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高中作文 >高三作文 >

2016有關於傳承中華文化共築精神家園徵文

2016有關於傳承中華文化共築精神家園徵文

中華文化博大精神,若要在禮儀,文言文,科技等中分個孰輕孰重,我會毫不有的選擇文言文。小編收集了傳承中華文化共築精神家園徵文。歡迎閲讀。
 

  第一篇:傳承中華文化共築精神家園

想要握住你的手,我們一起走,感受中國文化魅力。

我們來到都江堰。你説中國歷史上最激動人心的工程不是長城,而是都江堰。的確,自戰國時期李冰修建以來,2200多年,至今仍發揮着巨大效益,李冰治水,功在當前,利在千秋,不愧為文明世界的偉大傑作。都江堰的水細細浸潤、節節延伸,養育了諸葛亮、劉備,造就了李白、杜甫。你説這裏的水股股疊疊都精神煥發,合在一起比賽着飛奔的力量,踴躍着喧囂的生命。這水奔放、翻滾,透出的是一種任性。

我們又來到西湖。西湖可以説是一個仙境。西湖,像一首詩,一幅天然圖畫,一個美麗動人的故事,不論是在這裏居住還是匆匆而過的遊人,沒有一個不為這樣的美景而傾倒。包括你,包括我。“水光瀲灩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蘇軾把西湖的美景寫活了,寫絕了,以至於我想着想着,心醉神馳,如進入仙境一般。你説你初識西湖,是在一把劣質的摺扇上,你説那幅圖上印着“人間天堂”。你説你天天看這幅畫,竟爛熟於心,這次來到西湖,如遊故地,像是踏訪着一個陳舊的夢境。

我們去了陽關。你説你來陽關,是衝着王維的那首《渭城曲》:“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陽關,一座被流沙掩埋的古城,一座被歷代文人墨客吟唱的古城。陽關的淒涼悲惋,寂寞荒涼,於是成了送別的好地方。去的時候,下雪了,紛紛揚揚的陽關雪,把陽關的一切都覆蓋。除了白色還是白色,你説你的眼都睜得痛了。你説這裏是中華歷史的荒原,如雨的馬蹄,如雷的吶喊,如注的熱血。中原慈母的白髮,江南春閨的遙望,湖湘稚兒的夜哭。隨着一陣陣煙塵,都散落遠去。

……

想要握住你的手,我們一起走,感受中華文化魅力。

  第二篇:傳承中華文化共築精神家園

今天一起牀,我看了看論語日曆:2月14日,星期六,七九第一天,西方情人節。我換上昨天就選好的唐裝背心,媽媽還給我紮了配唐裝的髮型。為什麼呢?因為今天我們蘋果小隊的八位同學要在我們家開展“傳統文化代代傳”的小隊活動,感受中國傳統文化的魅力。

首先,媽媽説我們的首要任務是先把客廳裝扮得有中國味兒。於是,我找出了串串裝飾彩炮,三羊開泰圖,彩色亮片蝴蝶,福滿家門的祝福牌,我寫的書法作品“仁以為己任”“福”等。想到我們班的同學們平時就在有濃厚的國學氛圍的`教室裏誦讀論語,我就拿出了寒假裏挑戰胡老師要背的《學庸論語》,平時我最喜歡的一套書《最美的中國童話》,還有爸爸小時候的一本古書《唐詩三百首》:它和現代書可不一樣,裏面是繁體字,而且是從右往左翻頁的,是中華書局出版的,1959年9月新1版,1982年6月第13次印刷的,定價0.57元。整個客廳頓時喜氣洋洋了!

爸爸去奶奶家把我的阿太接來了,九十三歲的阿太教我們小隊隊員包粽子是我們這次活動的重頭戲。媽媽小時候放寒假會跟着她的阿太和她的外婆洗棕葉包粽子,我還從來沒包過粽子,今天我也可以體驗媽媽小時候的寒假生活了。阿太今天穿着花棉襖,她紅光滿面地告訴我這可是老底子的緞子棉襖,叫真絲織錦緞呢。哈哈,阿太真好看!同學們也都準時到了我們家,大家都打扮成了標標準準的中國娃娃的模樣。媽媽們説看着阿太和我們八個中國娃娃,真有一種以前大户人家過年的感覺呢。阿太教我們包的是赤豆紅棗粽,只見她左手拿起一張粽葉,右手將粽葉折出一個角,放進赤豆糯米和紅棗,再將粽葉蓋住米後一折一彎,抖出棉紗線後把粽子捆好,一個粽子就包好了。我看了後覺得不難,也開始做了起來。雖然我也把粽子五花大綁了,但是我包的粽子卻會漏出米來,我問阿太是不是我的粽葉破了,阿太看了後笑着説:“粽葉沒有破,是因為你沒有摺好粽葉的緣故。”我看了看旁邊的呂昱萱,她已經成功包好了一隻,我仔細地琢磨了她的成功之作,又和自己的粽子比了又比,看了又看,終於發現了自己的不足,我確實沒有翻好粽葉,才讓米成了漏網之魚啊!最後,我包了三個粽子,趙愷瑞第一名,他竟然包了七個粽子呢!不光小朋友,還有好幾個媽媽也興致勃勃地學着包了幾個粽子呢。

我們還男生一組女生一組進行了我們中國傳統節日的知識問答,交流了寒假學習《國學》第6冊的心得體會,誦讀論語,讀唐詩,猜字謎,寫書法。最後我們八個還親手學着包了湯圓燒給爸爸媽媽們吃,我們包的湯圓有的大有的小,但爸爸媽媽們説從來沒吃過這麼好吃的湯圓。湯圓真是為我們蘋果小隊的這次活動畫上了圓滿的句號啊!

  第三篇:傳承中華文化共築精神家園

中華文化博大精神,若要在禮儀,文言文,科技等中分個孰輕孰重,我會毫不有的選擇文言文。我為何出此言呢?其實中華五千年的歷史,是千千萬萬炎黃子孫度大自然的探索,每一個驚人的成就的背後隱藏着無數的失敗,甚至出現了血的教訓:在這時為了延續種族,傳承是重中之重!

以口述而代代相傳?不失為一種可行的辦法,但總會出現記憶的偏差,導致知識的不完整。所以人們學會了記錄,文言文是一種書面語言,她主要包括以先秦時期的口語為基礎而形成的書面語,是現代漢語的源頭。在中華數千年曆史中,語言的口語變化非常大,可是文言文卻保持相近的格式。文言文能讓不同語言使用者“筆談”,是一種具有固定格式、卻不會非常困難的溝通方法。

文言文的出現,讓許多千古名篇湧現。引人遐思的《桃花源記》,餘味無窮的《湖心亭看雪》,磅礴大氣的《望嶽》。即使在新文化運動時遭到了排斥,即使現在她已經不是常用語,即使她較於我來説是那麼晦澀難懂,都無法掩蓋它的光芒。語言文字本身是沒有任何對與錯之分,只有繁與簡之區,亦或者説它的價值與作用取決於使用它的人。中國語言文字一家,任何一個我們都不應放棄。

如今,上天賜予我機會生長在中國,有機會接觸文言文。我想要去傳承,無論文言文到底有多深,無論她是否常用,即使我現在文言文的知識還十分淺薄,但我願意我的綿薄之力去努力學習,來表達我對文言文的崇敬之情,在學習路上一步一步穩妥的走下去。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gaozhongzuowen/gaosan/292nmq.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