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佛學經文 >三字經 >

通古今三字經

通古今三字經

三字經》也不再僅僅屬於中國,它的英文、法文譯本也已經問世。

通古今三字經

《三字經》介紹

注音:三(sān)字(zì)經(jīng) 英文:three-character scripture

古人曰:“熟讀三字經,便可知天下事,通聖人禮。”

《三字經》自宋朝以來,已有七百多年歷史,共一千多字,可謂家喻户曉,膾炙人口。三字一句的韻文極易成誦,內容包括了中國傳統的教育、歷史、天文、地理、倫理和道德以及一些民間傳説等,廣泛生動而又言簡意賅。《三字經》早就不僅僅屬於漢民族了,它有滿文、蒙文譯本。《三字經》也不再僅僅屬於中國,它的英文、法文譯本也已經問世。1990年新加坡出版的英文新譯本更是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選入“兒童道德叢書”,加以世界範圍的推廣,也是兒童的必讀必背的書籍。

已經有一千多年曆史的《三字經》依然有着巨大的生命力。在過去,包括章太炎在內的有識見的學者,多有致力於《三字經》的註釋和續補者。模擬《三字經》形式的讀物,如《女三字經》、《地理三字經》、《醫學三字經》、《西學三字經》、《工農三字經》、《軍人三字經》、《佛教三字經》、《道教三字經》層出不窮,風靡天下。近期,文化部原常務副部長高佔祥先生還創作了《新三字經》,同樣受到了廣泛的關注。

《三字經》全文長達1722字,是我國不可多得的寶貴遺產。

《三字經》與《百家姓》、《千字文》並稱為"三百千"。

《三字經》的內容分為六個部分,每一部分有一箇中心。

從“人之初,性本善”到“人不學,不知義”,講述的是教育和學習對兒童成長的重要性,後天教育及時,方法正確,可以使兒童成為有用之材;

從“為人子,方少時”至“首孝悌,次見聞”強調兒童要懂禮儀要孝敬父母、尊敬兄長,並舉了黃香和孔融的例子;

從“知某數,識某文”到“此十義,人所同”介紹的是生活中的一些名物常識,有數字、三才、三光、三綱、四時、四方、五行、五常、六穀、六畜、七情、八音、九族、十義,方方面面,一應俱全,而且簡單明瞭;

從“凡訓蒙,須講究”到“文中子,及老莊”介紹中國古代的重要典籍和兒童讀書的程序,這部分列舉的書籍有四書、六經、三易、四詩、三傳、五子,基本包括了儒家的典籍和部分先秦諸子的著作;

從“經子通,讀諸史”到“通古今,若親目”講述的`是從三皇至清代的朝代變革,一部中國史的基本面貌盡在其中;

從“口而誦,心而維”至“戒之哉,宜勉力”強調學習要勤奮刻苦、孜孜不倦,只有從小打下良好的學習基礎,長大才能有所作為,“上致君,下澤民”。

《三字經》內容的排列順序極有章法,體現了作者的教育思想。作者認為教育兒童要重在禮儀孝悌,端正孩子們的思想,知識的傳授則在其次,即“首孝悌,次見聞”。訓導兒童要先從小學入手,即先識字,然後讀經、子兩類的典籍。經部子部書讀過後,再學習史書,書中説:“經子通,讀諸史”。

《三字經》最後強調學習的態度和目的。可以説,《三字經》既是一部兒童識字課本,同時也是作者論述啟蒙教育的著作,這在閲讀時需加註意。

《三字經》用典多,知識性強,是一部在儒家思想指導下編成的讀物,充滿了積極向上的精神。

《三字經》的版本很多,清朝道光年間刊行的版本是最通行的一種。我們採用的則是民國年間的增補本。

《三字經》其書作者説法大致有四種:一、明代黃佐《廣州人物傳》十,明末諸生屈大均《廣東新語》十一,清代惲敬《大雲山房記》二,都以為作者應是宋代末年的區適子;

二、清代邵晉涵詩:“讀得貞黎三字訓”,自注:“《三字經》,南海黎貞撰。”據此以為《三字經》為明代黎貞撰;

三、或者又有區適子所撰,黎貞增廣之説;

四、世傳王應麟撰,王應麟(1223—1296),南宋學者,字伯厚,號深寧居士。清代夏之翰《〈小學紺珠〉序》:“迨年十七,始知其《三字經》作者自先生(王應麟),因取文熟復焉,而歎其要而該也。”清代賀興思《〈三字經〉註解備要敍》:“宋儒王伯厚先生《三字經》一出,海內外子弟之發矇者,鹹恭若球刀。”都明確認為《三字經》是王應麟所撰。 《三字經》具有識字、廣見聞和灌輸封建倫理道德觀念,即傳授知識與封建政治思想教育雙重功能。書中文筆自然流暢,樸實無華,深入淺出,情真意切.此書中有段僅用三百多字便概括了中華五千年曆史的變遷,歷來備受讚譽。 《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俗稱“三百千”,而《三字經》後來居上。這裏的“居上”殆源於數字順序,未必便是根據三書之內容與作用的有意排列。但事實上,綜其覆蓋讀者之廣、 教育作用之深以及流傳時間之久觀而言,《三字經》 在中國古代蒙書教材中,不能不説是影響最大、最有代表性的書。 巍哉,《三字經》堪稱“蒙學之冠”。

作者是誰?該書的作者應該不止是宋代的王應麟一個,因為在《三字經》中有這樣一句話:“明太祖,久親師。傳建文,方四祀。遷北京,永樂嗣。迨崇禎,煤山逝。”顯然在明代以後,也有許多人完善過此書才使此書名垂千古,深受人們的青睞。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foxuejingwen/sanzijing/wr9qny.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