,還須經登記管理機關主要負責人批准。

進行現場檢查或者調查的人員不得少於2人,並應當出示合法證件和檢查、調查通知書。

被檢查、調查的單位和個人應當配合,如實提供有關文件、資料,不得隱瞞、拒絕和阻礙。

第四十八條 業務主管單位對社會團體履行下列職責:

(一)負責社會團體成立、變更、註銷登記以及章程核准前的審查;

(二)監督、指導社會團體遵守憲法、法律、法規、規章和國家政策,依據其章程開展活動;

(三)負責社會團體年度工作報告的初審;

(四)協助登記管理機關和其他有關部門查處社會團體的違法行為;

(五)會同有關機關指導社會團體的清算事宜;

(六)應當由業務主管單位負責的其他事項。

第四十九條 登記管理機關應當建立對社會團體的評估、社會團體及其負責人等的信用記錄制度,與業務主管單位、其他有關部門共享社會團體登記管理信息。

第五十條 登記管理機關、業務主管單位和其他有關部門履行本條例規定的職責,不得向社會團體收取費用。

 第八章 法律責任

第五十一條 社會團體在申請登記時弄虛作假,騙取登記的,或者自取得《社會團體法人登記證書》之日起1年未開展活動的,由登記管理機關予以撤銷登記。

第五十二條 社會團體不再具備本條例第十二條規定條件的,由登記管理機關責令改正,可以限期停止活動;情節嚴重或者在規定期限內未改正的,吊銷《社會團體法人登記證書》。

第五十三條 社會團體違反本條例第五條規定,情節嚴重的,由登記管理機關吊銷《社會團體法人登記證書》;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構成違反治安管理行為的,依法給予治安管理處罰;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第五十四條 社會團體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登記管理機關給予警告,責令改正,可以限期停止活動,並可以責令撤換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情節嚴重的,吊銷《社會團體法人登記證書》;構成違反治安管理行為的,依法給予治安管理處罰;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一)偽造、變造、出租、出借《社會團體法人登記證書》,或者出租、出借社會團體印章的;

(二)超出章程規定的宗旨和業務範圍活動的;

(三)社會團體的負責人不符合本條例第三十六條規定的;

(四)拒不接受或者不按照規定接受監督檢查的;

(五)不按照規定辦理變更登記、註銷登記、修改章程核准手續的;

(六)違反本條例第三十七條規定設立分支機構、代表機構,或者對分支機構、代表機構疏於管理,造成嚴重後果的;

(七)違反本條例第三十八條規定的;

(八)從事營利性經營活動的;

(九)侵佔、私分、挪用社會團體財產或者所接受的捐贈、資助的;

(十)違反國家有關規定收取費用、籌集資金或者接受、使用捐贈、資助的;

(十一)違反本條例第四十四條第三款規定的。

前款規定的行為有違法經營額或者違法所得的,予以沒收,可以並處違法經營額1倍以上3倍以下或者違法所得3倍以上5倍以下的罰款。

第五十五條 社會團體未按照本條例規定履行信息公開義務的,登記管理機關可以將其列入異常名錄,並通過統一的信息平台向社會公示,督促其履行信息公開義務。社會團體連續2年未依照本條例規定履行年度報告義務的,由登記管理機關吊銷《社會團體法人登記證書》。

社會團體被列入異常名錄的,有關部門依法取消其享受税收優惠、承接政府轉移職能和購買服務的資格。

第五十六條 社會團體的活動違反其他法律、法規的,由有關國家機關依法處理;有關國家機關認為應當吊銷《社會團體法人登記證書》的,由登記管理機關依法處理。

第五十七條 違反本條例第十一條第二款的規定開展活動,或者未經登記,擅自以社會團體名義進行活動,以及被撤銷登記、吊銷《社會團體法人登記證書》後繼續以社會團體名義進行活動的,由登記管理機關予以取締,沒收非法財產和違法所得,可以並處違法所得1倍以上5倍以下的罰款;沒有違法所得或者違法所得不足1萬元的,可處以1萬元以上10萬元以下的罰款;構成違反治安管理行為的,依法給予治安管理處罰;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第五十八條 社會團體被責令限期停止活動的,由登記管理機關封存《社會團體法人登記證書》、印章和財務憑證。

社會團體被撤銷登記、吊銷《社會團體法人登記證書》的,由登記管理機關收繳《社會團體法人登記證書》和印章。社會團體拒不繳回或者無法繳回《社會團體法人登記證書》、印章的,由登記管理機關公告作廢。

第五十九條 登記管理機關、業務主管單位和其他有關部門的工作人員濫用職權、徇私舞弊、玩忽職守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尚不構成犯罪的,依法給予行政處分。

第九章 附則

第六十條 本條例所稱社會團體的負責人,是指社會團體的理事長或者會長、副理事長或者副會長、祕書長。

第六十一條 社會團體章程示範文本、《社會團體法人登記證書》的式樣由國務院民政部門制定。

第六十二條 在中國內地設立國際性社會團體,參照本條例進行登記管理,具體辦法由國務院民政部門制定。

第六十三條 本條例自 年 月 日起施行。1998年10月25日國務院發佈的《社會團體登記管理條例》同時廢止。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guizhangzhidu/tiaoli/ojqn8v.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