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成長作文 >自由作文 >

自由與不自由的作文

自由與不自由的作文

要自由的人,其實要擔最大的責任,選別人少走的路的人,要揹負最沉重的枷鎖,從來就沒有不需要抵抗重力的飛翔。今天小編就來分享自由與不自由的作文,請各位讀者好好欣賞和借鑑。

自由與不自由的作文

自由與不自由的作文(一)

每個人都渴望自由,追求自由,但是,在現實中,又往往有許多不自由,不自在:你可自由行動,可又常常被目的制約;你可自在玩耍,卻又經常受任務限制。你可活動自由,但又往往被紀律約束;你可行為瀟灑,然又時常受法律束縛。自由與不自由,如手掌和手背,連在一起,密不可分。正因為這樣,必須正確認識,科學對待,藝術使用。

客觀存在,相互依存,必須學會選擇,走向生存綠洲。回想生活,只要有自由,就有某些不自由;只要有不自由,就會有某些自由。自由與不自由,如影隨形,難捨難分;如伴如侶,終身相隨。它們始終存在於生活之中,伴隨在人們身邊。深入去想,自由是相對的,不自由是絕對的。唯一能做的,就是選擇方式方法,選取途徑道路。只有這樣,才能生存下去,活得瀟灑。網絡上,有一則寓言:河水不斷掀起激流,衝擊河畔,想沖毀河岸,可惜都未能如願。面對失敗,河水發出咆哮:你如牆立在我的兩旁,阻擋我的隨意流淌;你整天呆在我的身邊,限制我的自由生活。如果沒有你的束縛,我會過得更好!聽到咆哮,河岸嚴肅勸告:正因為有我的阻擋,你才得以形成;如果沒有我的限制,你就不會存在。倘若掙脱我的束縛,你就會很快消失!不聽勸告,河水繼續衝擊,終於沖毀堤岸,滿地自由流淌。不一會兒,烈日照耀,河水受到蒸發,便漸漸消失。河岸不復存在,河水何以能單獨存在?河岸不再束縛,河水何以能自由流淌?自由與束縛,相依相存,缺一不可;相生相成,密不可分。

對立統一,同步共振,必須深入思考,和諧生命環境。自由與不自由,常常截然相反,鮮明相背;既是矛盾的,又是對立的。但是,它們又往往同處一境,合為一體;既是統一的,又是和諧的。如果它們能同步共振,那就能達到最大統一,進入最佳和諧。而要想同步共振,效果超強,那就必須深研徹討,想方設法,和諧環境。進而,使生命達到最大和諧,進入最佳境界。足球比賽,是世人最為喜愛的。但如果沒有比賽規則,沒有那些不自由,恐怕就不會受人喜愛,更不會被人痴迷。試着想想,如果沒有規定一定場地,那足球不光會橫衝直撞,騷擾百姓,甚至還會誤入陷阱,或墜落懸崖。如果沒有設置球門,沒有進球方向,那踢球就會像小孩胡亂玩耍,還能有什麼趣味?如果不是規定用足踢球,不可用手攜球,那比賽跟藍球還能有什麼區別?還能有什麼優點?如果沒有設定主裁,沒有配設邊裁,那誰來執行比賽規則,判定比賽輸贏?正是深入研究,精心設計,制定了足球規則,設置了比賽環境,讓人們從比賽中感覺自由,獲得樂趣。是深思熟慮,和諧了最佳環境;是同步一體,贏得了最強共振。

變化發展,呈現動態,必須積極行動,穿越人生沙漠。應該説,自由與不自由,都是不斷變化的,始終處於變化之中;都是不停發展的,永遠呈現發展之態。可以説,沒有不變化的自由,也沒有不發展的不自由。無論是自由,還是不自由,其範圍都可能越來越廣,其標準都可能越來越高,其要求都可能越來越嚴,其程度都可能越來越大。面對二者動態,必須積極努力,以贏得自由;必須不懈奮鬥,以成就自在。從而,越過事業沙漠,鑄就人生輝煌。比如法定婚齡,唐代的開元時期,規定男l5歲,女13歲。宋朝嘉定年間,規定男16歲,女14歲。明朝洪武時代,規定與宋代相同。中華民國,在《民法》中規定男18歲,女16歲。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l950年的《婚姻法》規定男20歲,女18歲;1981年施行的《婚姻法》規定男不得早於22週歲,女不得早於20週歲。顯然,從唐代到今天,法定婚齡幾經變化,呈現上升趨勢;結婚年齡也隨之變化,一路不斷飆升。每位適齡者,必須在法定之後,選擇最佳年齡,成就美好婚姻。看來,順從變化,才能自由選擇,創造最佳;順應發展,才能自在拼搏,造就最美。

自由與不自由,不可否認,不能迴避。最佳辦法,就是積極面對,追求最好:精於選擇,追求最大自由,使自由最大化;深於思考,促成最優的不自由,使不自由最優化;善於行動,生成最美的二者和諧,使二者和諧最美化。一言以蔽之,不遺餘力,完美兩者關係,促成人生的完美化。

自由與不自由的作文(二)

哲學家盧梭説過:“人生而自由,又無往不在枷鎖中。”這看似矛盾的一句話實際上藴含着深刻的道理。人們雖説又着諸多自由,卻受到無數不自由的限制,如法律的限制,時間的限制,生命的限制……

既然人們有着這麼多的不自由,只能在人生的一片沙漠中蹣跚前進,況且最終也無法擺脱死亡的命運,那麼人們又何苦“苟活”於世間呢?

由此可以引申出物極必反的人生哲理。假如一個人到了無法無天,無所顧忌的地步,他就會成為禍患。就像放風箏一樣,有了線繩的約束,它才能夠在藍天翱翔若是沒有了約束,風箏就會肆無忌憚地滿天飛,與飛上天的垃圾袋交織“共舞”,也就失去了美感。也可以想象成大自然的食物鏈,一旦缺少了捕食者,另一方就會大量猖獗地繁衍下去,不僅破壞了生態平衡,也可能會感染疾病,最後自取滅亡。如此看來,限制自由不一定是壞事。上蒼早已定下這一規則,又何必打亂呢?我們不能飛翔,但是我們造出了飛機;我們不能潛水,但是我們造出了潛水艇。我們利用智慧與勞動建設了這一切,也是值得引以為傲的。

我們能選擇穿越沙漠的方式,但是我們不可避免經過沙漠。正如我們能夠選擇生活的方式,又不可避免要面對生活的許多未知。生活中不如意十有八九,憂愁與挫折始終會困擾着我們,但我們也可以高喊“乘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去復還來”這樣的豪邁詩句。在人生的荒漠中揮灑激情與熱血,開闢出一片綠洲。

霍金是一名揚名海外的科學家。他在弱冠之年就患上了罕見的硬化症疾病,但恰恰是它成就了霍金輝煌的一生。霍金患病後生活甚至都無法自理,只能坐在輪椅上工作生活。日後的他又喪失了説話功能,不得不依靠計算機與合成器的幫助。上天禁錮了他的身體,卻無法禁錮他的靈魂。當他得知自己的病情後,或許會有晴天霹靂的感受,但是他都默默承受着,化悲痛為力量,成功穿越了人生更為乾涸的沙漠,獲得了心靈上的自由。

既然無法逃脱應有的宿命,倒不如一心一意的過自己無怨無悔的生活。無論自由與不自由,都不該怨天尤人,裹足不前。我們要做精彩的自己!

自由與不自由的作文(三)

陶淵明説:我不能為五斗米折腰向鄉里小兒!毛主席説: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了!馬丁路德金説:我有一個夢想!

也有人説:你可以選擇穿越沙漠的道路和方式,所以你是自由的;你必須穿越這片沙漠,所以你又是不自由的。是的,每個人在社會中都將面對自由和不自由的兩難,唯其在擔當了責任,遵守了規則,兑現了承諾,付出了努力,取得了進步後,無論是物質還是精神,都有可能獲取相對較大的自由空間。

所以自由和不自由都是相對的,首先在時代、時勢、境遇,條件面前,我們或許是不自由的,無法自主選擇,但目標、夢想甚至生存的希望擺在面前,世界選擇了你,怎麼辦?當然是義無反顧,必須穿過這片沙漠,這是毋容置疑的,穿過了或勇敢地去穿了才有説話的底氣,望而生畏的懦夫是沒有發言權的。這兩天在紀念諾曼底登陸七十週年,俄羅斯總統普京因為克里米亞問題似乎受到了歐洲各國政要的冷遇,但普京的.發言擲地有聲,氣壯山河,也不禁讓有些人汗顏。普京説,偉大的俄羅斯人民犧牲了百萬條生命,拯救了歐洲,打敗了納粹,扞衞了和平!是啊,當希特勒大開殺戒的時候,波蘭一觸即潰,法國望風投降,英國隔岸觀火,是勇敢的俄羅斯人民用鮮血和生命築起了自由、和平的中流砥柱,也贏得了今天普京的理性尊嚴。所以在道德面前,在責任面前,在誠信面前,在尊嚴面前,在事業面前,我們沒有自由,不能變通迴避,更不能突破底線,我們也不需要那些放任和縱容的所謂自由。

有一句話叫戴着鐐銬跳舞,是説在規則和限制中,我們仍然可以尋找最大的自由和突破,而且唯其如此,才更能彰顯出其中的美和不平凡。是的,諸葛亮苟全性命於亂世,但擔當起蜀國之後,他嘔心瀝血,鞠躬盡瘁,殫精竭慮,成為智慧的化身被後世景仰。毛主席以天下為己任,以小米步槍的基礎條件,帶領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了自由、民主、獨立、富強的社會主義新中國,讓人民當家作主人。歷史上無數志士仁人都發揮了主觀能動性,擔當起了各個時代賦予的使命和責任,推動了人類文明的進程,也獲取了最大的自由和成功。還有,詩詞曲賦都有固定的章法,但傑出的作家不是削足適履,所謂刪繁就簡三秋樹,標新立異二月花。李白繡口一吐就是半個盛唐,蘇軾椽筆一揮就是理趣文章,所有一代之文學爭奇鬥妍,各領風騷,都從自己的角度,在各自空間發揮了最大的自由,才有了彪炳千秋的中華文明。

艾森豪威爾的母親告誡他,發給你的牌是不可選擇的,你的任務是認真、細緻、沉靜、自信地打好你手中的牌。可見不可能要求一切都是自由的,面對外部世界,我們可以憑自己的主觀努力,以不變應萬變,或者以萬變應不變,端正態度,投入情感,辨清是非,明確責任,激發潛能,克服困難,去迎接挑戰,就有可能實現夢想,取得成功,獲得突破,從而贏得那片自由的燦爛天空。

作為青少年學生更要明確自由與不自由的辯證關係,明確自己的時代責任,端正自己的人生態度,無論面前是順境還是逆境,是如何艱鉅的任務,我們必須穿過沙漠,這是不可迴避的,也是沒有選擇的。但我們畢竟生活在科技文明高度發達的今天,在穿越沙漠的進程中,我們仍然可以八仙過海,各顯其能,仍然有可以自由發揮的巨大空間。

桑提亞哥説,人生下來不是被打敗的,你可以毀滅他,但你就是打不敗他!朋友們,讓我們向着夢想出發,用最科學的方式和最合理的道路走到心中的那片綠舟。

標籤: 自由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changzhangzuowen/ziyouzuowen/e8p8p0.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