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單元作文 >五年級上冊作文 >

【精選】名著讀後感作文七篇

【精選】名著讀後感作文七篇

在平時的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或多或少都會接觸過作文吧,作文根據寫作時限的不同可以分為限時作文和非限時作文。寫起作文來就毫無頭緒?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名著讀後感作文7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精選】名著讀後感作文七篇

名著讀後感作文 篇1

在這個國慶節裏我看了一本讓我震翰無比的書《魯濱遜漂流記》。

28年,28年呀!魯濱遜孤身一人在一個荒島上生活着,可見魯濱遜有多麼驚人的毅力。

17世紀中,魯濱遜出生在一箇中產階級家庭,他原本可以平靜而優裕的過一輩子然而魯濱遜卻一心向往波濤洶湧危機四伏的大海。他不顧父母的勸阻連續出海多次身體安然無恙。

誰知天不作美危險終於降臨了,輪船由於大浪的衝擊被衝散了,魯濱遜漂到了一座荒島。因此他陷入了絕境,可他一我們難以想象的堅強和毅力向各種困難挑戰,這不正是所有失敗者所需要的嗎?但是有多少人能做到呢?可見魯濱遜並非常人。他又開始對付建房,種地,圈羊,修船等困難。他一次次失敗,但他又藉着自己不屈不饒的堅強意志和智慧站了起來。最終也正是這種精神讓魯濱遜回到了祖國。我們也多麼需要這種精神呀!

當我讀到書末尾的時候我感到自己十分慚愧,因為我正是缺乏了魯濱遜那種做事專一,永不放棄的精神。記得在五年級時有一次我們作實驗,這本因是一個很簡單的實驗可我卻在作實驗時上蹦下跳,玩這玩那一點也不專心。同學們都在認真的作實驗我卻在一旁起勁的玩,當要集合時我才慌慌張張的做實驗,我急急忙忙地拿出實驗材料仔細回想老師講過的細節,又手忙腳亂地把些材料瞎倒在一起倒水時還打翻了,想起魯濱遜在緊急情況下還鎮定自若我真是面紅耳塞。

看來,只有我們向魯濱遜一樣有志氣有毅力,對失敗不氣餒,目標專一才能成就大事!

名著讀後感作文 篇2

一個快樂的日子到了,學校組織優秀小記者去慈溪達蓬山度假區採風。我們六人小組在“八十天環遊地球”主題樂園裏玩了個痛快。

有趣的要數“旋轉小蜜蜂”了。小蜜蜂們個個都穿着一身黃黑相間的衣服,長着一雙粉紅的翅膀。瞧,它還回過頭來咧着嘴巴朝大家笑呢!開始玩了,我和俞依含乘坐一隻小蜜蜂。俞依含控制升降,我控制奏出來的音樂。我們這隻小蜜蜂最與眾不同了,因為它不是飛着前進,而是邊飛邊跳,好像是小青蛙也學會了飛翔。這可是俞依含成功控制升降機的功勞哦!聽,小蜜蜂還是一位歌唱家呢,只要我一按按鈕,它就會發出優美動聽的歌曲。

最悠閒的要數“金銀島轉轉馬”了。木馬有的大、有的小,真是形態各異、應有盡有。別看我個子小,可我騎的是一匹既好看又強壯的駿馬。坐在上面,感覺威風凜凜,好像當了一回女將軍,指揮着周圍的千軍萬馬。

最刺激的要數“巴西漂流”了。我們一船坐了八個人,就這樣漂流慢悠悠地開始了。前面一段旅程真是讓人惱火,船一邊打轉一邊漂,慢得就像一隻小蝸牛。經過一個上坡後,眼前完全變樣了。這裏的水很急很急,好像船隨時都要被打翻了一樣。突然,豆大的水珠跳到了船上、椅子上,還有我們的身上。我們卻開心得不得了。繼續漂啊漂,漂啊漂,眼看就要到終點了,可水娃娃們好像很不情願我們的離開,拼命地擠上船,跟我們來了個熱情擁抱。哈哈,我們個個都變成了落湯雞。

名著讀後感作文 篇3

今年暑假我讀了一本令我受益匪淺的書——《傅雷家書》。

它不僅讓我們懂得怎樣做一個好孩子,更重要的是讓我們懂得怎樣做人;怎樣對待人生,也讓我更加了解父母的心理都在想著什麼,這讓我可以更好的和父母溝通。同時也應該是作子女的瞭解父母的一本好書。子女可以通過這本書瞭解自己的父母,父母可以通過這本書瞭解自己的子女,傅雷在信中所寫的每字每句已經成為經典,永垂不朽的經典。

從書中可以看出傅雷是一個對自己要求比較嚴格甚至是比較刻薄的人,這正是他的身世所決定的傅雷在幼年喪父,童年母親的嚴厲家教。在細節上修煉自己的品德,雖然家書中是許多教育兒子的話,但實際傅雷自身都做到了,這也就是儒家文化中在品德修養身教勝於言傳吧。當然這和他所受到的既有儒家底藴的儒家文化,又有從頭到尾的接受唯物主義的思想是分不開的。

傅雷作為父親,對子女的情感是十分豐富的。其實,我們身邊的父母也跟傅雷一樣的平凡與偉大。我們的父親也是經常為我們的生計,為了我們的學習,為了我們能上一個好的學校,為了我們能擁有好的成績,使得他們的頭髮都白了,費盡了心血,這是真正的偉大,這才是真正的父親!傅雷可以説是千千萬萬個父親中的一個傑出的代表,他的對子女的充滿愛心的心理使得他的子女可以健康的成長。

從這裏邊我想到了現在父母對於孩子的教育確實令人擔憂,許多孩子的自主能力越來越低,以致於現在的孩子不能適應社會,不能自己照顧自己和幹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這正是中國父母的悲哀,所以培養一個孩子,最好要在他小的時候,該給予自由就給予,該讓他自己去冒險,就讓他去……不要過分溺愛,讓他自己去承受一些事情。告訴他,他所在的世界,所在的國家,所在的社會,以及這個家庭等一切一切他應該瞭解的東西。永遠不要説:等你長大了你就明白了。之類的話。那樣他會不珍惜童年。沒有最好。只有更好。再説人自己一輩子都活不明白,有時候只能順其自然。你給予了他生命,有責任。每一位父母,每一個家庭,都只是暫時的避風港,要出海的船,是終究要出海的,要經歷的風浪,是終究無法避免的。人生的許多路,許多暗夜,只能獨自去面對,孩子的人生,父母無法去替代,去承擔。清華大學曾辭退了一個學生,原因是該生在學校竟不知如何穿衣服,繫鞋帶。另有報道説,曾有一女生在校不知如何煮雞蛋,只好哭著握著兩個雞蛋回家,這樣可笑的事情居然是現實生活中活生生的,奇怪嗎?不奇怪!有這樣的教育,就會有這樣的孩子。

温室裏的花朵是弱不禁風的,大自然中的樹木才能經受狂風暴雨。

名著讀後感作文 篇4

歐也妮·葛朗台是歐洲批判現實主義文學的奠基人和傑出代表--巴爾扎克創作的人間喜劇中的一部傑出作品。故事是在家庭內部日常生活中展開的,沒有聳人聽聞的事件,沒有絲毫傳奇色彩,正如作者本人所説,這是一出"沒有毒藥,沒有尖刀,沒有流血的平凡悲劇",而其慘烈的程序卻不亞於古典悲劇。

慳吝精明的百萬富翁,有位天真美麗的獨生女兒,她愛上了一個破產落魄的親戚,為了資助他"闖天下",不惜傾囊贈予全部私蓄,從而激怒愛財如命的父親,父女間發生激烈的衝突,嚇得膽續賢淑的慈母從此一病不起;可是在期待中喪失父親、損耗青春的痴情姑娘,最終等到的卻是發財歸來的負心漢。

這類痴情女子負心漢的故事我們並不少見,但是為什麼巴爾扎克的這本小説會成為一部傑作呢?除了由於巴爾扎克為情節提供了一個真實的行動背景外,由小説作者創造了一羣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

據安德烈·莫洛亞考證,其實巴爾扎克只去過索繆一次,而且僅僅停留了幾個小時;有人還找出小説中的破綻,證明故事更像發生在圖爾。這些都無礙於作品的真實性。巴爾扎克對索繆的描寫,無非是為了提供一個人物活動所需的典型場所,它可以是索繆,也可以是別處,但必須是法國在那個時代的內地社會的縮影。同樣,到索繆去尋訪小説人物的原形也是徒勞的。他們是巴爾扎克心目中的一羣內地人物的典型。在巴爾扎克的作品中,藝術真實的感染力來自他對觀察所得的提煉和加工,來自他以此塑造的人物在讀者心目中獲得的認同。老葛朗台的性格是顯然與守財奴的傳統形象大不相同。莫里哀的阿巴公

名著讀後感作文 篇5

千萬裏,大唐終,千萬魔,妖斬盡。

——題記

猴王出世,大鬧天宮,封下五行,前往取經,八十一難,修得正果,思念前程,千里坎坷,無怨無悔。

西遊記,四大名著之一,內容豐富,彷彿置身林臨境,主角是師徒四人:唐僧、孫悟空、豬八戒、沙僧。我最喜歡的是孫悟空、沙僧,他們忠心耿耿,斬妖除魔,孫悟空有功勞,沙僧有苦勞,他倆一路艱辛卻從無怨言,奮戰到底,而那一臉醜樣的人,我最討厭,他就是豬八戒,好吃懶做又好色,一路上沒幾個功勞,唐僧被捉,就説:“猴哥兒,咱散夥吧!”沒有一點恆心,孫悟空的事,我最喜歡的是——三打白骨精,白骨精為了捉住唐僧,曾多次變化,一次,變化為一個姑娘來送飯,被悟空發現,二次,變成老太婆來找女兒,同樣結果;第三次,變為老爺爺,最終被悟空定住元神打死。好壞不分的唐僧哪知道是妖怪的詭計,一氣之下,趕走了悟空,妖怪見此客機,就捉走了唐僧,最後還是八戒用激將法請回了悟空,才成功的救出了唐僧。

幾萬裏,八十一難,這個數字,相信沒多少個人想去取經,可師徒四人,歷經多年,終於抵達西天,取經成功,脱胎換骨,成了仙,時間就相當於幾次長征,答應做到的事,就一定做到,生活中,你有了目標,就努力朝夢想走去,儘管路漫長,再艱苦,只要努力堅持不懈,就算是十年二十年三十年,只要你相信它會實現,再苦再累,都一定會成功!相信奇蹟的人,本身就和奇蹟一樣了不起!

相信大家都不理解:為什麼豬八戒在路上沒幫忙,卻成了仙,這沒道理。現在我來告訴你們。不僅要有恆心,選擇好的團隊,也是非常重要的。豬八戒正是如此。他跟對了團隊,像生活中,工作中,雖然你沒有多大能力,但一個好的隊伍領導着你,你總能受益,所以,選擇一個好的團隊,有恆心,有毅力,就一定能體會到“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的道理。《西遊記》所告訴我們的,正有這個道理。

成長的道路很漫長,讓我們今現在起,做個不怕困難、有恆心、有毅力的追夢人。

名著讀後感作文 篇6

《紅與黑》是司湯達的長篇小説中最優良的最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它展現了十九世紀三十年代法國社會的遼闊圖景,波及了從法國外省到首都巴黎的很多方面的生活風情;上寫天子首相、王公貴族,下寫三教九流、平常庶民;通過教會、政黨以及各階級盤根錯節的矛盾關聯,對查理十世統治下的法國的政治奮鬥、社會牴觸、人情世態、風土風俗,作了實在而又活潑的刻畫。小説主人翁於連?索黑爾,是一個出生農夫家庭但博覽羣書的青年。這個超羣絕倫的青年雄心勃勃,決不甘於貧賤,二心憧憬拿破倫時期的沸騰生涯,盼望通過參軍去建功立業,飛黃騰達。但在王政復辟時代,在極其反民主的貴族資產階層統治下的法國,於連看到這條路已經走不通了,只有通過教會一途他才有盼望躋身上流社會。

小説落款《紅與黑》,紅即象徵部隊,黑即象徵教會。於連開頭在維破葉爾市長德?瑞那府受騙家庭老師,為了報復貴族資產階級對他的鄙視,找到敏捷爬上去的捷徑,使他很快博得了市長夫人的歡心,成為她的情人,因而得以進入修道院學習,打算以此到達發達的目標。他最後到了巴黎,又有幸成為德?拉?木爾候爵的私家祕書,同時勾結上了候爵的此文起源於文祕資源網女瑪特兒。正籌備和瑪特兒結婚,實現自己飛黃騰達的美夢的時候,市長夫人出於嫉妒,在聽她懊悔的教士的支使下,給候爵寫了一封檢舉他醜行的長信,使於連的野心跟夢幻完整幻滅了。在他失望之餘,一怒槍擊了德?瑞那夫人,受到了嚴格的審訊,終於被送上了斷頭台,從而停止本人短暫的畢生。專心願望解脱貧賤位置報復上流社會鄙棄的於連,是殫精竭慮,不擇手腕的。他明明崇敬拿破倫,卻要當眾痛罵拿破倫,他明明不信神靈,卻要把《聖經》讀得爛熟,可能完全背誦。好虛偽的青年啊!我不懂得那時的'生活背景,只曉得於連為了爭名奪利做自己的黃粱美夢而詐騙自己,帶着假面具來應酬所有的人,假如我是他,我會很累。

要自己時刻像片子裏一樣去表演一個和自己心坎世界異樣的角色,而且要讓自己無論何時何地都不出戲,沉迷在這個角色裏是很難辦到的。俗話説:“山河易改,稟性難移。我真同情於連。正義永遠克服邪惡,於連終極的下場是可悲的,所以待人最好多一些真摯少些虛假。

名著讀後感作文 篇7

魯迅之手的《吶喊》,是中國新文學的奠基作,是五四運動時期社會人民的真實寫照。描寫病態社會的不幸人們,解除病苦,引起療救的注意,併為新文化運動吶喊。魯迅是這樣介紹這本書的。它揭示了種種深層次的社會矛盾。儘管,那個時代離我們很遙遠很遙遠,但看完這本書,我心情也不禁沉重下去。

書中第一篇小説《狂人日記》,描寫了一個迫害狂症患者的心理活動。這個可憐的人兒啊,深受封建禮教和制度的迫害,對社會甚至是自己身邊的人都有一種恐懼感。它總認為現實是個吃人的世界,認為封建社會是個吃人的社會。儘管,那個社會是不會真的吃人的,但那句仔細看了半夜,才從字縫裏看出字來,滿本都寫著兩個字是吃人。也不得不引起我們的深思。這篇文章是作者對吃人社會發出的勇敢挑戰,是反對封建制度的第一槍。

而《孔乙己》則又是一篇抨擊封建禮教和制度的文章。孔乙己,是封建社會中的一個落魄的讀書人。在封建統治的毒害下,他只會滿口之乎者也,一無所能,不得不做了樑上君子,並在生活的折磨下慢慢的死去。可憐的他,因窮困成了人們的笑料,因偷竊被打斷了腿,儘管他心地善良,可又有誰會去同情他呢?在茫茫人海中,他就只能這麼走下去。孔乙己還欠十九個錢呢!是啊,他的債誰幫他來還呢?封建社會欠下的債,又有誰幫它去還呢?辛酸的故事,鞭撻了封建教育對知識分子心靈的戕害,使人不禁心中一沉。

再説説《阿Q正傳》,大家再熟悉不過了。它是魯迅的代表作。它塑造了一個以精神勝利法自我安慰的貧苦農民阿Q的典型形象。他同樣可憐,一無所有,受欺凌與剝削,只能用所謂的精神勝利法自我安慰。曾經的他,渾渾噩噩,苟且偷生,在聽到辛亥革命的消息後,他卻嚮往革命。可這一切的一切,都在他被槍斃時結束,他的死,又是一場悲劇。阿Q,這個看似不可理喻的人物,卻正是那個年代廣大農民的縮影。阿Q的命運揭示了農民在腐朽思想毒害下的人性扭曲,不得不引起人民的憤慨。

《吶喊》所包含的,還有很多很多諸如此類的小説,他們都引人深思。魯迅就是懷著哀其不幸,怒氣不爭的心情寫下了這些文章,描寫出一段段社會風貌,塑造出一個個人物,展現出一種性格。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danyuanzuowen/wushangce/38wr9w.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