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高中作文 >高考作文 >

2012湖北卷高考作文題目:家書的消失

2012湖北卷高考作文題目:家書的消失

作文題目】

2012湖北卷高考作文題目:家書的消失

閲讀下面材料,根據要求作文。

語文課堂上,老師在講到杜甫的“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時,不無感慨地説:“可惜啊,我們現在已經很難見到家書了,書信這種形式恐怕要消失了。”

學生甲:“沒有啊,我上大學的表哥就經常給我寫信,我覺得這種交流方式是不可代替的。”

學生乙:“信息技術這麼發達,打電話、發短信、寫郵件更便捷,誰還用筆寫信啊?”

學生丙:“即便不用筆寫信,也不能説明書信消失了,只不過是書信的形式變了。”

學生丁:“要這樣説的話,改變的又何止書信?社會發展了,科技進步了,很多東西都在悄然改變。”

……

請根據你對材料的理解,任選一個角度,寫一篇不少於800字的文章。要求:明確立意,自定問題,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

【審題立意】

橫讀,指的是根據作文材料中的不同人物的觀點進行審讀。

縱讀,則是按材料涉及的時間順序進行思考的讀法。

先説橫讀。

1、老師的感慨:“可惜啊,我們現在已經很難見到家書了,書信這種形式恐怕要消失了。”

我們讀出什麼呢?

表面上是老師為“家書”這種形式難再遇而傷感,實際上是對傳統文化漸漸消隱的憂歎。

2學生甲的觀點與理由:“沒有啊,我上大學的表哥就經常給我寫信,我覺得這種交流方式是不可替代的。”

我們讀出什麼呢?

強調傳統家書的不可替代的.意義與價值。

是對教師慨歎的撥正。

與教師的主張一致。

3、學生乙的觀點與理由:“信息技術這麼發達,打電話、發短信、寫郵件更便捷,誰還用筆寫信啊?”

我們讀出什麼呢?

應該與時俱進,放棄舊的書寫手段,而採用更便捷的現代信息技術。

這是對教師慨歎的認同與論證。

與教師的態度與主張相反。

4、 學生丙的觀點與理由:“即使不用筆寫信,也不能説明書信消失了,只不過是書信的形式變了。”

我們讀出什麼呢?

家書並沒有消失,只不過是形式變了。(表層義)

只要真誠地表達,何必拘泥於形式(深層義)

這位學生用“辯證思維”的方式去思考“家書”“書信”難再遇的問題,在他看來,打電話、發短信、寫郵件就是另一種形式的“家書”。

5、學生丁觀點與理由:“要是這樣説的話,改變的又何止是書信?社會發展了,科技進步了,很多東西都在悄然改變。”

我們讀出什麼呢?

不僅“家書”的形式變了,而且生活中的很多東西的形式都變了。

以上的橫讀,我們可以看出師生五個人圍繞家書隨時代而改變所作的不同角度的感受、思考與認識。

我們要知道,“家書”實是傳統文化的象徵,扣住這一核心,我們可以得出與師生五人相應該的作文立意:

1、不要讓傳統文化退隱

2、傳統文化有不可替代的意義與價值(傳統文化是民族之“根”,精神之“源”。

3、可以改變傳統文化的形式,讓傳統文化與現代社會合拍

4、傳統文化的形式雖然變了,但美的本質並沒有改變

5、除了傳統文化外,許多東西都會隨着時代發展、科技進步而悄然改變。

橫讀,有助於我們打開思路,多向思考。

不過,單“橫讀”不妥,還需要豎讀。

讀完湖北卷材料我們會發現,其間有一條縱軸,這就是由古到今,包含了一種發展觀。

從發展觀角度來看見,“變”是不可抗拒的。

關鍵是“變”什麼,如何“變”。這就需要辯證法。

就材料涉及的傳統文化而言,我們可以確定如下核心立意:

傳統文化形式可變,但美的本質不能變

拓展開來説:

生活形式在變但生活的本質不應變

如“網絡書店與實體書店”“電子書與紙書”之間的進與退等

從古今發展觀角度來説:

形式再變,美的本質不應變,科技含量高的形式與美的內容並不矛盾

經過橫讀與豎讀,我們可從中思考古代與現代、傳統與時尚、舊手段與新科技、內容與形式、科技與人文等關係,討論“傳統的東西要不要”“如何對待生活中的變與不變”“科技發展的利與弊”系列問題,從而超越“談科技的利與弊”這樣的粗淺的立意。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gaozhongzuowen/gaokaozuowen/d8zd7n.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