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高中作文 >高考作文 >

2010年安徽高考作文

2010年安徽高考作文

2010年安徽高考作文題如下:

2010年安徽高考作文

閲讀下面這首詩,根據要求作文。

吳興雜詩

清·阮元

交流四水抱城斜,散作千溪遍萬家。

深處種菱淺種稻,不深不淺種荷花。

這首詩藴含的哲理,引發了你怎樣的思考或聯想?請根據你的思考或聯想寫一篇文章,不少於800字。

注意:

1立意自定,題目自擬;詩歌除外,文體不限。

2不得套作,不得抄襲。

3不得透露個人相關信息。

4書寫規範,正確使用標點符號。

【評析】

2010年安徽省高考作文延續了往年的材料作文的類型,只是材料的展現方式由原來的現代文轉變為古詩詞。與去年的“彎道超越”相比,前者與時代聯繫得更為緊密,後者則完全以材料為主。出現這個變化的原因仍然是為了防止考生宿構作文,即提前背範文,考試時往話題上套。不難看出,命題者有意避開當前社會的熱點問題。

材料選取的是清代詩人阮元的一首《吳興雜詩》。這首詩之前我沒有讀過,估計讀過的考生也不多。但讓我感到十分驚訝和慚愧的是,今天上午考試結束後,我們學校的一位叫張明東的數學老師説這是一首在他們老家十分流行的打油詩,並且張口就背了出來。可見,真正好的東西還是易於流傳的。

分析一下這首詩的題目不難看出,“吳興”是一個地名,“雜詩”則説明該詩屬於雜感性質。單看詩題,題旨並不明確。但這未必是壞事,在帶學生複習古詩鑑賞時,我曾經説過,一首作者名不見經傳(有時是我們孤陋寡聞)的古詩詞,又沒有任何註解,題目也沒有透露出多少有用的信息,這時我們儘可放心,因為只要讀懂詩歌的內容就可以解決問題了。

相信考生讀了這個材料以後,把握這首詩歌的主旨並不難。因為該詩的最後兩句“深處種菱淺種稻,不深不淺種荷花”淺顯易懂,它體現了該詩的主旨是“因地制宜”,要根據具體的環境選擇種什麼作物。考生只要理解到這個層面,以此為中心,據此展開聯想,進行立意應該就沒有什麼偏差了,所以準確立意並不難。難的是如何在此基礎上比一般的立意更新穎更深刻一些,這就涉及到發展等級裏的創新性和深刻性的.問題。這恰恰是高考作文命題的一個特點,即讓絕大多數考生不跑題,不偏題,但是要讓寫作水平高的考生髮揮出自己的寫作特長。因此,考生在要讀懂這首詩看清要求的基礎上,怎樣在立意時比一般人更新穎更有思想深度,是今年高考作文取勝的一個關鍵。

那麼立意怎樣才能比別人略勝一籌甚或棋高一着呢?我們可以採用發散思維和逆向思維。

1、發散思維:在比如由因地制宜聯想到教育上的因材施教,進而在教育中因時因地因人制宜的重要性和可行性,再想到環境與成材的關係,聯想到利用有限的環境、條件、資源儘可能創造出最大的生產效應的問題,還可以聯想到要學會超越時空,把一般不可能在一起的事物整合在一起,從而做到兼顧並重等等,當然這在構思成文時要交代清楚來龍去脈,要切記點題,不然有可能被一些混賬閲卷老師判為偏題或者離題。

2、逆向思維:比如要提高效率就必須物盡其用……

標籤: 安徽 高考作文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gaozhongzuowen/gaokaozuowen/3kok4d.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