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成長作文 >啟示作文 >

關於給動物的啟示作文7篇

關於給動物的啟示作文7篇

關於給動物的啟示作文1

人類有了電燈,生活變動方便了,但那時電燈有幾個缺點:只能將極少的一部分電能轉變為可見光,而大部分熱能都浪費了;電燈的熱射線對眼睛有害。人們把目光投向了大自然,看看是否能從別的生物身上受到不發熱光源的啟發。

關於給動物的啟示作文7篇

人們發現了有許多生物都可以發出不發熱的——“冷光”。在眾多動物中,螢火蟲也是其中一種發“冷光”的昆蟲。它們可以發出許多不同顏色,有:黃綠色、橙色,光的明亮度也各不相同。而且它們發出的冷光有很高的發光效率,還很柔和,不傷眼睛。後來,人們進一步研究了螢火蟲發出冷光的原理,造出了人工冷光。

記住哦,人工冷光是螢火蟲啟發而來的!

關於給動物的啟示作文2

有一天,我在家門口玩,發現有一條黑黑的線在移動,走近一看,原來是螞蟻,它們在搬食物,我突然想到有人説螞蟻很團結,俗話説得好:眼見為實,耳聽為虛。我決定做個小小的試驗,我拿了點麪包屑,放在一隻正在尋找食物的螞蟻面前。那隻螞蟻似乎發現了,朝麪包屑爬去。對於我們來説,這一點麪包屑還不夠塞牙縫的`,而對於這隻小小的螞蟻來説,一隻螞蟻是絕對搬不動的。這隻螞蟻也一樣,它過去試了試,搬不動,便猛烈的擺動觸角,很快招來了一羣螞蟻。它們同心協力,終於把麪包屑搬回了洞裏。

團結就是力量!

關於給動物的啟示作文3

幾天前,我在川流不息的馬路中間看到一隻被汽車撞傷的黃狗狗。

它已經不能起來,只是睜着絕望的眼,伸着舌頭喘着氣。

就在我感到心痛時,忽然從馬路對面飛快地跑過來一隻黑白相間的小狗,只見它跑到黃狗旁邊,圍繞着半死的黃狗轉着叫着,象是要它起來和自己走,離開這危險之地。之後,它見黃狗起不來,竟然用嘴咬住黃狗一隻後腿,用力地拉動垂死的小黃狗向馬路邊,它拉一會兒,鬆開嘴喘一會兒氣,接着又叼起黃狗的腿拉着……看着此情此景,我不禁熱淚盈眶,我想起了捨命救被困礦工的人們……

關於給動物的啟示作文4

在我們的世界裏有許多小動物比如:蚯蚓、蜈蚣、蜘蛛、螞蟻等這些小動物中,讓我最感興趣的就是螞蟻。

有一天,我和媽媽來到了龍泉胡。我們在那裏走累了,就坐在石板上休息。突然我看到我腳下有一羣螞蟻。我就趕緊買了一塊麪包。再回到這裏時,螞蟻已經全回到洞裏了。我掰下一小塊麪包放在螞蟻的洞口,靜靜的等待。一會兒看見一隻螞蟻出了洞,他看見一塊麪包,就想把它搬回洞裏。可是它太小,麪包太大。他就跑回洞裏搬救兵。一會兒,成羣結隊的螞蟻出來了,他們圍着麪包看了看,就一起抬着麪包向洞裏走去。

看了螞蟻抬麪包這件事,我明白了:一隻螞蟻的力氣不大,但是一羣螞蟻的力氣就很大。這件事告訴我們:齊心協力就能取得勝利。

關於給動物的啟示作文5

今天,我在學校上科學課學螞蟻的時候,老師讓我們觀察螞蟻。我想:螞蟻跑得那麼快,怎麼觀察他呀,對呀,可以讓螞蟻吃糖,當螞蟻一動不動的吃東西時,我們就可以觀察它了,於是我們找來糖果和放大鏡便出去了,其他小組也跟上來了。

來到操場,一看天氣炎熱,氣温高達37、4℃,要是在太陽地,準能螞蟻燒死,於是,我們找了一塊陰涼地,把糖放在地上,等着螞蟻。忽然,一隻螞蟻跑來,左聞聞,右聞聞,便跑回洞裏。過了一會,許多螞蟻來了,把糖包圍起來,開始搬運大的糖塊,糖塊緩緩的向着螞蟻洞慢慢移動,小小的螞蟻竟能搬運起大大的糖塊。我真是沒有想到:小小的螞蟻竟然有這樣強大的力量,竟然這樣聰明。如果我們中國人能像它們這樣團結一心,還有哪些困難克服不了呢?

關於給動物的啟示作文6

在生活中,動物給了我們很多啟示。例如:科學家在觀察小鳥時受到了啟發,發明了飛機。還有許多東西是受到了動物的啟發發明的。

我來講講吧:人們在經過研究過程中,就發現水母具有能夠充氣的“浮鰾”,可以根據感覺細胞的控制而充以足量的氣體,使水母浮於水面。另外,人們還發現烏賊也是靠改變體內水的密度實現沉浮;而魚類則是靠魚鰾充氣和排氣進行沉浮。於是,人們從這些水生生物的沉浮機制中得到了啟示。因此,最初研製出的潛艇是一種通過人力搖動,通過往水櫃裏注水、排水,使其自身下潛、上浮的船。潛艇就是這樣造成的。

你還知道哪些關於動物對於人的啟示呢?

關於給動物的啟示作文7

為了更深入地瞭解《松鼠》這一課,我讓媽媽幫我買小松鼠,原本媽媽並不贊同,後來通過我的軟磨硬泡,我終於如願以償。可是,不幸的事發生了……

一次,我正在觀察它,突然,他頭上沾到許多木屑,便打開籠子,幫他清理。誰知,這松鼠不但不領情,還咬了我一口,疼得我哇哇大哭,鮮血直流。我問媽媽:“為什麼?”媽媽語重心長地説:“那是因為,小松鼠認為,你碰他頭就表示要攻擊他,所以,他才會咬你。”“哦,原來如此。”

現在,我明白了小松鼠的頭是不能碰的,所以,要提醒養松鼠的小朋友,千萬不能“觸摸”他的頭呦!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changzhangzuowen/qishizuowen/34e84r.html
專題