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佛學經文 >三字經 >

【推薦】《三字經》讀書心得

【推薦】《三字經》讀書心得

從某件事情上得到收穫以後,可以將其記錄在心得體會中,這麼做能夠提升我們的書面表達能力。你想好怎麼寫心得體會了嗎?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三字經》讀書心得,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閲讀。

【推薦】《三字經》讀書心得

《三字經》讀書心得1

星期六,我做完作業,覺得實在很無聊。就拿起媽媽剛給我買的《三字經》,津津有味的讀了起來。《三字經》是一部流傳甚廣,家喻户曉的啟蒙讀物。它教育我們要孝敬父母,友愛兄弟,禮貌待人,勤奮好學,這些都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昔孟母,擇鄰處“,講的是孟子幼年住在墓地附近,他就模仿那些辦喪事的人哭泣。孟母把家遷到鬧市,他便模仿商人吆喝做買賣。孟母又把家遷到學堂附近,他就到學堂學習知識和文化禮儀。由此可見環境對人的成長多麼的重要啊!

雖然有了良好的學習環境,但如果自己不刻苦學習,那也是沒用的。這讓我想起《三字經》中的”子不學,斷機杼“。這句話講的就是孟子有一次不好好學習,孟母很生氣的割斷了正在織布的紗線,以此來告誡孟子不要自棄其功,半途而廢。只有堅持不懈,經年累月,不懈努力,才能夠有進步,有成就。

由此,我又想起了宋代方仲永的故事。方仲永在小時候,他是一個特別聰明的孩子,可以稱得上是個天才,四五歲的時候他就能夠寫詩。他的父親認為這樣有利可圖,就不讓方仲永學習,整天遊逛自誇,自以為是。從此方仲永也就由一個非常有天賦的天才變成了一個平常的凡人。

《三字經》不但是一本書,還是古代人們智慧的結晶,是文學的寶藏,是永不褪色的經典。我們從這本書上能夠學到許多做人的道理。我為中華民族能夠流傳下這樣的書而自豪!

《三字經》讀書心得2

週末,我重温了《三字經》這本書,這次的閲讀,讓我加深了對書中許多句子的理解。思想上得到了前所未有的覺悟,我感到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根深源長。

一打開書本,我被裏面的每句話給吸引住了,比如:“人不學,不知義,為人子,方少時,親師友,習禮儀”,這幾句話,我印象深刻。説的是:一個人,如果你不去學習,就不懂得道理,一個不知道倫理道德的人,活在世上就沒有人尊重你。而後面的幾句話説我們年幼時要向老師,向長輩朋友學習禮儀。這些話讓我受益匪淺。

以前我不懂事,在學校裏總以為學習不重要,上課不僅容易走神,不認真聽講,還常常惹老師生氣。成績必然一落千丈,每次的考試,成績總是倒數,班裏的同學都在進步,而我一直原地踏步。每次的成績排名,都讓我受到沉重的打擊。從此我意識到了學習的重要性,漸漸的改正自己的缺點,開始認真聽課了。過了一段時間,果然成績提高了,我感歎的説:“當初我不該上課不聽講,而耽誤了學習”,幸好後面我能懸崖勒馬。

平時我還認為,有些禮儀太繁瑣了,總覺得做與不做又有什麼區別呢?有一回,我家中來了一位客人,爸爸叫我給客人端水倒茶,還對客人説:“叔叔請慢用”,那位叔叔笑着對我説:“謝謝,你真有禮貌”。我聽了叔叔的讚美,心裏真高興,一整天整個人都是飄乎乎的,嘻嘻……

《三字經》是我國民族文化的精髓,教會了我們怎樣做人做事。大家都一起來讀讀吧,讓中華的傳統文化永駐你我心!

《三字經》讀書心得3

最近,媽媽和我一起誦讀了《三字經》,她還給我解釋了其中的含義。《三字經》的每一句話都藴含着有趣的故事和深刻的道理,它教導我們要孝順父母、尊敬師長、友愛兄弟、禮貌待人。

“人之初,性本善。”,讓我知道了每個人生下來都是好的,都有一顆善良的心。我們在生活中就要有一顆感恩的心,以善心去對待每一個人。

“蠶吐絲,蜂釀蜜,人不學,不如物。”,讓我明白了連動物都知道通過自己的辛勤勞動,才能換取勞動果實,人如果不學習,還不如動物呢。

“融四歲,能讓梨。”,講的是《孔融讓梨》的故事。孔融四歲時,鄰居家送來一筐梨,孔融毫不猶豫拿了一個最小的梨,大人問他:“為什麼挑小的?”他説:“哥哥大應該吃大的,我年紀小應該吃小的,以小居大是不好的行為。”這個經典的故事,讓我知道孔融是個明白事理的好孩子,從小就懂得尊敬和謙讓,我要向他學習,在生活中做到長幼有序,做一個孝順長輩、懂事的好孩子。

“昔孟母,擇鄰處”講的是《孟母三遷》的故事,孟子的母親為了讓兒子有一個優越的學習環境,先後搬了三次家,最後把家遷到了學堂邊,使孟子學到了不少禮儀和文化知識,成了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這個故事讓我更加體會到了“可憐天下父母心”的含義,我的父母為了我的成長和成才,不知操了多少心,可有時候我不理解,還會埋怨他們,現在想想,真是慚愧。從今天起,我要更加體貼和關愛我的父母。沒有他們就沒有我的今天和未來。

我喜歡《三字經》這本經典讀物,因為它通俗易懂,讀起來琅琅上口,更重要的是它向人們傳誦了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三字經》讀書心得4

從一年級開始,爸爸就讓我朗讀《三字經》了。雖然我那時不知道其中的含義,但讀起來依依呀呀的倒是別有一番韻味,朗朗上口。在不知不覺中,我已能將其背得滾瓜爛熟。隨着年齡的增長,我逐漸從中悟出了些道理,也慢慢明白了爸爸一直鼓勵我背《三字經》的一片苦心。

《三字經》中有很多讓人感人的故事呢!其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故事是“曾子殺豬傳千古”。有一日,曾子和他夫人要一塊去趕集,曾子的兒子死活不讓自己母親走,母親就哄孩子説:“回來給你吃豬肉!好不好!”。兒子聽了母親的話,就鬆開了拉着母親的手。趕集回來後,曾子磨刀霍霍,準備殺豬。其妻看見了説:“我是哄孩子的!”“哄孩子?以後孩子長大了哄你、我,怎麼辦?如何了得!”説完曾子一刀便把豬殺了。曾子是《大學》的作者,也是孔子的得意門生。他言而有信,即使是對一個小小的孩子。這讓我很感動。

讓我感悟甚深的是這一段:“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一塊玉在工匠的雕琢下,才能盡現它的光彩,成為一塊稀世美玉。人也一樣,不經歷磨練,很難成才。所以呢,從小就要刻苦讀書,長大才能成為一個有作為的人。

“為人子,方少時,親師友,習禮儀。香九齡,能温席。孝於親,所當執。融四歲,能讓梨。弟於長,宜先知。首孝弟,次見聞。知某數,識某文。”我從這段話中明白了自己做為兒女的要孝順和敬愛長輩,儘自己的能力。所以我現在已經開始為媽媽分擔家務活了:擦席子、擦傢俱、拖地,晚上睡前給媽媽敲腿,按摩肩膀。讓媽媽睡得香香的,我才開心。

《三字經》是古代先輩留給我們的寶貴遺產,是值得我們讀一讀的國學經典。一個人要多讀書才能懂得更多的道理。如果你還沒有讀過這本書,那就趕快行動吧!

《三字經》讀書心得5

媽媽給我買了《新三字經》這本書。一開始我並不感興趣,我漫不經心地瀏覽了一遍,發現這本書將中華民族傳統美、社會主義道德規範和現代文明修養熔於一體。於是,我被裏面的內容深深地吸引了,就認真地閲讀這本書。

這本書的詞語,都標有註釋和道理。將我們所熟悉的孔融讓梨,聞雞起舞和司馬光救人等從古到今流傳下來的故事概括、精簡為三個字,講解了這些人物的背景及故事典故讓後人瞭解和學習;三字經中介紹了雷鋒助人為樂,劉少奇、周恩來等前輩為國鞠躬盡瘁,其中有鼓舞人要積極向上,青少年要尊老愛幼,講文明禮貌的三字詞;通過閲讀我還能從中學到歷史知識,如秦始皇統一中國,鄧世昌衝敵艦,火燒圓明園……

我們小學生最應該學的是“好戰士有雷鋒樂助人甘奉獻”。雷鋒是我國社會主義建設時期的一個樂於助人無私奉獻的先進典型。他因公殉職時年僅二十二歲,他用行動模範地實踐了自己立下“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無限的為人民服務中去”。當然,我們小學生所學的不是雷鋒的做法和事蹟,我們真正要學的是雷鋒樂於助人的精神和那一份為人民服務的心才是最重要的。

《新三字經》中最使我深思的是“家愛我我愛家推此心愛中華”。這句話是説家庭裏的每個人都愛我,我也愛家人,如果有這份心意去對待我們中國這個大家庭裏,我們也需要愛我們的祖國。

我們作為新中國的少先隊員應該以先烈們的精神為動力,勤奮學習,掌握科學文化知識,愛護我們中華民族這個大家庭,把祖國建設得更加美麗、富饒。

《三字經》讀書心得6

我們上三年級的時候,學校發給我們一本《三字經》。我打開一看,就讀了起來。可是不管我怎麼讀就是不懂裏面的意思,後來經過老師的講解,我這才明白《三字經》中的意思。從那以後,我就越來越喜歡讀這本書了。因為它告訴我許多學習和做人的道理,這些大道理令我深受感觸。“幼不學,老何為”呢?所以我們現在要勤奮學習、刻苦鑽研。“人不學,不知義”的意思是:一個人如果不努力學習,就不會懂得道理。讀書時,必須懂得“學則智,不學愚,有不滿,則進步”……

書上還有“勤有功,戲無益。節旨在,宜勉力”。這兩句已成為我的座右銘,它的意思是:勤奮好學的人一定事業有成;遊手好閒、不求上進的人是沒有作為的。我常用這兩句告誡自己:抓緊眼前的光陰,好好的學習。我也常想起這樣一個故事:李白從小聰明,但是不喜歡學習。一天,他逃學去玩時,見到一個老奶奶在磨一根鐵杵。

李白問:“老奶奶,您磨鐵杵做什麼呀?”老奶奶説:“我要把它磨成繡花針。”李白疑惑地又問:“這麼粗的鐵杵能磨成針嗎?”老奶奶説:“只要我每天不停地磨,鐵杵一定能磨成針。”李白聽了,後悔自己貪玩而浪費了讀書時間。從此,李白立志努力讀書,後來成為大詩人。李白的故事教育我學習要勤奮,要持之以恆。經過讀《三字經》我知道了:學習是要靠自己去努力的,而不是讓別人去為你努力。學習是需要有耐心的,總有一天你會從這裏面脱穎而出。

讀了《三字經》後,我更喜歡這本書了,因為我還明白了許多做人的道理。比如説:“做人要做一個誠實守信的人,做人要厚道,尊敬父母,有意志力和奮鬥力,要有高尚情操等好的品質。

《三字經》真是我的好老師、好朋友!

《三字經》讀書心得7

幼兒園的時候,爸爸媽媽就開始教我讀《三字經》,但那時我僅僅是作為口頭禪,背背而已,不能深刻了解其中的含義,而且也只會其中的幾句。真正開始讀《三字經》還是到了三年級上半學期,老師把它作為一項作業佈置下來。當時心裏真的覺得老師太可惡,把這種無用的東西當作業,又深奧又難背。

於是乎,每天讀幾句《三字經》就成為我們的重要“任務”,每天早晨,巷子裏總能聽到我朗朗的讀書聲。爸爸對《三字經》十分崇拜,他教我背誦的方法也很管用。漸漸地我喜歡上了《三字經》。因為它就像是一部百科全書,正如古人所説的那樣“熟讀三字經,便知天下事”。其中一個個小故事,便成為我成長過程中的指路明燈:“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孟母三遷》的故事讓我對父母有了更深的瞭解,更多了些感恩的心;“香九齡,能温席。孝於親,所當執。”《黃香温席扇蚊》的故事讓我明白孝敬父母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融四歲,能讓梨。弟於長,宜先知。”《孔融讓梨》的故事使我懂得謙虛才能使人偉大;“頭懸樑,錐刺股,彼不教,自勤苦。”《懸樑刺股》的故事又深深地打動了我。我深知不付出艱辛的勞動,永遠不可能獲得學習上的成功。

《三字經》,你就像一位的老師,感謝你讓我看到了自己的不足。你就像一盞明燈,成為我人生的導師。我將把中華傳統的美德中華傳承、延續下去。同時希望我們所有的小朋友,能夠在《三字經》的指引下,天天進步,健康成長。

《三字經》讀書心得8

從幼兒園開始,媽媽、爸爸和老師就讓我不斷地接觸了不少國學經典,如:《三字經》、《論語》、《增廣賢文》、《弟子規》、《三十六計》……

到現在我已經是小學三年級的學生了,這些經典的中華文化就像是最好的貨幣,陸續存入我這個大腦銀行,伴隨着我健康成長,從中受益。在所接觸的國學當中,我印象最深刻的應該是《三字經》了。第一次見到它應該是從三歲多開始的,那時候我還小,什麼也不懂,但是很樂意參加每天睡覺前的“親子活動”——全家誦唱《三字經》!媽媽讀一句,我就跟着讀一句,爸爸背上句,我就接下句,只覺得像在讀順口溜一樣,朗朗上口。有時我們讀着讀着,居然還搖頭晃腦地唱了起來……

那時我還不明白媽媽為什麼把《三字經》作為我的“訓蒙”讀本,只是有一天清早吃早餐的時候,我若有所悟地向全家宣佈:“我會寫‘曰’字啦!就是把‘日’字寫胖一點就變成了‘曰’!”全家人先是一愣,過了一會兒,不禁一起哈哈大笑。再次拿起它是在小學的第一個寒假,班主任李老師佈置了一個特殊的寒假作業——背誦《三字經》。因為腦海中有似曾相識的模糊印象,加上又學了拼音,所以我只利用二十幾天的時間就全部背完了。

這一次,我的收穫可真不小,不但比別人認識的生字多,還閲讀了“孔融讓梨”、“鑿壁偷光”、“獻之練字”等許多勵志的故事,懂得了孝敬長輩、勤奮學習、從小立志的重要。到了今年三年級假期的一個傍晚,因為不滿媽媽的嚴厲批評而悶悶不樂的我,不由自主地又在書櫃裏找到了它——我的良師益友《三字經》。當“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香九齡,能温席,孝於親,所當執”這些親切的字眼映入我的眼簾時,心裏變得十分沉靜,回想起自己的過錯和長輩們為我付出的一切,終於體會到了媽媽的用心良苦。

現在,國學誦讀已經成為了我學習生活中的一部分。暢遊在中華博大精深文化的海洋裏,融入到古聖先賢仁義禮信的心靈中,我明白了這些經典就像春天的種子,播種在我幼小的心田,生根發芽、長葉開花,始終伴隨着我的成長,必將結出累累碩果!

《三字經》讀書心得9

這些天我讀了《三字經》,從書中的許多信息中獲益良多。在這些故事中,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中國傳統文化的起源和流動。

書中的每一個故事,每一句話都深深地吸引着我。“教養孩子或不教導孩子是父親的過錯。教學不嚴格,但教師懶惰。孩子不學習是不合適的。如果你年輕時不學習,那就永遠不會。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習,不懂得公正。作為一個人的兒子,方少時。親戚,老師和朋友,學習禮儀。這是我在《三字經》裏讀到的一句話。這些話很好。他們告訴我一個深刻的道理:如果孩子管教不好,那是父母的錯。如果老師在教學上不嚴格,那是他的懶惰。如果你小時候不學習,你就不會長大想學習。所以我深深地感到,我必須更努力地學習,報答我的父母和老師當我長大了。

孟子的母親選擇了她的鄰居。如果你不學習,你就永遠學不會。孟子的母親三次搬家,讓孟子有了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孟子有一次逃學,母親就剪下織布機上的布來教他。孟子之所以能成為歷史上著名的大學提問者,與他母親嚴格的教育是分不開的。從那裏我們可以看到一個良好的環境對學生的成長是多麼重要。

《三字經》不僅是一本書,更是古人智慧的結晶,是文學的瑰寶,是永恆的經典。它濃縮了中國幾千年的歷史,一個接一個的故事,告訴我們做人的道理;一種道德吸引所有人。來和我一起讀這本好書吧。

我相信你一定讀過三字經的歷史書。但這是一本很長的古書。它的每一個字都包含着深刻的真理。讀過三字經之後,我們應該充分理解它們的含義,這樣才能完美!

《三字經》讀書心得10

在今年的寒假作業中,有一個要求就是要讀國學經典。我和媽媽在書店買了《三字經》。之前背過幾段,也不是很感興趣,但拿起這本書一看,發現內容豐富,讀起來朗朗上口,還有清晰的筆記和短篇故事,寓意無窮,有些故事讓我很感動。

“香九齡,能暖桌。”東漢時,一個叫黃翔的小女孩九歲開始幫父母做家務,她對父母非常孝順。天氣熱的時候,她會用小風扇把墊子扇起來讓媽媽睡覺。冬天天氣冷的'時候,她會在父母睡覺前暖牀.她知道如何為父母減輕負擔,小心翼翼地照顧他們。她真是一個懂事又孝順的小女孩。看看她,再看看我,太不一樣了。我今年也九歲了,但還是一個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小公主。我在家不需要幫助,但有時我會對媽媽發一點小脾氣。我父母每天接送我上學。甚至老師佈置的作業有時候也需要媽媽幫我檢查。有時候我會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但也是為了好玩……所以我想向黃翔學習,做一個懂事孝順的孩子。

“四歲能做梨。”四歲時,孔融懂得謙虛,把大梨給哥哥和弟弟,把小梨留給自己。這是我們獨生子女最缺乏的美德。我們是在很多長輩的關心和寵愛下長大的,所以養成了以自我為中心的性格,很少懂得謙虛,尤其是同學之間。看完這個故事,我覺得同學之間應該像兄弟姐妹一樣,互相關心,如果有互相謙讓的事情,糾紛就會少一些。

《三字經》讀書心得11

這段時間,我們一直學習《三字經》。《三字經》中有很多故事都能給我以啟迪,其中“子不學,斷機杼”的故事還幫了我的大忙呢!

早些時候,爸爸給我買了一個滑板。我真是太高興了。寫完作業就拉着爸爸陪我去學滑滑板。可是雖然我的學習熱情很高,但滑板就是不聽我的話。爸爸讓我先學習滑行,可是滑板不是跑得太快,就是左右傾翻,就是不讓我好好使用它。但想到學會後踏在滑板上那種飛翔的感覺,我還是一遍一遍地嘗試,累得滿頭大汗,氣喘吁吁。我想:“我原以為學這個很容易,沒想到這麼不容易。”就這樣練習了一整天,滑板依然不聽我的話。爸爸看到我沮喪的樣子,鼓勵我説:“天天,你不要灰心,剛開始學,的確需要努力,但學會後你就可以自由地滑行了!再堅持,你一定可以成功!”我聽後想:“好,我再堅持,我就不相信我學不會。”

可是,在以後的幾天中,雖然我也不停地嘗試,我依然沒有感覺,仍然需要爸爸扶着我才能站在滑板上,身體拼命地扭動,滑板好像不認識我一樣,就是不和我配合。想到這幾天的努力竟然換來這樣的結果,我對爸爸説:“我累了,不學了。”爸爸説:“天天,你不是剛剛讀過‘孟母斷織’的故事?”我氣呼呼地説:“是,可是和我有什麼關係!”爸爸説:“孟子怎樣做的呀?”我一下想到了孟子由於對學習感到了厭倦,便逃學回家,他的母親為了教育他,就氣憤地把織布機上的線剪斷了。是啊,如果中途放棄,半途而廢,不就像織布機上的線剪斷一樣嗎?我要是現在放棄了,還能體會飛翔的感覺嗎?,我對爸爸説:“爸,走,開始!”

堅持就是勝利。第二天的下午,正在滑板上扭動的我突然有了輕鬆的感覺,我高興地對爸爸説:“爸爸,我好像學會了!”

《三字經》真是幫了我的大忙啊!我一定要認真地讀讀這經典!

《三字經》讀書心得12

星期六在家休息的日子,爸爸要求我把以前讀過的《三字經》拿出來重讀,並給我講解了每一句的意思。上學前背《三字經》時,其中很多話句的意思我都不懂,現在上學了,經過爸爸的講解,我能理解書中的一些含義,特別是關於古人學習方面的內容:“昔中尼,師項橐;古聖賢,尚勤學,趙中令,讀魯論,彼既仕,學且勤,披勤編,削竹筒,彼無書,且知勉,頭懸樑,錐刺骨,彼不教,自勤苦,如囊螢,如映雪,家雖貧,學不輟,如負薪,如掛角,身雖勞,猶苦卓。”

這六段的意思是這樣的,大聖人孔子曾經把七歲的項橐當作老師,古代聖賢尚且能入此勤奮的學習;宋朝趙普讀了一輩子的《論語》,做了宰相之後,扔勤奮學習;

漢朝路温舒把借來的書抄寫在用蒲草編的席子上;公孫私削竹片來抄書,他沒錢買書,卻如此勤奮;孫普怕晚上讀書打瞌睡,把頭髮系在房樑上,蘇秦學習睏倦時沒用錐子刺自己的大腿,他們都有老師,但能自覺學習;晉朝車胤晚上捉螢火蟲當作燈光看書,

孫康依靠雪的反光看書,他們雖然貧窮,卻沒有因為點不起燈就停止學習,漢朝朱買臣一邊砍柴一邊讀書,隋朝李密一邊放牛一邊讀書,他們儘管勞累,卻不放棄學習。

讀懂了這幾段後,我非常感動,古人沒有我們現在這樣的優越條件,坐在明亮的教室裏,有辛勤的老師教導我們,書本都是新的,爸爸媽媽給我們買了漂亮的書包、文具,這麼好的學習條件,是古人所沒有的,如果在這樣的條件下,我們沒有刻苦、努力的學習就辜負了父母、老師對我們的期望。我們要實現自己的理想嗎,將來成為國家的棟樑,就必須從現在做起,好好學習,認真讀書,掌握更多的文化知識。

《三字經》讀書心得13

最近正在讀《三字經》,頗有心得,夜不能寐,思緒萬千,五更時分輾轉難測,披衣起早,寫出心得。

《三字經》成書於八百多年前的南宋時期,自問世以來,就作為兒童的識字教材,家喻户曉,人人皆知,它與《百家姓》、《千字文》合成“三百千”,被視作傳承儒家思想和修身勵志的啟蒙教材;此經雖短,短短千餘言,但是卻能夠流傳至今,一直被世人傳誦至今,它的生命力是什麼,它的魅力何在?

本書雖短,但是很有特點。從形式上看,三字一句,短小精悍,讀來朗朗上口,易於記誦;品來意味深長,文化濃重。古代的兒童,入學的第一部書就是它。孩子們一邊吟唱,一邊搖頭晃腦,韻味十足。

這部書不光形式上易於記誦,內容也很豐富。它以精悍的“關鍵詞”將中國的傳統文化中的教育,歷史,天文,地理,道德,做人典故融合在一起。《三字經》雖然是兒童啟蒙教材,但是其講的道理放之四海而皆準,是難以改變的。它適合於任何年齡段的人去閲讀它,理解它,去在生活中運用它。孩童時代的人讀它記它,可能不知其意而背之,成年人讀它記它,有着不同的意義。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苟不教,性乃遷,教之道,貴以專”。講的是:每個人出生的時候,天性都是善良的,習性卻各有差異;假如不去教導他,習性就會發生變化,轉變,所以要重視教育,持之以恆的教導。

我覺得,這本書中所講的道理,95%還能夠在現在社會中適用。作為教師,更要認真拜讀拜讀。“教書育人”,我認為育人比教書更重要,我準備利用寒假認真地學習本書,開學以後結合學校工作,把這些道理加以運用,我想會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字經》讀書心得14

最近看了一本名叫《新三字經》的書,令我感觸很深。

仔細看過後,其中我最喜歡的句子是:“學與思,琢與磨,知與行,相交錯。成於勤,毀於惰,荒於嬉,敗於奢。省吾身,思己過,言必行,行必果。敗與勝,非天命,得與失,乃互生。”“學與思,琢與磨,知與行,相交錯。”意思是説只有把學習與思考結合起來,我們才能收到真實的效果。我們既要重視行動,也要重視認知,兩相促進,才能塑造健全人格。牛頓就是經過反覆的思考,發現了“萬有引力”,居里夫人也是經過觀察,然後反覆思考,再試驗,才發現了“鐳”,所以我們要學會思考。

“成於勤,毀於惰,荒於嬉,敗於奢。”是説學業和事業的成功要靠刻苦勤奮。人不能過度的追求享受,否則就會敗在自己的手中。韓愈的《進學解》裏説:“業精於勤荒於嬉,行成於思毀於隨”,強調了勤奮思考的重要性。許多人的失敗是因為懶,一個人過於貪玩、貪圖安逸,就會自己荒廢自己。只有勤奮才能獲得成功。

《三字經》讀書心得15

這學期老師要求我們誦讀《三字經》。通過誦讀和默記,我深深地體會到《三字經》中所講的仁、義、智、信在我們小學生成長中的作用,中國傳統文化的精華令我折服。

在《三字經》這些淺顯易懂的文字中,講述了做人的準則,古人發奮圖強的故事,中國悠久的歷史,許許多多我們小學生在成長過程中需要學習和接觸的知識,比如,我讀了《三字經》中講歷史的部分,清楚得知道了中國這個有幾千年歷史的泱泱大國,是怎樣在歷史的長河中不斷髮展、不斷生存下來的;讓我對歷史有了一個概括的瞭解;再比如,我讀了介紹古時候的成功人士的部分後,就知道了我們中國曾經有許許多多的能工巧匠和才華橫溢的文人墨客,我一定要像他們那樣,努力學習,爭取獲得更好的成績,為祖國爭光;又比如,我讀了書裏講孝敬那一部分,知道了如何去做一個孝敬父母與長輩的人;《三字經》中説到“有孟母,擇鄰處”,講的是孟子的母親為讓孟子有一個好的學習環境,先後三次搬家,讀到這裏,我不由得想起我的父母,他們為了能讓我讀書,不辭辛苦的工作,我從心裏感謝我的爸爸媽媽!

在這薄薄的《三字經》中,藴涵着許多人生哲理,等待我們小學生在漫漫的人生道路上去實踐,去學習!

標籤: 三字經 讀書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foxuejingwen/sanzijing/pr0y7.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