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高中作文 >高三作文 >

談談高三作文的教學經驗

談談高三作文的教學經驗

作文教學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但當前高中作文教學卻一直處於無序狀態,愈來愈多的學生感覺到學了三年的作文反而更加不會寫作了——平淡無奇(居多),偏離題(一定比例)。究其原因,平淡無奇者往往是懈怠於寫作,平時不懂得積累素材,下筆又不知往深遠處多思考,久而久之,用盡老本後便使不出新招了;而偏離題者,其實大部分其出發點是積極的,想在考場作文中以“標新立異”勝出,卻不懂得“新異”的前提是遵守作文規則,以致偏離。鑑於以上情況,高三作文教學一定要改革,以達到切實提高學生作文水平的目標。為此,筆者結合教學實踐,提出二點淺見供大家批評指正。

談談高三作文的教學經驗

一、素材積累要講方向

大詩人陸游曾這樣教育孩子:“汝果欲學詩,工夫在詩外”,作文何嘗不是這樣,要寫好作文,就一定要在文外下工夫,也就是要先積累好素材。高三的語文老師們深諳此道, “累並快樂着”地不斷給學生印發素材。可事實證明大多“素材”學生沒時間看或不知怎麼用。所以關鍵問題不在於素材的多少,而在於學生需要怎樣積累,積累什麼樣的素材。總覽近幾年的高考作文命題,大致可概括出兩大特點:一是立意明確的,多為學生熟悉的話題;二是立意粗略的,留給學生獨創的空間大。其實,無論是論述具體的話題還是進行獨立思維寫作都是高中生應該擁有的作文能力,高三階段的作文教學更應以此為方向,首先在素材積累方面對學生有切實的指導:

1、指導學生從書籍中分類汲取素材,作文時便能信手拈來。

閲讀是寫作的前提和基礎,學生涉足於古今中外文學藝術殿堂,能增長見識,開拓視野,正如美國約翰盧保克説:“書籍所賦予我們的思想比現實生活所賦予我們的更加生動活潑,正如倒影裏面反映的山石花卉常常要比真實的山石花卉更加多姿迷人一樣。”(《讀書的樂趣》)所以從書籍中汲取寫作素材是一條捷徑。我們應充分利用好課內,外素材。目前較適合高中生閲讀的有:《讀者》,《青年文摘》,《海外文摘》,《書屋》,《美文少年版》,《散文》,《雜文選刊》,餘秋雨和周國平的部分作品等等。同樣的道理,一定要在廣泛涉獵的基礎上巧取。指導學生對這些素材分類收集,並在平時作文的特定情境裏有意識地去運用,最後內化成自己的東西,這對於提高學生的作文水平是大有好處的。

2、豐富自己的生活,情感素材,擁有足夠的發揮空間。

第二個命題趨勢的特點,就是給予學生獨創的空間大,但空間越大就越需要學生有自身的認知視野和情感體驗,才能“與眾不同”。著名作家劉紹棠先生在談創作體會時,打了個形象的比方——在熟悉的土壤上種自己的莊稼。所以,教師就要在這方面給學生以畫龍點睛的點撥,讓學生領會到要寫好作文,在擁有來自書籍的間接經驗素材的同時,更要積累直接獨特的心靈體驗素材。這種素材來自於學生對周圍世界主動的思考和關注。缺乏這種素材的學生提出了“生活貧乏説”,其實每個人都生活在兩種世界裏:客觀物質的和主觀精神的。學生並不是生活貧乏,而是感情精神的貧乏,只要打開心靈之窗,讓心零距離貼近生活,就會發現處處是感動,處處有素材。社會動態,家庭生活,鄰里親情,校園喜怒,花鳥蟲魚皆可成為肥沃的心靈土壤,培育出可人的果實。只有讓學生有意識,有方向地不斷擴充各種寫作素材,培養一定的情感意識和文化眼光,才能在作文的天地裏自如翱翔。

二、課堂指導要有側重

高中語文新課標為中學作文教學確立了新的'作文價值取向:一是寫作的外在價值,即滿足表達和交流需要;二是寫作的內在價值,即滿足自我認識的需要。法國思想家帕斯卡爾曾説過:思想形成人的偉大,人的全部的尊嚴就在於思想。寫作的最高價值就是用語言來表達思想,認識自我。但這幾年,堆砌華麗的辭藻,堆積古人的事例,甚至成了高考作文的一大弊病。作文一旦成了搭建文字的遊戲,沒有了自己獨特的思想,也就失去了價值。

我們的作文教學不僅是文章學教學,還應是寫作學教學。文章學教學只着眼於教學生掌握文章本身的構成要素——主題,結構,語言;而寫作學教學主要是培養學生作文過程中的思想能力和整理思想的能力。相比之下,前者是機械性的,而後者是個人終身需要的能力。我們的教育應滿足長遠性的需求,高三學生已經積累了一定的關於語言,結構的知識,故此時的作文教學一定要側重於指導學生對寫作素材進行深度挖掘,培養其思想的能力。

寫作素材,不能簡單地理解為學生所感覺到的事相,主要指與其心靈發生了價值聯繫,激發其思緒的那部分生活,正如孫紹振先生所説的”是被你的心靈同化了的,成為自己心靈的一部分,與最精彩的體驗聯繫在一起的東西”。只有找到寫作主體與客觀生活的思想契合點,才能賦予作文鮮活的生命和鮮明的個性。

標籤: 高三 經驗 教學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gaozhongzuowen/gaosan/q4g4ro.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