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佛學經文 >易經 >

怎樣讀《易經》

怎樣讀《易經》

《易經》的主體是六十四個卦象,這些卦象都是由八個基本卦所構成的。所謂基本卦,是指八個三爻卦,就是我們在先天或後天八卦圖上所見的。

怎樣讀《易經》

為了記住八卦,有一個簡單的口訣:乾三連,坤六斷,震仰盂,艮覆盌,離中虛,坎中滿,兑上缺,巽下斷。會背就會畫,然後兩兩相重就可以畫出六十四卦了。

接着,必須稍費心思,依序背誦六十四卦。朱熹特地編寫了《周易卦序歌》,其文如後:

「乾坤屯蒙需訟師,比小畜兮履泰否;

同人大有謙豫隨,蠱臨觀兮噬嗑賁;

剝復無妄大畜頤,大過坎離三十備。

鹹恆遯兮及大壯,晉與明夷家人睽;

蹇解損益夬姤萃,升困井革鼎震繼;

艮漸歸妹豐旅巽,兑渙節兮中孚至;

小過既濟兼未濟,是為下經三十四。」

唸書與做事一樣,都是熟能生巧。背完卦名次序歌之後,還有更難的一步,就是要能畫出這些卦象。每一個卦都是由兩個基本卦組成的。而基本卦的原始象徵是自然界。譬如,乾為天,坤為地,震為雷,艮為山,離為火,坎為水,兑為澤,巽為風。

在畫卦的時候,一定要養成由下往上畫的習慣。但是人的眼睛與記憶是由上往下的,所以口中唸的是上下組合,手中畫的.是由下而上。譬如,屯卦是「水雷屯」,蒙卦是「山水蒙」,依此類推。

以上是入門知識。最難的挑戰來了,就是:怎樣讀懂卦辭與爻辭?《易傳》在此發揮其作用。〈彖傳〉是説明卦辭的;〈象傳〉則説明卦象與爻辭。一般把説明卦象的稱為〈大象傳〉,把説明爻辭的稱為〈小象傳〉。問題是這些説明過於扼要,未必能讓人明白其中道理。歷代學者研究《易經》,可謂費盡心思,形成兩派六宗,就是:象數派有占卜、禨祥、圖書三宗;義理派有老莊、儒理、史事三宗。

不管何派何宗,目的都是要讀懂卦辭與爻辭。我的立場是結合占卜與儒理,因此研習方法是「先有答案再找理由」。卦辭與爻辭即是答案,它為什麼這麼寫呢?要設法找出這麼寫的理由。

譬如,乾卦初九的爻辭是「潛龍勿用」,這是什麼意思?首先,乾卦六爻有四爻提到「龍」,這是因為古人認為龍是充滿活力,在水中、地上、天空都可以自由行動的生物,只有它最能代表乾卦六個陽爻所顯示的無限生機。其次,為何説初九是潛龍?因為六爻可以配合天地人三才:初與二為地,三與四為人,五與上為天。初與二為地,初是地的底下一爻,由此轉成地面之下,地面之下為水,所以説潛龍。至於「勿用」,則是占驗之詞,表示這時不能有所作為,因為位置太低,往上又有五個陽爻擋着,不妨稍安勿躁,好好修養自己,以備未來之用。

判斷一爻的好壞,可以考慮許多因素,譬如:是否當位(陽爻在初、三、五;陰爻在二、四、上);是否陰陽正應(初與四,二與五,三與上);是否居中(二、五);是否陰陽相比鄰;陰爻是否乘剛(在陽爻上),陽爻是否有陰爻承順;上下二卦的整體關係;中間四爻構成兩個互卦(二、三、四;三、四、五)的關係;卦變(本卦由何卦變來);爻變(本爻由陰變陽,或由陽變陰)等等。然後,爻辭所描寫的具體內容,主要來自八個基本卦的象徵,而這些象徵之複雜多樣與廣泛聯想,不免讓人望洋興歎。

我曾歸納自己學易的三點心得:不學一定不會;學了不一定會;學會終身受用。正因為十分困難,所以特別值得去學。義理與象數並進,人生因而更充實也更有趣

標籤: 易經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foxuejingwen/yijing/olgojv.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